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座台湾近代公共建筑,以图解方式一次导览,提供最佳鑑赏台湾近代建筑之角度与途径。
十九世纪末欧洲因工业革命影响,建筑从材料到构造 技术皆有突飞勐进的改变。甲午战争后台湾进入日本时代,这段时期已是日本近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台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成为近代建筑技术与风潮的实践场 域。因此,今日在台湾各地可见近代建筑风格百花齐放,见证东亚地区近代化过程的各种尝试与努力。
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受民族主义和国际局势影响,公共建筑地景同时出现美援影响的现代主义及中国复古宫殿风潮;乡土文学运动到政治解严后,地方历史和自然元素开始成为设计养分,九二一大地震和绿建筑的观念也持续刺激台湾益发多元精彩的建筑风貌。
本书以空间脉络角度切入,搭配时代氛围及社会思潮的转变,走访50座台湾近现代经典公共建筑,看见50种引人入胜的建筑风华。
台南测候所(1898)∕新起街市场(1908)/台南公馆(1910)/台中厅公共埤圳联合会组合事务所(1911)/步兵第二联队本部营舍 (1912)/台南地方法院(1912)/北投公共温泉浴场(1913)/故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1915)/台南厅(1916)/台湾总督府 (1919)/台北医院(1921)/台湾总督府专卖局(1922)/台南刑务所嘉义支所(1922)/台北邮便局(1930)/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 (1934)/台南州新化街役场(1935)/台北公会堂(1936)/台南武德殿(1936)/台南合同厅舍(1937)/台湾银行(1937)/台北市役所(1940)/国立台湾科学馆(1957)/中山博物院(1965)/中山楼(1966)/外交部(1972)∕国立国父纪念馆(1972)/中正纪念堂(1980)/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81)/救国团垦丁青年中心(1983)/台北市立美术馆(1983)/中央图书馆(1985)/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86)/剑潭青年活动中心(1988)/台中县东势镇综合行政大楼(1993)/宜兰县政府(1997)/宜兰县立文化中心演艺厅 (1998)/公务人力发展中心(2000)/宜兰县社会福利馆(2001)/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传习所区(2001)/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1)/十三行博物馆(2002)/国立台湾美术馆整复建工程(2004)/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第一期新建工程(2004)/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2006)/高雄世界运动会主场馆(2009)/兰阳博物馆(2010)/日月潭向山游客中心(2011)/六堆客家文化园区(2011)/大东文化艺术中心(2012)/台中图书馆新馆(2012)
本书特色 1.提供建筑主体图解,轻松阅读台湾近代建筑细部语汇与特色,简明易懂
2.安排建筑落成年代前后时间,清楚对照社会发展背景与建筑相关事件
3.设计「精彩一瞬间」,从建筑平面图中,让阅读上能更清楚捕捉到建筑容易忽略的地方,如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