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

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 Michael Cole
图书标签:
  • 台湾
  • 公民运动
  • 调查性报道
  • 政治
  • 社会
  • 新闻
  • 记者
  • 历史
  • 文化
  • 两岸关系
  • 黑色岛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为台湾的公民运动在国际上发声;他使得台湾的民主唿声让全世界都听见。

  早在太阳花运动占领立法院,点燃台湾现代史上最大的政治危机以前,加拿大籍资深记者寇谧将就一直在记录这个年轻的民主社会里的公民运动如何崛起的过程,并且对于山雨欲来的难题提出警告和建言。

  在《黑色岛屿》这部期待已久的调查性报导文集里,作者引领我们深入公民运动再起的核心,证明太阳花运动绝对不是偶发事件。本书以第一现场的观察、对于公民运动领袖的独特访谈,让你走到运动的最前线——警察的盾牌、亲中的黑道分子、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冷血的政府官员以及奋起反击的理想主义者——并且解释为什么公民社会的兴起将会改变台湾以及海崃两岸几年内的政治面貌。

  对作者来说,台湾是个年轻的民主政体,相关制度与共识仍待巩固,所面临的危机却异常艰鉅,这是台湾作为政治观察个案的特殊性。日趋强大的公民社会,以及超脱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开始投入政治,不但有助于民主深化,也是面对强国兼併威胁下、台湾前途的最好后盾。

名人推荐

  何明修(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邱毓斌(屏东大学社会发展学系助理教授)、范云(社会民主党召集人、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苗博雅(社会民主党全国委员)、姚文智(民进党立委)、徐世荣(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兼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陈奕齐(基进侧翼政团总召)、梁文鞱(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杨翠(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刘锦添(台湾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许毓仁(TED x Taipei 创办人 & 策展人)、黄国昌(时代力量党主席)、郑丽君(民进党立委)、蔡培慧(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湾农村阵线祕书长)、萧美琴(民进党立委)、萧新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Clayton Dube(南加大中国研究中心专案主任)、Dafydd Fell(伦敦大学政治系教授)、Stéphane Corcuff(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齐心赞誉

  吴叡人(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文推荐

  「在这段世界对台湾视线的漫长空白中,他以他热烈、即时、细腻的英文报导写作为台湾发声与辩护……为被掩盖、遗忘、和抹煞的台湾打开了一道隙缝,将这一代台湾青年的吶喊与希望,这一波台湾人民试图突破资本与帝国包围,连结普世价值的民主奋斗,刻印在那片空白的边缘,让他们有了面貌、发出声音,让他们终于骄傲地现身于这个世界。这本书,像是一册当代福尔摩沙的围城纪事(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吴叡人(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很高兴看到寇谧将的《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发行中文版,对此我已经期待好一阵子了!寇谧将是现代台湾政治和社会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特别是他的分析同时兼顾了学术性以及一般读者的需求。我在伦敦的学生对他的书和评论也多所赞誉。我从本书的英文版本中学到很多。特别是那些不太知名的台湾公民运动,例如,对于促进同性恋权益的详细报导。我很高兴本书将会有更多新的读者。——Dafydd Fell(伦敦大学政治系教授)

