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外佣
  • 家庭关系
  • 社会问题
  • 文化冲突
  • 移民
  • 劳工权益
  • 身份认同
  • 人际关系
  • 香港社会
  • 底层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家里挤进两国人和一段僱佣关系,环境上亲密,但心理上陌生。

  外佣,离乡背井,来港工作,她们每一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书就是要让读者认识这个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以及了解历史及家庭结构下,菲佣的生命/生活轨迹。

名人推荐

  爱读美智的文字,冷静、平和,却深刻、细腻;淡然一笔,洞见人世悲喜。这一回,她看到三十三万个我们视而不见的故事。
  虚假的亲密,日夕相见的隔膜;家门内的剥削,却又你情我愿;香港人为了自己的家庭,不经意拆散别人的家庭;离乡背井,为了丈夫儿女,含辛茹苦,却早知丈夫有外遇是必然附送的套餐;供书教学,女儿的最好出路,竟然是重踏母亲的旧路。
  终于,有人书写了香港成功故事背后,那循环不息的悲歌,那无人言说的一群。
  ──写字的人区家麟

  大部份「外佣姐姐」都是由东南亚国家来港担当家庭照顾的劳动女性。她们本身带着多重女性身份,而聘用和「管理」她们的僱主,一般又是女性。这常常令僱佣双方彷彿陷入对立,纠缠不清。正因如此,很高兴美智用人物特写的方式,让读者从多角度探索这个与女性权益、性别角色及劳动性别分隔等,息息相关的议题。
  ──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总干事区美宝

  很多香港家庭都住了一位外佣姐姐,每个外佣姐姐都有名字:露芙、祖比、天娜、茜茜。佣主可能一天唤上外佣姐姐的名字数十次,但佣主甚少能清楚唸诵出她们的姓氏。这种局部遗忘,是语言障碍,也是有意或无意的保持距离。走近,看清,记载外佣姐姐的故事,这是本书的意图,也是在香港地选择过一种人性生活的漫妙动作。漫妙,多美!请读。
  ──临床心理学家何念慈
《家园的边界》 简介 《家园的边界》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社会中“家”的定义、边界的模糊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联结的社会观察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快速变迁的都市近郊,围绕着一栋看似宁静的独栋住宅展开,但在这栋建筑的墙壁之内,却涌动着关于身份、忠诚与失落的暗流。 小说的主角是李明哲和他的妻子林雅静。明哲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建筑师,热衷于用理性与结构来构建他完美的生活蓝图;雅静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室内设计师,她对空间美学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试图用精致的物件和布局来抵御外界的侵袭。他们的生活,如同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鲜亮丽,却也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脆弱。 故事的转折点,源于一桩突如其来的变故——明哲的年迈父亲,那位在家族企业中扮演了权威角色的老人,突发中风,需要全天候的看护与照料。对于习惯了掌控一切的明哲而言,引入一个“局外人”进入这个神圣的私人领域,无疑是一种对既有秩序的巨大挑战。 随着一个名叫陈萍的专业护理人员的到来,家中的“边界”开始被悄无声息地侵蚀。陈萍并非小说中常见的符号化角色,她是一个拥有自己复杂历史和深刻洞察力的女性。她带着一种超越职业范畴的同理心,不仅照顾着老人的身体需求,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家庭内部那些未曾言说的裂痕:明哲对父亲过去决断的耿耿于怀,雅静在艺术追求与家庭责任之间日益增长的疏离感,以及老人在沉默中对尊严的固守。 小说结构巧妙地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时而切换到明哲的焦虑不安,时而深入雅静对家中空间布局的重新审视,更有穿插陈萍在夜深人静时对过往的反思。通过这些视角,读者得以窥见“家”在不同角色心中投下的不同阴影。 对于明哲而言,陈萍的出现,最初被视为一种必要的、但令人不适的“工具”。他试图将她严格限制在护理的职责范围内,保持着一种职业化的距离。然而,陈萍对父亲护理中的细微之处——例如坚持用老人家最喜欢的旧式茶具,或是无意中提到的一段旧上海的往事——却常常能触发老人沉睡的记忆,让他短暂地恢复神采。这种“有效性”开始挑战明哲以效率和理性为核心的判断。 雅静的视角则更侧重于“空间与情感的共振”。她发现陈萍的日常生活痕迹——一个不经意间留下的水杯,一把挂在厨房门口的旧伞——正在悄然改变她精心设计的极简主义空间。这些“不完美”的物件,反而给这座冰冷的现代居所带来了一种“人味”。雅静开始观察陈萍如何与老人的房间进行情感上的对话,并对自己的设计哲学产生怀疑:艺术与生活,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必需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萍逐渐从一个“被雇佣者”变成了一个“在场者”。她不是介入家庭的矛盾,而是以一种近乎于中介者的身份,充当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流通的管道。她发现,明哲和雅静的疏离,并非源于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着对“衰老”和“失去掌控”的恐惧。 小说的高潮部分,并非一场剧烈的冲突,而是一次微妙的情感爆发。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停电使得这座依赖科技和秩序的房子陷入黑暗。在这种原始的、去现代化的情境中,陈萍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安抚老人的责任,同时也用她坚定的声音,引导着受惊的明哲和雅静重新连接彼此。在黑暗中,他们不得不放下各自的身份和隔阂,依靠最基本的人性直觉相互支持。 《家园的边界》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1. 现代家庭的围城效应: 探讨高度个人化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个体如何构建并固守自己的“精神围城”,以及这种围城如何阻碍了真诚的连接。 2. 照护角色的伦理与人性: 突破对“看护者”的刻板印象,展现照护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人文关怀、专业边界的挣扎,以及权力关系在照护互动中的微妙变化。 3. 记忆与空间的重塑: 通过室内设计的语言,分析物质环境如何承载和影响家庭成员的情感结构。旧物、新居、以及被遗忘的角落,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流动的“家园”。 4. 疏离与重建的可能: 小说最终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和解结局。它暗示,真正的“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或设计图纸,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维护、承认脆弱并接纳“他者”的动态过程。陈萍的离开,并非关系的终结,而是这个家庭成员学会了如何在没有“局外人”监督时,自己去维系那些刚刚被触动的情感连结的开始。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对当代都市生活深层次的洞察,邀请读者反思:在我们精心构建的“家”中,哪些边界是必须坚守的,哪些边界又必须被温柔地跨越,才能迎接真正的归属感?它是一曲关于现代人如何学会在彼此的阴影和光芒中共存的沉思之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美智


