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全球趋势

未来十年全球趋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未来趋势
  • 全球化
  • 科技发展
  • 经济预测
  • 社会变革
  • 政治格局
  • 可持续发展
  • 人口变化
  • 地缘政治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未来十年,全球四个大趋势:科技加速、人口城市集中且老龄化、全球治理重心转移、个人物质及理念能量提昇。美、中、日、德等大国均提出大战略对应,台湾面临十大危机,却耽溺于小确幸框架。本书建议台湾社会应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规划对应大战略,具体描绘出与世界梦连结之台湾梦,共创台湾2.0,并引导世界2.0。本书认为台湾社会应以「瑞士为师、加州为镜」,找寻三大出路:迈向全球、深化民主、全球品牌立国。

名人推荐

  台湾未来十年大策略应该回答以下几个大哉问:经济与科技必须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立基,国防必须追求自卫无虞,海岛生态必须保育永续,社会必须力求公平正义。──萧新煌教授(中研院)

  未来十年,台湾面对的挑战应该会越来越多,冲击也越来越大。于是在这普遍犹疑、不安的氛围中,吾友陈教授,纷纷提出一己之见,盼为台湾的来路提供一盏灯。──翁文祺董事长(中华邮政公司)

  未来的世界将是机器人无所不在,知识、创意、整合、财富横行,社会利益团体冲突不断,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周行一校长(政治大学)

  好的策略让企业更聚焦与精熟,採取「唯精唯一」的独特而持续优势策略,企业在有利的群聚中展现出独特而优异的竞争能耐。──郭智辉董事长(崇越集团)

  陈教授从内在困局以及外在挑战两个面向,盘点出台湾迫在眉睫的十大危机,并且在全球四个大趋势(科技、人口、治理、个人)的背景之下,求索出台湾的三大出路(全球化、民主深化、品牌立国)。──黄国俊教授(资策会)

  未来十年,企业家们除了可以从变动趋势中找到商机,另一方面,或许可以回到人类的基本需求面,寻找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陈建信董事长(永光化学公司)

  陈教授以其多年的观察研究与专业经验,提出未来台湾转型的思考与可能方向,为忧心及关切台湾未来长远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沟通的基础与架构,值得读者深入的研析!──詹文男博士(资策会)

  台湾未来十年希望以厚植实力,结合异业,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回馈社会为发展主轴。──李启贤总经理(财团法人柜台买卖中心)

  台湾产业在迈向建立自我品牌的过程中,应要抢进利基型应用市场,掌握使用者行为与需求,以软硬整合平台连结服务解决方案,提高整体系统价值创造,成为服务型品牌者。──苏孟宗主任(工研院)

  「全球品牌立国」是陈春山教授为台湾大转型所提出的主要策略,也是台湾未来十年发展不可或缺的良方。──刘天来总经理(讯联生技)

  如何积极培育、提拔五、六年级,甚或七、八年级生接手,真正成为国家社会的主流?让台湾具有在地特色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及人才等充分发挥!──魏宝生董事长(凯基银行)

  期待台湾能透过培育更多拥有「创新力」与「执行力」的人才,带领台湾社会迈向「整合战略」的新未来!──黄男州总经理(玉山银行)

  陈教授以宗教慈悲的胸怀提供深具前瞻眼光的解决方向!这本书值得各界爱台湾的人士参考阅读!并且一起加入改变台湾!──李嘉华董事长(动心医电)

  外语文是未来国家竞争之最重要关键,可由英文教育及建立环境着手。──陈荣祥董事长(硕英集团)

  关键的未来十年,人类必须建构出低碳节能的永续社会,尤其对于海岛型没有天然资源的台湾,这本书是未来十年是很重要的指引。──李伟文荣誉理事长(荒野协会)

  唯有「以小博大」、「差异化经营」台湾才能左右逢源,在网路新世界中找到立足的空间。──黄钦勇社长(电子时报)

  物联网(IoT)至2025年的预估潜在经济影响上限是6.2兆美元,而台湾在物联网的策略应该是如何去考量应用面,而非只是制造面。──李绍唐总经理(前Oracle台湾分公司)

  本书为陈教授的心血结晶,处处可见其独到的见解,相信将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为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张明辉所长(资诚会计事务所)

 

