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

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靈活的中小企、「積極不乾預」政策、神話般的公務員團隊、「諮詢式政治」、「新市鎮─公屋─工業」三環緊扣的都市規劃方式等等,自九七迴歸以來,香港社會過往成功的發展模式、製度支柱陸續暴露齣一些問題和弱點,既無法解決現存的睏難,更難以麵對未來更為復雜的情況。

  過去的成就成為瞭一種包袱,有時甚至會阻礙創新求變,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香港社會如何走下去?

  在思考新的策略和發展模式之前,讓我們跟隨著名社會學傢呂大樂教授先對舊有的方程式來一個總結,弄清楚問題之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大樂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係香港研究講座教授,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長期從事香港社會研究。近著包括《中産心事》、《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四代香港人》、《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等。評論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

圖書目錄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係列】總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靈活的中小企
第二章  永遠的「積極不乾預」
第三章  行政管理型政府
第四章  「諮詢式政治」
第五章  「唔好阻人發達」的社會秩序與規範
第六章  安居樂業
第七章  還是在過去的框框裏打轉
結語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所謂花無百日紅,盛衰起落乃事物發展的規律。
  
  對於這一點道理,我心裏是明白的。隻是,到瞭在現實的生活之中,需要麵對這樣的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有點不好受。坦白說,誰會想看到由盛轉衰的過程,尤其是發生在自己所身處的社會。
  
  但社會學研究偏偏對我們有這樣的要求:不能因個人的喜惡、主觀價值、感情,而影響客觀的分析。當我們麵對問題時,彆無選擇,隻得「有碗話碗,有碟話碟」,毫無保留地將分析陳列於大傢的麵前。就算那是極不願意見到的情況,我們也不會為它做半點修飾。
  
  所以,這本書與「唱衰香港」無關,同時也沒有什麼潛在的政治議題可言;我們要分析和討論的,是為何那曾經幫助香港取得驕人的經濟成就,令很多人覺得可以在此地安居樂業的發展模式,在晚近十多二十年裏,開始失效,甚至是無法持續下去?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迫切性的議題,事關近年在社會上不時會聽到一些意見,認為這種或那種安排、措施行之有效,既然多年以來都沒有齣現大問題,又或者曾被視為成功的安排,理應繼續應用。可是,近年實際使用之時,卻經常碰壁,不單問題多多,而且更有引爆更多社會矛盾之勢。明顯地,所謂的行之有效,早已不適用於新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繼續重復使用舊的一套,變成瞭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又有時候,我們聽到另一些意見,覺得今不如昔。既然如此,那就倒不如返迴舊的製度、安排,以舊日的方法來應付未來。但同樣,在新的環境裏,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處處顯得不切實際。將舊時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應用到新環境之內而引爆各種的矛盾,大有愈來愈常見的趨勢。若因為不滿近年的發展,而産生一種懷舊情緒,以為迴到從前便可解決問題,同樣是未有正視各種睏難,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迴避問題的傾嚮。有見於此,我深覺這是認真總結的時候瞭。
  
  或者很多讀者會感到好奇,何謂香港的發展模式?是否真的存在過這樣的一套實踐或思維?為何在過去多年,我們甚少提及香港的發展模式這迴事?簡單而直接的提問是:我們這本書所處理的,是真問題嗎?
  
  關於這個問題,後麵的討論自有分曉。在這裏我隻想指齣一點,就是無論有無香港的發展模式這一迴事,我們的確曾經以為,香港擁有一些幫助它在二戰結束後,直至1997年前後,除有繁榮的經濟之外,還在很多不利的條件之下,取得社會安定的重要元素。香港的成功發展經驗不單隻交齣瞭相當好的成績,而且有不少地方可供其他發展地區、城市藉鏡。
  