  香港记者,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及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出版作品包括:《死在香港︰流眼泪》(合着)、《我们的同志孩子》、《壹家傻蛋》等。《死在香港︰流眼泪》获选「第七届香港书奖」。

摄影师简介

Robert Godden


  是一位透过视像媒体来促进社会改革的人权运动倡导者及摄影师,有份创立Rights Exposure组织,致力争取移民工权益。他曾经任职国际特赦组织十五年,自二零零四年起担当该组织的亚太区项目统筹,并且派驻到伦敦、加德满都和香港等地。Robert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修毕南亚区研究硕士学位,也在纽约大学完成蒂施艺术学院及Magnum Foundation联办的摄影及人权课程。

图书目录

前言

1.
我们的家︰在虚假的亲密中画界
Drawing a line of Intimacy and Alienation

一个家里挤进两国人和一段僱佣关系,环境上亲密,但心理上陌生。在这个奇异处境中,我们学习跟异乡人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如何不当一名神憎鬼厌的僱主?如何彼此信任?如何设定各自的领域?如何建立作为母亲的自信而不必因妒忌而变质?……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但犯错、然后调整再犯错的过程。而且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不一样。

2.
她们的家︰电话另一头的家庭关系
Back to Philippines: Families Left Behind

车子停在San Miguel市,Remy带我们走进村子。她碰面都是熟人,而且人人都好像有点香港经验。在这里,很多丈夫缺了妻子,很多孩子缺了妈妈。女人都跑到香港照顾别人的家庭去了,自己的家又如何?一头家,怎样越洋维系?
这是菲律宾一条村子的故事,也是外佣输出国很多条村子的故事。

3.
从家庭到制度,从剥削到改变。
Forces of Changes

一扇家门内发生的事,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
我们推开家门,踏前一步,尝试一窥外佣制度下的种种,聆听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然后探索︰改变的力量在哪?

