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从关键角色了解艺术市场的疯狂 艺术世界是一个复杂、诡异、多变却极为迷人的世界,我到全世界寻找艺术品,蒐集精美的艺术书籍,其中也包括关于艺术市场不同面向的书。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真是雀跃不已,终于有人清楚地将艺术世界的关键角色,忠实地记录分析。
艺术市场包括了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艺廊、拍卖公司等六大角色,这些角色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再经由收藏家、美术馆与各种展览,肯定与接受其价值与价格。这些角色的互动过程,建立出一个精采又无与伦比的艺术世界。艺术家希望得到重要收藏家、大美术馆的青睐;策展人需要艺评家们为展览选择的艺术品美言;艺廊与拍卖公司则透过收藏家与艺术品的交流,为其订出有形的价格;而收藏家又借由策展人、美术馆为艺术品提高无形的价值。这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出几千年以来人类文明产物下的艺术世界。
我常常跟艺术家相处,「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是他们的共通特性。艺术家有着与生俱来敏感的心灵,他们必须时常跟自己相处、跟自己对话、想办法超越自己。要有好作品,这是必经且深刻的过程,且做起来并不容易─面对自己是无法逃避、毫无遮掩的。透过这样的省思,他才能够经由艺术的途径表达所思,让观众分享他们的感受。基本上,当艺术品完成时,艺术家就完成他的表达,再要他们以语言形式再度重现,无论对艺评家甚至艺术家本人都极为困难。
收藏家则是与艺术家对立的角色,只是收藏家总是不自觉地以为自己是站在艺术家这边的,收藏家喜欢与艺术家对话,企图从艺术家口中了解自己对艺术品的诠释是否正确(而艺术家最不喜欢,也最不自在的事就是谈论自己的作品),或是看看艺术家下一步走向,是否对艺术品的价值有加分作用。而收藏家一旦从其中获利,并得到相当大的自我肯定之后,常常喜欢跨界扮演起艺术世界中的其他角色,例如艺廊老板、策展人等。对于原置身于艺术市场中的人士,常常觉得非常吊诡,心中也暗暗不看好,但是这些跨界的收藏家们,却也能从非常轨中获得成功。
二○○八年春拍,当代艺术家培根(Francis Bacon)以一九七六年所做之三连幅作品《Triptych 1976》拍出八千六百三十万美元,这是当代艺术家的最高价;二○一○年春天拍卖场上又再次创造世界艺术品的纪录:毕卡索(Pablo Picasso)一九三二年的画作《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拍出一亿零六百五十万美元的天价,无疑也促使市场更加疯狂。作者从艺术世界最核心的关键角色,一一观察与介绍,是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入门导读。
郭倩如
(本文作者为罗芙奥艺术集团副董事长)
推荐序二
艺术世界的造神运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以专业记者的身分,探索了当代艺术市场的种种面向,使我们对这个神圣又神祕、介乎精神与商品之间的领域,得到明确的概念。在物质生活水准不断提升,精神满足的需求水涨船高的今天,现代的知识分子对这个被认为代表高雅精神活动的艺术世界,确有深入了解的必要。
我们常听说艺术是无价的。这是什么意思?无价可以解释为不能以价格来衡量的。真正的艺术品扩大、提高世人的精神境界,是无法用金钱来订价的。然而也可以说,艺术是天才对社会伟大的贡献,再昂贵也是值得的。因此艺术品并没有价值标准,多少钱都值得,一切只看想要拥有者内心的判断。可是也有另一个极端的解释:对于毫无兴趣的观众,艺术品是一文不值的。
我们似乎都接受了这些观念,所以每看到媒体报导,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中卖出天文数字的高价,反应是多元的。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漠然的。他们只是好奇,有这样好的东西吗?有这个价值吗?又有人在炒作吗?有钱没处花了吗?都是可能的反应。总之,除了极少数经常出入拍卖场的收藏家与画商之外,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个市场是一团迷雾。当然了,对于一般大众,即使是美术馆的展览,也没有多少吸引力,除非是教科书上的名家作品。
无可否认的是,经过若干世纪文明世界的推崇,艺术已被放在神人之间的崇高位置。我们的教育体系即使没有传授给我们欣赏的能力,却把这个观念根深柢固地安植在我们心中,因此不懂或参不透艺术价值的人只能自惭形秽。对于成功的艺术家,我们只有崇拜、赞叹。那个地位,历经艰辛而得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有钱的人捧着美金去抢购,是高品味的地位象征。
