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

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Browne
图书标签:
  • 自传
  • 商业领袖
  • LGBTQ+
  • 企业文化
  • 平权
  • 出柜
  • 英国石油
  • 能源行业
  • 个人成长
  • 社会责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十年来,这位财星500大执行长全心全意地隐瞒自己的性倾向。
担心曝光的风险,他不敢上夜店、也无法建立一般交往关系,
以为只要靠一夜情熬过一辈子就好。
直到某天,他选择隐祕却危险的做法:
他上网认识了一个应召男,两人更交往了三年。
最终,几乎是不可避免地,他的两个世界对撞崩溃了⋯⋯

回顾我担任英国石油执行长的期间,
我但愿当时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早点出柜。我的后悔至今仍难以平息。
我希望本书的故事能带给一些男女同志勇气:
你不该牺牲自己的幸福快乐,只为了讨好那些观念陈旧的人。
————英国石油前执行长  约翰.布朗John Browne————

入围《金融时报》、《财星》杂志年度好书
纪大伟、但唐谟、蔡康永、杨雅喆、万金油、黄益中、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
▌ 一致推荐  ▌


  ————离开我一手建立的企业,感觉彷彿我的心死了一般。
  数十年来我努力切割、隔离我生命里的一大部分,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在那天,几乎是不可避免地,我的两个世界对撞崩溃了⋯⋯

  四十年来,约翰・布朗全心全意地在石油业界隐瞒自己的性倾向。

  害怕曝光,他不敢上夜店、更无法建立一般的交往关系,一直以为只要靠一夜情熬过一辈子就好。但他选择了隐祕却更危险的做法——2003年,透过网站认识了当时23岁的应召男杰夫。九个月后,杰夫搬进他家。这段感情来得难堪,即使是对极亲近的友人,布朗也瞒着与杰夫相识的缘由。后来两人分手,布朗中止了对杰夫的金援。最终,杰夫将这一切以高价卖给了英国小报。

  2007年,在布朗60岁这一年,他的同志身分公诸于世。他选择离开自己一手建立的英国石油,但并未就此陷入低潮——这本充满勇气及开创性的着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本书既是诚实且动人的回忆录,也是严谨而犀利的社会评论。布朗坦率地回顾自己的双面人生,也大胆揭露世界各地企业里依然强烈的恐同文化。此外,他更访谈全球LGBT族群的重要人物与知名企业领导者。透过这些精彩的生命故事和多项论据,布朗极具说服力地阐述为什么即使有各种风险,自我揭露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对员工与企业皆然。布朗认为,企业界与同志圈能以务实且创造极大利益的方式产生交集:彻底执行同志友善政策的企业,相较于保守封闭者,更能吸引各路顶尖人才;同志员工也无须费尽心思遮掩性倾向,因此更能专注于工作、发挥创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玻璃衣柜》以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约翰.布朗深藏柜内数十年后的自我发现之旅为开端,鼓舞着担忧出柜将摧毁专业成就的每个人,更为我们揭示企业应该如何创造开放的文化并从中获益。


▌好评推荐 ▌

纪大伟|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
————专序推荐

但唐谟|影评人、作家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杨雅喆|导演
万金油|《不存在的人》《女朋友。男朋友》作者
黄益中|热血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理查.布兰森爵士|维珍集团创办人
劳埃德.布朗克凡|高盛集团执行长
彼得.桑兹|渣打银行执行长
保罗.波曼|联合利华执行长
————好评赞誉


◆约翰.布朗的视野不是微观的,而是巨观的:他并非关心个人层次的上班族求生秘诀,而是关心整体社会层次的生命向度。约翰.布朗的逻辑是,只要企业给同志好处——而且是长远的好处,那么终究会造福企业自己——而且是长期的造福。⋯⋯某些同志读者朋友觉得约翰.布朗的白领阶级世界很遥远,但是我觉得约翰.布朗还是可以当作同志的策略性盟友。——纪大伟|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再坚固的深柜只要找到致命的施力点就会崩溃,但社会上牢不可破的歧视,更是。因为那些歧视本来就禁不起检验。——杨雅喆|导演

