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文茶器

台湾人文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茶文化
  • 茶器
  • 人文
  • 设计
  • 工艺
  • 台湾
  • 文化遗产
  • 传统工艺
  • 茶道
  • 文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叶达人阿亮继《台湾茶器》后又一力作
涵盖台湾老、中、青三代茶器艺术家
从陶、瓷、炻器到金、银、铜、漆等茶器
熔传统与创新于一炉,集艺术与实用之大成
呈现台湾茶器丰富多样的人文风貌!
 
  清朝中叶,由于陈曼生等文士先贤的投入,宜兴壶终能脱胎换骨,从单纯的工艺跃升到艺术创作的层次。台湾现代茶器也由于文人的参与或人文思考的注入,运用不同的媒材传达、彰显个人的文士趣味,作品且更具原创性、内涵、美感与实验精神,因此能在短短二十年间迅速崛起而大放异彩,并闪耀国际舞台,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融合了艺术美感、人文思维与历史情怀的台湾各式茶器,二十年来在全球市场上的收藏价值与日俱增,为台湾在茶的世界中开疆拓土,令人刮目相看。
琉璃之境:宋代瓷器美学与技艺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书名: 琉璃之境:宋代瓷器美学与技艺的深度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富有学识的虚构作者名,例如:林秉文、陈怡君] 页数: 约 550 页(含大量高清彩图与器物线描图) 定价: 人民币 380 元 / 新台币 1500 元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具有学术或艺术专业背景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文化 / 典藏艺术出版社] --- 【内容导读】 《琉璃之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宋代瓷器的图录,而是一次对中国陶瓷艺术黄金时代——宋代(960-1279年)——进行系统性、跨学科审视的深度研究。本书旨在揭示宋瓷超越其实用价值之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以及支撑其精湛技艺的科学原理。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内敛的辉煌”,它摒弃了对器物表面装饰的浮华描摹,转而深入探究造型的比例之美、釉色的纯净境界以及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 第一编:时代背景与审美哲学——“近观物内,远观其境” 本篇首先勾勒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及其对艺术品味的影响。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理学(Neo-Confucianism)的兴盛,使得审美风尚从唐代的恢宏热烈转向内省、含蓄与自然和谐。 1. 宋人生活与器物关系: 探讨宋代文人雅集、焚香点茶、插花供养等活动,如何直接塑造了对瓷器“不事雕琢,天然去雕饰”的追求。剖析“君子比德于玉”,如何延伸至对瓷器温润如玉质感的苛求。 2. “天人合一”的釉色哲学: 重点分析宋瓷釉色背后蕴含的道家与禅宗思想。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并非简单色彩描述,而是对天地造化瞬间凝固的哲学表达。我们详述了如何通过化学分析和历史文献比对,重建古人对“纯粹”与“变化”的理解。 第二编:五大名窑的精微解析——“一窑一性,一器一言”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以极其细致的视角,对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进行逐一剖析,尤其关注其工艺的独特性和传世品的细微差别。 1. 汝窑:青瓷的极致与短命的哀歌: 深入考察汝窑胎土的淘洗程度、釉层的薄厚控制,以及烧成过程中“香灰釉”的形成机制。特别收录了对传世品中“蟹爪纹”和“芝麻钉”的微观结构研究。 2. 官、哥窑:紫口铁足的奥秘与开片的世界: 区别于以往简单将官、哥并列的论述,本书将官窑视为皇室对汝窑的“再诠释”,而哥窑则代表了民间技艺在模仿中超越的可能性。对哥窑的“金丝铁线”进行多角度摄影分析,探讨其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与审美意图的结合。 3. 定窑:白瓷的复兴与覆烧法的挑战: 论述定窑如何通过覆烧法(口部垫圈)实现薄胎瓷的大规模生产,并分析其“泪痕”和“覆烧痕”的工艺意义。对比其“覆烧”与“刻花”、“划花”工艺的演变。 4. 钧窑:窑变之美与釉料的随机性: 钧窑的探讨聚焦于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下的不可控性,如何从失败的“流淌”中诞生了具有生命力的“窑变”。本书收录了对钧窑斑纹的拓印对比图谱。 第三编:技术溯源与材料科学——“火候的艺术与泥土的秘密” 本篇从技术层面,回归到材料本身,解构宋瓷之所以难以复制的内在技术壁垒。 1. 胎土的精炼与淘洗: 详述宋代瓷工如何通过反复的“炼泥”和“陈腐”,将高岭土和瓷石中的杂质去除至百万分之一的级别,以达到玉石般的细腻质地。分析不同窑口对胎土含铁量的差异化处理。 2. 釉料配方与烧制气氛: 深入解析宋瓷釉层中石灰、长石、石英的比例,以及釉料的“流动性”。详细阐述还原焰对铜、铁着色剂的影响,这是理解青瓷、黑釉和钧釉色彩变化的关键。 3. 支烧技术与器物的“骨相”: 探讨宋瓷器物底部支钉的形态学意义,它们不仅是支撑器物的方式,更是对器物“骨相”(结构稳定性和胎体精密度)的无言证明。 第四编:周边瓷器的光辉——磁州与龙泉的创新 在聚焦五大名窑的同时,本书亦不偏废宋代其他重要窑口所展现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1. 磁州窑的世俗叙事: 侧重于磁州窑的绘画风格——大写意与民间叙事性。分析其白地黑花、黑釉剔花等技术,如何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下对生活化、个性化器皿的需求。 2. 龙泉窑:从模仿到青瓷的“新高峰”: 探讨龙泉窑如何吸收越窑、汝窑的经验,通过厚釉技术发展出独特的天青、梅子青釉色,特别是其双层施釉技术对光影的捕捉效果。 结语:超越时空的对话 《琉璃之境》试图引导读者,将宋瓷视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化符号。它不再是奢华的炫耀品,而是宋代知识分子安顿心灵、体悟自然之道的载体。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一位接触到这些器物的人,能够透过那层历经千年的琉璃光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追求至简与至纯的东方美学精神。 --- 【本书特色】 微观摄影集成: 首次集中收录了数百张高倍显微镜下对釉面、开片、支钉的结构照片。 线描对比图谱: 对比了五大名窑中造型高度相似但工艺迥异的器物(如圈足、口沿处理)的精确线描图。 科学与人文结合: 深度融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与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权威的参考文献: 详尽的宋代窑址发掘报告与古籍引文索引,确保资料的严谨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德亮

