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價值鏈,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四個主要研究主題之一。價值鏈或生産以及分銷的網絡遍布全球,共同組成瞭所有實體經濟的生産活動:從原材料、設計、製造、組裝直至送到最終的消費者手中。全球供應鏈由開始齣現於日本,到今天以中國為主供應消費品至全球的「亞洲工廠」,是過去六十年全球貿易與生産的經濟故事。
全球供應鏈的演進,已經超越瞭過去的一個世紀傳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聯係。全球供應鏈反映瞭各國之間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麵的關係在根本上的改變,為政策製定者、學者和企業傢帶來瞭史無前例的挑戰。在沒有考慮到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發展的核心角色的情況下,中國就不能脫穎而齣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經濟體。誠然,沒有顯著的製度、過程和商業模型的創新,包括本地政府和大學的角色,中國亦不能演變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學者和企業傢嚮外國學者的著作和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的做法學習和採用西方的供應鏈模式,但許多製度和過程上的創新,如産業集群和專業鎮的發展,都是原創的。
隨著國傢生産體係的發展,中國逐漸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更為平衡的經濟體,其供應鏈研究的課題也相應變得更多樣化,從原來對生産和分配的效率的單嚮度關注,加入瞭新的題目,如産業服務化、貿易金融和可持續發展。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和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有幸能請到中國供應鏈研究的權威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的宋華教授,帶領其他從事供應鏈研究的中國傑齣學者,在眾多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中,提煉齣關鍵的主題和內容,編寫瞭這一有關中國全球供應鏈研究的文獻綜述。直至最近,大部分有關全球供應鏈的中國研究隻有中文版本,未能使國際上對全球供應鏈在中國的發展感興趣的其他讀者對此有所瞭解。
中國全球價值鏈研究的文獻,其關注重點和相關的英語文獻有異同,分歧點主要反映瞭中國政治經濟的特質,即其高度分散的市場和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這也是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對供應鏈進一步改善效益的同時帶來瞭障礙和機遇。
本書展示瞭中國和全球在全球價值鏈下一個階段發展所麵對的處境。第一,中國作為全球分散式生産的主要集散點,導緻傳統貿易統計以及「原産地規則」失效。第二,不僅中國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塑造著新的全球貿易模式,這些供應鏈同時也使得過去從東往西的流動,逐漸演變為同時帶有從西往東流動的雙嚮性質,並進一步朝著不單隻南麵,還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內部的自身發展。
因此,理解中國的全球價值鏈,對全球的企業傢和政府來說極其重要。在這互相聯係和改變迅速的世界,我們都不能忽略中國企業如何型塑全球價值鏈,並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被演化中的全球價值鏈型塑。透過嚮國際社會介紹這些讓人著迷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希望本書能夠促進學術閤作,並協助企業和政策製定者做齣更明智的決定。
最後,我們要感謝宋華教授以及他的同事,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張傢敏、劉方和錢慧敏,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的蕭耿和羅柏年(Patrick Low)。是他們的努力讓本書得以順利齣版。
瀋聯濤 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