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365:春夏篇-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第1本依時序集結好文美照、私房景點、各族慶典、地圖索引的在地人導覽書)

花蓮365:春夏篇-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第1本依時序集結好文美照、私房景點、各族慶典、地圖索引的在地人導覽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花蓮
  • 旅遊
  • 颱灣
  • 在地
  • 景點
  • 美食
  • 文化
  • 攝影
  • 慢活
  • 季節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全颱灣第1本人文新型態的旅遊指南
 
  一天一篇,從時序切入,感受季節與節氣的變化
  一市兩鎮十鄉,上山下海,踏遍每個花蓮角落
  閩客外省原住民新移民,介紹繽紛多元文化
  既有散文閱讀樂趣,又可隨身攜帶漫遊的雙重享受

  時間X空間/曆史X地理/文字X攝影,
  迷人地編織齣花蓮的炫目模樣與紋理

  《O’rip》雜誌、璞石咖啡館創辦人-王玉萍,
  深耕花蓮的在地觀點,慧眼獨具的私房導覽-
  除瞭太魯閣、清水斷崖、金針花,花蓮還有……
  每一篇文章、每一張照片,都是編輯捨不得刪去的精采!

  王小棣|王浩一|洪震宇|徐璐
  陳文玲|須文蔚|孫大川|黃聲遠
  萬芳|廖鴻基|賴青鬆|劉誌雄
  ~美好推薦~

  跟著慶典與潮聲,走入部落社區
  隨著細膩在地觀點,感受花蓮呼吸

  來花蓮吧!
  這裏有山有水,壯闊的太平洋,正等著你呢!
  花蓮的種種美好,透過在地人的眼告訴你,
  花蓮的點滴精采,讓這些文字與照片細膩訴說。

  以月分區分,結閤花蓮季節、慶典、風土、美食、自然景觀、藝術景點的人文旅遊指南。
  並非單純收集資料型式的旅遊書,而是放進作者個人角度、觀察,甚至情感的旅遊書寫。
  作者以在地人的敏銳,告訴讀者一個「為什麼要在這一天到這個地方」的好理由,翻開本書,就像翻開花蓮的秘密日記一般有趣。

  風起,繁盛的各色植物越過縱榖傳遞訊息;
  湛藍的星空海岸旁,繽紛的祭典、小社群、嘉年華,
  伴隨著落地生根的各族群小生命逐漸萌芽、茁壯……

  春季。
  熬過凍寒,不隻是自然,指的更是生命。
  在花蓮,多的是移居者、女性的故事,如土地一般,
  滋潤與孕育著,期盼著收獲期盼著發光發熱。

  夏季。
  「無法比較」的大美,在花蓮。
  即將收割縱榖間的金黃稻穗、斷崖旁的波濤洶湧,
  原住民遼闊的嗓音,颱十一綫上站定即可一覽月升太平洋。

本書特色

  搭配節慶與季節,日日到花蓮,都能找到好玩之處。
  節氣專頁,針對二十四節氣介紹花蓮當地農作物,多瞭一個造訪花蓮的好理由。
  在地觀點+私房景點,有的景點是社區性的幽微妙境。
  人文觀察+實地操作,除瞭有細膩的描述,也加上詳細地址可實地前往。
  附錄地圖索引,除瞭地址,也附上鄰近相關景點,讓讀者一網打盡!

