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供应链:中国供应链的前瞻与趋势

红色供应链:中国供应链的前瞻与趋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供应链
  • 中国经济
  • 制造业
  • 地缘政治
  • 风险管理
  • 转型升级
  • 红色供应链
  • 贸易
  • 战略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企业如何塑造全球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如何改变中国企业?

  理解中国供应链,对全球的企业家和政府来说极其重要。在这个互相联系和改变迅速的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忽略中国企业如何塑造全球价值链。 

  本书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在全球价值链发展中所面临的处境:

  第一、中国作为全球分散式生产的主要集散点,导致传统贸易统计以及「原产地规则」失效;
  第二、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不仅塑造着新的全球贸易模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自身的发展。  

  本书纵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前瞻问题和焦点问题,同时精选并收录二○一○年度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海内外期刊文章、学术着作,希望通过本书向读者介绍中国学者精彩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合作,协助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蓝色脉络:全球航运网络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航运网络如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核心舞台。我们不再将海洋视为单纯的交通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基础设施、贸易流、军事部署和环境挑战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对关键海峡、运河以及战略港口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蓝色脉络”图景,揭示地缘政治力量如何塑造乃至重塑全球物流的骨架。 第一部分:海洋的战略支点——关键节点的权力游戏 全球贸易的命脉,悬系于少数几个地理咽喉之上。本部分将重点探讨这些“战略支点”——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到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所承载的战略价值与面临的潜在风险。 霍尔木兹海峡与能源安全: 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约五分之一石油贸易的必经之地,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追溯冷战后该海峡周边的军事部署变化,分析伊朗、沙特阿拉伯以及美国在该区域的长期利益冲突。我们不仅关注油轮的航线,更深入研究“灯塔计划”等防御体系的构建,以及在非常规冲突中,对海峡进行“区域性阻断”的可能性与实际影响。讨论将超越简单的军事威慑,探讨通过金融制裁、保险市场波动等“非接触式”手段如何影响航运成本和能源分配。 马六甲的“曼谷难题”与东盟的平衡术: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经济增长的生命线,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本书详细分析了该海峡复杂的安全环境,包括索马里海盗活动的地理扩散效应,以及沿岸国家(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维护航道安全与保持非结盟立场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将审视“双轨制”安全机制的有效性——即区域国家主导的巡逻行动与域外大国军事存在的互动关系。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绕行苏门答腊岛南端的潜在替代路线研究,评估其经济可行性与政治意愿。 运河经济学的未来:巴拿马与苏伊士的扩建效应: 巴拿马运河的拓宽工程和苏伊士运河“新航道”的开通,看似是工程学的胜利,实则是对全球集装箱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本书将量化分析这些扩建对美国东海岸港口吞吐量、欧洲内陆物流布局的影响。特别地,我们关注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捷径”属性,如何在区域冲突(如也门冲突的外溢效应)下,其通行费率与保险溢价的波动,如何直接传导至欧洲的零售终端。 第二部分:深蓝资本——港口基础设施的全球化投资图谱 港口不再仅仅是货物转运点,它们已成为国家经济主权延伸的“前哨站”。本部分聚焦于全球港口所有权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关键航运节点的战略投资。 “珍珠链”之外的港口布局: 跳出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框架,本书首次构建了基于“港口群落”的投资模型。我们细致考察了非洲之角(如吉布提、蒙巴萨)、南亚(如汉班托塔、卡拉奇)以及南美洲(如皮拉特、科隆港)等新兴枢纽港的运营效率、债务结构与政治附属性。分析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往往伴随着长期的政治影响力交换,这使得一些港口在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战略热度。 自动化与数据主权:港口的“数字前沿”: 随着自动化码头和“智慧港口”的普及,数据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探讨了物联网(IoT)技术在港口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跨国港口合作新壁垒的现象。集装箱的实时位置数据、船舶的燃油消耗数据,这些“蓝色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正成为国家间信息战的新领域。 第三部分:气候变迁与北极航道的“软硬碰撞” 全球变暖带来的冰盖融化,正在重塑千百年未变的航运地理。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数据为基础,探讨北极航道(特别是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商业化前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法、环境治理和军事竞争的新挑战。 东北航道的商业化悖论: 俄罗斯主导的东北航道,理论上能缩短亚洲至欧洲的航程近30%。然而,本书分析指出,高昂的破冰船服务费、不稳定的天气窗口以及复杂的领航要求,使得其商业吸引力尚未完全兑现。我们对比了不同类型船舶(如油轮与集装箱船)对该航道的适应性,并评估了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与既有全球航运体系的潜在融合点。 环境伦理与航运规范: 北极航道的开放,对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构成了直接威胁。本书审视了《北极海域船舶安全操作规则》(Polar Code)的实施难度,以及环保组织在限制重燃料油(HFO)使用方面的游说力量。航运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维护北极生态的责任,成为未来十年内无法回避的伦理困境。 结语:海权、陆权与未来全球秩序的重构 《蓝色脉络》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全球航运网络的演变,是检验一个国家全球战略视野和执行力的试金石。从红海的冲突到太平洋的巡航,从港口投资到深海采矿的伦理讨论,海洋不再是历史的舞台,而是塑造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核心战场。本书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战略分析师和行业领导者提供一个全面、前瞻性的框架,以理解并驾驭这股宏大而深邃的“蓝色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华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物流管理和战略管理,多次承担和参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专案的研究。近年来已完成四部专着、三部译着,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专着和译着有:《服务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在平的世界中竞争》等。

