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助推传统零售成功走向无缝零售 二○一三年伊始,「互联网思维」一词便不绝于耳,到了二○一四年,俨然已成社会热词。
有人兴奋,摩拳擦掌,也有人忧心,异常焦虑。何为互联网思维,在此暂且不论,但移动互联网浪潮已然以势不可当之势袭来,所有产业将互联网化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的崛起使传统零售业经历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格局之变,曾过度倚重于实体店的传统企业因实体店角色的改变而开始寻找转型之路,在经历了单通路、多通路、跨通路的发展后,「全通路」成为零售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选择。如今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不间断购物的顾客,他们使用网路、出入门店,并且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路保持联系,想要吸引这些消费者,传统零售商必须不断变革,经历数位化转型,进而成为「无缝零售商」。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零售的冲击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传统零售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这种冲击的根源,是移动互联网对消费者购物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和改变。随着当当、京东、1号店和天猫等网商成为业界新宠,愈来愈多的消费者从网上甚至移动端购物,这给传统实体零售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分流。
截至二○一四年六月,中国网路购物使用者规模已达到3.32亿,较二○一三年年底增加了2,962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9.8%。与此同时,移动商务市场潜力继续释放,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线民已经达到6.5亿,接近个人电脑线民数量;预计二○一七年4G用户数将达到4.3亿。二○一三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达1,69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于网路购物增长比例;中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占网路购物市场规模的比重,从二○一一年的1.5%增加到二○一三年的9.2%。
受移动互联网影响,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改变:
‧资讯管道多元化,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商家资讯
‧购物通路选择多元化,购物不再是非要进店不可
‧消费需求多元化,顾客开始会提出要求,需求主导市场
‧体验方式多元化,顾客愈发难侍候,顾客体验成关键
多元化形成的海量资讯,让消费者在市场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却让传统零售企业在寻找消费者时束手无策、迷失方向。与此同时,传统零售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成本有增无减,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持续走低,经营愈发困难,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零售企业应如何面对冲击
面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改变,以及经营困境的出现,很多零售企业在经历数位化转型后,由传统零售商转变为零售4.0时代的无缝零售商。所谓零售4.0,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对尽可能多的零售通路进行组合和整合,以满足顾客购物、娱乐和社交的综合体验需求,其中全通路体验、资讯化数据管理以及个人化互动行销成为围绕消费者实现「无缝零售」的关键。
第一,消除通路间壁垒,以全通路体验重建顾客关系,满足顾客不间断的购物需求。
在数位化潮流的影响下,消费者渴望不间断的购物。特别是对于拥有多个移动设备的年轻一代,随时随地在不同设备之间、线上线下切换已如饮水般自然。对他们而言,线上与线下已经没有边界和顺序之分,「无缝」已经根植于心。对此,零售商须整合不同通路,消除各个通路间的壁垒,这将促进消费者更多购买行为的完成。
零售4.0时代的通路类型不仅包括有形店铺,如实体店铺、服务网点等;还包括无形店铺,如上门直销、直邮、电话购物、电视商场、网店、手机商店等;以及资讯媒体,如网站、唿叫中心、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打通全通路,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无缝一致性的全流程体验。
近年来,很多零售商一直在讨论「全通路零售」,这个行业术语指的是零售商可以在实体和数位商店之间无缝转换,这是很多零售商梦寐以求的目标。当下,一些零售商早已行动,例如顾客在进入史泰博的「全通路商店」后,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通路了解商品资讯,完成购买行为。而且有趣的是,纯线上零售商也同样在考虑「全通路零售」,例如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品牌正在设立线下展示间、实体店,原因是为线上销售产品开设实体店,可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
据埃森哲对中国零售商全通路零售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63%的传统零售商已开展多通路零售。受调查企业中的61%已拥有独立门户网店,52%已在协力厂商平台开设了网店,30%已有移动用户端。
不过,从调查结果来看,鲜有国内零售商是完完全全的「全通路零售」,即能在库存、预算、薪酬、销售/採购流程各方面实现完全的整合。因此,全通路之路依然是在摸索中前行。
第二,推动资讯化建设,蒐集、分析消费者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更准确的了解消费者,洞察其需求,实现精准行销和精细管理。
对于零售行业,如何维持并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一大挑战。
在数位时代,顾客忠诚度的主要原动力依然是价格合理、产品种类丰富以及多年积累的信任感,这些是致使消费者不断重复回店的关键,而资讯技术的导入将明显有助于准确的了解、研究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提升顾客忠诚度。因此,零售企业可将每个顾客在全通路,包括实体店、网店、移动商店、社交网路等资料碎片汇聚起来,绘制出每个顾客的完整购物蓝图。
无论是对实体店、纯电商企业,还是对正在寻求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企业,抓住消费者需求并分析其生活消费轨迹,如透过顾客社交帐号搜寻他每天贴出的图片、文字,从中找到他的喜好与关心的事,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企业透过对消费者大数据的蒐集、整理和挖掘,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的个人化需求,提供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商品与服务,实现精准行销。例如NIKE通过NIKE+Running、运动腕带、NIKE+Move等工具蒐集使用者运动资料并挖掘其中隐藏的巨大价值,可以说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们设计出更加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实现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