名人推薦

  導演  王小棣
  作傢、公視「浩剋慢遊」節目主持人  王浩一
  作傢、著有《風土餐桌小旅行》《樂活國民曆》《旅人的食材曆》  洪震宇  
  颱灣好基金會 執行顧問 徐璐
  政大廣告係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陳文玲
  詩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主任  須文蔚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監察院副院長
  田中央聯閤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黃聲遠
  音樂人、劇場人、廣播人  萬芳
  海洋文學作傢  廖鴻基
  青鬆米、榖東俱樂部農伕  賴青鬆
  「浩剋慢遊」金鍾導演  劉誌雄  (依姓名筆劃序)
《花蓮365:春夏篇》圖書簡介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花蓮、渴望深入探索這片東海岸秘境之人的旅行指南與生活劄記。 它不隻是一本簡單的地圖集,更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卸下匆忙的腳步,用四季的眼光,以花蓮在地居民的視角,重新丈量這片土地的脈動與呼吸。 本書緊密圍繞“春夏”二字展開,聚焦於花蓮地區在每年三月至八月間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自然更迭與人文慶典。我們精選瞭過去一年來,透過深入田野調查、與在地職人訪談、以及長期觀察纍積的第一手資料,將這些珍貴的經驗與知識,以最清晰、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全書內容結構嚴謹,旨在提供“即時可用”與“深度理解”的雙重價值。我們深知,對於一個城市的探索,絕非走馬觀花式的打卡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套有邏輯、有溫度的導覽係統。因此,我們將其劃分為幾個核心闆塊,確保每一頁信息都能精準地服務於讀者的需求。 --- 第一部分:時序光影——花蓮的“日日新”體驗 這部分是本書的骨乾,以月份為單位,細緻地描繪瞭春夏期間花蓮氣候、物産與景色的變化軌跡。我們摒棄瞭籠統的季節描述,力求捕捉到“每一天”都可能齣現的細微差異。 三月至五月(春季迴暖與新生): 花卉物語的密碼: 詳細記錄瞭春季從平原到高山的特色花卉,例如太魯閣峽榖入口處杜鵑盛開的“最佳觀賞日窗”,以及富裏鄉稻田開始泛綠前的油菜花田收尾景象。不僅僅是告知讀者“哪裏有花”,更重要的是解析瞭不同品種花卉的生態習性,以及避開人潮的“秘密賞花點”。 海岸綫的蘇醒: 春季海風由冷轉暖,是觀察洄遊魚類和海鳥遷徙的黃金時期。我們繪製瞭專門的“春季觀鯨/賞豚路綫圖”,並附上船傢選擇指南,強調瞭選擇環保、負責任的觀光公司的重要性。 山林間的低語: 隨著氣溫升高,步道解封的資訊需要精確掌握。本書提供詳盡的“春季健行安全指南”,包括特定林相的毒蟲、植物警示,以及不同難度步道的“最佳齣發時間點”,確保戶外活動的安全性與舒適度。 六月至八月(夏日熱烈與海洋呼吸): 豐盛的味覺地圖: 夏季是花蓮物産最豐饒的時刻。我們深入瞭玉裏鎮、池上鄉的農産基地,記錄瞭當季特有的瓜果、稻米品種的收成時節。更重要的是,我們收錄瞭數個“當季限定”的在地料理食譜或推薦店傢,這些信息多是口耳相傳,不輕易對外公開的。 山風與海風的平衡: 夏日酷熱,如何享受花蓮的涼爽是重點。我們整理瞭花蓮縣內所有“可親水且安全”的溪流區域(如慕榖慕魚的特定安全區域、或是新興的溯溪點),並附上水文變化預警機製。 慶典的節奏: 夏季是原住民部落慶典最為集中的時期。我們詳盡列齣瞭包括豐年祭在內的重要活動時間錶,並鄭重說明瞭參與“禁忌”與“禮儀規範”,引導遊客以尊重的心態參與。 --- 第二部分:私房坐標——深度在地人的探索足跡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完全聚焦於那些“非主流”但極具風貌的地點與體驗。這些地方,需要特定的時機、特定的交通方式,或甚至特定的許可纔能到達。 1. 隱形的老街與生活博物館: 我們放棄瞭遊客耳熟能詳的景點,轉而深入探訪如鳳林鎮的舊時光、壽豐鄉的早期移民聚落等。這不是簡單的曆史迴顧,而是記錄瞭這些地方現存的“活化”場景——例如,某個仍在營業的百年木工店、某間堅持傳統做法的麵包坊,以及這些老店主人如何看待現代化的衝擊。 2. 建築的紋理與故事: 花蓮的建築風格多元,本書特彆開闢瞭“日式宿捨群的復興之路”專欄,解析瞭吉安、花蓮市區的日式建築的修復案例,以及這些空間現在被賦予的新生命(如獨立書店、文創工作室)。我們提供瞭詳細的漫步路綫圖,標注瞭每一棟建築的曆史沿革。 3. 藝術與手作的呼吸: 我們搜羅瞭全縣內多位低調但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包括在清水斷崖旁製作陶藝的藝術傢、用漂流木創作的雕塑傢,以及以在地植物為染料的紡織工作坊。書中附有他們的工作室地址和開放預約的“小窗口”,讓讀者能真正進入創作的現場,瞭解“花蓮製造”背後的心血。 --- 第三部分:流動地圖與實用索引 為瞭讓所有信息能夠被高效利用,我們設計瞭一套詳盡的索引係統,它超越瞭傳統地圖的範疇,更像是一個“主題式行動指南”。 1. 脈絡化地圖索引(The Thematic Grid Map): 我們繪製瞭數張高度定製化的區域地圖,但地圖上的標記不再是籠統的圖標,而是與本書內容緊密掛鈎的標簽係統: 生態敏感區標記(E): 標示齣需要靜默觀察、不宜大聲喧嘩的野生動物棲息地。 交通易達性指數(T): 針對自駕、機車、公共交通工具,對每個私房地點的“便利程度”進行評級。 時令限定(S): 標記齣該地點在春夏特定月份纔有的景觀或活動,例如特定季節的霧氣景觀,或溪水豐沛度。 2. 各族群文化慶典與禮儀速查錶: 本書將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等花蓮主要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活動,按照月份進行整理。錶格中清晰列明瞭:活動名稱、主要地點、適閤參與的環節、以及最重要的“文化尊重指南”,確保遊客在參與時不會産生無意中的冒犯。 3. 深度訪談擷英(The Local’s Whisper): 收錄瞭數十位在地居民(從資深農夫、退休教師到年輕創業傢)關於花蓮春夏生活的簡短感言與建議。這些話語往往是最真實、最不商業化的旅遊信息,例如“哪個方嚮的山風最涼快”、“幾點鍾的陽光最適閤拍攝海麵”、“哪傢早餐店的米漿是祖傳秘方”等。 本書的目標是成為一本“消耗性”的指南——我們期待讀者在春夏之交的旅程中,不斷地在地圖上做記號、在推薦的店鋪前停留,直到它被翻閱得捲邊、沾染上旅行的氣味,真正融入讀者的花蓮記憶之中。 這不是一本“留著以後看”的書,而是一本“現在就去實現”的行動藍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文字/王玉萍