图书目录

全球供应链与外包管理043
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背景044
全球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046
全球供应链的策动因素及发展趋势049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效应研究055
全球供应链的组织形式057
全球供应链中的外包管理061
全球供应链风险研究069
参考文献072
代表性文献 080

现代物流业及其发展085
引 言 086
中国物流政策研究088
中国物流总体发展状况及区域物流分析126
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154
参考文献175
代表性文献189

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发展195
引 言 196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内涵研究197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研究199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研究211
参考文献214

供应链风险219
引 言 220
关于供应链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221
供应链风险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226
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方法232
供应链风险对企业或供应链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梳理232
小 结 237
参考文献 239

创业供应链与产业群聚247
引 言 248
创业供应链249
产业群聚257
小 结 264
参考文献265
代表性文献

产业服务化与服务供应链279
引言280
服务供应链的定义与网络结构282
服务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研究 296
服务供应链管理要素的研究302
参考文献307
代表性文献 314

供应链管理弹性321
供应链弹性的重要性322
供应链弹性的概念界定325
影响供应链弹性的内部因素 329
影响供应链弹性的外部因素333
小 结 336
参考文献 337

供应链金融341
引 言342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内涵342
供应链金融模式345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349
供应链金融的挑战及其发展354
参考文献356
代表性文献359

供应链物流成本及其绩效管理365
引 言 366
物流成本测度研究366
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研究378
供应链绩效测度384
参考文献399
代表性文献410

图书序言

前言

  全球价值链,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四个主要研究主题之一。价值链或生产以及分销的网络遍布全球,共同组成了所有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从原材料、设计、制造、组装直至送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全球供应链由开始出现于日本,到今天以中国为主供应消费品至全球的「亚洲工厂」,是过去六十年全球贸易与生产的经济故事。

  全球供应链的演进,已经超越了过去的一个世纪传统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联系。全球供应链反映了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根本上的改变,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企业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在没有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核心角色的情况下,中国就不能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经济体。诚然,没有显着的制度、过程和商业模型的创新,包括本地政府和大学的角色,中国亦不能演变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向外国学者的着作和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的做法学习和採用西方的供应链模式,但许多制度和过程上的创新,如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发展,都是原创的。

  随着国家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逐渐从「世界工厂」转型成为更为平衡的经济体,其供应链研究的课题也相应变得更多样化,从原来对生产和分配的效率的单向度关注,加入了新的题目,如产业服务化、贸易金融和可持续发展。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和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有幸能请到中国供应链研究的权威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华教授,带领其他从事供应链研究的中国杰出学者,在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中,提炼出关键的主题和内容,编写了这一有关中国全球供应链研究的文献综述。直至最近,大部分有关全球供应链的中国研究只有中文版本,未能使国际上对全球供应链在中国的发展感兴趣的其他读者对此有所了解。

  中国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文献,其关注重点和相关的英语文献有异同,分歧点主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的特质,即其高度分散的市场和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这也是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对供应链进一步改善效益的同时带来了障碍和机遇。

  本书展示了中国和全球在全球价值链下一个阶段发展所面对的处境。第一,中国作为全球分散式生产的主要集散点,导致传统贸易统计以及「原产地规则」失效。第二,不仅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塑造着新的全球贸易模式,这些供应链同时也使得过去从东往西的流动,逐渐演变为同时带有从西往东流动的双向性质,并进一步朝着不单只南面,还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内部的自身发展。