◆爱上总裁在这里并不是罗曼史小说的书名,而是一则真实的老gay买春落难记。但所有的丑闻都可以有正面意义,至少我们知道,同性恋无所不在,而原来位高权重的企业执行长也会为了出柜而怯懦与苦恼。——万金油|《不存在的人》《女朋友。男朋友》作者

◆随着时代风气转变,人权意识提高,同志们开始勇敢出柜,不畏外界流言蜚语,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自己的价值,也鼓励其他同志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改变开始,相关的阻力也会一波接着一波接踵而来。
但是,同志人权是普世价值,它站在真理的这一方,这股力量沛然莫之能御。就像同志们所言:「我们要的不是特权,是平权!」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没有、也不应该有阻止别人幸福的权力!——黄益中|热血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台湾的职场环境在同志议题上还是处于不去正面看待的情形,仅仅因为法律需求而「被动」维持不歧视的表面友善,却没有在公司政策甚至一般工作环境中「主动」让同志有更有友善的工作环境。⋯⋯期待透过本书的出版,能让企业开始思考同志友善职场环境的议题,甚至想办法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

◆本书既讲述个人故事,也提供明确指引。这本书勾勒出一幅令人信服的蓝图,告诉我们,如果 LGBT 男女不再困于自己的身分,摆脱偏见与焦虑的纠缠,我们的社会或个人所能企及的理想样貌。——劳埃德.布朗克凡Lloyd Blankfein|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执行长

◆一本勇敢且引人入胜的书,告诉我们企业可以如何领头促进同志权益;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无论对企业或个人来说,做真实的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理查.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维珍集团(Virgin Group)创办人

◆你的员工里有多少人过着双重生活?有多少人浪费宝贵的精力与情感,只为了紧锁柜门?企业领袖们娴熟于改造世界、触发改变。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议题。——彼得.桑兹Peter Sands|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执行长

◆这是一本充满勇气与实用性的书,提醒我们,虽然社会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我们距离真正宽容的社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本书有力地说明,企业必须是推动宽容的驱动力。——保罗.波曼Paul Polman|联合利华(Unilever)执行长

◆布朗勋爵的这本着作充满毫不退缩的真诚,将带来长远的社会价值。他在书里说道:「当你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你能做得更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花了大半的职业生涯旅程才得到这个结论;但随着他把结论分享出去,将让他人更能轻易追随。——马汀.索洛爵士Sir Martin Sorrel|WPP集团执行长

◆这是一本勇敢的书。本书探讨了全球商业界几乎从不讨论的议题——同志权益,并驱散了各种误解。——玛莎.福克斯Martha Lane Fox|lastminute.com网站创办人

◆企业界一流的同志权益代言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在苹果执行长提姆.库克(Tim Cook)出柜的同时,他成了一小群事业有成的出柜企业执行高层中的一员;这群人里,也包括了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约翰‧布朗。布朗在2007年被一份英国小报揭发同志身分,那年他59岁。在布朗的新书里,他坦诚地回顾那段双重生活的经验。这是一本极诚实且动人的回忆录,记述他自我发现的旅程,也告诉我们,企业可以如何创造开放的文化。「同志不该牺牲自己的幸福快乐,只为了讨好那些观念陈旧的人。」他写道。对任何一位关心社会责任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克里斯多弗.查兹克Christopher Tkaczyk|《财星》(Fortune)杂志

◆本书对文化有重大意义⋯⋯〔布朗〕努力提供自己诚恳真实的个人故事,用这些故事鲜明地描述我们手边的社会议题。——《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对任何对职场多元文化感兴趣的人,这是一本重要的读物。——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泰晤士报》(Times)

◆布朗有力地说明,企业应该要当领头羊,鼓励开放文化。——《週日邮报》(Sunday Time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布朗 John Browne


  于1995年到2007年间担任英国石油(BP)执行长,他带领英国石油蜕变为全球最大企业之一。

  曾任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长,现为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会士、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非本国院士,以及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ies)主席兼理监事。

  拥有剑桥大学与史丹佛大学授予的学位,1998年受封骑士爵位,2001年成为上议院终身贵族。现任瑞通集团(Riverstone Holdings)合伙人,着有回忆录《超越商海》(Beyond Business)与《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Seven El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

