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

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教会
  • 宗教与政治
  • 社会运动
  • 边缘化群体
  • 漂泊感
  • 身份认同
  • 行旅政治
  • 香港研究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夹缝中的香港
  香港的政治,就是在时间的张力中发生的政治。在种种夹缝之间,香港社会的撕裂日益严重,敌我斗争更使得差异无法共存,香港在进与退、循序渐进与一步到位的张力之间,蹒跚前行。

  雨伞后的漂泊
  争取民主是一条漫长的路,在香港政制发展及种种时限以外,政治其实还有灵性和道德的向度。进入后雨伞年代,香港正经历一趟「飘流」或「流散」的属灵旅程,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正正帮助我们重新整合政治实践的信仰资源。

  在路上的政治
  雨伞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透过「在路上」的「行旅政治」这种方式,让大众体会如何将政治与生活结合,学习走出私人世界,进入公共领域,关心社群,跟公众一起参与公共事务,将民主政治所重视的道德价值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边界回响:当代华人宗教的迁徙、适应与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变迁背景下,华人宗教实践在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复杂演变与生命力。不同于传统上将宗教视为固定文化载体的视角,本书聚焦于“迁徙”这一核心经验,考察华人信众如何在跨越国界、融入新社会的过程中,对既有信仰进行调适、重塑乃至创新。全书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与政治经济学视角,细腻描摹了宗教社群在“家园”与“他乡”之间的张力,以及信仰如何成为抵抗、认同建构与情感联结的关键场域。 第一部分:迁徙的地理与信仰的拓殖 本书首先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由战争、经济转型及政治运动引发的数波大规模华人移民潮,这些移民将他们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以及新兴的基督教派别——带到了东南亚、北美、欧洲乃至澳洲。 第一章:离散的起点与信仰的初植。 本章着重分析了原乡社会(如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宗教生态如何塑造了早期移民的信仰形态。移民群体在登岸之初,往往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此时,宗教场所(如关帝庙、天后宫或新建立的教堂)的首要功能是提供社会支持网络而非纯粹的灵性慰藉。我们考察了这些早期宗教“拓殖地”如何模仿原乡结构,建立起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宗族纽带的信仰共同体。 第二章:热带的适应与本土化的张力。 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宗教社群遭遇了与伊斯兰教主导文化及南洋本土巫术传统的复杂互动。本章通过对地方性神祇的崇拜史和新宗派的兴起进行考察,揭示了信仰如何在保留核心教义的同时,吸收当地的物候特征和语言表达,形成独特的“热带化”宗教实践。例如,某些传统宗教仪式中对湿热气候的适应性调整,以及对地方保护神的接纳过程。 第二部分:认同的重塑与政治的阴影 随着移民二代、三代在新的国度扎根,信仰的中心任务逐渐从“维持身份”转向“界定身份”。这一阶段的宗教实践,不可避免地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发生碰撞与融合。 第三章:现代性挑战与教义的阐释危机。 