  作为记者,寇谧将的观察极其敏锐;他的消息来源不但多元,往往也独一无二。在马总统的第二任任期内,台湾的公民运动变得更积极,而执政党原本希望公民社会能更和缓。我们可以说,台湾的公民社会已经因公民运动而改变,远远超过政党和政府自身的改变。寇谧将将行动者的情绪、意见以及观点传达给读者,而这些不见得会被媒体报导。这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见证,包含许多不同层面的见解。这也是最好的新闻报导,以连贯而深入的书写,揭示了那些利益者未说出口的真相。《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是一份记录重要历史时刻的综合性文件,而这是当代行动者及观察家很难做到的,因为身处于前线而没有时间书写;将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也没有办法写下这样一本书,因为他们原来不在现场,无法听见行动者已过去的声音。
  本书中,寇谧将分享了许多台湾人赖以立基的价值:诚信、平等、公正、自由及对社会进步的追求。这是一份对于这些集体力量的美好证言,完全足以向卡谬的《反抗者》致敬。——高格孚(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 深入剖析一个崛起中的民主灯塔背后的复杂脉络与深层张力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的公民运动本身,而是以其为观察点,深入探讨后威权时代,一个在国际地缘政治夹缝中挣扎求存的岛屿社会,其内部结构、社会心理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轨迹。通过对台湾社会现象的宏观扫描与微观切片,本书旨在揭示驱动这座“黑色岛屿”前行的无形力量,及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地貌重塑: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组 本书的开篇,将叙事锚定在台湾社会近年来经历的剧烈“地貌重塑”上。我们探讨的并非具体的街头抗议,而是引发这些运动的深层社会经济基础的崩塌与重构。 一、 世代鸿沟与“未竟的承诺”: 台湾经济奇迹的后遗症,集中体现在年轻世代对未来预期的幻灭。资深记者通过对不同代际(战后婴儿潮、X世代、千禧世代)的深度访谈,描绘出一幅关于“分配正义”的残酷图景。我们考察了高房价、低薪化、以及公共资源(如养老金、医疗体系)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如何将社会能量转化为弥漫性的“不耐烦”与“无力感”。这种普遍的结构性焦虑,是驱动社会运动的基础燃料,而非运动本身的主题。 二、 地方经济的空心化与“北漂”现象: 本书将台湾的经济活力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心,转移到对北部都会区的高度依赖性上进行审视。我们通过对中南部工业区和农业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全球化浪潮下,地方产业集群瓦解的过程。这种地理上的权力集中和资源虹吸效应,不仅塑造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更催生了一种基于地域身份的潜在对立,即“北漂”一词所承载的文化与经济双重疏离感。 三、 身份政治的“去魅”:超越蓝绿的文化光谱: 我们不纠缠于传统“统独”框架的争论,而是关注身份认同如何被消费主义和全球文化潮流所解构与重塑。通过分析网络亚文化、独立音乐场景以及新兴的生活方式社群,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张新的文化光谱图。这张图谱显示,当代台湾青年的关注点正从宏大的国家定位,转向更具操作性的“生活主权”与“个人空间”的争夺。这种关注点的偏移,为公民行动提供了新的、更碎片化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技术的双刃剑:信息流与社会信任的侵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内容,深刻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治理效能与内在凝聚力。本书的第二部分专注于信息生态系统对社会心理的重塑。 一、 速度与深度的悖论:社群媒体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资深记者以其丰富的跨文化经验,比较了不同媒介环境下社会动员的模式。本书分析了社群平台如何以“算法驱动”的方式,加速了观点的极化,并考察了“信息茧房”效应在台湾社会中具体运作的机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当社会议题被简化为易于传播的标签和表情符号时,复杂政策讨论的空间如何被压缩,以及由此带来的“即时正义”诉求对长期制度建设的挑战。 二、 外部势力的渗透与信息战的灰色地带: 本书侧重于考察外部地缘政治压力如何通过信息渠道间接影响台湾社会。我们不直接指涉具体的政治实体,而是分析“信息操纵”在台湾社会内部引发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对主流媒体的普遍不信任、对官方数据的质疑,以及对“谁在散布假消息”的无休止追问。这种对信息源的怀疑,是理解社会决策过程碎片化的关键视角。 三、 媒体产业的结构性困境: 通过对台湾媒体所有权结构和财务模型的观察,本书探讨了商业利益与公共新闻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分析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媒体如何倾向于“情绪化”报道以求生存,以及这种商业模式对公共讨论质量造成的系统性损害。 第三部分:制度的韧性与惯性:治理模式的自我调适 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台湾的政治体制本身,考察其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一、 “高效的僵局”:决策机制的运作逻辑: 台湾的民主制度在保障表达自由的同时,也时常陷入程序上的拉锯战。本书审视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下的权力制衡,如何转化为一种“常态化的协商障碍”。我们分析了“朝小野大”或“完全执政”背景下,重大改革议程的推进难度,以及这如何影响民众对民主效率的观感。 二、 官僚体系的“去中心化”挑战: 随着社会议题的日益复杂化(如气候变化、数字监管、能源转型),传统的垂直式官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书考察了台湾政府在引入“跨部门协作”和“开放政府”概念时所遭遇的内部阻力和文化惯性。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诉求之间的摩擦,是理解政策执行效率的关键。 三、 法律框架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本书最后探讨了现有法律体系如何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例如,在处理新型劳资关系、新兴科技应用监管以及个人数据保护方面,法律的滞后性如何制造了大量的灰色地带,并反过来刺激了民间采取非正式的社会行动来填补制度真空。 结语:映照于黑暗中的微光 《黑色岛屿》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现代台湾社会复杂肌理的鸟瞰图。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驱动这个社会持续演变的底层动力、结构性矛盾以及其独特的心理图景。通过对这些深层议题的剖析,本书试图帮助理解,在这座充满挑战与活力的岛屿上,形塑未来的真正力量究竟蕴藏何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寇谧将(J. Michael Cole)


