让耶稣帮你带小孩:后现代的有基教养

让耶稣帮你带小孩:后现代的有基教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育儿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信仰教育
  • 后现代文化
  • 耶稣
  • 育儿指南
  • 儿童灵性
  • 价值观教育
  • 家庭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耶稣很会带小孩,何不让祂参一脚?

  你是否不甘心只当个直升机家长、焦躁怒吼的虎妈、让小孩成为低头族的宅爸……?当世界教导你用「掌控」、「放任」,甚至「科技」来带小孩,完全忘记让耶稣来参与,或只让耶稣参与表面,你是否渴望有所突破与改变?

  如果,你被翻转教育还有各种教育潮流弄得晕头转向,你在体制内、体制外、在家教育当中无所适从?如果,你在犹豫到底要跟随德国妈妈教纪律、美国妈妈教自信、还是学日本妈妈教负责?本书发出一份最诚挚的邀请,也是一项最冒险的挑战:三一上帝比我们还懂小孩,何不让祂来参与?

  本书是一位业余神学玩家的父亲,精心着手的「有基教养」实验,不是诉诸绚丽专业的技巧,而是回到基督信仰的本质。面对教养现场的混沌状况,因着认识圣灵工作的本质,他鼓励为人父母学习拥抱生命的混乱;当孩子在后现代环境用各式的方法寻求认同,他发现圣经里耶稣的故事,是塑造他们生命最好的榜样;当孩子只为了自己的课业或父母期待的方向而活,他唿吁父母必须从自我的小小世界出走,让上帝视野的宏大格局,成为孩子一生最佳的引导,并教养他们成为回应上帝的人。

  不论你是菜鸟爸妈,或是老手父母,都可以透过本书,在你的家庭开始「让耶稣帮你带小孩」。来吧,学习信赖与交託,这场有基教养冒险之旅,精彩可期,正等着你来展开!

联合推荐

  吴国安    新加坡神学院华文神学系助理教授
  张慧嫈    香港「德慧文化」事工总监、心灵辅导室负责人
  黄迺毓    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
  王文基    基督教宣道会天母堂主任牧师
  畲亚弘    富勒神学院跨文化(宣教)博士
  杜明达    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师
  吴芃影    社团法人中华21世纪智库协会祕书长
  林俊昌    马偕纪念医院肝脏医学中心主任
  连加恩    路加国际组织驻南非办公室主任
  庄信德    台中磐顶长老教会牧师
  张淑琼    亲子天下童书主编
  谢木水    新加坡神学院教务主任、系统神学教授

赞誉

  我深深觉得,要扮演好一个「父母」的角色,比起扮演好「专业人士」更加富有挑战性。已有成千上万的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精进专业,然而教我们如何成为好父母的书却比较少,很高兴有这本好书的加入。
  把神学的思考应用在教养儿女的领域,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本书刚开始读来有许多神学术语所造成的生涩,但继续咀嚼下去就会发现,作者对现今世代的教养的确提出许多洞见,帮助我们的教养更有永恆的向度。
  在写这篇文稿时,正值苏迪勒台风肆虐全台之后,全台北市共有3073棵路树全倒或倾斜,更印证了「根基」的重要。深愿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有基」的属灵及肉身父母,引领新的一代在动盪之中站立得稳,并且得胜有余。-林俊昌|马偕纪念医院肝脏医学中心主任

  在许多教养相关的书籍中,这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书。请不要又以为这是一本基督教版「教你如何教养」的快速上手工具。恰好相反,它让你好好思考如何因爱孩子,为他们多走一哩路,即使会麻烦一点。毕竟,把孩子送到主日学比较容易,规画一个全家的野外安息日比较难;送礼物给孩子容易,分享节制的美德比较难。书中许多深度的反思,给为人父母的我许多宝贵的提醒和灵感。我诚心推荐这本书。-连加恩|路加国际组织驻南非办公室主任