面对西方科学理性和世俗化浪潮,传统华人宗教在教义层面遭遇了巨大的阐释危机。本章选取了现代派的改革者群体,分析他们如何运用西方神学、哲学话语(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存在主义)来重新包装和阐释传统信仰,以期使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竞争力。其中,对“祖先崇拜”在现代法律与伦理框架下的重新定位,是一个核心议题。 第四章:社群内部的权力结构与代际断裂。 移民社群内部的权力往往围绕宗教领袖的权威展开。本章通过对特定宗派内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早期奠基人(通常是第一代移民)的权威与第二代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是关于信仰实践的差异,更是关于如何向主流社会争取地位的策略之争。信仰场所成为代际政治角力的微观剧场。 第五章:冷战遗产与宗教的意识形态转向。 在某些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如台湾、香港回归后的社会氛围),华人宗教活动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地缘政治的框架。本章细致考察了宗教团体在面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时所采取的策略。部分宗教团体选择退守私人领域,强调灵性救赎,而另一些则积极参与人权倡导或社会公义运动,以“软性抵抗”的方式表达其政治立场。信仰的清晰度在此刻被政治的模糊性所重塑。 第三部分:数字空间与信仰的再流动 进入信息时代,宗教的地理限制进一步被打破。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华人宗教社群的组织模式和传播途径。 第六章:屏幕上的圣地:虚拟社群的构建。 传统上依赖物理空间的宗教聚会,开始向线上转移。本章分析了在线讲座、数字法会和社交媒体小组如何维系那些地理上分散的信众。虚拟空间不仅提供了便利,也催生了新的信仰形式——例如,对“网红”神职人员的追随,以及“一键功德箱”的出现,这深刻地影响了宗教经济的运作模式。 第七章:身份的交汇与跨文化对话的生成。 随着华人宗教社群更多地与全球其他信仰体系接触,跨文化对话成为常态。本章关注那些积极参与跨信仰对话的华人宗教人士,他们如何向外介绍本土的信仰体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信仰本体如何被重新定义。例如,佛教在西方语境中如何被“禅化”或“科学化”,以及这种对外阐释对社群内部信仰的反馈效应。 结论:流动性中的永恒追寻 全书总结认为,华人宗教的生命力正体现于其极高的流动性与适应性。在持续的迁徙和变动中,信仰不再是静态的文化遗迹,而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工程”。它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个体与集体之间进行精妙的平衡与调整,支撑着离散群体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意义与安顿的永恒追寻。 本书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移民宗教的韧性与嬗变,提供了一个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崇明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社工八年,后踏上神学教育之旅,现为香港神学院神学及历史科专任讲师。教学以外亦喜欢写作,尤其关注神学与社会文化整合的课题。着有《迪士尼@城市文化.神学.hk》(天道,2006)、《安息行旅》(基道,2009)、《港式中产》(基道,2011)、《有道有礼》(宣道,2012》及《佔领中环与教会政治》(基道,2013)等,其中《安息行旅》及《佔领中环与教会政治》分别荣获第四及第七届金书奖最佳作品(非神学及研经类)。
 