  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法国研究中心当代中国(CEFC)台北分部副研究员,小英教育基金会想想论坛(www.thinking-taiwan.com)英文版主编。他先前是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分析师,从二○一○年到二○一三年期间,在台北担任英文《台北时报》(Taipei Times)副组长。

  寇谧将是《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的固定专栏作家,经常投稿《詹氏国防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洛伊研究所部落格(Lowy Interpreter)。他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渥太华公民报》及另外多家媒体。他的着作有:Officially Unofficial: Confessions of a journalist in Taiwan(官方的非官方:一位新闻记者在台湾的自白,2014); Democracy in Peril: Taiwan’s struggle for survival from Chen Shui-bian to Ma Ying-jeou(民主危机:从陈水扁到马英九时期的台湾生存奋斗,2009)以及Smokescreen: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after September 11(烟幕:九一一之后的加拿大安全情报,2008)。他目前住在台北。

  作者部落格: The Far-Eastern Sweet Potato
  推特:@jmichaelcole1。

译者简介

刘燕玉


  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
  英国米德赛克斯大学西洋文化史博士候选人

李明

  高雄人,大学英文系毕业,资深媒体人和文字工作者,曾任报社英文编译多年。

陈雅馨

  台大社会所毕,清大社会系博士班。译有《爱情的正常性混乱》(立绪)、《未来的性》(麦田)、《路西法效应》(合译)、《REPLAY重播》、《意识究竟从何而来?》、《危险疗程:心理学大师荣格、佛洛伊德,与她的故事》(合译)(商周)、《为什么上街头?附:新公民运动的历史、危机和进程》(合译)(商周)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福尔摩沙围城纪事 ◎吴叡人
中文版序

致谢

PART1 漫漫长路三一八
重新奋起的时刻已经来到;想要这样做,需要的是行动—实际参与,以及在面对不公义时所激发的愤怒。没错,这样的动员会造成不安,有时还会产生暴力冲突,但是,这显然正是现在所需要的,需要这样的行为来把多数台湾人从舒服且麻木的状态摇醒——否则,一切都会太迟。

PART2 民法九七二条与基督教福音派兴起──是的,在台湾
当几千位民众聚集在现场时,我禁不住想像:如果我是站在那里的那些勇敢的同性恋者之一,我会有什么感觉;他们拿着自己的标语,站在距离那些抗议者只有几公尺远的地方。我或许会震惊至极地明白,有这么多的人带着满腔的恨意站了出来,就是为了要否定我的存在,就是为了我生而俱来的性向而怨恨我。难怪他们之中有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PART3 改变的关键时刻:太阳花进击
有些人将三月十八日所发生的事形容为「台湾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政府的宣传机器当然希望我们相信事实就是如此,看样子他们也的确成功地说服了台湾与海外的许多人。但对于那些曾经真正努力了解台湾最近的政治发展的人来说,这一天免不了会来临,而且这对台湾民主来说,是美好的一天。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福尔摩沙围城纪事

  “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


—George Orwell

  在芝加哥经院里困顿多年,辗转流浪到美丽的早稻田,最后终于回到了故乡台湾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世界的目光已悄悄远离这个过去英文媒体总爱形容为「有着繁荣经济与活力民主的岛国」,转移到隔邻那个正在兇勐地甦醒的帝国之上了。我们的外国主流媒体界朋友们似乎觉得,这个稳定的民主小国如今已经丧失了戒严时期那种迷人的「第三世界式」悲剧特质——独裁、反抗、镇压,以及辈出的英雄烈士,还有九零年代民主化时期那种 「大卫对抗歌利亚,光明战胜黑暗」的好莱坞史诗格局。台湾是民主化了,但也变得无聊了。他们于是把自己的东方主义之眼,转向那个鼓动着一颗黑暗之心的,巨大的丛林。