  这几年教养书在出版市场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焦虑的父母,各种教养观点随之倾巢而出。这些年还流行从各个国家取经:法国教浪漫、德国教纪律⋯⋯,一方面代表教养的全球化,一方面也印证了各个区域文化的观念和制度,对教养有显着影响。因此,教导孩子不再只是「家务事」而已,相反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校教育的知识、社会窜流的议题,在在影响整个区域群体教养孩子的观点和方式。
  一般家庭尚且如此,更何况有信仰的家庭,教养显然并非易事。尤其在台湾,基督信仰的比例还不算太高,当信仰和社会主流议题、生活方式冲突,
  基督徒父母想要用基督信仰教导孩子走在上帝的心意中,绝对充满挑战。「教养」和「信仰」对那些认真面对信仰的父母,恐怕需要更多细腻的协助,因此这本教养书显得格外珍贵。此外,这本书拉高了一般教养书以实用为主的「浅见」,转向文化层面,挖掘塑造孩子品格与生活的文化土壤,提出有基「土壤改良」的提醒和建议。
  我们乐见更多的弟兄姊妹透过这本书的引领,打开「属天」的教养视野,回到上帝的律例法则中,让耶稣进入家庭日常教养的领域中,帮你带小孩。-张淑琼|亲子天下童书主编
启蒙之光:现代教育理念与儿童心智发展 一部深度剖析当代育儿困境,引领家长回归教育本质的里程碑式著作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后现代社会,传统教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父母们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焦虑漩涡:如何平衡“成就导向”与“身心健康”?如何理解“数字原住民”的认知模式?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为孩子构建稳定的精神基石? 《启蒙之光:现代教育理念与儿童心智发展》并非提供一套僵硬的“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知识重构之旅。本书的写作根植于扎实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神经科学以及批判性哲学思考,旨在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含义,并据此构建一个充满理解、尊重与内在驱动力的养育环境。 第一部分:现代困境的剖析——我们为何焦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对“完美育儿”的构建,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反噬了亲子关系与儿童的自由发展。 第一章:加速时代的“童年危机” 我们首先界定了“后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同于工业化时期对纪律和服从的强调,当代社会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力、情绪智力、跨文化适应性。这种高期望与日益碎片化的家庭结构、超负荷的工作节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了“过度规划”和“直升机式育儿”的弊端,指出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正在侵蚀当下的亲子时光。我们探讨了“童年缓冲期”的缩短现象,即儿童被过早地推入成人化的竞争轨道,这对他们的情感安全感造成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认知的重塑——从知识灌输到意义构建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标准化测试驱动的教育体系。我们分析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意义的构建过程。书中详细阐述了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教育巨匠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现代家庭场景的实践建议。重点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即“知道自己如何知道”的能力,这是应对信息过载时代的核心技能。我们强调,在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辨识信息真伪、整合信息形成个人世界观的能力,远比记住事实本身更为重要。 第二章重点分析: “意义鸿沟”: 当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脱节时,儿童如何看待知识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从日常生活中的提问开始,引导孩子质疑表象。 第二部分:心智的地图——发展阶段的深度透视 本部分将育儿实践与儿童发展科学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尊重个体差异的“心智成长地图”。 第三章:婴幼儿期:安全依恋与探索的黄金窗口 基于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养育对大脑结构和长期情感调节能力的影响。我们详细描述了“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机制,强调了响应性(Responsiveness)而非“完美响应”的重要性。书中区分了“需求”与“欲望”,指导父母如何区分何时是安抚,何时是设立界限。对于新手父母而言,本章提供了关于睡眠、辅食添加等实际问题的非教条式指南,核心在于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线。 第四章:学龄期:社会性萌发与道德罗盘的建立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和同伴关系变得至关重要。本章重点讨论了“同理心”(Empathy)的培养路径。我们引入了神经科学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榜样的力量如此强大,同时也提醒父母,情绪的真实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道德发展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对“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签化,而是引导父母理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帮助孩子从“避免惩罚”的外部约束,转向内在的“公平与责任”意识。 第五章:青春期:自主权的觉醒与身份的构建 青春期被视为个体身份认同(Identity Formation)的关键时期。本章着重分析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在当代背景下的应用。核心冲突在于父母的“控制欲”与青少年的“自主需求”之间的张力。书中提供了与青少年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包括“合作性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命令”。我们探讨了媒介使用、同伴压力和性意识的形成,强调父母需要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和“安全港湾”。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他们在探索中可能犯错的权利,从而构建真正的信任。 第三部分:实践的艺术——构建有韧性的养育环境 前两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部分则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建立真正可持续的亲子关系。 第六章:界限的温柔力量:设立规则而非惩罚 本书坚决反对基于羞耻感或恐惧的惩罚体系。我们倡导“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应用。界限的设立,其目的不是为了压制,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安全探索的框架。本章详细区分了“行为”与“身份”:我们可以拒绝孩子的特定行为(如打人),但绝不应否定他作为个体的价值(“你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介绍了“修复性实践”(Restorative Practices),即在冲突发生后,如何引导双方进行沟通、承担责任并重建关系。 第七章:情绪的炼金术:从反应到接纳 情绪管理是现代育儿的核心挑战之一。父母常常因为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而感到失控。本书提供了一套“情绪接纳”的实用流程:停顿——观察——命名——验证。我们强调,父母首先需要“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父母自身的情绪系统处于高压状态,就无法有效地成为孩子的“外置前额叶皮层”。书中包含了一系列自我关怀(Self-Care)的策略,指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真正地“满溢”地去爱和引导孩子。 第八章:学习的内在火焰:激发好奇心与终身学习的驱动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一个能够自我驱动、热爱学习的人。我们探讨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即人类内在动机的三要素: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联结感(Relatedness)。成功的教养,不在于你为孩子安排了多少兴趣班,而在于你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选择,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结语:回归教育的本质——见证与同行 《启蒙之光》最终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是:教养不是一场需要被“赢下”的竞赛,而是一场需要被“经历”的旅程。父母的角色是见证者、支持者和同行者。真正的启蒙,是帮助孩子点燃内在的光芒,让他们有勇气、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未来中,为自己的人生定义意义。本书提供的是一把钥匙,用于开启通往理解儿童心智的深层密码,助力家长在现代浪潮中,构建一个既扎根于科学,又充满人性温暖的养育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毛乐祈


