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

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 Michael Cole
圖書標籤:
  • 颱灣
  • 公民運動
  • 調查性報道
  • 政治
  • 社會
  • 新聞
  • 記者
  • 曆史
  • 文化
  • 兩岸關係
  • 黑色島嶼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為颱灣的公民運動在國際上發聲;他使得颱灣的民主呼聲讓全世界都聽見。

  早在太陽花運動占領立法院,點燃颱灣現代史上最大的政治危機以前,加拿大籍資深記者寇謐將就一直在記錄這個年輕的民主社會裏的公民運動如何崛起的過程,並且對於山雨欲來的難題提齣警告和建言。

  在《黑色島嶼》這部期待已久的調查性報導文集裏,作者引領我們深入公民運動再起的核心,證明太陽花運動絕對不是偶發事件。本書以第一現場的觀察、對於公民運動領袖的獨特訪談,讓你走到運動的最前綫——警察的盾牌、親中的黑道分子、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冷血的政府官員以及奮起反擊的理想主義者——並且解釋為什麼公民社會的興起將會改變颱灣以及海峽兩岸幾年內的政治麵貌。

  對作者來說,颱灣是個年輕的民主政體,相關製度與共識仍待鞏固,所麵臨的危機卻異常艱钜,這是颱灣作為政治觀察個案的特殊性。日趨強大的公民社會,以及超脫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開始投入政治,不但有助於民主深化,也是麵對強國兼併威脅下、颱灣前途的最好後盾。

名人推薦

  何明修(颱灣大學社會係教授)、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助理教授)、範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颱灣大學社會係副教授)、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姚文智(民進黨立委)、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係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陳奕齊(基進側翼政團總召)、梁文鞱(成功大學政治係教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副教授)、劉錦添(颱灣大學經濟係特聘教授)、許毓仁(TED x Taipei 創辦人 & 策展人)、黃國昌(時代力量黨主席)、鄭麗君(民進黨立委)、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颱灣農村陣綫祕書長)、蕭美琴(民進黨立委)、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Clayton Dube(南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專案主任)、Dafydd Fell(倫敦大學政治係教授)、Stéphane Corcuff(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齊心贊譽

  吳叡人(中研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文推薦

  「在這段世界對颱灣視綫的漫長空白中,他以他熱烈、即時、細膩的英文報導寫作為颱灣發聲與辯護……為被掩蓋、遺忘、和抹煞的颱灣打開瞭一道隙縫,將這一代颱灣青年的吶喊與希望,這一波颱灣人民試圖突破資本與帝國包圍,連結普世價值的民主奮鬥,刻印在那片空白的邊緣,讓他們有瞭麵貌、發齣聲音,讓他們終於驕傲地現身於這個世界。這本書,像是一冊當代福爾摩沙的圍城紀事(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很高興看到寇謐將的《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發行中文版,對此我已經期待好一陣子瞭!寇謐將是現代颱灣政治和社會最重要的評論傢之一;特彆是他的分析同時兼顧瞭學術性以及一般讀者的需求。我在倫敦的學生對他的書和評論也多所贊譽。我從本書的英文版本中學到很多。特彆是那些不太知名的颱灣公民運動,例如,對於促進同性戀權益的詳細報導。我很高興本書將會有更多新的讀者。——Dafydd Fell(倫敦大學政治係教授)

  作為記者,寇謐將的觀察極其敏銳;他的消息來源不但多元,往往也獨一無二。在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內,颱灣的公民運動變得更積極,而執政黨原本希望公民社會能更和緩。我們可以說,颱灣的公民社會已經因公民運動而改變,遠遠超過政黨和政府自身的改變。寇謐將將行動者的情緒、意見以及觀點傳達給讀者,而這些不見得會被媒體報導。這是一份罕見而珍貴的見證,包含許多不同層麵的見解。這也是最好的新聞報導,以連貫而深入的書寫,揭示瞭那些利益者未說齣口的真相。《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是一份記錄重要曆史時刻的綜閤性文件,而這是當代行動者及觀察傢很難做到的,因為身處於前綫而沒有時間書寫;將來的曆史學傢可能也沒有辦法寫下這樣一本書,因為他們原來不在現場,無法聽見行動者已過去的聲音。
  本書中,寇謐將分享瞭許多颱灣人賴以立基的價值:誠信、平等、公正、自由及對社會進步的追求。這是一份對於這些集體力量的美好證言,完全足以嚮卡謬的《反抗者》緻敬。——高格孚(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寇謐將(J. Michael Cole)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法國研究中心當代中國(CEFC)颱北分部副研究員,小英教育基金會想想論壇(www.thinking-taiwan.com)英文版主編。他先前是加拿大安全情報局(CSIS;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分析師,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期間,在颱北擔任英文《颱北時報》(Taipei Times)副組長。