  然而正好就在世界的目光逐渐背向台湾之际,台湾岛开始进入一段波涛汹涌的,完全不可测的新历史航道之中。从两千年初期以来,在中国「以商围政」攻势、新自由主义资本全球化的渗透,以及政治领导与制度性失败等多重因素汇聚下,台湾民主体制逐步倒退,所得分配日益恶化,九〇年代一度短暂形成的社会团结也开始腐蚀,整个国家面临崩解、从属化,乃至被併吞的危机。然而也就是在此时,一场可以称之为「第二波民主运动」的斗争悄悄出现,一出充满寓意,引人深思的道德剧(morality play)在台湾揭开了序幕。这次的主角不再是过去那些擅长在街头煽动人心的反对派政治菁英,而是整个公民社会——个由关怀各种进步议题的NGO、学者、学生、个别公民行动者与公共媒体所构成,透过宣传与直接行动,从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角度抗衡国家与市场的网络。从二〇〇五年前后到此刻的十年间,台湾人见证了这个极度活跃的公民社会的快速崛起、成长与扩张;在民进党近乎瓦解瘫痪,完全丧失制衡能力的数年之间,台湾公民社会网络扮演了实质的反对党角色,有效地制衡了掌握绝对权力的马英九政权,并且在最终创造了巨大的政治能量,重创这个政权,使坐困愁城的民进党得以复甦、重整,乃至重返执政。

  这是一段全新的历史,涌现出许多新生事物与人物,里面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但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一整个新世代学生运动与公民运动行动者的出现与成熟。他们以青春的理想主义与热情紧紧拥抱这个正在崩裂的岛,抚慰与疗癒她的伤痕,让她重新变得完整,美丽,而且尊严。我何其有幸在这个历史时点返乡,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见证了这段历史,认识了这群新世代的知识分子与行动者,并且在此后几年间和他们在许许多多大小战役中并肩作战,目睹他们从青涩到成熟,从脆弱到茁壮,见证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身体与智慧创造了一股让岛屿重生的暖流,巨大的黑潮。然而在这段激动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外国主流媒体界朋友大多是缺席的——他们要等到这两年忽然觉察到了岛内一个新的「势」已经形成,注意到东亚地缘政治的钟摆又摆回了美丽岛,才又好奇地转过身来,带着一点怀疑,一点犬儒,很多上国的傲慢 (condescension),以及几乎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无知。 《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的作者寇谧将(Jean-Michel Cole),是其中极少数的例外,他在这段国际媒体的空窗期,生活在台湾,站在台湾政治与社会的第一线,深入观察,有时甚至还亲身参与了这整段活生生的在地历史,而且是谦逊地,同情地,甚至是热情地。在这段世界对台湾视线的漫长空白中,他以他热烈、即时、细腻的英文报导写作为台湾发声与辩护,并且有力地教育和驳斥了一群无知却掌握传播权力的上国犬儒,硬是为被掩盖、遗忘、和抹煞的台湾打开了一道隙缝,将这一代台湾青年的吶喊与希望,这一波台湾人民试图突破资本与帝国包围,连结普世价值的民主奋斗,刻印在那片空白的边缘,让他们有了面貌、发出声音,让他们终于骄傲地现身于这个世界。这本书,像是一册当代福尔摩沙的围城纪事 (a chronicle of the besieged Formosa)。

  事实上,我们如果把这本书放在某种台湾文化史─外籍人士对于台湾的报导式书写─的脉络中观察,它的意义会更加凸显:达飞声 (James W. Davidson) 着名的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见证了台湾民主国的苦斗与惊鸿——瞥的台湾民族国家想像,而一百一十二年后寇谧将的《《黑色岛屿: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则近身记录了一个以社会为主体的台湾公民民族主义的降生。