译者简介

王祁威


  生于台湾台北,就学工作于美国波士顿。紧盯生医产业脉动之余,不忘追踪人文社会议题。任职自由译者六年,认为翻译如同解谜,经常处理专业文件双向笔译,借此作为思辨能力的锻鍊。喜欢选择对主题有共鸣的英文书籍,透过翻译分享给中文读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捉迷藏
成长
职业生涯
跌倒
再起
回顾

第2章|美丽与偏执
美丽
责怪
偏执
电视
鸿沟

第3章|深深埋藏
躲藏的代价
隐藏大师

第4章|幻影与恐惧
在企业金字塔顶端
隐性偏见
显性偏见
恐惧渐减

第5章|出柜是桩好生意
隐性成本
隐性污名
市场

第6章|出柜的好处
「这样不是很惨吗?」
「我们的苦难各不相同」
多元文化的典范
跨性别的禁忌
并非人人都是异性恋
即使在日本
刻板印象

第7章|意见领袖与偶像
政治
体育
法律
偶像

第8章|打碎玻璃
主动领导
LGBT资源团体
直同志伙伴
目标与测量
个人责任
模范人物与他们的故事
在保守国家工作
展望

第9章|衣柜之外
解放

致谢
人物简介
註释

图书序言



同性恋与企业升级


  《玻璃衣柜》这本书的主旨就是鼓励「企业界」和「同志圈」发生交集。不管是在《玻璃衣柜》关注的英美国家,还是在台湾,人们经常将企业界和同志圈视为两个互不往来的世界——人们往往顶多谣传某某企业名流也是同志。但是这种八卦虽然好玩却很肤浅,并不会为同志或企业带来任何具体好处。 《玻璃衣柜》远远超越八卦的层次,直接指出同志尊严对于企业的利害关系:既然同性恋人口到处都在,企业界之内、之外都有同志,那么企业就该正视同志的需求。只有正视同志尊严的企业才可能让同志员工心悦诚服,因此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

  这番盘算很好懂。大家都知道GOOGLE办公室设置了游戏间、美食餐厅,让员工觉得上班很舒服,这样员工才会在办公室发挥高度生产力。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要让同志员工大展长才,公司就应该让同志觉得身心舒坦。

  《玻璃衣柜》作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e)出身德国,在英国政商学各界都享有极高威望。但是他一直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分,往往借着阅读文学(例如美国同志文学名着《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排解心中苦闷。六十岁那年,他在事业最高峰的时候,被迫公开同性恋身分,只好辞职下台。让人侧目的是,布朗离开事业之后,不但没有因此「败退」、回避同性恋话题,反而「逆转胜」、开始鼓励各大企业重视同志。

  他认为自己在专业生涯遭受的重大伤害,倒不是六十岁这一年同性恋身分曝光,而是他从青年时代一直到六十岁,几十年来小心翼翼保密同志身分的自我压抑。前者的伤害是短暂的,后者的内伤是长期的。 他在六十岁被迫承认同性恋身分之后,「因祸得福」:朋友送给他一本同性恋文学名着《哈德良回忆录》(台湾已有译本)安慰他;年轻男子投怀送抱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位男朋友。在他六十岁之前,他都一直以为只要靠一夜情熬过一辈子就好。

  「玻璃衣柜」这个书名可以带给台湾读者多种联想。首先,「衣柜」是指同性恋者守住身分秘密的状态。同性恋者跟别人承认自己的性偏好,叫做「出柜」;同性恋者不跟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秘密,叫做「留在衣柜里」。刚好「玻璃」在台湾正好是指涉「男同性恋者」的俚语,所以「玻璃衣柜」可能会被读做「男同性恋的同性恋保密状态」。这种很台的诠释会让此书作者约翰.布朗觉得好可爱又好错愕,因为约翰.布朗心里想的「玻璃」应该是「玻璃天花板」的玻璃。在英语世界,政商学界的高阶人士几乎都是白种男性,身为女性或有色人种的中低阶人士就算力争上游,却往往被某种看不见的机制卡住,无法晋升高阶;这种看不见的机制就像是玻璃做的天花板,让有心出头的女人和有色人种人士撞到满头包。玻璃天花板逼迫女人和有色人种在职场委屈低头,那么玻璃衣柜就逼迫同性恋者躲在秘密里。除了这两种联想之外,我也想到英文一句俗语:「住在玻璃屋里面的人不能丢石头」,因为这种人一旦朝向屋外的人丢石头(指,主动攻击别人),就会先打破自己的玻璃屋。也就是说,这种人很心虚,不能採取攻势,只能採取守势。