  加拿大维真学院基督教研究硕士,台大农工系毕业。着有《小老百姓神学:在21世纪真实世界跟随耶稣》。

  成长于基督教家庭,原本以为信主就会成为「人生胜利组」。没想到从学业亨通、球场得意的顶峰,落入情场失意、工作不如人意的景况。最后意外走上神学之路,才发现基督信仰的浩大及珍贵,而上帝是人永远无法掌握的那位,却总在混乱中带来惊奇和使人成长。

  自此之后,认清人生再也无法有任何生涯规画,反倒认份接受上帝所量给的惊奇道路:从不爱写作文的理工男,变成埋在文字堆的编辑及作家;从潇洒耍酷的大屁孩,变成顾家烧饭的奶爸;从上台说话有阴影,到讲台上侃侃传递上帝对时代的心意。    

  不变的是,他的怪咖和另类。当许多父母忙着当现代「孝子孝女」的时候,他却逆向操作,对儿女强调纪律;当家长要求孩子学习许多才艺,不要输在起跑点,他却带着孩子不停往外跑,溯溪、露营、接触大自然,教他们木工DIY,传承手作的温度。

图书目录

xi    推荐序一  与三一上主同行同工的教养旅程    吴国安
xiv   推荐序二  成为爱者──亲职的在地与离地    张慧嫈
xvii   推荐序三  迎向「以神为本」的教养挑战     黄迺毓
001  自序    
不必保证成功    
是一个信仰(神学)的反思历程    
从大图画式的鸟瞰,到实务上的改变    
校长爸写的教养书    

012  PART 1 有基教养ABC──三一信仰对教养的启迪    
    
019  CH. 1 倚靠父神立定生命的格局    
父亲的视野?    
恰似祢的温柔?    
回应父上帝的唿召    
有基,JUST DO IT!:拟定家庭使命宣言    
043  CH. 2 学习像基督,成为榜样    
以爱之名    
餵养儿女的第一件事    
成为榜样    
有基,JUST DO IT!:向孩子道歉,并分辨自己的偶像    
063  CH. 3 随着圣灵拥抱人生的混乱    
圣灵来乱的?    
航行在上帝的新世界当中    
体制内?体制外?还是超越体制?    
有基,JUST DO IT!:操练生病中的喜乐    

