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已故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中国建筑史,旨在借着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其资料源于作者本人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于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广大地区所作的大量实地考察、测绘记录;书中图版及照片绝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要助手当年所亲自绘制和拍摄的。

  全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起源;明清两朝保存下来的两部中国古建筑基本法规;佛教传入以前的中国建筑;石窟建筑;从唐到清以来中国木建筑的三个发展时期;中国佛塔(方形、多层式和密檐式);其他砖石建筑如陵墓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着名建筑家。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

  主要着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编者简介:林洙,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11年的艰难岁月。自1973年开始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着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等,编有《建筑文萃》、《未完成的测绘图》等。

图书目录

译叙  梁从诫
致谢  费慰梅
序  吴良镛
梁思成传略  费慰梅
编辑方法
地图——本书所提到的重要建筑物所在地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编者註释:曲面屋顶和托架装置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石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850~1050)
醇和时期(约1000~1400)
羁直时期(约1400~1912)
佛塔
古拙时期(约500~900)
繁丽时期(约1000~1300)
杂变时期(约1280~1912)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牌楼

中国朝代和各时期与公元年代对照表
技术术语一览
部分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採用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自己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化影响所及的广大地区里——从新疆到日本,从东北三省到印支半岛北方,都流行这同一种构造体系。尽管中国曾不断地遭受外来的军事、文化和精神侵犯,这种体系竟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常存不败,且至今还在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在河南省安阳市市郊,在经中央研究院发掘的殷代帝王们(约公元前1766~约公元前1122)的宫殿和墓葬遗址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房屋遗迹(书中图10)。这是一些很大的黄土台基,台上以有规则的间距放置一些未经加工的砾石,较平的一面向上,上面覆以青铜圆盘(后世称之为櫍)。在这些铜盘上,发现了已经炭化的木材,是一些木柱的下端,它们曾支承过上面的上层建筑。这些建筑是在周人征服殷王朝(约公元前1122)并掠夺这座帝都时被焚毁的。这些柱础的佈置方式证明当时就已存在????一种定型,一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文明从此注定要在其庇护之下生存,直到今天。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以木构樑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书中图1、2)。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从热带的印支半岛到亚寒带的东北三省,人们只需简单地调整一下墙壁和门窗间的比例就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气候下使其房屋都舒适合用。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这种构造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华夏文明所及之处,使其居住者能有效地躲避风雨,而不论那里的气候有多少差异。在西方建筑中,除了英国伊丽沙白女王时代的露明木骨架建筑这一有限的例外,直到二十世纪发明钢筋混凝土和钢框架结构之前,可能还没有与此相似的做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