4.
生活,在星期天继续。
Lives go on, especially on Suns

摄影师带我们游走香港各处,寻找假日的小菲国和小印尼──路边的、生活的、令人馋嘴的、宗教的、文化的、炫异的,共冶一炉。
异乡人的生活,在星期天盛放。

5.
她、她和她的面貌
Faces of Her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女子,不约而同,暂时驻泊在小港──有人因为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有人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有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在异乡生活中,她们都炼成坚韧身影,但各有姿态。除了是外佣,也同时是诗人、排球女将、学生、工会领袖、妈妈……

后记

鸣谢

图书序言

前言

  如果香港没有输入外佣,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出现。

  我是香港三十二万个外佣僱主之一,我家外佣的聘用合约上,签着我的名字。

  在主流传媒里,「我」面目狰狞。印佣Erwiana那张被暴力摧残的脸孔,在向全世界宣告在文明外衣底下,香港僱主之恶。「我」可憎可恶,即使家住千呎单位,依然费尽心思在马桶上搭建单人床,还喜孜孜地向访客展示奇妙空间。

  在一些爱孩子的人眼里,「我」是不负责任的家长,把孩子丢给外佣成为「另类孤儿」。「我」也残忍地天真,奢望外佣挑战人类极限,以all-in-one姿态接管家中大小事务,包括买餸煮食、推轮椅揹孩子、洗衣洗车洗厕所,并且兼任小学鸡的英语补习老师和僱主生活压力的出气袋。

  在一些爱研究的学者笔下,「外佣僱主」四个字早渗入原罪。「我」是参与全球化的剥削系统的共犯,涟漪般把资本主义之恶,一环接一环辐射到发展中国家最穷乡僻壤最弱势的那个家庭;而「我」不但没站上女性主义阵线,与外佣合力挣脱父权牢笼,还把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复制成更小的,綑绑在一个异乡女子身上。

  这些面貌无疑令人不安,但脱去「」后的我,其实和香港大部份僱主一样,只是努力生活的人。有关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需要,好像有选择,却从不是真正选择。对于在家中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异乡人,其实非常忐忑。听到传闻中外佣的种种奇异行径,祈求不要发生在自己疼爱的家人身上。看到虐佣个案不禁反躬自省,要求自己别掉在那条恶名昭着的大滑坡上,踏上刻薄僱主的不归路。

  总觉得,在刻薄僱主和黑心外佣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应该还可以聆听中间那些人那些事。

  几年前,我萌生一个模煳的愿望︰以记者身份和僱主角色的真实体验,检视隐伏在很多香港家庭的僱佣关系,并且踏足外佣在彼邦的家庭,面对面了解留守丈夫和留守子女的处境。

  这个愿望始于我家的菲佣姨姨。她为我们打工九年,那三千多个晚上,我家两小临睡前都会搂着她亲亲说晚安。与此同时,她能亲亲自己孩子的晚上不到三百个,偶尔还会为他们的恋事和选科越洋抓狂。菲佣姨姨的外婆和妈妈在这期间相继过身,两次我都目睹她接到长途电话后躲在房里哭成泪人。我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倒是女儿用小小手臂紧紧搂着她。

  某年她告诉我们,打算把自己的女儿申请来港做家务工。听时我呆了,回想这些年来她离乡别井,供孩子一一完成大学,没料到最后的安排竟是这样。我实在不知道,这些女子是如何一代接一代撑下来的。

  此城的外佣数目年年递增,她们就住在我们家中,为老少提供日复日年复年的照顾,填补公共服务非常重要却又出奇薄弱的一环。可是,对于这工作如何影响外佣远方的家,甚至如何动摇一个国家的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我们视而不见。