085  PART 2 有基教养的土壤──后现代是养分还是毒药?    

089  CH. 4 后现代好声音    
破除假象,重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信仰从「脑袋的认知」转移到「全人的具体实践」。    
有基,JUST DO IT!:进入大自然,重新认清自己的位置    
109  CH. 5 后现代四骑士    
白马──世俗人文主义的侵略    
红马──二元对立、彼此相杀    
黑马──剥削人性的资产阶级    
灰马──虚拟人生的瘟疫    
有基,JUST DO IT!:电影分享会    

141  PART 3 有基家庭土壤改良──如何拓展孩子的生命格局    

145  CH. 6 基督信仰的格局    
苦难的向度    
永恆的向度    
万有的向度    
有基,JUST DO IT!:祷告三部曲    
169  CH. 7开始改良家庭文化    
营造环境去塑造孩子的品格    
学会诠释「苦难」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永恆    
厚植爱人的能力    
有基,JUST DO IT!:一起阅读并探索宣教士的生命足迹        
207  CH 8. 深化格局的安息日    
进入上帝永恆的故事中    
安息日的安排        
圣经大故事及家庭小故事    
全家阅读时光    
户外踏青与玩耍    
安息日的电影欣赏    
安息日的给予
有基,Just Do It!:安息日的操练

233  结语    

237    附录一  我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具体想像
239    附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迎向「以神为本」的教养挑战-当家庭不知如何养儿育女—谁帮你带小孩?


  一对夫妻有喜了,旁人在贺喜之余,通常会接着问:「谁帮你们带小孩?」如果答案是:「我自己带啊!」人家会好奇的问:「那你的工作怎么办?」如果你说:「工作先放下,专心带小孩。」人家也多半会猜想:你是工作不如意,趁机「下台」或「转台」,以带小孩为缓冲?或是心里惋惜:那么多年的教育「投资」白白浪费了,唉,书读那么多有什么用?好可惜啊,他书读得那么好……。

  在家庭功能纷纷「外移」的趋势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存在的意义,多数人都同意生育、养育、教育是家庭最基本的功能,在这些过程中培养了每个人爱和被爱的能力。然而,养儿育女从来不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很多的牺牲和抉择、判断,要对抗人的本能和本性,除了情感,更需意志力,而这种天长地久的意志力不是建立在目光如豆的人身上,乃是需要更高的永恆目标。

  当教育不知人到底是什么—谁来决定?

  我走上教育的路是从大学时想当幼教老师开始。读了一些儿童发展的书后,我确定幼儿时期的发展对一个人一生具有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我以为,父母都要上班赚钱养家,压力很大,孩子的照顾和教养不妨由「专业」的人来接手,会比较有品质,但是很快地我就得面对教养孩童究竟「谁说了算」的这个问题。于是我去美国唸书,找到一个答案──家园同心!我认为父母和老师是教养伙伴,要多沟通,共尽教养责任。

  我是个爱思考的人,受不了「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过于简化的教养目标,我当时很困惑,托育人员存在的目的到底是取代?弥补?还是增进家庭功能?如果教养可以且必须仰赖他人,那父母的角色是什么呢?把孩子生下来,达到「基因」延续的目的?还是有更重要的「意义」?

  为了找答案,我又去念博士。我发现教育学门的课程里最进深的课是去探讨「人是什么?人生的目的为何?」有了目标和方向,才能探讨「如何」去达到目的。幸好,最后阶段我敲了上帝的门,听听祂怎么说。天开了,路出现了,我终于能安然走上教育之正途。

  我的学生/学员大都是当老师的,以教职为业,但是教书是为生计,教学是为生活,教育却是为生命。很多老师赫然发现,培育的过程处于「为生计」的第一阶段,认真的可以到「为生活」的第二阶段,若要达到「为生命」的第三阶段,则必须回答「谁说了算」的问题。

  上帝最了解祂所造的孩子—祂说了算!