远古低语:失落文明的智慧与密码 书籍简介 《远古低语:失落文明的智慧与密码》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早期辉煌与神秘衰落的史诗级著作。它不是对已知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横跨各大洲的考古学、人类学与符号学探险。本书旨在揭开那些被时间尘封、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古代社会的面纱,探究他们如何构建出令人惊叹的知识体系、技术成就以及独特的宇宙观。 第一部分:失落的蓝图——被遗忘的工程奇迹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那些挑战现代工程学认知的古代建筑与技术。我们不再满足于“他们如何建造金字塔”,而是深入探究支撑这些宏伟工程背后的数学原理、材料科学以及组织管理模式。 1. 巨石之谜与声学几何: 我们将细致分析秘鲁纳斯卡高原上的线条,它们并非简单的地面标记,而是某种复杂的“大地电路”或天文观测系统。通过对蒂瓦纳科(Tiwanaku)和萨克塞瓦曼(Sacsayhuamán)巨石砌筑工艺的重新审视,揭示了古人对石材密度、晶体结构以及振动频率的深刻理解。书中首次提出了“共振建筑学”的概念,探讨巨石间的精确咬合如何利用地球磁场或特定的声波频率来达到结构稳定,甚至影响区域气候。 2. 水的哲学与地下工程: 本书将重点探讨中东、波斯和北非地区失传的灌溉系统,如波斯的坎儿井(Qanat)和古希腊的引水渠。我们分析的不再是它们的物理结构,而是驱动这些系统运作的社会契约、水资源分配的伦理学,以及隐藏在这些工程学范式背后的环境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基于对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位变动的长期监测,其精度远超我们想象。 3. 冶金学的“禁忌”知识: 围绕古代的合金技术,如印度德里铁柱的抗腐蚀之谜,以及某些美洲文明对特殊贵金属处理方法的掌握,本书提出了一种假说:这些文明掌握了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低温冶金或晶格重构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合成出具有超凡物理特性的材料。我们追踪了古代炼金术文本中关于“转化之火”的隐晦描述,试图将其与现代材料科学中的相变理论进行对接。 第二部分:宇宙的编年史——符号、语言与时间观 古代文明的衰亡往往伴随着知识的断裂。第二部分着眼于他们如何记录、传承和理解时间与宇宙的运行规律。 1. 象形文字的深层语法: 本书挑战了将古埃及圣书体、玛雅象形文字简单地视为表音或表意系统的观点。我们引入“多维语义学”的概念,认为这些符号系统同时编码了历史事件、天文数据以及哲学概念。通过对特定神庙铭文的重构性翻译,揭示了这些文化对“循环时间”和“多重宇宙”的复杂理解,其深度堪比现代物理学的某些前沿理论。 2. 星图与地质周期: 我们对比了巴比伦的泥板记录、中国古代的星占书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幻故事,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共性:他们似乎都在记录着跨越数千年的超长地质周期事件,例如轨道偏移、大陆架的细微变动,甚至可能是彗星撞击的周期性证据。这些记录并非迷信,而是基于长期、精确的目视天文观测,以及一套复杂的周期性数学工具。 3. 音乐的几何学: 在探讨失落的“声音技术”时,本书重访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印度的拉格体系。我们分析了古代乐器(如七孔笛或特定编钟)的音阶结构,发现这些音阶的频率比率与自然界中某些基本物理常数存在惊人的数学对应关系。这暗示了古代人认为音乐是连接物质世界与宇宙秩序的“可听见的数学”。 第三部分:文明的熵与复兴的可能 为什么这些拥有如此先进知识的文明会集体性地衰落,甚至彻底消失?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审视了文明存续的脆弱性。 1. 知识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风险: 我们研究了诸如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突然崩溃,分析了当一个社会的知识体系过度依赖单一的精英阶层或特定的地理位置时,一旦遭遇气候剧变或内部权力斗争,其知识传承链条会如何瞬间断裂。这些古文明的衰亡,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知识韧性的深刻教训。 2. 环境反馈与技术悖论: 书中详细分析了古代文明在开垦新土地、大规模灌溉或过度采伐资源时,如何无意中触发了不可逆转的环境反馈循环。他们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创造了繁荣,却在长期内侵蚀了支撑其文明的基础。我们探讨了这些文明是否曾意识到这种“技术加速的自我毁灭”的趋势。 3. 密码的重构与未来借鉴: 《远古低语》的最终目的并非停留在对过去的哀悼,而是从这些失落的智慧中提取可用于当代的“操作手册”。书中总结了古代文明在可持续资源管理、社区韧性构建以及跨代知识传递方面留下的可操作原则。这些原则,被编码在那些被误读的壁画、被遗忘的仪式和被束之高阁的陶片之中,等待着新一代的探索者去解码和重构。 本书是写给所有对人类历史的深层结构、被时间掩埋的成就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构建者们的一封邀请函。它要求读者放弃既有的历史框架,准备好迎接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精妙的古代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春山