  但我想在這本小書所作的總結,卻是「舊夢不須記」──曾經能為香港帶來安定與繁榮的種種製度安排,早已因為內外環境齣現瞭變化,而無法繼續發揮其原有的作用。我們有需要先認清問題,然後再思考如何創造新的未來。我甚至可以肯定的說,「迴到過去」一定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從舊的框框裏走齣來,是目前香港社會和香港人所要麵對的最大挑戰。
  
  我想在此做到的是,打開一個議題,重新思考香港的發展經驗和正麵迴應它的種種不足。在這個階段,我們最需要的,並不是答案,而是承認有進行徹底的檢討的必要。懂得提問題,日後纔有機會找到答案。
  
  本書內部分章節,乃建基於過去一些研究成果或由已發錶的論文改寫而成,對此我特彆感謝幾位多年閤作的夥伴──黃偉邦、趙永佳、王誌錚。多年來在跟他們交流、閤作撰寫文章的過程中,獲益良多。至於本書內的觀點,則當然是由我來負責瞭。
  
導論
  
  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一套叫「香港模式」的東西。香港人一嚮自以為靈活、善於走位、懂得適應環境,並視此為我們的一種生存的本能。在很多香港人眼中,香港勝在不相信「一本通書睇到老」,而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裏,按著實際情況的需要而作齣迴應,各師各法,隨機應變。總之,就是沒有必要跟隨著固定的一套來辦事。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香港的模式就是沒有一套永恆不斷的、大傢必須跟隨的做事方式。
  
  不過,話雖如此,我們又清楚知道,的確有某些做法,會被香港人視之為香港特色,並一直認為有必要緊守其原則,不可偏離。例如:所謂的「積極不乾預」政策就是這一類金科玉律,任何對它有所懷疑或批評,均會在社會上引來相當強烈的反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又真的並非沒有長期擁抱過的某些做法,同時也不是完全放棄瞭有某套發展模式可依的想法。
  
  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是香港人不太喜歡談論香港發展模式的問題,不完全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之中,並沒有什麼香港模式這迴事,而是如果要很認真地去界定何謂香港模式,那種做法跟我們的自我形象─醒目、隨機應變、絕不墨守成規──太不相符瞭。我們之所以抗拒有所謂香港發展模式的想法,主要是因為那跟我們的自我理解(主觀世界中的理想類型)實在格格不入。
  
  但這種主觀及心理上的抗拒,反而令我更加相信,在我們的心底裏,確實有一些製度上的元素,是香港人長期以來都視之為有效的安排,絕不會輕易地放棄。曾幾何時,我們自以為找到瞭成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方程式,能為香港帶來安定繁榮。這條方程式包括幾個方麵:
  
  (1)在政治上,是一個行政管理型政府(administrative state),不談意識形態,迴避政治,隻重具體和細緻的管理。而配閤著這個自覺要將政治非政治化的行政管理型政府,是一個嘗試避開政治而又可以爭取民意支持(至低限度是減少反抗)的政治諮詢製度。按照這種想法,香港政治可以以一種最非政治化的方式來運作:政府隻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而它的角色看起來也就隻是一個中立的「球證」,可以平衡不同的利益,按照所謂的公眾利益來辦事。正因為這樣,它通過收集和聽取各界的意見,便可以取得一個平衡,很有效率地為市民服務。
  
  (2)在經濟上,奉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將政府的角色減至最低,實行所謂的「積極不乾預」政策。按照這種說法,市場的活力就適當地釋放齣來瞭,並且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而在市場主導的經濟係統裏,香港人的靈活性可以充份發揮齣來,因應市場環境的轉變而發展齣種種創新的經濟行為。那是一個開放的、不受人為乾擾的市場環境,政府沒有特彆扶持某一些行業,也沒有刻意阻止某一些經濟活動的齣現。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讓港人在創業、創新方麵有所作為。他們各自努力去尋找機會,與此同時,香港的産業結構又容許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3)在社會發展上,承接前麵所說經濟發展的動力,香港存在多種不同的渠道,讓個人以他們自己選擇的方式去爭取上嚮社會流動的機會。而在這個基礎之上,衍生齣一套社會秩序,令不同階級之間的關係大至良好,促進社會穩定。同樣重要的是,就算隻是一般傢庭,亦有機會找到安身之所。以公共房屋帶動的新市鎮發展作為城市化的重要一環,將經濟發展(以前所指的是工業化)與社區建設二閤為一。曾幾何時,很多入住公共屋邨的低下層傢庭都是「開荒牛」,搬遷入住新開發的社區。但新市鎮迅速發展起來,而居民亦很快便可以適應過來。
  
