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

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公共工程
  • 竹三案
  • 工程弊端
  • 政治争议
  • 停滞原因
  • 真相调查
  • 公共政策
  • 台湾政治
  • 工程管理
  • 社会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目的是谈台湾一项重大公共工程「竹三案」,又称「竹科三期案」,停滞十年的真正原因,竹科一期及二期的发展,其贡献举世皆知,而竹科三期更是一项对科学园区突破的思维,对台湾未来创新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计划,至今停滞不动,还涉及许多外界不知的事实,由于涉及层面甚广,如无全部资讯,确实无法了解原貌,从一个直接受害者,亲身经历整个曲折迷离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境,叙述一件令台湾现实社会无奈的事实,希望能让整个台湾社会能有所反思。
台湾公共工程的迷雾:权责不清下的项目停滞与治理困境 本书深入剖析了台湾近年来公共工程领域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性问题,聚焦于那些因权责边界模糊、决策链条冗长以及法规僵化而陷入长期停滞的项目群像。我们试图从宏观的政策制定环境、中观的采购与执行机制,以及微观的项目管理实践三个层面,系统地揭示工程延宕背后的复杂动因,而非仅仅停留在个案的表象分析。 第一章:失序的蓝图——政策目标的模糊化与资源的错配 本章首先探讨了台湾公共工程规划阶段所面临的内在挑战。工程的启动往往源于政治议程或短期民意压力,而非基于严谨的长期需求评估与可行性分析。我们对比了多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立项之初,其设定的目标(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比例)在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权重分配差异。 目标冲突的代价: 当一个项目被赋予过多、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时,项目团队在执行过程中便陷入“面面俱到”的困境,导致设计阶段的反复拉锯与成本的不可控膨胀。例如,在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原先基于较低标准的工程设计,如何在不大幅修改用地或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快速适应最新的环境评估标准,成为许多项目的“阿喀琉斯之踵”。 预算的“政治化”: 预算分配过程往往被政治因素主导,导致资源并非流向最急迫或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而是倾向于具有高曝光度的“形象工程”。这种资源错配直接削弱了工程质量和项目抗风险能力。 需求与供给的脱节: 现代公共工程,特别是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相关的项目,其技术需求迭代速度远超传统项目。本书详细分析了数个因技术标准制定滞后,导致工程设备采购与安装无法顺利衔接的案例,揭示了规划端对前沿技术理解深度不足的问题。 第二章:采购的“双刃剑”——最低价中标制下的质量困境与风险转嫁 台湾公共工程的招标与采购制度,尤其是对“最低价中标”的过度依赖,是造成项目执行质量低落和后续维护成本高昂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章将此机制视为一把“双刃剑”,它在追求表面公平的同时,却系统性地压低了工程的内在价值。 预估价格的“囚徒困境”: 承接工程的承包商为了中标,被迫在投标阶段以远低于合理成本的报价进行竞争。一旦中标,工程实施的压力便立即转嫁到施工环节,表现为材料偷工减料、工序简化或与发包单位进行无休止的变更索赔。 设计与施工的分离: 传统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的线性模式,使得设计单位(常为顾问公司)与实际执行方(承包商)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与激励机制。设计阶段的“纸上谈兵”往往导致施工现场的困难重重,而设计方往往在工程启动后便退出关键决策圈,未能承担其应有的技术责任。 变更管理的黑箱: 工程变更(追加预算或工期延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台湾的变更管理流程却常被诟病为不透明且易滋生弊端。本书考察了数起重大工程的变更流程,发现许多变更并非源于不可预见的客观困难,而是前期规划失误的后果,却通过复杂的程序被合理化,最终推高了财政负担。 第三章:多头马车的治理结构——权责边界的模糊与“踢皮球”文化 公共工程的实施涉及多个层级的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本章着重剖析这种多头治理结构如何导致权责不清和效率低下。 “交叉审批”的惰性: 在涉及跨部门合作的复杂项目中(如涉及土地征收、环保审查、交通影响评估等),每个部门都倾向于在自身权限范围内采取“保守”或“审慎”的态度,以避免承担未来可能的政治或法律责任。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导致了项目审批流程的无限期延长。 发包单位的“弱势”地位: 许多工程的发包单位(通常是地方政府或特定机构)在技术能力、人员编制和专业度上,难以与经验丰富的国际级工程顾问公司或大型建筑集团抗衡。这使得发包单位在项目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监督承包商的行为。 专业人才的流失与断层: 本章特别关注了公共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困境。由于薪资待遇、职业发展路径不如私营企业,大量具有经验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流向民间,使得政府在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和专业判断力方面日益衰弱,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顾问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章:风险的定价与分担——工程延宕的社会经济成本 工程的停滞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问题,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本书尝试量化这种“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的核算: 一条未能完工的捷运线路、一个搁置的环保设施,意味着预期的经济效益无法实现,通勤时间的浪费持续累积,以及区域发展被延后。本书利用经济学模型估算了数个长期停滞项目所错失的区域GDP增长潜力。 维护与看守的成本: 许多停滞的工程现场,在未完工的状态下,需要持续投入公共资源进行看守、安全维护和防止资产损毁。这些“维护停滞”的成本,往往被忽略在年度预算之外,却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 公众信任的侵蚀: 工程的反复延期和预算超支,直接损害了民众对政府施政能力和专业部门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危机,反过来会使得未来需要公众支持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面临更大的阻力与审查。 结语:迈向韧性治理的可能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揭示乱象,而是探索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我们主张,台湾的公共工程治理需要从强调“程序正义”向强调“结果效能”适度倾斜,同时建立更具激励性的合约机制,引入更灵活的风险分担模型,并致力于培养一支真正能与国际接轨、并能有效制衡承包商的公共工程专业团队。唯有正视权责边界的模糊和目标设置的失衡,台湾的公共工程才能真正摆脱“赶工-延宕-超支”的怪圈,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蜀涛
 

