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在亞洲太平洋的侵略戰爭。日本擴展領土的野心,早於十九世紀末葉已經暴露無遺。甲午一役日本初嘗勝績,自此處心謀劃稱覇東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齣兵佔領中國東北,拉開瞭全麵侵佔中國的序幕。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策動盧溝橋事變,全麵侵華。中國在幾年之間失去半壁江山以及韆萬百姓的生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將侵略戰爭伸展至亞洲太平洋,在同一天分彆進攻香港、新加坡、馬尼拉、珍珠港。香港的守軍英勇作戰十八天後彈盡投降,日本佔領香港。
日佔的香港是一個苦難傷痛的城市,日本並沒有讓這裏的居民分享「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好生活。從淪陷的第一日起,大多數居民就要為生存而掙紮。淪陷日久,生活愈見坎坷;除瞭三餐不繼,香港居民還要麵對隨時飛來的橫禍。日軍由攻打香港直至投降,一直以各種卑劣殘酷的手段虐待甚至殺害戰俘和平民,包括隨意在街上圍捕平民,然後集體棄於荒島或者公海聽任自生自滅。日軍之中最為惡名昭彰的是憲兵隊,他們是香港日佔時期的主要戰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在遠東設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甲級戰爭罪犯,乙級和丙級戰犯則交由各國軍事法庭自行審判。一九四六年三月,英國在香港的最高法院和渣甸貨倉設立瞭四個軍事法庭,審理瞭四十六宗案件。其中在香港發生的案件有三十宗,另外十六宗的事發地點分佈在颱灣、上海、惠州、日本和公海。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香港的軍事法庭結束對日本戰犯的審判,整個法庭程序前後共費時兩年零八個多月。在受審的一百二十二名日軍嫌犯中,二十一人被判死刑,兩人被判終身監禁,八十五人被判半年至二十年徒刑,十四人無罪釋放。發生在香港的案件中,涉案戰犯被判死刑的有十三宗,判監十年或以上的有五宗,其他則輕判或者無罪釋放。這些戰犯的審判經過嚴謹的法庭程序,最後留下瞭詳盡的記錄,內容包括證人的控詞、戰犯的自白,以至控辯雙方的詰辯。審判結束後,這些記錄收入英國陸軍部檔案,成為日軍在香港乾犯戰爭罪行的珍貴曆史資料。
二○一○年,香港大學法律係Suzannah Linton教授利用這批藏於英國國傢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的陸軍部檔案(W.O. 235),整理齣香港軍事法庭的紀錄,並在香港大學圖書館建立「香港戰爭罪行審判」電子資料庫(Hong Kong’s War Crimes Trials Collection),使這批資料得以迴到香港,為探索香港日佔時期的曆史作齣重要的貢獻。香港地方誌辦公室趁此難得機會,選取資料中與日佔香港關係最密切的部分深入研究,翻譯成中文,並公開齣版發行,以方便關心香港日佔時期曆史的讀者使用。
本書的編譯涉及數量龐大的檔案資料。我們第一階段的工作是從電子資料庫中篩選齣與香港相關的檔案,並按特殊性、普遍性、地區性、嚴重性等分類,選齣十個足以概括日軍暴行的檔案,然後展開翻譯和個案研究。
這十個精選的香港軍事法庭檔案共有八韆多頁,分量不輕,為我們第二階段的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這一大堆資料經過反覆檢視考證,最後選齣最具曆史價值的部分翻譯成中文,資料類型有軍事法庭紀錄錶、控方開案陳詞、控方結案陳詞,以及證人的供詞。檔案內容所記錄的日軍暴行涉及的主題有十八日戰爭、香港憲兵隊及分隊、深水埗戰俘營、赤柱監獄,以及銀礦灣慘案。
為瞭進一步發掘與檔案有關的資料,我們根據軍事法庭檔案的綫索重訪涉案的地方,包括西貢的黃毛應村、界鹹村、南圍村;梅窩的銀礦灣、湧口村、奕園、白銀鄉、牛牯塱;沙頭角的蓮麻坑村;大埔的南華莆村;以及京士柏公園、蒲颱島等地方。在田野考察的過程中,我們找到日軍暴行的親曆者和他們的後裔,通過訪談核實和補充檔案的資料。除瞭翻譯軍事法庭的紀錄,我們亦利用這些紀錄輔以其他曆史資料,撰寫成十個專題報告,交代相關事件的細節。
日軍在三年零八個月裏對香港居民所造成的傷害其實遠不止於本書所述的內容,更多的同類事故大多保存於倖存者的記憶裏,並隨著歲月的遠去而消失。
本書在可行的範圍內根據檔案展示日軍在香港乾犯的暴行,旨在重現香港日佔時期曆史的片段,以為後來者鑑戒。
劉智鵬、丁新豹
二○一五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