  
  我是生活在清澈的花蓮裏的人。
  寫完這本書稿的當天晚上,做瞭一個夢。
  我坐在淺淺溪流裏,一個漂亮的、潛在水錶麵之下的木棧道上。
  夢裏呼喚著:好多水裏的小生命都可以過來喔!過來喔!木棧道這裏很安全。
  奇怪的夢。但醒來很安心。
  我想,花蓮就是我的木棧道,我跟這裏很多小生命一樣,需要清澈的溪水,靜靜地生活。
  希望可以把這樣的環境與生命寫下來,不要被輕易地破壞。
  希望我的孩子與大傢的孩子,可以繼續在清澈的花蓮,安心生活。
  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寫寫字工作室」,
  每年與十個不同的一群年輕人,以三個月的時間,學習編輯採訪的工作。
  「動手做自己的齣版,學習編輯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雙手與心,寫寫字畫畫圖,紀錄我們在地球上活蹦亂跳的足跡。」這是「寫寫字工作室」的期許。
  期待每年十個再加十個……,花蓮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可以書寫齣,清澈的花蓮,讓更多人知道。
  
攝影/鍾順龍

  
  AB型,雙子座,生肖是虎,名字卻是龍。
  生在花蓮,卻有大半輩子都在外遊蕩。
  近年返鄉創業,專職農務及視覺藝術創作。
  目前是雜糧産銷班班長,也在二○一五年成為傢長。
  對於未來一直還沒準備好,卻也一直走在路上,
  期許自己活在當下的美好。

圖書目錄

春/三月/等待養分足夠
國曆三月六日-驚蟄—春雷震醒蟄伏的生命-韭菜
國曆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晝夜相等,晴雨冷暖多變-枇杷
凡事徹底的職人精神—壽豐鄉 味萬田有機豆漿/勞動裏學習感恩—壽豐鄉 好好吃飯/傢的藏式好料理—壽豐鄉 Tibetan momo café 藏式料理/接棒傳統好手藝—鳳林鎮 美好花生/客傢新丁節—鳳林鎮 土地公廟/愛孩子齣發的創業—壽豐鄉 平方傢清潔用品/移工故事彩繪牆—光復鄉 大富村/颱灣第一個BD農場—壽豐鄉 光閤作用有機農場/年糕補天,休養生息—花蓮縣 各客傢鄉鎮/春天花樹們—花蓮市 街道樹/把樹種迴去—花蓮市 Art Deco/珍惜百年老樹—花蓮市 明禮路瓊崖海棠街樹/走進甜蜜柚花香—瑞穗鄉一九三縣道鶴岡段/蟲醒瞭,鳥也來瞭—花蓮縱榖 田間/春耕播種—鳳林鎮 鳥居農場/迴到祖先的土地療傷—壽豐鄉 莎娃綠岸 (Sawalian)/上山採箭筍換工—萬榮鄉 緩慢咖啡館/白頭韭花,美麗的錯誤—吉安鄉 果菜市場後方田園/颱灣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光復鄉 大農大富豐美綠境/復育花東特有種水簑衣—壽豐鄉 共和社區/手握傢鄉的漂流木—吉安鄉 阿迪剋藝術創作/在自己土地上種有機—吉安鄉 健草農園/鳥語花香小山頭—花蓮市 美崙山/市民後花園—吉安鄉 知卡宣公園/飄洋過海落地生根—花蓮市 大陳新村/尋找道地大陳味—花蓮市美崙市場/油桐花秘境—花蓮市 大陳新村公園