  学历:
  台北工专-工业工程科毕
  政治大学-企家班(第四届)
  John F Kennedy University MBA
 
  经历:
  工程师、厂长、总工程师
 
  现任:
  志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民国73年~迄今)

图书目录

序──期待与无奈  2
前言 8

CH1
1.1 台湾公共工程的无奈        9
1.2 「竹三案」的期待   14
「竹三案」计划的期待       19

CH2
2.1 「竹三案」计划目标及范围    20
2.2 上位及相关建设计划        27
2.3 「竹三案」对台湾科技发展的意义 29
2.3.1 从台湾智财逆差谈起     29
2.3.2 从韩国及中国大陆科技崛起看研发及智慧产权的重要性    31
2.4 「竹三案」对台湾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36
2.5 「竹三案」对台湾企业永续发展的意义  40
2.6 「竹三案」计划停滞感言        43
「竹三案」成案经过   46

CH3
3.1 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影响    47
3.2 新竹县呈报内政部及行政院核准经过     49
「竹三案」的利益及商机   51

CH4
4.1 「竹三案」土地整地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利益      52
预估开发利益分析-Base Case 55
4.2 「竹三案」土地使用开发利益及商机     59
4.2.1 政府及公有土地管理机关的利益  59
4.2.2 私有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     59
4.2.3 投资开发商的利益及商机     60
4.3 「竹三案」对企业发展的利益及商机     61
         「竹三案」第一次招标及第二次招标及决标始末      64
CH5
5.1 第一次投标及决标始末    65
5.2 第二次投标始末       68
         「竹三案」为何停摆至今的内幕        76
CH6
6.1 志品科技与广昌资产两家公司实况比较  77
6.2 广昌资产及成员不合常理行为 80
6.3 志品科技刑事控诉及新竹县政府的无奈  83
6.4 选举更替,亚朔开发接手及设计变更内幕      85
         「竹三案」衍生的司法诉讼       92
CH7
7.1 耗费庞大社会成本   93
7.2 形同虚拟的乔扬集团        99
7.3 志品科技与乔扬集团合作经过 103
7.4 衍生诉讼暴露的事实真相        105
         志品科技司法控诉      111
CH8
8.1 为何以自诉案提出控诉    111
8.2 自诉案审理过程及判决    113
8.3 针对背信部分之判决        117
8.4 针对妨害信用部分的判决        120
8.5 针对诈欺取财及诈欺得利部分判决 124
         从「竹三案」看台湾司法生态    133
CH9
9.1 司法不公或司法人员不公        134
9.2 从严法则与社会经验法则        137
9.3 法官的「自由心证」        141
9.4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143
         从「竹三案」看公司治理的盲点        145
CH10
10.1 公司高阶经理人之公事、私事、家务事        146
10.2 疑人要用与用人不疑      150
10.3 公司业务机密与公司内控      153
10.4 股东间利益冲突     155
         从「竹三案」看台湾公共工程界生态        157
CH11
11.1 台湾公共工程延宕违约事例之原因       158
11.2 最低标及最合理标 162
11.3 魔鬼藏在制度中     167
11.4 主管工程之政府组织架构及执行力道   173
         从「竹三案」看两岸公共工程生态    176
CH12
12.1 公共工程容易妖魔化的原因  177
12.2 谈两岸工程成本核算制度及管理   183
12.3 从两岸施工资质管理,谈工程有效管控        186
12.4 跳跃式发展与产学资源整合  188
         从「竹三案」看两岸未来科技发展    191
CH13
13.1 台湾科技发展与工程建设之昨日、今日、明日    192
13.2 台湾经济奇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5
13.3 不同社会制度,领导人之人格特质    198
13.4 两岸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天蚕再变之路   203

