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從關鍵角色瞭解藝術市場的瘋狂 藝術世界是一個復雜、詭異、多變卻極為迷人的世界,我到全世界尋找藝術品,蒐集精美的藝術書籍,其中也包括關於藝術市場不同麵嚮的書。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真是雀躍不已,終於有人清楚地將藝術世界的關鍵角色,忠實地記錄分析。
藝術市場包括瞭藝術傢、策展人、藝評傢、藝廊、拍賣公司等六大角色,這些角色決定瞭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再經由收藏傢、美術館與各種展覽,肯定與接受其價值與價格。這些角色的互動過程,建立齣一個精采又無與倫比的藝術世界。藝術傢希望得到重要收藏傢、大美術館的青睞;策展人需要藝評傢們為展覽選擇的藝術品美言;藝廊與拍賣公司則透過收藏傢與藝術品的交流,為其訂齣有形的價格;而收藏傢又藉由策展人、美術館為藝術品提高無形的價值。這一連串錯綜復雜的關係,交織齣幾韆年以來人類文明産物下的藝術世界。
我常常跟藝術傢相處,「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是他們的共通特性。藝術傢有著與生俱來敏感的心靈,他們必須時常跟自己相處、跟自己對話、想辦法超越自己。要有好作品,這是必經且深刻的過程,且做起來並不容易─麵對自己是無法逃避、毫無遮掩的。透過這樣的省思,他纔能夠經由藝術的途徑錶達所思,讓觀眾分享他們的感受。基本上,當藝術品完成時,藝術傢就完成他的錶達,再要他們以語言形式再度重現,無論對藝評傢甚至藝術傢本人都極為睏難。
收藏傢則是與藝術傢對立的角色,隻是收藏傢總是不自覺地以為自己是站在藝術傢這邊的,收藏傢喜歡與藝術傢對話,企圖從藝術傢口中瞭解自己對藝術品的詮釋是否正確(而藝術傢最不喜歡,也最不自在的事就是談論自己的作品),或是看看藝術傢下一步走嚮,是否對藝術品的價值有加分作用。而收藏傢一旦從其中獲利,並得到相當大的自我肯定之後,常常喜歡跨界扮演起藝術世界中的其他角色,例如藝廊老闆、策展人等。對於原置身於藝術市場中的人士,常常覺得非常吊詭,心中也暗暗不看好,但是這些跨界的收藏傢們,卻也能從非常軌中獲得成功。
二○○八年春拍,當代藝術傢培根(Francis Bacon)以一九七六年所做之三連幅作品《Triptych 1976》拍齣八韆六百三十萬美元,這是當代藝術傢的最高價;二○一○年春天拍賣場上又再次創造世界藝術品的紀錄:畢卡索(Pablo Picasso)一九三二年的畫作《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拍齣一億零六百五十萬美元的天價,無疑也促使市場更加瘋狂。作者從藝術世界最核心的關鍵角色,一一觀察與介紹,是瞭解這個世界最好的入門導讀。
郭倩如
(本文作者為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
推薦序二
藝術世界的造神運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以專業記者的身分,探索瞭當代藝術市場的種種麵嚮,使我們對這個神聖又神祕、介乎精神與商品之間的領域,得到明確的概念。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精神滿足的需求水漲船高的今天,現代的知識分子對這個被認為代錶高雅精神活動的藝術世界,確有深入瞭解的必要。
我們常聽說藝術是無價的。這是什麼意思?無價可以解釋為不能以價格來衡量的。真正的藝術品擴大、提高世人的精神境界,是無法用金錢來訂價的。然而也可以說,藝術是天纔對社會偉大的貢獻,再昂貴也是值得的。因此藝術品並沒有價值標準,多少錢都值得,一切隻看想要擁有者內心的判斷。可是也有另一個極端的解釋:對於毫無興趣的觀眾,藝術品是一文不值的。
我們似乎都接受瞭這些觀念,所以每看到媒體報導,某位藝術傢的作品在拍賣場中賣齣天文數字的高價,反應是多元的。大多數人的反應是漠然的。他們隻是好奇,有這樣好的東西嗎?有這個價值嗎?又有人在炒作嗎?有錢沒處花瞭嗎?都是可能的反應。總之,除瞭極少數經常齣入拍賣場的收藏傢與畫商之外,大多數人的眼裏,這個市場是一團迷霧。當然瞭,對於一般大眾,即使是美術館的展覽,也沒有多少吸引力,除非是教科書上的名傢作品。
無可否認的是,經過若乾世紀文明世界的推崇,藝術已被放在神人之間的崇高位置。我們的教育體係即使沒有傳授給我們欣賞的能力,卻把這個觀念根深柢固地安植在我們心中,因此不懂或參不透藝術價值的人隻能自慚形穢。對於成功的藝術傢,我們隻有崇拜、贊嘆。那個地位,曆經艱辛而得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有錢的人捧著美金去搶購,是高品味的地位象徵。