  现职:
  全球品牌管理协会理事长
  台北科技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所专任教授
  中华公司治理协会副理事长

  学历:
  加州柏克莱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硕士、国立中兴大学法学硕士
  律师、司法官、金融法务高考及格

  经历:
  公视基金会、华视董事长
  证券交易所上市审议委员、柜买中心上柜审议委员
  中华大学讲座教授、人社院院长兼通识中心主任
  亚卓国际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国立台北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
  公司组织发展协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投资人保护中心董事
  中央存款保险公司顾问及谘询委员
  「公益信託陈春山法制研究基金」创办人

  专长:
  公司治理、全球治理、财经法

  Blog:
  Great Wisdom (louischenwise.blogspot.com)
  Next 10 Years (louischennext10.blogspot.com)
  Global Brands for the World (louischenbrand.blogspot.com)
  The end of the world--Global catastrophic risks (louischen358.blogspot.com)

  联络:
  louischen358@gmail.com

图书目录

钱复董事长推荐序──前瞻未来、建立全球影响力 3
施颜祥董事长推荐序──以智慧城市产业练兵 5
翁文祺董事长推荐序──以瑞士为师、享受国家品牌溢价 7
郭智辉董事长推荐序──唯精唯一、聚焦健康产业 9
詹文男博士推荐序──聚焦发展愿景、进行形势扫描 11
刘天来总经理推荐序──掌握未来趋势,以全球品牌化踏在第三波工业革命的浪头上 13
未来十年、台湾战略 15
─萧新煌教授(中研院)
─周行一校长(政治大学)
─苏孟宗主任(工研院)
─魏宝生董事长(凯基银行)
─黄男州总经理(玉山银行)
─李嘉华董事长(动心医电公司)
─陈荣祥董事长(硕英集团)
─黄国俊教授(资策会专家)
─李启贤总经理(财团法人柜台买卖中心)
─陈建信董事长(永光化学)
─黄钦勇社长(电子时报)
─张明辉所长(资诚会计事务所)
─李绍唐总经理(Oracle台湾分公司前总经理)
─李伟文荣誉理事长(荒野协会)
自序 21
大回顾 1
大预言大势图 3
前言 7

Part 1 全球大趋势大变局/13
第一章 Megatrend 1:大科技大趋势 15
第二章 Megatrend 2: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 59
第三章 Megatrend 3:全球政治及治理大趋势 73
第四章 Megatrend 4:个人能量强化大趋势 95

Part 2 台湾大转型─全球品牌立国/101
第五章 台湾大转型战略 103
第六章 大领导大转型 149
第七章 台湾大智慧:全球心灵、全球品牌 15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钱复董事长推荐序──前瞻未来、建立全球影响力

  陈春山教授具法律专业背景,但同时关心社会政经发展,2004-2007年担任公广集团公视及华视董事长,致力于扩大公共媒体,导引台湾媒体环境健全化及优质化。近十年,担任公司治理协会副理事长,推动企业重视公司治理及社会责任,期台湾企业建立可长可久的永续基础。2014年,陈教授基于台湾产业结构改造缓慢,邀集证券交易所、柜买中心、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上市柜公司等设立全球品牌管理协会,期台湾以瑞士为师,建立全球品牌产业,提高产业价值、文化软实力之全球影响力。

  陈教授担任全球品牌管理协会理事长以来,除与证交所、柜买中心积极办理论坛,以导引社会对全球品牌产业认知外,并研究美国麦肯钖2025研究报告、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2030报告,于报章杂志撰写全球趋势专文,评论台湾建立全球品牌产业所需生态系统,包括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及社会基础。陈教授将所着短文汇整成本书─「未来十年 全球趋势」,对台湾企业策略与政府政策前瞻,良有助益,特撰此序,并为推荐。
 

