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文风,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近代以后的一些小说那样,语言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和多样化,反而保留了晚清时期特有的那种略显文言的遣词造句,以及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叙事腔调。读起来,会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这些作者在描写社会弊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悲悯情怀。他们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轻易地指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人物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自然而然地去思考问题的根源。书中的基督徒作者们,在借鉴西方叙事技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国传统的叙事传统。比如,一些故事里的人物塑造,仍然带有中国传统小说中“劝善惩恶”的模式,人物的善恶报应也比较明显。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基督徒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社会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尝试用文学来改变世界的。
评分阅读《道德除害传:清末基督徒时新小说选》的过程,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清末民初。这本书里的故事,不像我们现在读的很多小说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或者人物的复杂多面,反而有一种朴实、直白的劝化意味。作者们似乎都怀揣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希望通过他们的文字,唤醒沉睡的国民,让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并指引一条通往光明和进步的道路。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写,比如那些关于鸦片、赌博、迷信的批判,写得非常具体,仿佛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罪恶气息。同时,书中对基督教教义的融入,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成长中。我看到了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浪子回头”等理念,是如何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得到体现的。这些故事,虽然时代背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但其中所探讨的道德困境、人性善恶、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让我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文学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它不只是供人消遣的工具,更是塑造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道德除害传:清末基督徒时新小说选》真的让我惊艳到了!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接触了各种文学作品的人,第一次看到将晚清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基督教思想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小说,感觉非常新奇。书名里的“时新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新潮”的文学,而“道德除害”这四个字,更是点明了这些作品的核心关怀——利用故事的力量来批判社会的弊病,引导人们走向道德的康庄大道。读完之后,我脑子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有的是穿着长衫马褂的士绅,在昏暗的油灯下争论着新旧观念;有的是穿着西式服装的传教士,在陌生的土地上播撒着信仰的种子;还有的则是生活在底层、饱受欺压的普通百姓,在困境中寻求一丝救赎。这些小说,与其说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期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碰撞中所产生的迷茫、挣扎与希望。作者们(都是基督徒)的笔触,既有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与改造,又引入了基督教的博爱、救赎等理念,试图构建一种新的道德体系。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在当时的语境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这种尝试的成果,我们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道德除害传:清末基督徒时新小说选》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对“小说”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这本书中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们更像是一种“文学化的报告”,记录了晚清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故事来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改革。这些基督徒作者的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除害”,也就是清除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比如贪污腐败、欺压百姓、不平等待遇等等。他们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义、宽恕等,融入到故事中,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会不时闪过许多历史画面,比如传教士们在街头布道,留学生们在海外学习新知,以及民间发生的各种冲突与融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历史性。它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基督徒知识分子的思想活动和文学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选文,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它集中了许多清末时期,由基督徒创作的、具有“时新”特点的小说。所谓的“时新”,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指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正值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烈变革时期,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思想内容上。这些小说,明显受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但又根植于中国的土壤,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读和批判旧有的社会秩序。我特别留意到,这些作品中,基督徒的身份背景对他们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将基督教的教义,如博爱、救赎、上帝的审判等,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塑造出具有基督教道德观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经历来阐释道德理念。这与中国传统小说中,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影响截然不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很熟悉近代的台湾文学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一种相似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看到了晚清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所经历的特殊挑战和独特的融合方式。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