  约翰.布朗并不是要求同志圈进攻企业界,也不是要求企业中的中低阶同志向上头的老板开诚布公,而是要求最有权势的一方——企业管理阶层——提供善待同志的环境给公司内外的同志。约翰.布朗的主要论点并不是要开「粉红经济」(pink economy)的支票。粉红经济的说法其实已经是国内外常识:企业跟明星艺人一样,跟同性恋者示好,就可以从同性恋消费者身上赚钱。但是「讨好同志就可以大赚同志的钱」这种简陋的愿景并不能满足精明的布朗,正如「开放陆客就可以海削陆客」这种如意算盘再也骗不了觉醒的台湾店家。如果只是要在短期内赚进现金,那么去办週年庆大拍卖就好了,何必维持企业的高度。布朗的见解是,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彻底执行对同志友善的长期政策(而不只是短期噱头),那么这家企业就更具竞争力:这家企业能够向全球海选人才,也更能够鼓励现有的同志员工鞠躬尽瘁。企业不只要思考怎样面对同性恋消费者(以及短期收入的现金),也要评估自己信奉哪一种高度的价值(以及长期回收的种种无形利益)。

  但约翰.布朗也并没有舍弃粉红经济。他发现,祭出粉红经济的商家(例如,打出凸显同性恋爱侣广告的商家)可能受到保守人士的攻击,而这种商家经常一遭受抗议就马上放弃继续支持同志。但这种保守人士的攻击往往只是一时风波;被同志友善策略打动的消费者却可能长久铭记在心。如果商家一遇到短期的抗议就撑不下去,那么又怎么能够争取长期的民心?

  约翰.布朗的视野不是微观的,而是巨观的:他并非关心个人层次的上班族求生秘诀,而是关心整体社会层次的生命向度。约翰.布朗的逻辑是,只要企业给同志好处——而且是长远的好处,那么终究会造福企业自己——而且是长期的造福。他的终极关怀其实还是在于企业体,而不是在于一个个同性恋平凡人。他反覆强调,企业要对同志友善,这样同志才会为企业卖命。某些同志读者朋友觉得约翰.布朗的白领阶级世界很遥远,但是我觉得约翰.布朗还是可以当作同志的策略性盟友。

  当然《玻璃衣柜》的标靶读者还是企业界人士: 「企业现在了解,光是宽容 LGBT员工是不够的,更应该主动吸引他们,会带来种种好处,」约翰.布朗强调。企业如果想要升级,就该考虑如何让同性恋的尊严升级 。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纪大伟



打破不歧视的表面友善


  出柜,是同志一生都在面对的议题。

  以我自己为例,在大学时跟以为很开放的好友出柜之后,却因为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同志朋友而渐行渐远;就读研究所时,因为男友写给我的情书被家人发现,被迫跟家人坦白,但幸运地家人都能接受。同样都是出柜,有主动有被动,有令我感到遗憾的,但也有好的结果。

  开始工作之后(2001年),因为不确定环境是否友善,也不知道同事们是如何看待同志,即便是在号称自由开放的外商工作,也选择不在公司出柜。面对同事询问为何单身,就说是追求个人自由生活而不想交女友;即便在同志场所遇到另一个同事,也不会打招唿,在公司也装作没有这件事。

  后来,在美国念MBA时(2007-2009年),发现每家公司做人才招募时,都会强调自己是「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简单的说,就是公司不会因为年龄、种族、性倾向及其他因素而影响录取的决定),甚至有一家管理顾问公司派出公司内的同志员工来跟商学院的同志同学晚餐,希望我们能积极申请该公司的职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在台湾「同志」或「多元」在面试过程或是工作环境中是一个完全不会被提及的话题,在美国却是招募政策中必须要强调的,甚至认为同志员工能为公司带来价值。

  时至今日,台湾的职场环境对同志是否友善呢?

