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建筑史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
  • 图像史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建筑设计
  • 第二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已故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中国建筑史,旨在借着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其资料源于作者本人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于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广大地区所作的大量实地考察、测绘记录;书中图版及照片绝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要助手当年所亲自绘制和拍摄的。

  全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起源;明清两朝保存下来的两部中国古建筑基本法规;佛教传入以前的中国建筑;石窟建筑;从唐到清以来中国木建筑的三个发展时期;中国佛塔(方形、多层式和密檐式);其他砖石建筑如陵墓等。
建筑的演变与文化的交织:一部中国建筑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视角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年代罗列与风格划分,深入剖析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技术革新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不是一本教程式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导读者进行历史性思考与审美鉴赏的学术专著。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史前至秦汉的物质基础与早期规范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从史前聚落的原始形态,如半坡遗址的圆形穴居,探讨早期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并发展出最初的居住模式。重点关注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向定居化过渡所带来的建筑范式的转变,如夯土技术的成熟以及对空间组织观念的萌芽。 进入青铜时代,建筑开始与权力和礼制紧密结合。我们将详细考察二里头、殷墟等早期都邑的布局特征,分析宫殿区、宗庙与居住区的空间等级划分。此阶段,木构架体系的雏形已经显现,如梁架结构的基本逻辑和榫卯技术的初步运用,这些都为后世成熟的木结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规范形成的关键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型都城建设(如咸阳、长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与中轴对称的规划思想。我们将深入分析《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营建的记载,并将其与考古发现进行比对,探讨“理想国”的建筑蓝图是如何在现实中被构建的。汉代,石质材料在陵墓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大量信息得以窥见当时的木结构细节,例如画像石、壁画中描绘的重檐、阙楼等复杂形制。瓦当、筒瓦等构件的标准化,标志着建筑工艺的成熟。此外,对高层楼阁(如未央宫前殿)的复原研究,将揭示汉代人在结构稳定性和空间营造上的杰出成就。 第二部分:多元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变迁与佛教的冲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种社会思潮的剧变深刻地反映在建筑领域。本部分将探讨在战乱背景下,地方性建筑风格的勃发与成熟。北方受游牧文化影响,如夯土技术的强化和城防工事的改进;南方则继承了东晋以来的文人审美,强调精致与与自然的融合。 本章的核心议题是佛教建筑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空间需求(塔、寺院),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雕塑、壁画艺术与建筑装饰语汇。我们将细致分析早期石窟寺的营建方式(如云冈、龙门),探讨印度、中亚的犍陀罗风格如何与本土的木构架传统相融合,最终催生出如覆钵式塔、楼阁式塔等独特的中国佛塔形制。同时,普通民居和园林中,对空间意境的追求开始超越纯粹的实用性。 第三部分:高峰与定型——隋唐盛世的恢宏气度与规制完善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公认的成熟高峰。唐代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了顶点,这使得其建筑呈现出雄浑、大气、严谨的特征。我们将重点分析长安城的规划理念——“方正、对称、规整”——如何成为后世都城规划的典范。 在单体建筑上,唐代木构架的尺度宏大,出檐深远,斗栱的形制相对简洁有力,支撑体系的逻辑性极强。通过对佛光寺大殿等现存实例的结构分析,我们将剖析唐代营造法式的精髓,如梁架的跨度处理和屋顶坡度的拿捏。同时,唐代的园林建筑也开始展现出新的特点,尤其在宫苑体系中,水系和亭台楼榭的布局更加精巧,为宋代文人园林的成熟提供了基础。 第四部分:精细与转型——宋辽金元的市民化与技术革新 宋代(及其并存的辽、金)是建筑技术与审美观念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建筑的焦点从宫殿转向了功能性和装饰性更强的民间建筑和园林。 技术层面,宋代《营造法式》(李诫著)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书将详细解读《营造法式》的结构体系,包括其对构件模数(材分制)的精确规定,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向精细化、标准化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斗栱形制开始变得复杂化、装饰化,其结构承重作用逐渐被木柱和梁架本身承担,向更具装饰性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上,宋代的坊市制度开始瓦解,街道和商业活动的自由度增加。在园林领域,私家园林兴盛,审美趣味从唐代的“壮阔”转向了宋代的“清雅”,对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的要求更为精到。辽金建筑则展现了强大的地方特色与融合能力,如对大体量建筑的营造技巧,以及对斗栱层叠的独特处理,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多样性。 第五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的成熟、定型与等级固化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时期,也是其程式化达到顶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与营造经验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完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创新趋缓、趋于保守的倾向。 明清宫殿(如北京故宫)的规划,是古代都城中轴对称原则的终极体现,其严苛的等级制度通过建筑的开间、屋顶形式、台基高度、色彩运用等方面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本书将重点分析台基、柱网、斗栱(特别是晚期过度装饰化的做法)和彩画在明清官式建筑中的规范化应用。 在民间建筑中,徽派、苏派、晋派等地域风格的成熟,展示了在严格的匠作体系下,地方文化如何通过对材料(如砖雕、木雕、石雕)的精湛运用来展现地方特色。清代的园林,尤其在皇家园林中,追求“集天下名胜于一地”的写意手法,呈现出与宋代崇尚自然写实的区别。 最后,本书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礼制、道家自然观——进行系统梳理,探讨这些抽象的文化观念是如何被物化为具体的空间形态、屋顶线条和庭院布局之中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建筑的整体性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着名建筑家。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