第三,建立个人化互动行销,在顾客与企业间建立端到端的敏捷反应链,让企业直接与用户亲密接触、互动,让双方成为朋友,以促进更多的购买行为。
相对于获得新客户,失去客户则显得更为容易。
所以,在这个时代做好粉丝经营就能事半功倍。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例如,苹果公司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粉丝,「果粉」虔诚的迷恋公司的产品,每有新品发佈,很多人会彻夜排队,粉丝如此追捧,公司想不赚钱都难。
埃森哲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非常乐意接受个人化互动的机会。79%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有助于提供真正的个人化服务,他们不介意向零售商提供个人资讯;80%的消费者表示,如果有人提供个人化的订购/配送计画,他们会增加购买量。研究还发现,最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促销方式,是个人化的店内折扣和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优惠券,而通过APP进行的个人化促销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因此,零售商需要与消费者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个人化互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个人化互动必然具有「客制化」的特点,如何才能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互动,这不仅考验零售商的资料蒐集能力,更考验其资料分析能力。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的零售商有能力对多通路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资料整合分析。
因此,零售企业还需要在资料蒐集和分析能力方面持续改进。
理论与实践,助推传统零售走向无缝零售
在二○一四年,我参与了不少零售连锁行业的行销论坛/峰会,切身感受到了传统零售连锁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遇到的困惑。面对交流中人们所流露出的迷茫与焦虑,我当时就在心里做出一个决定:我要把六韬三略这么多年在零售连锁谘询领域的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总结成册,为处在「黎明前的黑暗」的零售企业提供参考,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帮助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与突破创新。
同时,为了更好的助推零售连锁企业的数位化转型,我们联手上海九逸科技公司,以无缝零售的思想与IT技术,构建零售移动端的资讯中枢「业绩通」,用思想无缝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管理,用技术无缝实现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经营,既打通企业资源规划资料连接,又打通微信朋友圈。透过手机端,对内处理如业绩报表、线上培训/考核、陈列、促销等内控流程;对外管理顾客/会员/粉丝,经营顾客关系,拉近粉丝与品牌之间的距离,包括预约销售,提前发放红包和优惠券等,由此实现店内店外一致性购物体验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以实现使用者用手机扫描店内、户外、电梯、杂志等广告中出现的二维码,就能完整掌握各种产品资讯,在选中满意的商品后下单,之后由零售连锁企业完成接单程式,将商品直接送到客户家,真正打通O2O(Online to Offline)。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落后于时代、不做改变者已经深陷困境。
现在努力,还来得及。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有幸收到联想集团的邀约,受聘于联想零售执行委员会,出任联想零售执行委员会专家委员,在此感谢联想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及各位执委,本人非常珍惜每一次与大家共同工作的美好时光。期间我也走访了大量终端门店,不断革新自己的零售观念,探索找寻新的零售经营方法和手段,希望能为联想实现「成为中国IT连锁领域楷模」这一愿景尽一份力。
最后,感谢自我从事零售事业以来的合作伙伴们,一起探讨的朋友,一起探索的同事,感谢你们,书中的每一个字与每一个想法都有你们的付出与支持,在此一一道谢!
期待本书能助推更多零售连锁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和突破创新,以迎接新的辉煌和更大的成功!
王晓锋
上海六韬三略行销谘询机构创办人
推荐序
零售4.0全面启动,全新消费时代来临! 《零售4.0》一书,揭开互联网连结一切下,「无缝零售」的商业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者对于购物的自主权,已从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原本受限的消费时间,也转为二十四小时全时段均可消费。更令人吃惊的是,短短三年内,中国产官学各方对「互联网+」倾尽全力,大量资本投入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让所有产业加速发展,让众人强烈感受产业颠覆与提升的催化剂。
我对「零售4.0时代」的看法是:凭借互联网在「社群」与「移动」的迅速发展,以前所未见的速度连结至所有用户,进一步掌握并拥有用户,同时产生各种对传统产业极具破坏性的创新商业变革。因此,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互联网营运模式,开始在跨通路整合(虚实整合)、全通路体验(新消费行为)、技术商业(零售业大数据)与企业自媒体(社群粉丝)等四大方向变革上,充分展现出超乎以往的商业力量。
这一切,正如书中所提及的:靠着互联网在大数据技术上的愈加纯熟,零售企业得以提供消费者更迅速、更精准且更具价值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与各行业的巧妙结合,业者才能抢夺到更多的消费者,靠着这股新兴的「互联网+零售」势力,成为最终的赢家。
相较于中国对互联网发展的期待,台湾的传统产业,多数仍处于观望、被动与消极的状态。当全世界都因互联网而不断窜起新创企业,台湾却还是缺乏对互联网的商业想像。以我们较为熟悉的「电子商务」为例,台湾的电子商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领先亚洲各国,与美国同步发展。当时,阿里巴巴的马云还不知道在哪,腾讯与百度也尚未诞生。
时过境迁,中国后来却把「电子商务」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美国都对「中国式的电子商务」模式感到惊叹,认为中国是以最大限度来开创新局。
如今,中国更利用「互联网+」借以实现产业升级,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终极理想。而大量的互联网思维渗透、互联网政策推动、互联网平台运营、互联网资本投入,乃至于互联网商业论述百发齐放,让人不得不承认,台湾在这几年对「互联网」的理解、想像与发展,是远落后于中国的。
我推荐身在台湾的朋友,在阅读这本探讨中国零售业者与互联网结合,深刻影响中国传统行业、消费与通路模式的趋势书籍时,请先暂时放下台湾市场太小、风土民情不同、商业与政策迥异的既定框架。反而应该要对「互联网+零售」抱持着好奇心,带着「狼性」的观点,才能打破过去对互联网的陈旧思维。唯有我们先放大对互联网的想像,才能真正激发出台湾零售的下一波变革,产生更具侵略性、前瞻性的创新力量!
许景泰
世纪智库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