  因此,理解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对全球的企业家和政府来说极其重要。在这互相联系和改变迅速的世界,我们都不能忽略中国企业如何型塑全球价值链,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被演化中的全球价值链型塑。透过向国际社会介绍这些让人着迷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促进学术合作,并协助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们要感谢宋华教授以及他的同事,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张家敏、刘方和钱慧敏,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的萧耿和罗柏年(Patrick Low)。是他们的努力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沈联涛 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新書,書名非常吸引人:「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光看名字就讓人聯想到中國龐大的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地位,但老實說,我對「紅色」這個詞有點保留,總覺得帶有政治色彩,不知道內容會不會太過偏頗或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台灣這幾年一直處在中國經濟影響的陰影下,對於兩岸經貿往來,特別是供應鏈的依賴與脫鉤,一直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議題。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第一反應是想了解它對於中國供應鏈的發展,是否有提出一些深入的分析,特別是在地緣政治、技術自主、以及綠色轉型這些關鍵面向。我比較擔心的是,書中會不會只是泛泛而談,或是過度強調中國的崛起,而忽略了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畢竟,台灣在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資通訊等領域,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些優勢如果能在書中得到充分的討論,並且探討如何與中國供應鏈進行差異化發展或合作,那會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客觀、更全面的視角,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中國供應鏈的真實樣貌,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

评分

當我看到《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這個書名時,第一個念頭就是「中國的供應鏈,到底還有多『紅色』?」這幾年,全球供應鏈可說是動盪不安,從疫情的衝擊,到地緣政治的角力,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無數的企業和國家的神經。台灣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複雜,既是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是技術的關鍵提供者。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深入剖析「紅色」這個符號背後,所代表的中國供應鏈的真實樣貌。是說它的決策機制更傾向於國家主導?還是說它在技術發展上,有著獨特的「中國模式」?我更想了解的是,在面對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疑慮和壓力時,中國本身又是如何應對的?它是否會更加強調自主研發,打造一個獨立自主的生態系?或者,它會尋求與其他國家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對於台灣而言,我們該如何在這個大變局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扮演連接者,還是尋求與中國供應鏈的差異化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我希望看到的是對中國供應鏈的長遠規劃、潛在的風險,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機遇。

评分

最近無意間在書店看到一本叫《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的書,書名還滿有意思的,讓我想到過去幾年全球都在討論的供應鏈重組議題。尤其是在疫情之後,大家都意識到單一供應鏈的脆弱性,而中國又是這麼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個人一直對中國的製造業和他的發展模式很有興趣,但是對於「紅色」這個詞,我稍微有點顧慮,不知道裡面的內容會不會比較傾向於某一種特定的觀點,或是比較側重於歌頌中國的成就。畢竟,身為台灣人,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跟中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情勢,對於中國供應鏈的任何風吹草動,其實都牽動著我們很大的神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探討,中國供應鏈在未來會如何演變?例如,它會不會更加依賴國內的技術和生產,形成一個閉環?或者,它會如何應對來自歐美等國家的壓力?還有,台灣的企業,特別是那些仍在中國佈局的企業,該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書裡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並且分析不同產業的差異,那就更有參考價值了。我不太喜歡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希望看到能夠帶來啟發、並且有實務意義的內容。

评分

老實說,這本《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的書名,第一眼看過去,我其實有點猶豫要不要買。原因無他,就是「紅色」這兩個字,總讓我聯想到一些比較政治性的議題,或是對岸那種比較官方、比較宣傳的味道。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更偏重經濟分析、數據導向、並且能提出實際操作建議的書。台灣在過去幾十年,其實跟中國的供應鏈關係非常緊密,很多台商在那邊設廠,也帶動了不少技術移轉。但是,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加上全球對中國的疑慮越來越深,許多企業都在考慮「去風險化」,也就是想辦法把供應鏈移出來,或是分散風險。這本書如果能探討到這些具體的操作層面,例如,有哪些國家或地區可以成為替代方案?企業在進行供應鏈重組時,又會面臨哪些挑戰?還有,對於台灣的中小企業來說,面對中國供應鏈的轉變,有沒有什麼樣的策略可以參考?如果書裡能有這些實質的內容,那就太好了。我不太想看到那種只是在講中國有多強大、或是充滿民族主義口號的論調,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務實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複雜的局勢,並且找到應對之道。

评分

這本《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的前瞻與趨勢》的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過去幾年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各種討論。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再到如今的供應鏈韌性與風險,這條路走得並不平坦。台灣身為全球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與中國供應鏈的互動,一直是個複雜又敏感的議題。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觀察,而不是簡單的陳述現狀。例如,中國在推動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能擺脫對國外關鍵技術的依賴?在綠色轉型和ESG的浪潮下,中國的供應鏈又會面臨哪些挑戰?更重要的是,台灣的企業,尤其是在半導體、高科技領域的廠商,如何在這個變動的局勢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策略?是繼續深化合作,還是尋求更多的分散?我不太喜歡那種只強調單一面向,或是充滿預設立場的分析。我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種更客觀、更多元的視角,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供應鏈的演變,並且對未來的趨勢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如果書中能有一些數據化的分析,或是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供應鏈戰略進行比較,那就更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