  认真想来,触目惊心。

  这书分五部份。第一部份从外佣僱主的视点出发,还看他们如何经营一头加入了僱佣关系的家。当中有人曾经想像把外佣纳入亲密圈,美好有如一家人,奈何渐渐发现这原是某种天真,因为这关系中的僱佣本质根本无法否定。有人战战兢兢地成为僱主,然后碰上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常识鸿沟,双方困在家门内逃不出彼此,令安乐窝沦为压力场。有人在外佣离职后,始发现一家人原来站在支援服务的断层上,政府的「家庭友善」口号造就了一出黑色荒诞剧。也有人发现,聘用外佣带来意外好处──因为家中添了「观众」,她更要鞭策自己演好妈妈的角色。

  我们的家居环境如此狭窄,亲职生活如此紧张,再挤进一个因僱佣合约之名而来的异国女子──要在此间划出一条合理合情的、人性化的界线,谈何容易?如何在艰难中实践「互相尊重」这基本?

  剧作家庄梅岩这样总结她第一次聘用外佣的经验︰「僱主和外佣确是复杂而奇特的关系,需要距离,也需要智慧。」在书的第一部份,我们征得庄梅岩和外佣双方同意,以纪实方式拍摄这个家庭的多个生活场景,用影像探索这个公私领域交错的奇异空间。

  第二部份记录了我和摄影师Robert Godden到菲律宾採访的经过。我们走进一条大量输出外佣的村子,非常幸运地寄住在一位前外佣家中,在她的引介下探访十多个留守家庭,了解他们的寻常日子──

  留守丈夫︰独守空房的男人既成为怜悯对象,但同时也是备受监察的人。出轨的流言很多,常常由通讯科技推波助澜,传进两地夫妇的耳朵里,令越洋信任变得非常困难。

  几位受访男士不约而同地用「寂寞」来形容太太离家后的生活,但只有一位男士坚持要太太按照原订计划,完成两张合约后回家──虽然这代表海外收入无以为继,却增加了这对夫妇关系的幸福感。受访男士中,没有一人把外遇宣之于口,但是有回流外佣告诉我们︰「(外遇)是海外工作的一部份……是套装,我只能接受。」

  至于也是爸爸的留守丈夫,对新的亲职内容各有不同程度的适应与不适应。有人成为孩子激赏的大厨和家务总管,有人抱怨自己不得不牺牲工作理想,也有人聘用本地的留宿外佣来解决自己的不适应。有两个受访家庭曾聘用家佣来照顾子女,即是説,香港的外佣僱主原来启动了某种外判亲职的连锁作用。

  留守孩子︰留下来的孩子,有的在少年期便掌管家庭收入和介入家庭事务(因为丧父或父亲不被母亲信任),有的放任消极把生活上的不如意通通归咎于缺席母亲,也有努力上进的好孩子故事。除了个人性情外,他们的父亲能否适应新的亲职要求,似乎亦是关键。

  大部份外佣告诉我们,离乡别井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很多受访家庭都是成功的。问题是,受困于菲律宾国内的经济不景气,高等教育未必提供合理的职场通行证。在受访的外佣成年子女中,有几位正在计划或认真考虑重踏母亲足迹到海外工作。他们不少已经成为父母,开始为年幼子女的未来筹谋。

  这演成一个循环──外佣为孩子的美好将来跑到海外工作,而长大后的孩子又为着同一个原因走母亲旧路。然而,这两代人为子女所构思的美好中,都缺了陪伴成长的父亲或母亲。

  依赖︰依赖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关键词。受访的回流外佣中,有几位留港超过廿年。回看最初,她们只打算来港工作四至六年,但「不知不觉」一份接一份合约的延续下去。经济上,这些菲律宾家庭强烈依赖外佣的海外收入;情感上,外佣对自己照顾的香港孩子同样衍生依恋,甚至有留守丈夫用addicted(上瘾)来形容太太。与此同时,她们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回流后再难找到被需要的感觉。所以「回家」不一定是团圆,重新磨合的路上也可以荆棘满途。