钱复 董事长
国泰慈善基金会


施颜祥董事长推荐序──以智慧城市产业练兵

  未来十年全球科技将加速发展,其中物联网、先进机器人、先进材料等属台湾利基产业,智慧城市物联网是产业练兵、科技试验的大平台,随着人口城市化,智慧城市物联网所提昇的产值、就业人口、生活品质、能源资源减量管理,均颇为可观。就地理扩散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由欧美扩张至亚洲、拉丁美洲,使长贫富差距、教育差异均可获大幅改善。台湾如能掌握利基科技产业,并建立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将可利己利他,进入产业康庄大道。

  陈春山教授关心台湾产业及社会发展,除曾担任公视及华视董事长,致力改善媒体环境,近年来,研究科技及智财保护,并以本书规划台湾改造产业结构路径,期台湾以瑞士为师,建立全球品牌产业。特撰此序,以为推荐。


施颜祥 董事长
财团法人中兴工程顾问社


翁文祺董事长推荐序──以瑞士为师、享受国家品牌溢价

  70年台湾一路走来,挑战不断,但关关难过关关过,终于成就了一番基业。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激烈无比,多数人应可同意,未来十年,台湾面对的挑战应该会越来越多,冲击也越来越大。于是在这普遍犹疑、不安的氛围中,有识之士,如吾友陈春山教授,纷纷提出一己之见,盼为台湾的来路提供一盏灯。

  终究而言,我们要问的是,支撑台湾多年的运作模式,还继续有用吗?外在环境在变,竞争对手在变,台湾要不要变?何时变?怎么变?

  陈教授点出台湾必须大转型的迫切性,并建议以瑞士为师,建构台湾成为品牌大国。瑞士人口只有台湾的1/3,但GDP为台湾的1.4倍,面积略大于台湾,境内多山,缺乏自然资源,与台湾相似度颇高。作为一个精致的工艺国家,产品凡是挂上Swiss Made那个红色十字图像,就享有极高的定价优势。我们也盼望,转型后的台湾,只要是标有Made in Taiwan的产品,也可以享受相当的溢价(Premium)。陈教授的大作提供了一项指引,也令我们对未来充满企盼。
 

翁文祺 董事长
中华邮政公司

郭智辉董事长推荐序──唯精唯一、聚焦健康产业

  当企业经营谈到愿景时,领导人都需要将之明确的告知下属,期待全员形成共识,全力以赴,达成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达成长期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变数,实在太多了,有了愿景的明示,才能主动的学习与因应。

  台湾过去最有成就的,就是培养出许多一流的医学、电子电机、精密机械的工程人才,造就今日台湾在半导体、光电、电子零组件、运动器材及医美疗程等产业的优异成就,使得这些产业至今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具有一席之地。

  未年十年世界上产业的变化因数位网路的普及,产业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就是我国应布局与发展的方向,电脑资讯科技、健康智慧生活、生技饮食、文化创意等,都是未来台湾可深耕的产业。

  好的策略让企业更聚焦与精熟,採取「唯精唯一」《尚书•大禹谟》的独特而持续优势策略,可以使台湾避免各项资源的浪费,企业在有利的群聚中展现出独特而优异的竞争能耐。国家发展必须是长远、衡量竞争国之间彼此的竞争位置,策略性产业项目应给予更多的奖励,而发挥其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的经济原则。如此,台湾才能更专注于优势领域的发展。

  正如参加奥运等世界盃竞赛,目的就是要夺标、升国旗、唱国歌。要让台湾继续在科技与文化的产业中发扬光大,有赖国家领导阶层的高瞻远瞩,採取「唯精唯一」的竞争策略,这样我们就能为夺标而努力,而非仅志在参与。

  健康是人类从出生起到往生阶段,息息相关最重要的议题,环绕健康生活的事业,就是我们应予高度关注与支持的产业(健康智慧生活、生技饮食),台湾未来所需的人才培育,正是过去数十年所累积的资产,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佳礼物,自当爱惜这份得来不易的珍礼,进而发展出傲人的成绩,让MIT成为世界之最,让世人分享我们MIT的用心与福祉。


郭智辉 董事长
崇越集团


詹文男博士推荐序──聚焦发展愿景、进行形势扫描

  相信大家都同意,企业要发展,首先应确立组织存在的目的,并建立全员共同追求的愿景及目标,据以研拟策略与措施,才有机会凝聚共识,资源聚焦,上下齐心协力的为公司的成长与茁壮努力。