  寇謐將是《外交傢》(The Diplomat)雜誌的固定專欄作傢,經常投稿《詹氏國防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國傢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洛伊研究所部落格(Lowy Interpreter)。他的文章經常齣現在《華爾街日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渥太華公民報》及另外多傢媒體。他的著作有:Officially Unofficial: Confessions of a journalist in Taiwan(官方的非官方:一位新聞記者在颱灣的自白,2014); Democracy in Peril: Taiwan’s struggle for survival from Chen Shui-bian to Ma Ying-jeou(民主危機:從陳水扁到馬英九時期的颱灣生存奮鬥,2009)以及Smokescreen: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after September 11(煙幕:九一一之後的加拿大安全情報,2008)。他目前住在颱北。

  作者部落格: The Far-Eastern Sweet Potato
  推特:@jmichaelcole1。

譯者簡介

劉燕玉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
  英國米德賽剋斯大學西洋文化史博士候選人

李明

  高雄人,大學英文係畢業,資深媒體人和文字工作者,曾任報社英文編譯多年。

陳雅馨

  颱大社會所畢,清大社會係博士班。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麥田)、《路西法效應》(閤譯)、《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閤譯)(商周)、《為什麼上街頭?附:新公民運動的曆史、危機和進程》(閤譯)(商周)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福爾摩沙圍城紀事 ◎吳叡人
中文版序

緻謝

PART1 漫漫長路三一八
重新奮起的時刻已經來到;想要這樣做,需要的是行動—實際參與,以及在麵對不公義時所激發的憤怒。沒錯,這樣的動員會造成不安,有時還會産生暴力衝突,但是,這顯然正是現在所需要的,需要這樣的行為來把多數颱灣人從舒服且麻木的狀態搖醒——否則,一切都會太遲。

PART2 民法九七二條與基督教福音派興起──是的,在颱灣
當幾韆位民眾聚集在現場時,我禁不住想像:如果我是站在那裏的那些勇敢的同性戀者之一,我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拿著自己的標語,站在距離那些抗議者隻有幾公尺遠的地方。我或許會震驚至極地明白,有這麼多的人帶著滿腔的恨意站瞭齣來,就是為瞭要否定我的存在,就是為瞭我生而俱來的性嚮而怨恨我。難怪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都流下瞭眼淚。

PART3 改變的關鍵時刻:太陽花進擊
有些人將三月十八日所發生的事形容為「颱灣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政府的宣傳機器當然希望我們相信事實就是如此,看樣子他們也的確成功地說服瞭颱灣與海外的許多人。但對於那些曾經真正努力瞭解颱灣最近的政治發展的人來說,這一天免不瞭會來臨,而且這對颱灣民主來說,是美好的一天。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福爾摩沙圍城紀事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


—George Orwell

  在芝加哥經院裏睏頓多年,輾轉流浪到美麗的早稻田,最後終於迴到瞭故鄉颱灣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世界的目光已悄悄遠離這個過去英文媒體總愛形容為「有著繁榮經濟與活力民主的島國」,轉移到隔鄰那個正在兇猛地甦醒的帝國之上瞭。我們的外國主流媒體界朋友們似乎覺得,這個穩定的民主小國如今已經喪失瞭戒嚴時期那種迷人的「第三世界式」悲劇特質——獨裁、反抗、鎮壓,以及輩齣的英雄烈士,還有九零年代民主化時期那種 「大衛對抗歌利亞,光明戰勝黑暗」的好萊塢史詩格局。颱灣是民主化瞭,但也變得無聊瞭。他們於是把自己的東方主義之眼,轉嚮那個鼓動著一顆黑暗之心的,巨大的叢林。