  ‧台湾花莲人,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兼具作家、画家、摄影家、茶艺家、资深媒体人等多重身分的诗人艺术家,至今已出版着作近40本。

  ‧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茶协会杰出茶艺文化奖,文学作品经常选入多种海内外重要文学选集、年度诗选、高中国文辅导教材等。

  ‧曾在国立台湾艺术馆、国定古蹟林本源园邸、中国福建省美术馆等地举行油画水彩与摄影个展多次。并曾策办「1983台北艺术上街展」、「1998跨世纪多元艺术互动展」、「2011两岸客家围屋特展」、「2015台湾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绘画广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与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岭找茶、写茶、画茶及演讲,媒体普遍誉为「茶叶达人」。

  ‧曾任《新台湾新闻周刊》总编辑、《自由时报》综艺版主编、超视《大脚丫游记》节目总策划、客家电台艺文节目主持人、国立东华大学教授平面摄影、原住民电视人才培训班教授报导摄影与节目企划,交通部观光局「台湾采风」摄影大赛评审委员、行政院辅导会「国家农场」摄影大赛评审委员、BENQ真善美奖评审委员;《新新闻》、《新观念》以及中国大陆Look Taiwan等各大报刊专栏作家、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顾问、台北茶文化博览会顾问、宜兰县政府顾问、台北县政府客家文化谘询委员会顾问、日本台湾茶协会顾问等。

  ‧现为《人间福报》、《独家报导》、《丰年》以及中国大陆《茶道》等各大报刊专栏作家。

  ‧Facebook搜寻:阿亮大师粉丝专页
  德亮部落格(台湾/繁体):blog.yam.com/teliang
  德亮博客(大陆/简体):blog.sina.com.cn/teliang
 
  ◎出版着作:

  茶艺文学:风起云涌普洱茶(远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报/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报/2004)
  台湾找茶(民生报/2005)
  普洱找茶(民生报/2006)
  普洱藏茶(联经/2008)
  客乡找茶(台北县客家事务局/2009)
  两岸乌龙名茶(知音/2009)
  台湾的茶园与茶馆(联经/2011)
  台湾茶器(联经/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联经/2013)
  台湾喫茶(联经/2015)
  台湾人文茶器(联经/2015)