  公民民族主义 (civic nationalism) 是《黑色岛屿》的关键字,也是寇谧将对台湾近年来公民运动的定性。在比较政治学上,公民民族主义通常指涉一种在共同的领土上,基于共享的公民德行、价值与制度,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公民主观的共同意志而产生的民族主义。它也可以视为一种以前述要素来界定民族成员身分的原则。公民民族主义与强调推定的共同血缘(经常是虚构的)与客观文化特征(如语言)的族群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成为鲜明的对比。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地区因其不同的历史条件常导致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与民族身分界定原则:德国、义大利、中国与日本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族群文化与血缘色彩,而法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强调公民德行、制度与共同意志才是构成民族 (nation) 的要素。出身魁北克法语区,同时深受法国政治文化与加拿大联邦主义薰陶影响的寇谧将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一词来描述台湾的公民运动,必须从这个脉络来加以理解,其语意与当代政治哲学中公民共和主义(civic republicanism)所说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颇有重合之处。 在英文或法文中使用civic nationalism不会成为问题,也不会被误解,然而台湾公共论述深受当代中国汉语用法的影响,经常把「民族主义」一词窄化成族群或血缘民族主义,以致常常忽略了在公民德行与政治意志基础上形成的nation与nationalism类型,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与冲突。

  寇谧将把当代台湾公民运动定位为一种公民民族主义是具有洞见的,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为这个命题做几点补充说明。首先,当代台湾公民社会的公民民族主义并不是台湾政治史上最早出现的公民民族主义,而只是最近的一种型态。一九二〇年代出现的第一波台湾民族主义虽然带有汉族中心色彩,但基本上是建立在共同领土与共同政治命运的基础之上,到了雾社事件后终于在论述中纳入了原住民,因此已经可以看到某种多族群的「公民」特性。战后初期廖文毅的台独运动一度提出血缘民族主义的主张,但是很快就被六〇年代的王育德和史明强调领土、历史乃至阶级的民族论取代。一九六四年,醉心于法国史家Ernest Renan公民民族主义思想的彭明敏教授提出〈台湾自救宣言〉,则是台湾政治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整的公民民族主义论述。一九七〇年雷震在〈救亡图存献议〉中提出建立「中华台湾民主国」的主张,则是外省人首度提出的公民民族主义论。在前述这些论述基础上,一九七〇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党外民主运动与其后的民进党所提出的台湾民主自决论,已经是成熟的公民或自由民族主义 (liberal nationalism)。九○年代李登辉的两国论试图融合 「中华民国」与台湾领土,在性质上也是公民式民族主义。因此我们大体可以说,早在当代公民社会的公民民族主义出现之前,某种以台湾为领土范围的公民民族主义早已成为台湾政治场域中的主流共识。

  其次,当代台湾公民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公民民族主义与政治场域的公民民族主义虽然有所重叠─两者都支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但仍然有一个关键的差异:前者以「社会」为核心,具有高度社会自主性,后者则以「国家」为中心。对于公民社会而言,爱国心或者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必须受到他们所信仰的进步价值的检验与制约,否则将失去正当性。

  第三,寇谧将指出台湾公民运动的公民民族主义不是突然出现,而必须放在脉络之中才能正确理解。这个说法虽然方向正确,但却不完全:我们不仅要回溯两年来学运份子如何在历次运动中获得锻鍊与成熟的历程,更要追索整个台湾公民社会从一九七、八〇年代随着民主运动而出现的三、四十年来,如何经历成长、扩张、被政党收编,最终脱离政治场域而产生自主性的复杂历程。换言之,当代台湾公民社会的整个网络、组织、论述与路线的形貌,是过去三十余年台湾民主化的成果,它象征了数百年来被强大的外来国家传统压制的民间社会终于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性。理解了这个社会自主的脉络,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当代公民社会的台湾认同之进步意义:民主,就是自决,而自决则表现在社会对国家的驯服与控制。

  时序已经进入二〇一五年年底,而台湾这座黑色岛屿的历史即将进入另一个转折:第三次政党轮替将要出现,本土派将第二度建立政权,然而中国扩张之势不衰,美国正在重返亚洲,日本积极再军备,整个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势将为一个进步的台湾本土政权设下重重限制,使它左右为难,动辄得咎。台湾国家必须在国际政治的险恶现实中追求生存发展,然而台湾社会也不可能放弃公平正义的愿景,那么国家与社会该如何重新磨合、彼此镶嵌,在安全与正义之间找到一个最适的平衡─或者到底存不存在一个最适的平衡?──将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共同课题。未来的道路只会更险峻,我们也只能不断前行,但我们期待寇谧将继续为我们热情地、介入地书写他的黑色岛屿纪事,书写我们的徬徨、失败与持续不辍的奋战,书写我们对自由、尊严与正义的想望。