  台湾在法律层面有「性别工作平等法」,理论上雇主不能因为性别或性倾向有所歧视,但不时还是可以听到职场性别歧视的事件,像是在2010年底发生的马偕医院解雇跨性别员工,院方在2012年被法院判决赔偿。同时,即便同性婚姻或伴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承认,也鲜少听到在台湾的公司福利政策愿意拓及到同志伴侣。这代表着台湾的职场环境在同志议题上还是处于不去正面看待的情形,仅仅因为法律需求而「被动」维持不歧视的表面友善,却没有在公司政策甚至一般工作环境中「主动」让同志有更有友善的工作环境。

  同时,在本书也提到在美国有Human Rights Campaign(HRC)这个组织设计出Corporate Equity Index,用来评估美国企业对同志员工的友善程度,在该组织的网站也可以看到他们以此每年发表的「Best Places to Work for LGBT Equality」。目前在台湾尚未有组织持续且有系统性地针对企业同志友善程度做评估并发表报告,HRC所设计的指标也不见得就全然适用于台湾,期待透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让企业开始去思考同志友善职场环境的议题,甚至想办法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也希望对此议题有兴趣的团体或个人能够组织起来,一起去监督并协助企业打造一个同志友善职场环境。

  另一方面,本书作者不仅分享自己在职场上如何看待与处理自己的同志身分,也透过访谈去呈现不同的人面对这个议题有不同的考量与决定。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认识多少公开出柜的同志?除了演艺圈较常被报导之外,政治圈在这几年也有越来越多同志身分的参选人,像是去年在高雄参选市议员的梁益志以及今年参选台北市立法委员的吕欣洁,都试图透过现身去开拓同志的场域。但是,在其他商业环境就很难见到同志的现身,这也正反映出同志对于职场友善程度依旧有所疑虑。同时,出柜是一个很个人而且亲密的选择,职场出柜的同志与以及被出柜的朋友们,如何一起面对工作环境中其他不知道的同事,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去思考的。

  最后,即便本书中的经历或建议不一定适用在台湾目前的环境,也希望可以因此带动大家去重视并讨论这个议题;如果同志朋友们在职场上遇到任何歧视,可以连络社团法人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www.hotline.org.tw),我们也会尽力提供协助。

社团法人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理事长 林维尼

图书试读

前言

在2012年11月的英国上议院,我在投票表决期间的休息时段站在走廊,和一位学者、一位主教、一名政治人物谈话。我说,明天我要在「彩虹华尔街」(Out on the Street)研讨会上主持一场座谈,这场活动邀请了资深商界领袖齐聚一堂,讨论如何改善女同志、男同志、跨性别(LGBT)员工在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氛围。三位大老一脸困惑。「真想不到」,一人说道。「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学术界、教会、政治界,我们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他起了个头,要开始讲个低劣的笑话,但大老们脸上浮现惊讶的表情,显然不是在开玩笑。多数人(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对 LGBT 员工每天面对的困境浑然不觉。即使大环境已经有种种反歧视的措施、社会对同志婚姻的态度逐渐转变、大众文化中有越来越多同志人物,在美国估计仍有 41 % 的 LGBT 员工选择不出柜。在英国,则是 34%。努力想爬上企业高层的员工显然缺乏学习仿效的对象:截至 2013 年底,《财星》五百大企业的执行长里,竟然连一位公开出柜的同志也没有。

这本书希望能了解他们不愿出柜的原因是什么,并告诉读者以真面目待人的种种优点。

这本书汇集了超过一年的研究,以及我与全世界超过一百名商界专业人士、执行高层、学者、体育与娱乐界人士、心理学家、多元文化思想领导者的访谈。这本书有两个目标。第一是透过我自身的故事以及其他同志企业执行高层的故事告诉读者,无论是对员工自己或对支持员工的企业,出柜都是最佳策略。第二是为企业提供一条可以採行的道路,以促进真诚、包容、多元、尊重的价值。