图书目录

自序:「在……之间」的行旅政治
 
I. 夹缝中的香港
Ch.1 想像:居间状态的寻索(Metaxy)
Ch.2 想像:中介迷离的契机(Liminality)
Ch.3 想像:矛盾转化成弔诡(Paradox)
Ch.4 传道者的时间观:日光之下的政治
Ch.5 来临之中的盼望:终末在时间之间
 
II. 香港政治的混杂性
Ch.6 本土意识:城邦论抑混杂性?
Ch.7 差异政治:民主的内在矛盾?
Ch.8 谁代表我:没有谁可代表谁?
 
III. 政治人的灵性与道德
Ch.9 默观是一种社会行动
Ch.10 天国公民的公共德性
Ch.11 破碎世界的心碎政治
Ch.12 抗争冲突与和平灵性
Ch.13 沉默变成另一种声音
 
IV. 散居异乡之路:行旅政治
Ch.14 行旅作为一种政治
Ch.15 行旅就是抗争政治
Ch.16 出埃及的流亡政治
Ch.17 流散型的行旅政治
Ch.18 向暴力説不的政治
 
V. 日常生活的政治践行
Ch.19 日常生活的政治
Ch.20 衣:衣饰的政治
Ch.21 食:食物的政治
Ch.22 住:土地的政治
Ch.23 行:街道的政治
 
代跋:民主,岂是一步之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犹如一部宏大史诗的序章,它没有直接切入某个具体事件的细节,而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让我们得以窥见香港这片土地上,宗教力量与社会变迁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者以一种鸟瞰的视角,追溯了香港教会的早期起源,那种筚路蓝缕、扎根异乡的艰辛,以及在殖民统治下,教会如何成为一种文化保存、社群凝聚的重要力量。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教会并非仅仅是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在权力夹缝中寻找合法性与发展空间的智慧。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兴衰,更是信仰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气候下,塑造着人群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那种“漂泊”的意象,精准地捕捉了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以及教会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处境。每一代教会的领袖和信徒,都在不同的“行旅”中,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挑战,也悄然书写着香港社会的历史进程。虽然还未深入探讨具体的“政治”议题,但序章所奠定的基石,已经足以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叙述充满期待,仿佛置身于一场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期待着看到那艘载着信仰与希望的船,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乘风破浪,又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思想漫游,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政治”的论断,而是通过对香港教会一些鲜为人知的早期实践的细致描摹,悄然引导读者进入对“行旅政治”的思考。读者仿佛化身一名历史侦探,在泛黄的文献和教会的口述历史中,拼凑出那些在时代变幻中,教会组织如何进行资源调配、如何与殖民当局周旋、又如何在本地社区中建立影响力的真实案例。它展现的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一种在文化、教育、慈善等多个维度上,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格局的力量。这种“漂泊”并非被动的流离,而是主动适应、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移动,是教会为了在新的土地上延续其使命而不断进行的“行旅”。这种“行旅”背后,蕴含着对资源、空间、以及合法性的争夺,也折射出一种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的生存智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纯粹的宗教组织,也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反而会在这个环境中,以独特的方式发挥其“政治”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可能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评分

《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开启了对香港教会历史的审视。作者避开了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以“行旅”作为切入点,描绘了教会组织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存状态。这种“漂泊”的意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适应、精神上的追寻,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自我调适。它暗示着,教会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探索的实体。而“行旅政治”这个概念,更是将这种动态过程与政治维度巧妙地联系起来。它或许指的是,教会如何在其“行旅”过程中,与权力进行博弈,如何争取生存空间,如何影响社会政策,甚至如何构建和维护自身的集体身份。这种“政治”可能体现在教会对于土地的争取、对于资源的分配、对于社会议题的回应,甚至是对于公共话语权的塑造。它并非直接的政治参与,而是一种在更广泛社会领域中,通过其独特的运作方式,所产生的间接但深远的影响。序章所营造的,是一种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思想张力的氛围,让人对后续对教会“行旅”背后“政治”的深入探讨充满期待,仿佛开启了一扇观察香港社会发展的新窗口。

评分

《夹缝中的漂泊:香港教会的行旅政治》开篇便以一种诗意而充满张力的笔触,勾勒出香港教会独特的生存境遇。作者并未直接罗列政治事件,而是借由“漂泊”与“行旅”这两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一部关于集体记忆与身份构建的叙事长诗。书中似乎探讨了,在殖民时期、战乱时期,乃至回归前后,教会如何以一种“夹缝”中的姿态,既依附于既有的权力结构,又试图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漂泊”的特质,体现在教会物质资源的辗转腾挪,也体现在精神信仰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调适与演变。而“行旅政治”的意象,则让我们思考,教会的每一次迁徙、每一次活动,都可能是在争取生存空间、拓展社会影响力的过程中,一次次的策略性“迁徙”。它可能涉及对土地的获取、对信徒的组织、对社会服务的提供,甚至是对公共话语的参与。这种“政治”并非局限于狭隘的权力斗争,而是更广泛地关乎一个社群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争取资源、确立合法性、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序章所营造的氛围,充满了探索的动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些“漂泊”的教会,究竟是如何在香港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行旅”之路。

评分

这本书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是从一个更具象的层面切入,展现了香港教会的“行旅”历程。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教会组织在历史洪流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和资源整合的微妙过程。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动态的观察室,看着教会的建筑在城市变迁中矗立或迁移,看着信徒群体在社会动荡中凝聚或分散。这种“漂泊”并非意味着失去根基,而可能是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立足点的过程。而“行旅政治”的提法,则启发了读者对教会这种非政治性实体,如何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与权力发生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甚至塑造社会议程的思考。它可能涉及教会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回应社会诉求,如何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这种“政治”的维度,或许并不总是显性或直接的,但却真实地存在于教会的每一次“行旅”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资源的分配、每一次关系的建立、每一次公共议题的回应之中。序章所铺陈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事实的生动描绘,而非先验的理论推演,这使得接下来的分析更具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