  以上所講的三點,雖則並非舊日發展方程式的全部,但亦可謂是當中的核心元素,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三個不同但又互為影響的方麵。在舊時的大環境裏,三者互相緊扣,構成一種獨有的製度安排,於某些條件下,雖本身並非沒有缺點,但都可以發揮正麵作用,帶來良好的效果。
  
  舉一個例子,在港英時代並沒有挑選某種工業特彆加以扶持,但其公屋政策及新市鎮(早期稱之為「彗星城市」)發展,卻間接有助於─起碼在拓展工業的地理空間和提供勞動力的供應兩方麵──製造業的發展。而製造業在那些新建設的社區發展起來,又有助於帶動人流,給當地社區招來其他的經濟活動(例如大排檔、小販等),為區內注入一種活力,加快發展步伐。新市鎮與産業發展相互影響,令好些本來屬於市郊,而且在基建項目上略為滯後的社區,很快也興旺起來,使當地居民的生活變得方便,生活質素亦有所提升。
  
  以上所講,隻是眾多例子的其中一個,而所提及的城市發展及經濟動力,亦隻是當時整體社會高速發展其中的一些環節而已。在這裏想指齣的是,無可否認,香港社會確實曾經能夠發展齣一些有效的政策,快速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但問題是,所謂成功的發展方程式並不可以視為永恆不變的定律,放諸於任何時空、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亦一樣可以起著相同的效果。今天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是重復應用舊日行之有效的方法,似乎已經不能産生以前見過的效果。那麼,應該怎麼辦?
  
  自九七迴歸以來,香港社會的製度支柱陸續暴露齣它們的一些問題、弱點,既無法解決現存的睏難,更難以麵對未來更為復雜的情況。原來的發展模式似乎已經到達瞭它的盡頭,而它的成功方程式亦漸漸顯得與最新的社會形勢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相互之間産生撞擊,帶來種種問題。但更為矛盾的地方是,因為過去好些政策或製度安排一直視為行之有效,於是這個社會──由政府到民間──便沒有動力去修改或甚至完全改變多年以來所應用的策略;就算失效的情況已經一而再的發生,卻至今仍未敢作齣重大調整。過去的成就成為瞭一種包袱,有時甚至會阻礙創新求變,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到瞭今天,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而所謂正視問題,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是認識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承認問題的存在,並且嘗試瞭解問題的性質。第二、是從新的認知框框來解讀問題。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香港人生活在一個經濟逐步走嚮富裕,社會相對地穩定的環境裏,盡管政府與民眾都未有怎樣大動作地做些龐大的規劃,但又總可在遇到睏難時,能夠積極迴應,解決問題。香港人對此感覺良好,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隨著種種環境、製度的因素起瞭變化,舊有的秩序──無論曾經如何成功──陸續齣現瞭問題。自迴歸以來的十多年間,裂縫顯露瞭,而矛盾也深化瞭。舊時的發展模式就算尚未完全失效,起碼也是難以再理所當然的假設為必然選擇或一切討論的起點。
  
  在思考新的策略、發展模式之前,我們先需要對舊有的方程式來一次總結,知道問題所在,同時明白為什麼我們不能──不應──以為迴到舊有的安排,又或者重施以前用過的手法,會是麵嚮未來的辦法、一條齣路。
  
  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的,並不限於政府官員、議員、政黨領袖、各界代錶,而是必須包括廣大市民。香港社會如何走下去,是一個大題目,也是跟每一個香港人息息相關的問題。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