我必须做几个重要声明。首先,我的初衷并不是代表整体同志社群发声。每个人的出柜经验都不一样。年龄、地域、职业、年资、宗教背景、家庭状况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出柜的经验。在找寻面谈对象时,我不但透过自己的人际网路,也撒下更大的网,希望能捕捉更多元的声音与经验。然而,本书主要还是聚焦在白领专业人士。这么做并不是有意要掩盖蓝领阶层面对的挑战。事实是,我在商业界打滚了超过四十年。我希望能写些关于我自己最熟悉的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充满反差的形象:一方面是石油巨头的执行长,身处一个通常被认为是保守、注重形象的行业;另一方面,是“出柜”这个在许多社会背景下仍然充满争议的议题。我很好奇,这位执行长是如何平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又是如何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之间找到一个能够坦诚相待的平衡点?“玻璃衣柜”这个比喻,给我一种既透明又易碎的感觉,这或许象征着他在公开自己性取向时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既要保持一定的可见度,又要应对潜在的冲击。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告白”过程是怎样的?是循序渐进,还是某个突如其来的时刻?在这样一位高管的视角下,企业平权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庞大、复杂的企业组织中,推动性别、性取向等多元化议题的深度案例分析?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领导者的个人勇气如何能够转化为推动企业变革的强大动力,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工作环境提供启示。

评分

这本《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深思。那“玻璃衣柜”的比喻,初见之下,或许会让人联想到某种脆弱或易碎。然而,在深入了解其内容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如何在其职业生涯的“衣柜”中,既要小心翼翼地隐藏一部分真实的自我,又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打破隔阂,让“玻璃”变得更加透明,甚至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我很好奇,这位英国石油的前执行长,在权力和责任的重压之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的?这个决定,无疑会在他所处的企业文化中激起怎样的涟漪?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内心的挣扎、外界的压力,以及最终做出那个重大决定的勇气来源。同时,“企业平权之路”的副标题,也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对整个企业社会责任和包容性发展的一次深刻探讨。我很好奇,他将如何结合自身的经历,为企业平权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思考,这对于当下许多正在努力建设多元包容性文化的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评分

尚未翻开这本书,单是标题便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一个在传统企业界顶端的人物,他的“出柜”行为,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太多期待与挑战。我设想,书中必然会充斥着高强度的商业博弈,那些隐藏在 boardroom 里的暗流涌动,那些基于性别、性取向而产生的无形壁垒,以及他在其中如何运用智慧与决心去导航。我尤其想知道,作为一位在能源这样传统且庞大的行业中掌舵的领袖,他的“出柜”是否曾遭遇过预料之外的阻力,甚至是对其职业生涯的潜在威胁?又是怎样的信念,让他能够顶住这些压力,甚至将这份个人经历升华,蜕变为推动企业平权运动的火炬?“告白”二字,预示着坦诚与直面,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而“企业平权之路”则将焦点投向了更广阔的范畴,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深入剖析企业在建立多元化、包容性文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在看似坚不可摧的企业体系中,植入尊重与平等的种子,并最终让它们生根发芽。

评分

“玻璃衣柜”,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的标题,为我打开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位在能源行业的顶尖企业担任执行长的领导者,其“出柜”的经历,无疑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投下深刻的阴影,或者成为一道照亮前路的曙光。我猜测,书中将会详尽地描述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多重压力。他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玻璃衣柜”中,既要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又要坚持真实的自我?“告白”这个词,意味着一次勇敢的直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深层动机,以及这个决定对他个人和职业生涯带来的直接影响。而“企业平权之路”,则将目光引向了一个更宏大的议题,这是否意味着他将结合自身经历,深入剖析企业在多元化和包容性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权力顶端,去倡导并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尊重的社会价值观,让“玻璃衣柜”不再是需要隐藏的脆弱,而是通往理解与接纳的桥梁。

评分

《玻璃衣柜:英国石油前执行长的出柜告白与企业平权之路》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在我的印象中,石油行业通常是一个非常传统且注重规矩的领域,而一位身居高位的执行长,他的“出柜”行为,无疑会引起巨大的波澜。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他面对巨大职业压力时,如何坚持自己真实的身份的?“玻璃衣柜”的比喻,让我想象到一种既透明又易碎的状态,这是否暗示着他在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时,所经历的挣扎和脆弱?“告白”二字,本身就带有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心理动因,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包括他如何与家人、朋友以及同事沟通,又是如何应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企业平权之路”这一副标题,将视角从个人层面扩展到了企业层面,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探讨企业在推行多元化、包容性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他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是如何推动这一进程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在复杂商业环境中,以领导者的身份去倡导并实践企业平权的深刻洞见和宝贵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