吴叡人(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二〇一五十一月二十五日,草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既有吸引力又带着几分不安的画面。“黑色岛屿”,似乎暗示着某种隐藏的、不那么光鲜的一面,而“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则预示着对这些“黑色”地带的深入探索。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解,往往来自于对事物复杂性的接纳,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或批判。因此,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审视台湾的公民运动。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篇简单的赞歌,或是草率的论断,而是能够通过记者严谨的调研和深入的采访,去呈现出公民运动中那些更为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面向。比如,运动的内部张力,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以及普通民众在参与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转变。一个资深的外籍记者,他的立场或许会更加超然,更容易捕捉到我们作为局内人可能忽略的细节。我期待他能够用一种不带偏见,但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去勾勒出那些在街头巷尾、在网络空间,以及在政治博弈中,不断涌现的公民力量的真实形态。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对“民主”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探寻,是对社会进步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挖掘。

评分

这本书,初见时名字便带着一股神秘的吸引力,“黑色岛屿”。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抱有浓厚的好奇,尤其是近些年来,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内部蓬勃发展的公民力量,都让我倍感关注。而“外籍资深记者”的标签,更是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视角——一个身在局外,却又深入局中的观察者,他眼中的台湾,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本调查性报导,预示着将带领读者深入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示公民运动背后的脉络与力量。我期待它能摆脱刻板印象,呈现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面貌,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人心、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有对那些走上街头、为理念发声的普通人的细腻描摹,他们的勇气,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坚持,都将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将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文学性的表达,如何在严谨的调查基础上,赋予文字以温度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扎实的信息,又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闪耀着民主光芒的瞬间,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无名英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黑色岛屿”这四个字,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一般的政治评论那样直白,反而带有一种艺术性的暗示,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黑色”元素,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公民运动?我猜想,这或许与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历史事件,或者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阵痛有关。而“外籍资深记者”的身份,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客观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一个没有本土情结,却又长期深耕台湾的记者,他所看到的,很可能是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所难以看到的角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公民运动的“幕后”,去探究那些推动变革的深层动力,以及参与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和牺牲。我不希望它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那些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公民意识是如何觉醒的?社会是如何为变革做好准备的?以及,在公民运动的浪潮中,那些传统的权力结构又是如何被挑战和重塑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对关键人物的深入访谈,对历史文件的细致解读,甚至是对社会思潮演变的宏观分析。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台湾社会复杂肌理的亲密接触,一次对民主进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辉煌的探访。

评分

“黑色岛屿”,这个书名本身就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它不像那种阳光明媚的旅游手册,而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甚至是挖掘真相的意味。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个体力量充满兴趣,而公民运动正是这样的力量的集中体现。这本书由一位“外籍资深记者”执笔,这让我对他所能提供的视角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他或许能以一种更超然、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台湾的公民运动,而不是被卷入其中,失去客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公民运动的核心,去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严谨的调查,去还原那些关键时刻的真相,如何通过细致的笔触,去描绘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我不希望它只是一本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一次对台湾社会转型时期,公民力量崛起过程的深刻剖析。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公民”这一身份的思考,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以及对于民主制度的价值的重新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黑色岛屿”这四个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书名,反而带着一种神秘感,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而“一个外籍资深记者对台湾公民运动的调查性报导”这个副标题,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视角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变迁,深入了解其公民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而由一位身处局外,却又长期观察和研究的记者来撰写,我相信会带来一个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刻的解读。我非常好奇,这位记者将如何呈现“黑色”的维度,它是否代表着运动中的挑战、困境,甚至是某些不为人知的代价?我又期待他如何挖掘出公民运动中的“亮光”,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事件的流水账,而是对公民运动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的细致分析。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田野调查、访谈以及对资料的解读,为读者构建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台湾公民运动图景,并从中引发我们对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