這一切原本都是自然的。可是自從上世紀八○年代以來,藝術的共通價值被否定瞭。美感不再是藝術的共信基礎,藝術成為藝術傢海闊天空隨意創作的東西,他想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的創作是否為藝術,或在藝術界的地位為何,完全看他個人的信仰與信心,以及他的運氣。在這個撲朔迷離的時代,有一種人物是不可少的,那就是藝術批評傢。藝術既失去瞭既定的標準,又隻錶現瞭藝術傢的內心世界,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受我們崇拜,就必須有教會牧師一樣的人來告訴我們。社會大眾如同教會的信眾,要很虔誠地聽他說教,纔能若有所感。不用說,藝評傢是多數的,如同宗教是多數的,你可以選擇它所相信的指引者,找到崇拜與贊揚的對象。
我們到哪裏找到這些牧師?在藝術界,要先找到齣版物。藝評傢的言論在藝術評論雜誌上發錶,因此藝評雜誌就成為藝術迷霧中的明燈。他們是藝術與大眾間,也就是收藏傢們的中介者。怎麼維持中介者的公正形象,使我們相信它印齣的評論都是真心話,沒有商業利益在內,是藝評傢與刊物的權威性建立的基礎。他們是領導風潮的人,也是製造英雄、塑造神祇的人。
為瞭造神,藝術界想齣另一種機製,那就是國際性的藝術奬。由幾位藝評傢擔任評審,由有錢人齣一點奬金,每年拱齣戴桂冠的藝術傢。這是認定天纔的證書,也是在市場上成功的保證書。這樣的機製,就要結閤學術界、媒體界與畫廊的力量,共同來維護一種新時代的價值,最後落實到金錢價格上。沒有人承認是為商業服務,包括畫廊在內,因此每一個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但大傢最後仍然不得不瞟嚮拍賣場上的成果。
這本書有趣之處,正是用一種超然的態度記錄、觀察瞭當代藝術市場整個生態體係中的真實。甚至連在藝術學院的學習過程也不放過。藝術學院的學生要怎麼努力,纔能使自己的一生登上這條光彩的大道呢?有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創造齣自己的風格,又得到藝評傢的掌聲呢?而本書作者很誠實地告訴我們,富有階級的劣根性、拍賣場上的競爭、氣氛的營造,是拍賣官對收藏傢心理充分掌握的結果。因此價格與價值是不相關的。
但是藝術市場這種資産階級的感性遊戲,對於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有沒有正麵的影響呢?我們會變得更有品味嗎?還是會使我們對當代藝術敬而遠之呢?就有待本書的讀者細心地思考瞭。
總之,這是一本藝術市場生態的報告,很有看頭。
漢寶德
(本文作者為已故國寶級建築師漢寶德 生前專文評論)
推薦序三
從藝術産業的價格,看齣人性價值的落點 藝術産業,說穿瞭,就是一個外錶優雅、內底充滿虛假的社會縮影。
作者桑頓擁有藝術史學的背景,但卻還有社會學博士學位,如此的背景,非常吻閤現階段對於當代藝術能夠跳脫上個世紀詮釋的唯一入徑方式,而能貼閤當代藝術與現在生活的節奏起伏。我始終覺得,從史學觀點來談藝術,固然是個極正統也行之有年的方法,但不應該是唯一。藝術的發展,基本上是立基於社會、放之於人類學的進展,而不是純然從創作與技法來為藝術錶現劃分界綫。
桑頓在她這本書裏,展現瞭一種彷若電影多元不同時空的錯置手法,來引導齣她所觀察到的藝術産業,這樣的書寫方式,非常跳Tone,但又非常吻閤現代人運用電腦同時能夠開啓與進齣不同視窗的型態。重要的是,她充分發揮自己社會學上的專精,來牽扯齣在藝術方麵的專業知識,以期讓讀者得以不是那麼製式化地來認識藝術與當代藝術産業。
桑頓將她的書分成七個不一的視窗,每開啓一個視窗就等於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藝術産業的祭颱,她讓自己退居到一個文字記錄(或類似一位藝文記者)的角色;極為充分地透過每一個祭颱上所齣現的角色,來點破這個産業諸多曖昧與現實。這種多少帶有窺探隱私的八卦新聞方式,但又掌握住每個角色在現實當中的真確性,兩相衝撞的結果就淡化純然會被歸類到揭人隱私的藝術後設小說窠臼,而成為一種既寫實但又能散發齣專業素養的「現實主義藝術書刊」。
比如說,她在拍賣公司的篇章裏,適度套用彆人的話語點破「拍場,也就是一個高級殯儀館」,就頗令我噴飯。究其實,拍場文化絕對是個閤法、最允許公開造價的場域。在過去的社會定義裏,拍賣,意味著減價、撿便宜。可是,現代社會在提到藝術拍賣會的時候,則與製造高價畫為等號;更露骨一點說,拍賣會在當代藝術範疇中,已經淪為一種新時代的藝術傢造神祭壇!藝術本身的價值性,轉而在公開領域中締造,這與畢卡索那個時代相比,著實無法同日而語。作者不斷透過不同角色的進進齣齣,忠實地揭開西方已經徹底進化完成的藝術産業遊戲法則,相當貼近現實,但又都能在一個常規倫理中運轉,這點就不是現行亞洲當代藝術産業得以相提並論,也是亞洲藝術産業還需要長時間努力之處。
鄭乃銘
(本文作者為《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