  因此,在某种层面看来,对外佣亲切的「好僱主」,可能也是对外佣家庭具破坏力的「坏僱主」。因为他们往往能提高外佣续约的意愿,延长彼邦家庭的分离状态。

  在第三部份,我们推开家门踏前一步,尝试聆听外佣制度下的种种声音,然后探索︰改变的力量在哪?毕竟,在一扇家门内发生的事,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

  国际特赦组织研究员Norma Kang Muico访问了近百名印佣,她讶异于,令人撕裂的剥削和虐待,跟某个层面上的解放,同时在这些女性身上发生。国际家务工联会的邓燕娥和叶沛渝要求社会认清家务工作的真正价值,并且分享争取家务工权益路上的沮丧、局限和希望。Helpers for Domestic Helpers经理Holly Carlos Allan协助外佣面对法庭诉讼,但一宗受虐个案曾经令她对人性失去信心。

  Asian Migrant Credit Union经理Clarence Lee小时候由外佣照顾,他选择用自己的财务专长来回馈这个被本地金融体系所遗漏的庞大社群,「原来城市人的理财观念,应用在外佣身上差不多要全盘抹掉。」至于少时同样由外佣照顾的谢旭雯为看清「移民工议题的黑洞」,到中介公司工作两年,虽然最后依然千般不解,却进行了很多有趣的观察和思考。法律系学者David Bishop创立以公平挂帅的中介公司,希望以经营思维突破闷局,「如果你能把一个外佣不负债地带到香港,僱佣关系就不会像现在那样扭曲。」

  僱主角色也是这部份的探讨焦点。「亲子王国」创办人薛嘉龙谈他如何看网上平台为僱主带来的「入门资讯」。两个僱主团体同时表达了僱主的无助感,但对于争取外佣权益却立场迥异。外佣工会领袖Shiella Estrada提醒僱主,要求外佣不合理地长时间工作,带来的风险其实是属于家庭的。

  多个受访者都把矛头直指政府,像叶沛渝説的︰「它只把问题抛给廉价的海外劳工,来卸除自己的照顾责任。你看老人院舍的轮候队伍有多长,私人院舍的环境有多差!那些环境简直令人毛管戙……我想説的是,聘用外佣不是问题,但政府纵容剥削,不愿意保障外佣权益,才是问题。」
    
  艺术家程展纬有这个好奇︰「我们对外佣只有僱佣关系的想像,究竟她们的世界是怎样的?想想其实很有趣。」

  在第四部份,摄影师带我们游走香港各处,寻找假日的小菲国和小印尼──路边的、生活的、宗教的、文化的、炫异的、令人馋嘴的,共冶一炉。异乡人的生活,在星期天盛放。

  第五部份,我们邀请多位现职外佣自述人生故事。她们在异乡生活中,一一炼成坚韧身影,但各有姿态。有人对分离的家人充满歉疚,有人无悔当日逃离家乡,挣脱家庭对女性角色的传统期望。

  受访名单上的外佣,部份透过工会朋友顺蔓摸瓜联络上,但也有不少是在路上「白撞」得来的。一回,新相识的印尼排球好手站在球场上跟我聊了一句钟,谈她对运动的热情、从前对婚姻的抗拒,以及未来对家庭的想像。笑容是国际语言,而我们碰上的外佣大多非常友善。

  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除了是外佣,也同时是球员、诗人、发型师、学生、工会领袖……

  我曾经在一个亲子聚会上,看到这幕──

  妈妈们围坐聊天,话题很快降落在外佣身上,都是「好外佣真难找」、「她们的想法好生奇怪」、「我那个令人好生气」……诸如此类。当中一位妈妈忧心忡忡,説外佣即将回乡产子,接下来不知找谁帮忙。

  这时一位妈妈出谋献策,大意是,你大可叫她生完孩子马上开工,横竖很多外佣都在家乡扔下儿子就赶回来。妈妈们七嘴八舌认同,然后话题很快就跳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上。

  那位妈妈或许説出了某种现实──至少有两位受访外佣告诉我,她们抱了自己的初生儿不足一个月,便得来港打工。但教我感到陌生的,却是妈妈们语气里的理所当然。那些都是爱孩子的妈妈,而且都经历过怀抱初生儿,那种难以言喻的亲子联系。她们在生活的其他层面都显得那样理性亲和,为何对于同一屋檐下的另一个女人,偏偏如此麻木?