CH14
结语及感言        208
 
图表目录
图 2-1 基地概况空照图       22
图 2-2 发展愿景与定位图    23
图 2-3 规画构想图               24
图 2-4 土地使用及公共设施计划图     25
图 2-5 整体实质空间发展构想示意图 38
图 2-6 整体美学设计模拟示意图        39
图 4-1 土地分配假设图       54
表 5-1 「竹三案」第二次投标主要事件及历程表      70
表 6.1-1 志品科技与广昌资产两家公司实况比较表   78
表 6.2-1 「竹三案」与太极双星国际开发案比较表   81
图 6.4-1 本细部计画交通系统示意图  87
表 6.4-2 专案让售予投资者土地面积变动表      88
表 6.4-3 土地使用细部计划面积分配变动表      90
表 7-1 衍生司法事件表       93
表 7-2 乔扬集团资料表       100
图 7-3 乔扬集团与志品科技联合暮年会照片      101
图 7-4 乔扬集团与志品科技联合暮年会照片      102
表 8-1 投标厂商及团队履约能力对照表     130
表 8-2 实质开发计划与整体设计构想计划对照表      131
表 8-3 执行管理及施工计画对照表     132
图 12-1 平潭之核电站工地广告  180
图 12-2 公路旁的广告牌     180
图 12-3 孵化科技园云平台  190
图 13-1 荣获大同公司前董事长林挺生先生奖状照片        200
图 13-2 「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照片    201

图书序言



期待与无奈
 
  无奈多半有苦说不出,也找不到出路,一个人无奈影响个人的行为、家庭甚至一个团体,如果一群人无奈,则会影响整个社会。把无奈的原因找出来,引起共鸣,形成社会反思,会比把无奈闷在肚子里有意义得多。
 
  社会各行各业,性质不同,无奈的原因不一。很可能期待与结果落差太大受到挫败,造成严重创伤,无法排解。而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本在一线之间,成功之际意气风发,挫败当然闷到不行,成功决定有成功的因素,挫败的原因必定有迹可寻。指出挫败因果,可让许许多多人能看到真相,看到活生生的教训,因许多成功的因素多半经过修饰,不一定真实,而挫败最原始最诚实。
 
  许多人说台湾社会「乱中有序」,原本理应井然有序,怎会一个乱字了得,其实是一句无奈又痛心的话,叫人闷到不行,有些事乱中有序,无伤大雅,有些事一乱就很难收拾,一乱必定有人趁火打劫,有人受害遭殃。尤其攸关社会生活机能、秩序,对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及改变生活机能具有桥樑功能,像房屋建筑、公共工程等行业,必须在规范内作业。
 
  在台湾虽然绝大多数工程业者,都本着良知兢兢业业「做」工程,但难免还有人在「玩」工程,造成难以收拾的乱源,这种害人不利己的游戏,如果没机会及空间,不可能得逞。弔诡的是这个空间存在政府表面上是「依法行政」,实际却是墨守成规,相关法令条文完备,但存有漏洞,形同魔鬼藏在细节中。司法是人民期待公平正义的代表,但执行者是人不是神,起心动念难免有偏差。握有庞大社会资源的大企业,虽然经营管理严谨,却无法约束体制外的权力,这些因素形成的空间及机会,只要心术不正、利慾薰心,就有机可乘,其所造成的伤害及社会成本,却无处求偿。
 