  主要着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编者简介:林洙,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11年的艰难岁月。自1973年开始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着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等,编有《建筑文萃》、《未完成的测绘图》等。

图书目录

译叙  梁从诫
致谢  费慰梅
序  吴良镛
梁思成传略  费慰梅
编辑方法
地图——本书所提到的重要建筑物所在地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编者註释:曲面屋顶和托架装置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石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850~1050)
醇和时期(约1000~1400)
羁直时期(约1400~1912)
佛塔
古拙时期(约500~900)
繁丽时期(约1000~1300)
杂变时期(约1280~1912)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牌楼

中国朝代和各时期与公元年代对照表
技术术语一览
部分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採用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自己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化影响所及的广大地区里——从新疆到日本,从东北三省到印支半岛北方,都流行这同一种构造体系。尽管中国曾不断地遭受外来的军事、文化和精神侵犯,这种体系竟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常存不败,且至今还在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在河南省安阳市市郊,在经中央研究院发掘的殷代帝王们(约公元前1766~约公元前1122)的宫殿和墓葬遗址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房屋遗迹(书中图10)。这是一些很大的黄土台基,台上以有规则的间距放置一些未经加工的砾石,较平的一面向上,上面覆以青铜圆盘(后世称之为櫍)。在这些铜盘上,发现了已经炭化的木材,是一些木柱的下端,它们曾支承过上面的上层建筑。这些建筑是在周人征服殷王朝(约公元前1122)并掠夺这座帝都时被焚毁的。这些柱础的佈置方式证明当时就已存在􃠥一种定型,一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文明从此注定要在其庇护之下生存,直到今天。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以木构樑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书中图1、2)。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从热带的印支半岛到亚寒带的东北三省,人们只需简单地调整一下墙壁和门窗间的比例就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气候下使其房屋都舒适合用。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这种构造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华夏文明所及之处,使其居住者能有效地躲避风雨,而不论那里的气候有多少差异。在西方建筑中,除了英国伊丽沙白女王时代的露明木骨架建筑这一有限的例外,直到二十世纪发明钢筋混凝土和钢框架结构之前,可能还没有与此相似的做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市面上關於中國建築的書不少,但很多都流於表面,或者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的出現,真的是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困擾。我對「美學」這個詞,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理解,尤其是在傳統建築方面。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圖像,並輔以清晰的文字解讀,讓我對中國建築的美學特質有了非常具體的認識。它讓我明白,中國建築的美,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和地域而變化。例如,早期建築的樸實厚重,到唐代的雄渾大氣,再到宋代的婉約清秀,以及明清的繁複精美,每一種美都有其獨特的時代印記。書中對於建築的色彩運用、裝飾手法、比例關係的分析,都非常有見地。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闡述,以及建築是如何通過空間的佈局、景觀的營造,來傳達出一種深遠的文化意蘊。比如,對於寺廟和宮殿的佈局,它講究的是莊嚴、秩序和等級;而對於園林,則追求的是自然、詩意和哲理。這種對建築「神」的捕捉,遠比單純的構造介紹來得更有吸引力。而且,書中對比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也能夠讓我更清晰地辨識出它們在美學上的異同,從而加深對中國建築美學豐富性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覺得,建築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宏偉或精緻,更在於它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以及它所承載的「人」的故事。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它非常重視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像是如何選擇依山傍水建造園林,如何根據氣候特點設計房屋的朝向和通風,以及如何將建築融入到自然景觀之中。書中對於園林建築的介紹,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它不只是簡單地羅列亭台樓閣,而是深入探討了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設計理念。透過書中精美的圖片,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假山、一汪池水、一棵古樹,是如何被巧妙地組合,營造出「步移景異」、「咫尺之內,皆有山水」的意境。這種對空間、景觀、意境的營造,真的讓我嘆為觀止。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把建築物當作孤立的實體,而是將「人」的活動、生活方式,甚至是情感,都融入到建築的敘述中。比如,對於民居的介紹,它不僅會談到建築的結構和佈局,更會描繪出家庭成員在這裡的生活場景,例如祭祀的祠堂、談笑風生的廳堂、休憩的臥室,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建築是如何承載和塑造著人們的生活。