  僱主妈妈和外佣,两个硬生生地綑在同一屋檐下的两个女人,常常被编排到对立面上――你要是爱心氾滥竟然同情外佣,便是剥削含辛茹苦处处为你着想的妈妈;倒过来,你要是抱怨此时此地当妈妈不容易,便是不知福,也没睁眼看清自己对家中外佣施行的剥削。才几句话,硝烟四起。

  如果我们还僱主和外佣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面貌,如果我们睁开眼睛,不再对那些远方的家庭视而不见,同理心会否更容易建立?

  但愿如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有着一股娓娓道来的力量,仿佛一位老朋友在与你分享一些极其私密的经历。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书中的角色产生了共情。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外佣”和“雇主”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的雇主家庭,有他们的烦恼和压力,有他们的不完美之处,而外佣,也不是完全的“受害者”或者“旁观者”,她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小秘密。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同类题材的书籍所欠缺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孤独”的描绘所打动,无论是雇主在深夜的沉思,还是外佣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或许是因为语言的隔阂,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又或许是源于家庭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我们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每个人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角落。它也让我明白,理解和包容,是化解“陌生感”的最好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它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现代家庭的某些“痛点”。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波动。我被书中对于“尊重”和“边界”的讨论深深吸引。在外佣与雇主之间,这种界限的模糊和重塑,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外佣视为一个“工具”,而忽略了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书中有一段描绘,外佣在独自一人时,看着窗外的夜色,那种落寞和孤独感,让我鼻子发酸。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被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却又不得不扮演一个“融入者”的角色。而雇主家庭,也并非总是“施予者”,她们也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助。当外佣无意中窥探到雇主家庭的某些隐私时,那种尴尬和无措,以及事后双方的巧妙处理,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提醒我要用更真诚、更 empathetically 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人。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刚看完,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开它,想着大概就是讲讲跨国雇佣、文化差异之类的故事。但没想到,它给我的冲击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笔下的“外佣”,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身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难以启齿的部分。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外佣”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形象,而是通过许多细微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她们复杂的情感世界。她们有思念家乡的愁绪,有对未来的憧憬,甚至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梦想。而雇主家庭,也并非全然是光鲜亮丽,书中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家庭内部的矛盾、隔阂,以及在压力下的挣扎。这种双向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尤其是书中某个情节,当女主人无意中翻到外佣写给家人的信时,那种瞬间的愧疚和震惊,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一种窥探到他人最私密角落的尴尬,也是一种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这些“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雇佣?是依赖?还是某种更微妙的连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感,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

评分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异国风情或者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式的作品,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细腻的家庭伦理剧,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作者的文字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能够不动声色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任”和“依赖”的探讨。在外佣刚来到这个家庭时,雇主对她既有戒备,又不得不依赖她分担家务。而外佣,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小心翼翼地寻求认可和安全感。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有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当小孩子对外佣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将她视为“第二个妈妈”时,这种超越雇佣关系的亲近,既让人感到温暖,也引发了雇主内心的复杂情绪。这种情感的纠葛,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传授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看似简单的“雇佣”关系背后,隐藏着多少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交织。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那些“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之间,到底能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连接”,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沉浸感,仿佛我本人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她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和细微的心理变化,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个旁观者,而是会不自觉地站在某个角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比如,书中对家庭成员之间沟通障碍的描绘,那些欲言又止,那些误解,都太真实了。我看到夫妻之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产生的疏离,看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渴望与不满,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家庭现象。而外佣的出现,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原本被压抑的情感有了释放的出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家”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物理空间,而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归属感的心灵港湾。当这个港湾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如何去接纳,如何去相处,如何去平衡彼此的空间和界限,这些都是书中留给读者的深刻思考。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视角,也更加理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谅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