  电影原着:国四英雄传(益群/1985/代表参加芝加哥影展)

  报导文学:小钱征服大中国(新新闻/2003)
  致富在中国(鹰汉文化/2004)
  客家围屋──海崃两岸的土楼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务局/2011)

  旅游文学:静冈伊豆(新新闻/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国(华文网/2001)
  北台湾知性之旅(华文网/2001)
  深入云南古国(华文网/2001)
  深入苏州(华成/2002)

  诗集:剑的握手(德馨室/1977)
  画室(德馨室/1978)
  月亮与剑(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诗选--诗书茶画(华玲/2009)

  散文集:永远的伯劳鸟(河童/1998)

  绘画笔记:台湾画真情(博扬文化/2000)

  多元创作:千手缪思(台北县文化局/2007)

  画集:乡土诗情(联鸣文化/1984)
  吴德亮画集Ⅱ(鹿港小镇/1990)
  本土心情(联鸣文化/1996)

  摄影集:人间茶(台北县文化局/2008)
  近看海崃两岸之美(中国福建省美术馆/2011)

图书目录

楔子:台湾人文茶器闪耀国际时尚舞台
 
第壹章:陶茶器

一、台湾岩矿与岩砂
千秋功业一壶茶(邓丁寿)
星空与岩矿的樱花恋(三古默农)
茶陶《山海经》(游正民)
敦煌飞天意象(吴丽娇)
茶中有佛皆自在(廖明亮)
鹿谷兄弟的岩砂情(吴锦都、吴锦城)
精准诠释台湾茶香(叶桦洋)
茶陶禅境迈向学术殿堂(吴孟纯)
 
二、台湾新陶色
品味超现实美学(张山)
看见佛经看见茶(陈文全、尤美)
蔓生与墨颜(宋弦翰、蔡依儒)
山水乍现白釉间(黄存仁)
尽情挥洒台湾本色(吴晟志)
再造天目新璀璨(江玗)
天水云岫见真情(胡定如)
青瓷、白釉与志野(陈瑞谕)
陶艺美学的剑道精神(黄俊宪)
翠润中看见油滴嫣红(庄玮)
台湾新人文紫砂三绝(黄浩然+蔡忠南+雨墨)
台湾特色的紫砂与朱泥(陈正岚)
 
三、台湾新柴烧
欢喜烧窑七十七年(林添福)
陶花源的茶香侏罗纪(蔡江隆、吴淑惠)
厚釉吻醒茶香(翁国珍)
回归自然的写实主义甲虫情(罗石)
自然拙朴藏锋不露(黄福昌)
逆境中婉约的爆发力(陈芳兰)
吴题吾陶自然落灰釉(吴明仪、赖秀桃)
 
第贰章:瓷茶器
来自天官的紫翠天青与铁釉(蔡永宜、蔡永志)
云白天青深色釉(苏保在)
水火同源的新釉震撼(陈雅萍)
银定白与钧釉(翁士杰)
炻器亦非陶(林建宏)
雨墨青花听茶香(雨墨)
 
第参章:金银铜茶器
银壶无垢舞茶香(陈念舟)
传统中建构台湾新意(陈水林)
辉映《心经》照亮茶(林国信)
银与竹共舞茶香禅境(蔡长宏)
府城静巷的银壶茶香(刘邦显)
铜胎珐瑯人间筑梦(吕燕华)
 
第肆章:漆茶器
创意中更见缤纷亮彩(廖胜文)
火鹤般燃烧里腹之间(李国平)
托起天目璀璨(梁晊玮)
 
第五章:藏茶风带动人文茶仓崛起
天坛彩釉生生不息(陈雅萍)
兔子的金刚怒目(张山)
浮雕技法注入古典图腾(吴金维)
淬鍊成金的律动色彩(戴志庭)
钖口陶仓的巧思创意(李仁嵋)
青蛙蟾蜍四方财(林义杰)
普洱雄狮(廖明亮)
大地龟裂的省思(翁国珍)
三元及第藏茶情(苏文忠)
金鸡报喜(李永生)
樱花与剑(黄俊宪)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游正民)
原木的魅力(林贵松)
 