评分

這本書《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實用性」。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學術著作,但它對於我們這些對傳統建築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卻有著非常高的參考價值。我常常有這樣的困擾:在台灣的一些老街、古厝,看到一些很漂亮的建築,但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也搞不清楚它們的來歷。這本書,就像一本「建築百科全書」,為我提供了解決這些困惑的鑰匙。它對於各種建築類型,從宏偉的宮殿、寺廟,到樸實的民居、祠堂,都有詳細的介紹,並且配上了大量的圖片,讓我能夠快速地對照和識別。書中對於建築構成要素的講解,例如牆體、屋頂、門窗、柱、梁、枋、斗拱等等,都非常清晰,並且有圖有真相。這讓我即使在參觀建築時,也能夠有意識地去觀察和理解這些細節,而不是走馬看花。而且,它不僅僅是介紹「是什麼」,更會說明「為什麼」。例如,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屋頂?為什麼要這樣佈局?這些背後的原因,往往都與當時的氣候、材料、文化、風俗有關。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了我對傳統建築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评分

我對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的評價,絕對是從一個非常務實的角度出發的。作為一個有著初步學術興趣的讀者,我關心的是內容的嚴謹性、系統性,以及它是否能夠提供一個紮實的研究基礎。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並非簡單的圖片集錦,而是將圖像作為引導,深入探討了中國建築的歷史發展脈絡,從史前時代的早期聚落,一路梳理到近代的建築變革,時間跨度非常廣泛。每個時期、每個類型的建築,作者都力求考證其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技術特點,以及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的緊密聯繫。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引用的各種史料,例如歷史文獻、考古發現,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都為書中的論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並非只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將這些嚴謹的考證巧妙地融入到圖像的解讀之中,讓讀者在欣賞精美圖片的同時,也能夠領略到背後深厚的學術底蘊。這種圖文並茂、理論與實證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閱讀的趣味性和學習的效率。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對中國建築史有一個更為系統、更為深入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可靠和權威的入門。它的結構清晰,條理分明,即使是對這個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核心知識。

评分

坦白說,我入手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的初衷,純粹是出於對台灣傳統建築的興趣,沒想到它所打開的世界遠比我想像的要寬廣。書中對於中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的建築風格的比較與分析,讓我對「中國建築」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只是單一的、標準化的模板,而是包含了多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融合的痕跡。我特別注意到書中對台灣傳統民居的論述,例如閩南建築、客家建築的風格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在島嶼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變遷中演變。書中對於這些建築的細部構造、材料運用、平面佈局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家鄉的建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感。同時,它也將台灣的建築放在更廣闊的中華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了哪些元素是源自大陸,哪些又是本土的創新。這種視角,打破了我過去可能存在的地域性狹隘,讓我看到了台灣建築在整個中國建築史中的獨特位置和貢獻。此外,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建築的比較分析,例如北方宮殿建築的恢弘與南方園林的靈秀,或是江南水鄉的婉約與西北高原的粗獷,都讓我領略到中國建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像是一張巨大的文化地圖,讓我能夠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讓我深刻體會到「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的真諦。我之前一直認為,中國建築的宏觀特徵是很明顯的,但具體到細節,卻往往容易被忽略。這本書,恰恰讓我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微觀之美」。它對於建築細部的描寫,可以說是無與倫比。從屋頂上的脊獸、瓦當,到牆壁上的彩繪、雕飾,再到門窗上的木雕、花紋,每一個細節都捕捉得非常到位。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剪黏」和「交趾陶」的介紹,這些傳統的裝飾工藝,在台灣的廟宇建築中非常常見,但之前我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這本書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詳細的文字,向我展示了它們豐富的色彩、精巧的構圖,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寓意。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建築材料的介紹,也非常詳實,例如不同種類的木材、石頭、磚瓦,以及它們的特性和運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是構築偉大建築的基石。透過這些對細節的深入解讀,我更加理解了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也更加佩服他們對建築藝術的執著追求。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建築,是由無數個精緻的細節堆疊而成,而這些細節,恰恰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審美。