  本书内容正回答了我多年来百思不解的疑虑,这些年乐祈陆陆续续跟我聊起教养的一些想法,我深受吸引;当他先让我读草稿时,我敬畏三分。乐祈谈到许多我多年来面对基督徒父母的困惑,因此当他问我愿不愿意写序时,我乐不可支,但是开始要写时,却又心虚。

  我没有神学背景,在主修教育的过程,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相信「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人要为自己做抉择,开创自己的未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我热衷于谈论传统的束缚如何限制了个人发展,若要人生无悔,就要「活出自己」。我的教育观里有很多自我实现、自我意识等等,这些信念其实也令我烦恼,因为人的天赋、寿命、经验、资源种种都是有限的,何况人是多变的,如何能「为本」呢?我「当自己」当得很累,也很厌倦。

  「本」的意思就是「谁说了算」,人本就是我说了算,神本是上帝说了算。当我尝试把「有基」的概念放入教养后,豁然开朗。从读创世记开始,我就必须面对一个真理: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上帝「创造」人类,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了尊贵的地位,否则人也不过是「一种动物」。

  人本和神本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是两者其实必须共存,才能让人活出人该有的品质。在基督信仰的启发中,我吸收了「全人教育」的观念,亦即个人与「天、人、物、我」四个面向的关系,圆满人生是建立并维持和上帝、和别人、和自然环境、和自己的和谐与平衡关系。在教育界,这些年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中,可惜「官方版」的生命教育仍是人本,缺少了与上帝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仍是「平面三角形」,而非立体的。

  「有基」就是以灵性为中心,在「以神为本」的前提下,发挥生命应有的品质,而父母就是最适合的农夫或园丁,责无旁贷。借着养儿育女,必须时时仰望那创始成终的上帝,生命因此完整而圆满。

  借着这本书,乐祈想跟你分享他「为父的心」。与他相识三十年,终究他也走到「信仰」和「家庭」这个耐人寻味的交集,挑战我这个「口述教养」专家。我承认,干妈不能随便当当,因此提笔为之作序,一同参与在教养这项困难却荣耀的挑战之中。

图书试读

有『基』信仰看教养

我老婆很害怕虫,各式各样的虫都令她厌烦、恶心。惊声尖叫通常是她的立即反应。有一天,我问她说,妳知道妳这样的态度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她茫然不解地看着我:「不过就是怕虫嘛!有这么严重吗?」我煞有介事地告诉她:「当我们视小虫为敌的同时,可能剥夺了孩子和虫虫玩耍的乐趣,甚至剥夺了他们成为昆虫专家的自由,使得孩子无法对虫产生好奇心、去观察、去欣赏;身为基督徒,我们更少了机会,从受造物当中去认识上帝的美好。」(幸好,我们家小孩没有因为妈妈怕虫而怕虫。他们反倒会故意拿虫去吓妈妈,还没当成昆虫专家先变成整人专家!)

有些虫,虽然讨人厌并被人用杀虫剂驱赶,却对土壤极其重要。吃菜看到菜虫要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菜是有机的,连虫儿也爱吃。有机耕种在经历了人工过度干预的年代后,现在成为显学。但是我们谈的是更进一步的有「基」,我们更关心的是,是否有些人为干扰和人工毒物(意识型态)伤害了「有基」的可能性,制约了儿女使他们无法听见上帝,剥夺了他们成为上帝「有基」儿女的自由?到底有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这一部将会说明。但我们或许先要问,为什么需要一个不同的教养观?教养真的这么困难吗?

教养,从某个角度来说不应有太大的困难。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短短几个字透露出父(母)应该是会教的,问题只是在于「不教」。回顾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大多数的父母都不识字、教育程度不高,在战乱、动盪不安或贫困的环境,生养少则半打、多则一打的孩子,一代代就这样过去,似乎从没出过跟教养儿女相关的专论。尽管到了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多半也没修过什么教养学、父母学分班,就把我们拉拔大了,即使如此,我们大多也自认自己被教养得不错,不是吗?我们大多能脸不红、气不喘地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孝顺、负责任、奋发向上、有分寸、手足间颇能互相关顾等等。(当我们暗骂别人家的小孩没教养时,不都是如此擅自假设?)但为何教养自己的下一代,却有如此的麻烦和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源自於對現代社會下教養孩子所面臨的挑戰的深刻體會。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家長,我親眼見證了社會變遷對家庭和下一代造成的影響,資訊爆炸、價值觀多元,孩子們的成長環境與我們過去截然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教養方式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後現代」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一種對現狀的反思與重塑。更吸引我的是「有基教養」的提法,這讓我聯想到,是否能將基督教的普世價值,例如愛、寬恕、真理,巧妙地融入到現代化的教養理念中,而不是將信仰視為一種與現代生活脫節的裝飾。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讓耶穌幫你帶小孩」這個核心概念,是透過禱告、靈修,還是將耶穌的教導轉化成具體的行為準則?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可能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幫助我們這些家長,在紛擾的現代社會中,為孩子建立一個既有信仰根基,又充滿現代智慧的成長空間。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我在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難題時,能更有信心和方向。