第六章:锔补与金缮
从工匠补到技术补(蔡佩君、周伯灿)
从马蝗绊到艺术补(李国平)
兔子的疯狂下午茶(蔡长宏)
无须补钉的金缮技艺(藏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楔子(节录)
 
台湾人文茶器闪耀国际时尚舞台
 
二○一二年五月,世界顶级时尚精品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巴黎Asnières工场,为庆祝一○一概念店开幕,法国总部特别设计了全球限量仅三款的茶箱,分别以Epi彩虹色系皮革制作红、绿及橙色,内置北投晓芳窑的茶壶、茶海与六只茶杯含杯托,加上翁明川的茶则与茶匙,构成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现代经典之作,每款台币一百零八万的天价丝毫没有吓坏国内外的收藏家,除了以抽签方式才能购得并立即「秒杀」售罄外,之后更与家扶基金会合作推出「筑路计画」专案,将茶箱另以鳄鱼皮订制后加上上述茶具,以起标价一百五十万元义卖捐出,为二十一世纪茶艺与时尚的结合开启了崭新纪元。
 
提起晓芳窑,两岸甚至全球的爱茶人可说无人不知,陶艺界普遍尊为「当代台湾官窑主人」的蔡晓芳大师,从传统中创新火候,无论器形或用釉均堪称无出其右者。他所烧制的红釉、冰裂瓷、仿汝窑等所呈现的色泽,无论圆润玉肌的娇黄、深沉饱满的血红、鲜翠欲滴的碧绿,乃至粉青与豆青的朴实内敛等,都将陶瓷的生命力鲜明地展现。
 
翁明川的竹雕创作,以充满神奇的巧思与创意,赋予竹器生命的律动与茶艺的禅境,可以很传统,也可以非常时尚,更可以光滑如脂、温润如玉。有时甚至像普普艺术注入精品皮件的高贵血液,时尚语言在正面流畅闪烁,内面却以简练古朴的雕刻,将龙云翻腾的中国图饰做为完美实用的句点。
 
包括以上两位名家,台湾许多充满人文思维、作品红遍两岸的茶器名家,我都曾在二○一二年出版的《台湾茶器》一书详细论述,因此本书尽可能不再重复出现,除非这三年间有极大超越或创新的陶艺家,如邓丁寿、三古默农等,他们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非常值得年轻艺术家朋友们学习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器物鉴赏,而是将视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文化层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茶器与社会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联系的论述。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茶具的介绍,巧妙地展现了台湾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也看到了普通人在茶席间的情感交流。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茶器与文人雅士、与市井生活的故事所吸引,它们将冰冷的器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具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器皿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哲学。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物品,思考它们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的。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人文茶器”这个概念具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容。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书中对那些茶器的描写,仿佛有温度,有灵魂,我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阳光、雨露,以及指尖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轶事和人物传记,它们为那些精美的器皿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器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台湾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在对台湾茶器的描述上,可谓是精益求精。无论是釉色的微妙变化,还是器型的流畅线条,亦或是那些细微之处的雕刻,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够亲手触摸到那些器皿的质感,感受到它们在阳光下所散发出的温润光泽。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茶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让我对台湾茶器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留下了独特痕迹的器皿充满了敬意。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物”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物品,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独特存在。它启发了我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器物所传递的温度和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色调,搭配上一些古朴的纹饰,立刻勾勒出一种淡雅而沉静的氛围。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探索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在翻开之前,我脑海中就浮现出茶香袅袅的画面,想象着那些古老的器皿在手中传递的温度,以及它们背后可能蕴藏的故事。我一直对与茶相关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茶的种类、冲泡技巧,还是茶具的演变,都让我着迷。这本书似乎就触及了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从那些精美的器型,到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都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茶与人之间那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联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质朴而优雅的美感,仿佛能从中嗅到历史的芬芳,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从容和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器皿时所用的词语,既有对材质、工艺的精准描摹,又不失对美学的独特见解。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茶室,看着匠人们一双双巧手,将一块块朴实的泥土,变成一件件凝聚着匠心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茶器进行了梳理,让我对它们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承载着无数温暖故事的茶具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物品,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发掘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