  然而正好就在世界的目光逐漸背嚮颱灣之際,颱灣島開始進入一段波濤洶湧的,完全不可測的新曆史航道之中。從兩韆年初期以來,在中國「以商圍政」攻勢、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的滲透,以及政治領導與製度性失敗等多重因素匯聚下,颱灣民主體製逐步倒退,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九〇年代一度短暫形成的社會團結也開始腐蝕,整個國傢麵臨崩解、從屬化,乃至被併吞的危機。然而也就是在此時,一場可以稱之為「第二波民主運動」的鬥爭悄悄齣現,一齣充滿寓意,引人深思的道德劇(morality play)在颱灣揭開瞭序幕。這次的主角不再是過去那些擅長在街頭煽動人心的反對派政治菁英,而是整個公民社會——個由關懷各種進步議題的NGO、學者、學生、個彆公民行動者與公共媒體所構成,透過宣傳與直接行動,從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的角度抗衡國傢與市場的網絡。從二〇〇五年前後到此刻的十年間,颱灣人見證瞭這個極度活躍的公民社會的快速崛起、成長與擴張;在民進黨近乎瓦解癱瘓,完全喪失製衡能力的數年之間,颱灣公民社會網絡扮演瞭實質的反對黨角色,有效地製衡瞭掌握絕對權力的馬英九政權,並且在最終創造瞭巨大的政治能量,重創這個政權,使坐睏愁城的民進黨得以復甦、重整,乃至重返執政。

  這是一段全新的曆史,湧現齣許多新生事物與人物,裏麵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但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或許是一整個新世代學生運動與公民運動行動者的齣現與成熟。他們以青春的理想主義與熱情緊緊擁抱這個正在崩裂的島,撫慰與療癒她的傷痕,讓她重新變得完整,美麗,而且尊嚴。我何其有幸在這個曆史時點返鄉,從一開始就直接參與、見證瞭這段曆史,認識瞭這群新世代的知識分子與行動者,並且在此後幾年間和他們在許許多多大小戰役中並肩作戰,目睹他們從青澀到成熟,從脆弱到茁壯,見證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身體與智慧創造瞭一股讓島嶼重生的暖流,巨大的黑潮。然而在這段激動的曆史過程中,我們的外國主流媒體界朋友大多是缺席的——他們要等到這兩年忽然覺察到瞭島內一個新的「勢」已經形成,注意到東亞地緣政治的鍾擺又擺迴瞭美麗島,纔又好奇地轉過身來,帶著一點懷疑,一點犬儒,很多上國的傲慢 (condescension),以及幾乎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無知。 《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的作者寇謐將(Jean-Michel Cole),是其中極少數的例外,他在這段國際媒體的空窗期,生活在颱灣,站在颱灣政治與社會的第一綫,深入觀察,有時甚至還親身參與瞭這整段活生生的在地曆史,而且是謙遜地,同情地,甚至是熱情地。在這段世界對颱灣視綫的漫長空白中,他以他熱烈、即時、細膩的英文報導寫作為颱灣發聲與辯護,並且有力地教育和駁斥瞭一群無知卻掌握傳播權力的上國犬儒,硬是為被掩蓋、遺忘、和抹煞的颱灣打開瞭一道隙縫,將這一代颱灣青年的吶喊與希望,這一波颱灣人民試圖突破資本與帝國包圍,連結普世價值的民主奮鬥,刻印在那片空白的邊緣,讓他們有瞭麵貌、發齣聲音,讓他們終於驕傲地現身於這個世界。這本書,像是一冊當代福爾摩沙的圍城紀事 (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

  事實上,我們如果把這本書放在某種颱灣文化史─外籍人士對於颱灣的報導式書寫─的脈絡中觀察,它的意義會更加凸顯:達飛聲 (James W. Davidson) 著名的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見證瞭颱灣民主國的苦鬥與驚鴻——瞥的颱灣民族國傢想像,而一百一十二年後寇謐將的《《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颱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則近身記錄瞭一個以社會為主體的颱灣公民民族主義的降生。

  公民民族主義 (civic nationalism) 是《黑色島嶼》的關鍵字,也是寇謐將對颱灣近年來公民運動的定性。在比較政治學上,公民民族主義通常指涉一種在共同的領土上,基於共享的公民德行、價值與製度,共同的曆史記憶,以及公民主觀的共同意誌而産生的民族主義。它也可以視為一種以前述要素來界定民族成員身分的原則。公民民族主義與強調推定的共同血緣(經常是虛構的)與客觀文化特徵(如語言)的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成為鮮明的對比。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各地區因其不同的曆史條件常導緻不同的民族國傢形成路徑與民族身分界定原則:德國、義大利、中國與日本的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族群文化與血緣色彩,而法國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強調公民德行、製度與共同意誌纔是構成民族 (nation) 的要素。齣身魁北剋法語區,同時深受法國政治文化與加拿大聯邦主義薰陶影響的寇謐將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一詞來描述颱灣的公民運動,必須從這個脈絡來加以理解,其語意與當代政治哲學中公民共和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所說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頗有重閤之處。 在英文或法文中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不會成為問題,也不會被誤解,然而颱灣公共論述深受當代中國漢語用法的影響,經常把「民族主義」一詞窄化成族群或血緣民族主義,以緻常常忽略瞭在公民德行與政治意誌基礎上形成的nation與nationalism類型,從而引發瞭許多誤解與衝突。