评分

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主要是因為書名中「後現代」與「有基教養」的結合,這在台灣的育兒書籍市場中,可以說是相當別緻的。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在很多層面上似乎存在一種張力,尤其是在養育下一代這件事上。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適應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但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建立穩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這往往是信仰所能提供的。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後現代」的教養理念,是鼓勵孩子們的自主性、對多元的包容,還是對權威的質疑?更重要的是,她會如何將這些概念與「耶穌」這個核心的信仰元素結合起來?這是不是意味著,透過信仰的力量,能夠引導孩子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台灣社會的家長們,很多都面臨著類似的困惑,如何在現代教育的浪潮中,同時保持信仰的純粹和力量,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為我們提供解答的寶藏,我期待它能帶來啟發,甚至改變我們對親子教育的看法。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書名,我心裡其實有點小小的疑慮。畢竟「有基教養」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又有點…嗯,怎麼說呢?感覺可能離我們一般家庭的實際生活有點距離。我平常就是個平凡的媽媽,每天忙著家裡的大小事,說真的,對「後現代」這些比較概念性的東西,並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很想知道,作者究竟是想傳達什麼樣的「後現代」精神?是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還是接受多元的價值觀?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聽起來倒是不錯,因為我們也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不人為別人所左右。但重點是,這些「後現代」的概念,要怎麼跟「耶穌」連結起來?這是我最好奇的。會不會是那種,用很多高深的理論來解釋聖經教誨?還是會有一種,把聖經的愛、恩典,轉化成一種非常接地氣、能被現代小孩接受的方式?我希望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能讓家長們感到親切、有啟發,甚至在讀的時候,會覺得「對,我就是這樣想的!」的書。而且,我也想知道,書裡會不會探討一些,例如現代孩子沉迷3C、課業壓力、同儕關係等問題,然後用「有基」的方式來給出一些解決方案?

评分

天啊,這本書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讓耶穌幫你帶小孩:後現代的有基教養」,一聽就覺得這不只是一本育兒書,更像是一場信仰與現代社會碰撞出的火花。我一直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傳統信仰之間的拉扯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養育下一代這件事上。現代社會強調自主、多元、開放,而傳統的基督教教養方式,在許多人眼中可能顯得有些固守和刻板。但書名裡的「後現代」和「有基教養」讓我眼睛一亮,這是不是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性?一種既保留信仰的根基,又能與時俱進、理解現代孩子成長環境的教養方式?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價值觀,同時又不壓抑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台灣社會其實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家長們常常在傳統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之間掙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基督教的教義融入到實際的育兒情境中,會不會有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能有所共鳴,甚至找到一些實用的方法。這本書絕對是為那些希望在信仰中找到育兒指引,又不願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台灣家長們量身打造的。

评分

這本書名「讓耶穌幫你帶小孩:後現代的有基教養」,聽起來就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巧妙地結合了信仰與現代思潮。我一直認為,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傳統的價值觀和現代的教育理念經常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在親子教育上,家長們總是在尋找一種平衡點。我對「後現代」這個詞感到很有興趣,它代表著對傳統的質疑、對多元的包容,以及對個體自由的重視。而「有基教養」則暗示著一種基於信仰的教育方式,這讓我聯想到基督教所強調的愛、真理、與恩典。我特別期待作者能解釋,如何在後現代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有基督教的核心價值,並且將之融入到日常的親子互動中。例如,如何在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同時,也引導他們認識信仰?如何在面對社會的種種誘惑時,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品格?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許多創新的觀點,打破一些傳統的教條式教養,讓家長們能以更開放、更貼近孩子內心的態度來進行教養。對於我這樣一位在信仰和育兒之間不斷摸索的母親來說,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一盞及時的明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實踐方法,讓我對如何引導孩子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成長,充滿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