评分

從一個建築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這本書,它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太貼心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建築,不只是看它的外觀,更要理解它的「骨架」和「靈魂」。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它並沒有把所有建築都塞在一起,而是非常有系統地按照時間順序,以及建築類型來劃分。從最基礎的土木結構、木構架,到複雜的斗拱體系,再到各種不同的屋頂形式,每一個環節作者都講得非常清楚,而且每一項都配上了精準的圖解。我之前看過的很多書,可能會提到「斗拱」,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或者用一些術語來形容,讓人一頭霧水。但這本書不同,它會一步一步地拆解斗拱的結構,從最簡單的組件到最複雜的組合,配上清晰的插畫,讓你真的能理解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它在整個建築中的重要性。同樣,對於屋頂,不僅僅是介紹青瓦、琉璃瓦,更會深入到歇山頂、懸山頂、廡殿頂等各種形式的差異,以及它們在美學和功能上的考量。這種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方式,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逐步建立起對建築結構和形式的清晰認知。而且,書中提到的建築技術,像是榫卯結構、磚石砌築,都配有圖片,甚至是一些剖面圖,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運用的。

评分

這本書《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真的就像是為我這樣一個有點「選擇困難症」又對歷史細節充滿好奇的讀者量身訂做的。我常常覺得,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歷史。它反映了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交流、社會的變遷,甚至人們的審美觀念。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把這些看似龐雜的歷史資訊,巧妙地編織進對建築的介紹中。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秦漢時期的宏偉宮殿,作者不僅會描述它的規模和結構,更會點出當時的統一帝國如何將建築作為展示權力和統治的象徵;當我們欣賞唐代佛教建築的莊嚴肅穆,書中會帶我們了解當時佛教傳播的盛況,以及建築如何服務於宗教儀式。這種將建築與歷史、文化、社會緊密結合的敘事方式,讓我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能夠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觀念,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想像。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介紹不同時期的建築時,會特別強調那個時代的「精神」。例如,宋代建築的精巧與理性,就與當時理學的興盛不無關係;而明清建築的裝飾繁複,也與市民階層的興起和商業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這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讓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在看一本建築圖鑑,更像是在閱讀一部立體的、鮮活的中國社會史。

评分

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真的讓我驚豔到了,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對傳統建築總有份莫名的情感連結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真正帶我深入理解這些古老建築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美學意涵的書籍。這本《圖像中國建築史》恰好做到了。首先,它選擇「圖像」作為切入點,這點我非常欣賞。文字雖然能詳述,但建築畢竟是視覺的藝術,光影、結構、雕飾,這些都必須透過圖片才能直觀地感受。書中大量的精美圖片,涵蓋了從早期的宮殿、寺廟、園林,到民居、橋樑、塔樓,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類型的建築都有詳實的呈現。我特別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像是斗拱的層層疊疊、屋脊上的剪黏藝術、石獅子的栩栩如生,這些小小的細節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工匠的巧思。翻閱這本書,彷彿一場穿越時空的建築旅行,我能感受到唐朝的雄渾大氣、宋代的雅致精巧、明清的繁複華麗,每一個時代的建築風格都彷彿被賦予了生命,在我的眼前鮮活起來。作者在圖片的選擇上也十分用心,不僅有宏觀的全景,更有微觀的局部特寫,讓讀者能夠從不同層面去欣賞建築的美。而且,這些圖片的品質都非常高,色彩飽和度、解析度都相當不錯,即使放大細看,也能清晰地辨識出建築的紋理和構造。這對於我們這種不是建築專業出身,但又對傳統建築充滿熱情的一般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了一個最直接、最生動的學習途徑,讓我不再只是隔著文字想像,而是能夠「看見」中國建築的演變與輝煌。

评分

作為一個對歷史文化非常熱愛,但又常常被複雜的術語搞得暈頭轉向的讀者,《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真的是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最大的優點,就是「接地氣」。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複雜的建築概念和歷史知識娓娓道來。每一個建築名詞,都會附帶詳細的解釋,甚至是一些歷史故事。例如,在介紹「斗拱」的時候,作者會講述它最初的起源,以及它在不同朝代演變的特點。這種結合歷史故事和人物軼事的方式,讓原本枯燥的建築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了人情味。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著名建築的案例分析,例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山西懸空寺等等。作者不僅會詳細介紹這些建築的結構和佈局,還會挖掘出它們背後的故事,例如建造的傳說、居住者的軼聞,甚至是當時的政治鬥爭。這些內容,讓我在欣賞建築之美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蘊。這種「有溫度」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與古人一同感受建築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