  「竹三案」的乱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除了造成志品科技员工、股东及数百协力商惨重损失外,整个案件延宕十年,在分秒必争国际竞争环境,面对大陆快速崛起,有些城市十年间GDP成长了九倍,而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竹三案」,仍晾在一边。台湾经济这二十年来,人民对社会的期待,似乎从政府领导到民间都感到无奈,不是没有原因的。
 
  台湾已经没有乱的本钱了,个人从事工程至今已超过40个年头,又是「竹三案」直接受害者,亲身遭遇如同历险归来,将所见所闻,虽然无法弥补创伤,只盼以说故事心情,写出一个现实社会期待与无奈的事实,将真相揭露,给许多同业能当做殷鑑,让社会能有所反思。劫后余生,而且所言均有所本,不计个人毁誉,但叹笔秃才疏,如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尚不吝指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我早就耳闻其名,一直想找来细细研读。如今终于入手,迫不及待地翻开。刚读了几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笔触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台湾的公共工程,尤其是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型项目,似乎总是伴随着争议和延宕,而“竹三案”无疑是其中一个典型。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如此重要的工程项目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沼?是技术难题,还是行政效率低下?是利益纠葛,亦或是民意阻力?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一步步的抽丝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作者在描述案情时,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新闻报道以及各方人士的说法,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的图景。这种大量的史料堆积,虽然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却让我感到无比扎实。我开始对“竹三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决策点都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探讨一个具体的案例,更像是借由“竹三案”,剖析台湾公共工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深层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公共事务有一定关注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当下。

评分

阅读《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书中关于“竹三案”的论述,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工程项目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揭示一种运作模式的弊端。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术语和专业的知识,但却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一斑。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梳理复杂脉络方面的能力,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官僚体系的掣肘、政治博弈的阴影、民间监督的挑战等等,都描绘得清晰可见。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在那些谈判桌上、会议室里,那些为了项目的推进或阻碍而唇枪舌剑的情景。书的语言风格相当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而是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这反而更增添了其说服力。我开始反思,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公共工程的“难产”,究竟有多少是因为真的客观条件限制,又有多少是被主观因素人为地拖延了?“竹三案”的停滞,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折射出的,是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决策机制的透明度,乃至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这本书让我对“效率”和“公正”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台湾的公共工程了解甚少,直到朋友推荐了《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我才真正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竹三案》作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虽然我对其背景信息了解不多,但书中所展现的“乱象”却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对“竹三案”的分析,与其说是在做一篇学术论文,不如说是在写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纪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线的梳理,将事件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追踪每一个关键的节点,理解每个决策背后的逻辑。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公共工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痛心疾首,但这种情绪被巧妙地内化在他的分析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力度又不失客观。书中的内容,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忽视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和对风险的充分预估?“竹三案”的停滞,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公共工程项目运作模式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案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公共工程体系的运作,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议题颇为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深层矛盾的事件。《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这本书,以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切入,成功地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竹三案”这个名字在台湾的新闻中反复出现,但每次都只是碎片化的报道,让人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混沌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得以窥见事件的全貌。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谁对谁错”的简单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场域,让读者自行判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声音的呈现,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考量,开发商的诉求,还是当地居民的关切,都被一一纳入考量。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开始理解,一个公共工程的推进,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力量交织博弈的结果。书中的分析,也让我对“公共利益”的定义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在追求效率和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各方诉求,确保程序的公正,避免资源被滥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评分

《台湾公共工程的乱象:竹三案停滞的真相》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压抑后的豁然开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看到一个看似前景光明、对民生至关重要的项目,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而寸步难行,实在是令人扼腕。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的语气,描述了“竹三案”所遭遇的重重阻碍,从最初的规划、审批,到后续的资金、征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似乎充满了“陷阱”。我甚至能够感受到,那些曾经为项目付出心血的人们,他们的无奈和失落。书中对于决策过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官僚体系中常见的推诿扯皮、部门利益的藩篱,以及在不透明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的腐败和低效。然而,正是这种对“乱象”的细致描摹,反而激发了我对“真相”的渴望。我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本应是服务于公众的工程,变成了权力与利益的角力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触碰这些敏感的议题,并且以一种近乎挖掘考古的态度,去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我对台湾的公共工程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未来如何避免类似的“烂尾工程”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