  公司如此,产业的发展亦同。面对全球化竞争,国家也应进行产业前瞻规划,才能有效链结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促使未来资源最佳化分配,促成经济持续成长。尤其,透过产业愿景的建构,不仅可以指引产业未来发展,更可提振民众对国家的信心,重要性不言可喻。

  不过,在确立国家或企业的发展愿景之前,必须针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形势扫描,掌握可能的机会与挑战,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自我定位,并进行目标的设定。因此是否能够正确掌握未来环境的变化就成为其业或国家产业策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因而各研究机构都卯尽全力,希望能透过各种前瞻方法的应用来描绘未来全球的可能形貌,提供给政府或企业参考。

  不过读者手上这本『未来十年 全球趋势』与市面上这类的书籍不同,其不仅介绍全球总体环境趋势的发展,更预警性的指出未来十年台湾可能面临的十大危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其多年的观察研究与专业经验,提出未来台湾转型的思考与可能方向,为忧心及关切台湾未来长远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沟通的基础与架构,值得读者深入的研析!

  陈春山教授专长于公司治理、全球治理及财经法,不仅学养俱佳,对于台湾的未来更具使命感,近年来其推动品牌立国不遗余力,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感佩,在台湾未来浑沌不明之际其出版这本好书,相信可以提供政府及产业界人士做为未来政策制定或企业经营上很好的参考与指引!


詹文男 博士
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所长
经济部2025产业前瞻计画主持人


刘天来总经理推荐序──掌握未来趋势,以全球品牌化踏在第三波工业革命的浪头上

  自蒸气机发明,机器设备引导的工业革命一口气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大步,紧接着电脑问世,资讯数位化扬起的第二波工业革命,台湾躬逢其盛使制造、电子、半导体蓬勃发展,缔造出台湾的经济奇蹟。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这一次我们该如何掌握趋势、脱颖而出?

  从全球趋势来看,台湾未来发展的主要关键可能建立在下列三项基础之上:

  1.走入世界,以全球为台湾的内需市场
  将世界的市场变成台湾的内需市场。台湾经济不可能只限于台湾市场,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台湾的制造业表现相对优异,就是因为以全球为内需市场,提供优异的产品。想要拓展经济规模与未来发展机会,势必走入世界或让世界走入台湾。

  2.把握「第二次数位化浪潮」的国际医疗趋势
  台湾的电子业、半导体业、资讯制造业在第二波工业革命时已建立了稳固强力的基础;随着人体基因密码的解译深入,透过生物资讯数位化,疾病的治疗、人体的健康强化也将迈向生物电子或医疗电子的新领域,第三波工业革命(第二次数位化浪潮)正在蕴酿中,这股国际医疗趋势,将会创造出极大的利基。

  3.品牌化,极大化附加价值
  最后则是最关键的品牌策略,具有品牌才能将附加价值极大化,而不只是仰赖生产、制造、行销的微薄利润。至今台湾没有国家品牌,瑞士以精密手工业闻名,德国擅长机械制造,而提到韩国必定联想到戏剧、游戏产业,但是台湾却仍然给人一种传统代工业的印象,十分可惜。台湾必须要强打国家品牌,才能在前述两项未来趋势的基础下,产生更好的附加价值。

  「全球品牌立国」是作者陈春山教授为台湾大转型所提出的主要策略,也是台湾未来十年发展不可或缺的良方。在地球如村的巨变浪潮中,个人该如何自处,台湾该如何昂然前进,甚至台湾转型对人类文明该有怎样的贡献,且跟着作者在本书鞭辟入里的描述分析,一起思辩、实践并创新吧!


刘天来 总经理
讯联生物科技公司


自序

  瑞士为师 加州为镜──全球品牌立国

  回顾台湾光复后七十年经济发展,人民勤奋、人口红利、政府政策是重要成功因素。但过去十五年,台湾运用旧模式无法延续高成长动力。鑑诸未来二十年全球趋势,仅靠旧模式,会让台湾走向B级、C级国家,落后于东协印度新兴国家。大前研一认为日本是半吊子国家,而高所得、高幸福、高竞争力的瑞士是A级国家、品质国家。瑞士模式是「迈向全球、深化民主」的全球品牌立国模式。台湾未来的新模式为何?