  寇謐將把當代颱灣公民運動定位為一種公民民族主義是具有洞見的,不過我們或許可以為這個命題做幾點補充說明。首先,當代颱灣公民社會的公民民族主義並不是颱灣政治史上最早齣現的公民民族主義,而隻是最近的一種型態。一九二〇年代齣現的第一波颱灣民族主義雖然帶有漢族中心色彩,但基本上是建立在共同領土與共同政治命運的基礎之上,到瞭霧社事件後終於在論述中納入瞭原住民,因此已經可以看到某種多族群的「公民」特性。戰後初期廖文毅的颱獨運動一度提齣血緣民族主義的主張,但是很快就被六〇年代的王育德和史明強調領土、曆史乃至階級的民族論取代。一九六四年,醉心於法國史傢Ernest Renan公民民族主義思想的彭明敏教授提齣〈颱灣自救宣言〉,則是颱灣政治史上齣現的第一個完整的公民民族主義論述。一九七〇年雷震在〈救亡圖存獻議〉中提齣建立「中華颱灣民主國」的主張,則是外省人首度提齣的公民民族主義論。在前述這些論述基礎上,一九七〇年代中後期興起的黨外民主運動與其後的民進黨所提齣的颱灣民主自決論,已經是成熟的公民或自由民族主義 (liberal nationalism)。九○年代李登輝的兩國論試圖融閤 「中華民國」與颱灣領土,在性質上也是公民式民族主義。因此我們大體可以說,早在當代公民社會的公民民族主義齣現之前,某種以颱灣為領土範圍的公民民族主義早已成為颱灣政治場域中的主流共識。

  其次,當代颱灣公民社會所錶現齣來的公民民族主義與政治場域的公民民族主義雖然有所重疊─兩者都支持颱灣是主權獨立國傢,但仍然有一個關鍵的差異:前者以「社會」為核心,具有高度社會自主性,後者則以「國傢」為中心。對於公民社會而言,愛國心或者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必須受到他們所信仰的進步價值的檢驗與製約,否則將失去正當性。

  第三,寇謐將指齣颱灣公民運動的公民民族主義不是突然齣現,而必須放在脈絡之中纔能正確理解。這個說法雖然方嚮正確,但卻不完全:我們不僅要迴溯兩年來學運份子如何在曆次運動中獲得鍛鍊與成熟的曆程,更要追索整個颱灣公民社會從一九七、八〇年代隨著民主運動而齣現的三、四十年來,如何經曆成長、擴張、被政黨收編,最終脫離政治場域而産生自主性的復雜曆程。換言之,當代颱灣公民社會的整個網絡、組織、論述與路綫的形貌,是過去三十餘年颱灣民主化的成果,它象徵瞭數百年來被強大的外來國傢傳統壓製的民間社會終於形成瞭一定的自主性。理解瞭這個社會自主的脈絡,我們纔能正確理解當代公民社會的颱灣認同之進步意義:民主,就是自決,而自決則錶現在社會對國傢的馴服與控製。

  時序已經進入二〇一五年年底,而颱灣這座黑色島嶼的曆史即將進入另一個轉摺:第三次政黨輪替將要齣現,本土派將第二度建立政權,然而中國擴張之勢不衰,美國正在重返亞洲,日本積極再軍備,整個東北亞地緣政治結構勢將為一個進步的颱灣本土政權設下重重限製,使它左右為難,動輒得咎。颱灣國傢必須在國際政治的險惡現實中追求生存發展,然而颱灣社會也不可能放棄公平正義的願景,那麼國傢與社會該如何重新磨閤、彼此鑲嵌,在安全與正義之間找到一個最適的平衡─或者到底存不存在一個最適的平衡?──將成為我們不可迴避的共同課題。未來的道路隻會更險峻,我們也隻能不斷前行,但我們期待寇謐將繼續為我們熱情地、介入地書寫他的黑色島嶼紀事,書寫我們的徬徨、失敗與持續不輟的奮戰,書寫我們對自由、尊嚴與正義的想望。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二〇一五十一月二十五日,草山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