这一切原本都是自然的。可是自从上世纪八○年代以来,艺术的共通价值被否定了。美感不再是艺术的共信基础,艺术成为艺术家海阔天空随意创作的东西,他想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他的创作是否为艺术,或在艺术界的地位为何,完全看他个人的信仰与信心,以及他的运气。在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有一种人物是不可少的,那就是艺术批评家。艺术既失去了既定的标准,又只表现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受我们崇拜,就必须有教会牧师一样的人来告诉我们。社会大众如同教会的信众,要很虔诚地听他说教,才能若有所感。不用说,艺评家是多数的,如同宗教是多数的,你可以选择它所相信的指引者,找到崇拜与赞扬的对象。
我们到哪里找到这些牧师?在艺术界,要先找到出版物。艺评家的言论在艺术评论杂志上发表,因此艺评杂志就成为艺术迷雾中的明灯。他们是艺术与大众间,也就是收藏家们的中介者。怎么维持中介者的公正形象,使我们相信它印出的评论都是真心话,没有商业利益在内,是艺评家与刊物的权威性建立的基础。他们是领导风潮的人,也是制造英雄、塑造神祇的人。
为了造神,艺术界想出另一种机制,那就是国际性的艺术奖。由几位艺评家担任评审,由有钱人出一点奖金,每年拱出戴桂冠的艺术家。这是认定天才的证书,也是在市场上成功的保证书。这样的机制,就要结合学术界、媒体界与画廊的力量,共同来维护一种新时代的价值,最后落实到金钱价格上。没有人承认是为商业服务,包括画廊在内,因此每一个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但大家最后仍然不得不瞟向拍卖场上的成果。
这本书有趣之处,正是用一种超然的态度记录、观察了当代艺术市场整个生态体系中的真实。甚至连在艺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也不放过。艺术学院的学生要怎么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一生登上这条光彩的大道呢?有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又得到艺评家的掌声呢?而本书作者很诚实地告诉我们,富有阶级的劣根性、拍卖场上的竞争、气氛的营造,是拍卖官对收藏家心理充分掌握的结果。因此价格与价值是不相关的。
但是艺术市场这种资产阶级的感性游戏,对于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有没有正面的影响呢?我们会变得更有品味吗?还是会使我们对当代艺术敬而远之呢?就有待本书的读者细心地思考了。
总之,这是一本艺术市场生态的报告,很有看头。
汉宝德
(本文作者为已故国宝级建筑师汉宝德 生前专文评论)
推荐序三
从艺术产业的价格,看出人性价值的落点 艺术产业,说穿了,就是一个外表优雅、内底充满虚假的社会缩影。
作者桑顿拥有艺术史学的背景,但却还有社会学博士学位,如此的背景,非常吻合现阶段对于当代艺术能够跳脱上个世纪诠释的唯一入径方式,而能贴合当代艺术与现在生活的节奏起伏。我始终觉得,从史学观点来谈艺术,固然是个极正统也行之有年的方法,但不应该是唯一。艺术的发展,基本上是立基于社会、放之于人类学的进展,而不是纯然从创作与技法来为艺术表现划分界线。
桑顿在她这本书里,展现了一种彷若电影多元不同时空的错置手法,来引导出她所观察到的艺术产业,这样的书写方式,非常跳Tone,但又非常吻合现代人运用电脑同时能够开启与进出不同视窗的型态。重要的是,她充分发挥自己社会学上的专精,来牵扯出在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期让读者得以不是那么制式化地来认识艺术与当代艺术产业。
桑顿将她的书分成七个不一的视窗,每开启一个视窗就等于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艺术产业的祭台,她让自己退居到一个文字记录(或类似一位艺文记者)的角色;极为充分地透过每一个祭台上所出现的角色,来点破这个产业诸多暧昧与现实。这种多少带有窥探隐私的八卦新闻方式,但又掌握住每个角色在现实当中的真确性,两相冲撞的结果就淡化纯然会被归类到揭人隐私的艺术后设小说窠臼,而成为一种既写实但又能散发出专业素养的「现实主义艺术书刊」。
比如说,她在拍卖公司的篇章里,适度套用别人的话语点破「拍场,也就是一个高级殡仪馆」,就颇令我喷饭。究其实,拍场文化绝对是个合法、最允许公开造价的场域。在过去的社会定义里,拍卖,意味着减价、捡便宜。可是,现代社会在提到艺术拍卖会的时候,则与制造高价画为等号;更露骨一点说,拍卖会在当代艺术范畴中,已经沦为一种新时代的艺术家造神祭坛!艺术本身的价值性,转而在公开领域中缔造,这与毕卡索那个时代相比,着实无法同日而语。作者不断透过不同角色的进进出出,忠实地揭开西方已经彻底进化完成的艺术产业游戏法则,相当贴近现实,但又都能在一个常规伦理中运转,这点就不是现行亚洲当代艺术产业得以相提并论,也是亚洲艺术产业还需要长时间努力之处。
郑乃铭
(本文作者为《当代艺术新闻》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