  近来借由证券交易所、柜买中心、大会计师事务所、上市柜公司负责人之协助,设立全球品牌管理协会,协会致力建立台湾的全球品牌产业,以培育「全球品牌A-Team」为使命。期各界与证券交易所、柜买中心及协会会员共同办理系列之「全球品牌产业论坛」、培育及引进全球品牌人才。让我们放眼未来,用十年时间,用「全球心灵、全球价值」,以「瑞士为师、加州为镜」,以「全球心灵、全球信念」为使命,奠定「全球平台立国」、「全球品牌立国」、「全球人才立国」之基础,致力「翻转台湾、改善世界」。

  台湾永续发展基础是「迈向全球」,台湾应以具体可行策略,争取建置利基型全球产业与公益运作平台,建立全球品牌产业商业模式,并积极引进东协印度人才进军新兴高成长市场。全球品牌管理协会近来推动「全球品牌商业模式研究联谊会(Brand Star Club)」及「GGC(Global Young Leaders for Global Markets and CSR)」计画,均为前述目标的基础工作。愿台湾人以全球为视野,致力改善世界,获得全球的尊重与敬佩,要做「世上的光、世上的盐」。


陈春山 教授
全球品牌管理协会理事长
07/15/2015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这种“预言未来”的书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大部分都是基于现有信息进行的合理推测,很难真正触及到那些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但这本书,它在探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像很多分析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合作,而是试图去理解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书中对“新兴经济体崛起”和“传统强国转型”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他提出的一些关于“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在未来十年如何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观点,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国际事件,其实背后都牵扯着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作者似乎能捕捉到这些不易察觉的“信号”,并且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我特别喜欢书中用“历史的惯性”和“创新的力量”来解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的说法,这比单纯的“趋势预测”要深刻得多。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和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智者对话,他能让你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能让你对未来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机场候机时随便翻到的,当时就被封面设计给吸引了。那种科技感和未来感,让我觉得它不像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反而更像是一本能带你进入另一个时空的科幻小说。我平时不太关注宏观经济和全球政治,但这本书的介绍里提到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可持续发展如何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之类的点,这些话题正好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比如,我一直在观察自己手机里各种APP的算法越来越了解我,有时甚至比我自己还清楚我想要什么,这就让我很好奇,未来十年,这种“智能”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哪些更深层次的角落?是购物方式的彻底颠覆,还是教育模式的个性化飞跃?另外,关于“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这些词语听起来总是有点沉重,但这本书的写法似乎能把这些沉重的话题变得更容易理解,甚至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新的机遇”。我特别期待它能给出一个比较积极的视角,说明我们如何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试图用一种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未来。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这种“未来趋势”类的书,十有八九是些泛泛而谈的论调,或者是一些已经被大家说烂了的观点。但是,翻了几页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作者在分析一些具体的“科技突破”时,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突破背后可能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变化”。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讨论,让我脑洞大开。我们都知道基因编辑很厉害,但这本书居然能把它和“医疗公平性”、“人口结构”、“伦理道德”这些问题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现实的未来图景。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点很感兴趣:如果未来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孩子的基因,那社会的阶层固化会不会因为基因的优劣而变得更加难以打破?这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学和哲学命题。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不少数据和研究报告,但同时又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它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现在的一些决策,会在十年后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评分

我之所以会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探讨“社会公平”和“价值观变迁”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很多关于未来趋势的书,往往会过分强调技术和经济,而忽略了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结构。这本书却不一样,它把“教育公平”、“医疗可及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作为重要的分析维度。我特别对书中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感到警醒。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是否正在创造新的不平等?那些无法跟上技术步伐的人,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也能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机会。书里对“代际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探讨,也让我深思。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如何维系家庭和社群的纽带,避免社会裂痕的加剧,这或许是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未来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人情味的未来人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觉得与众不同,还在于它在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市场变化”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作者把“社会心理学”和“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和“信任”将如何成为新的稀缺资源。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社群经济”和“体验式消费”的发展趋势印象深刻。想想看,我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寻找推荐,或者因为一次独特的体验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变化在未来十年只会更加明显。书里还分析了“零工经济”的常态化对年轻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预测商业,更是在洞察人心。它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最终,一切商业的本质还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和情感。作者用非常生动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了这些趋势是如何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并且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