春/四月/小社群連串蔓延中
國曆四月五日-清明-氣候清爽,植物萌芽成長-地瓜
國曆四月二十日-榖雨-梅雨將臨,充沛雨水滋潤田地-梅子
溝仔尾來J(坐)老街行動—花蓮市 o’rip 生活旅人/第一間,點亮瞭老街—花蓮市 choco choco/與土地連結的經驗—光復鄉 光復自然田/穿PRADA 的自在農夫—瑞穗鄉 彌勒果園/清香草仔粿—鳳林吉安花蓮市 傳統市場/背一公斤的旅行—壽豐鄉 豐田五味屋/人氣農夫南瓜採收大隊—壽豐鄉 壽豐印象/春天來喝茶—瑞穗鄉 吉林茶園/藝術授粉計劃—吉安鄉 花東菜市集/梅子採收—鳳林鎮 美菊園/買好梅子—花蓮市 梅珍香/隻紀錄不補捉的生態農場—瑞穗鄉 富興裏拔哈(LiPaHaK)生態農/關心寄居蟹硬殼的柔軟心—花蓮市 洄瀾風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岸山脈百閤花季—壽豐鄉 水璉海邊/可愛的蠕動小階—壽豐鄉 水璉牛山呼庭/自創産業,來傢作客—瑞穗鄉 拔仔莊/螢火星光秘境—壽豐鄉 鯉魚潭/走遍部落說故事—萬榮鄉 早療協會/讓每一位村人都被看到—富裏鄉 羅山村月荷塘/讓祖先的聲音被聽見—卓溪鄉 一串小米獨立齣版/小野溪迸齣的南安瀑布—卓溪鄉 南安瀑布/野蕨森林—卓溪鄉 瓦拉米步道/布農族射耳祭—卓溪鄉 卓溪國小

春/五月/要好好結果喔!
國曆五月六日-立夏—雨量多,農作物生長-苦瓜
國曆五月二十一日-小滿—作物結果漸豐,但尚未成熟-桑椹
山坳颱地上種齣的聚落—秀林鄉 西寶農場/杜鵑花季_秀林鄉 閤歡山群/颱灣原住民的第一間教會—秀林鄉 太魯閣姬望紀念教會/賽德剋人織布的意義—萬榮鄉 藝術傢林介文/愛女生布衛生棉—花蓮市 布布貼心工作室/二手雜貨請預約—花蓮市 有的沒的二手雜貨鋪/花蓮最老媽祖廟—花蓮市 慈天宮/她把喜歡的放進生活裏—花蓮市 Caffe Fiore珈琲花/創作如生活每天不一樣—吉安鄉 淑鈴生活陶/白天室內看海晚上戶外觀星—新城鄉 原野牧場/為素食者做甜點—花蓮市Juno Baking/來傢吃的好蔬食—吉安鄉 美滿蔬房/為貓狗在傢工作—花蓮市 怡文布品與Ki 媽肥皂/頭好壯壯的自傢留種—吉安鄉 雜草蟲聲農莊/用心揉製的溫潤—吉安鄉 小紅饅頭/最關注的永遠是傢—吉安鄉 傢市集/鰕虎洄遊孕育生命—秀林鄉 太魯閣砂卡礑步道/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鳳林鎮 北林社區活動/預約客傢創意料理—吉安鄉 阿姑的店/佛陀齣巡—瑞穗鄉 青蓮寺/朝氣蓬勃的傳統美容師—吉安鄉 阿嬤挽麵預約/菜園裏的野菜火鍋—吉安鄉 櫻之田野/小燕鷗繁衍—壽豐鄉 花蓮溪口/香香的豬窩天堂—吉安鄉 美美裏信窯烤麵包/泡腳公園—吉安鄉 初英親水生態公園

夏/六月/瓜果甜,稻收
國曆六月六日-芒種—梅雨季漸離,結實榖粒長細芒-綠竹筍
國曆六月二十二日-夏至—最長的白日,第一個收成的季節-百閤
花蓮沙沙甜西瓜採收—縱榖 溪床/高山水蜜桃採收—秀林鄉 太魯閣•洛韶「猴采桃」/記憶海綫一九三—新城鄉 一九三縣道/阿勃勒花季—瑞穗鄉 一九三縣道/總有好事發生—花蓮市 好事集/龍須菜採收—吉安鄉 南華、乾城村/有機鳳梨採收—瑞穗鄉 富興社區/電影場景超人氣檸檬汁—新城鄉 佳興冰菓店/甘蔗熬的天然甜—壽豐鄉 豐春冰菓店/明星都愛喝的檸檬汁—鳳林鎮 明新冰菓店/到小學、上TED 介紹攤販好冰—花蓮市 正當冰/阿美族海祭—吉安鄉 東昌村/步行走入慕榖慕魚吧!—秀林鄉 慕榖慕魚自然生態廊道/隨身一把刀—秀林鄉 銅門山刀老街/初級海洋獨木舟訓練課程—壽豐鄉 鯉魚潭/齣海賞鯨—花蓮市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端午藥浴淨身日—花蓮市 種子野颱/魂入料理認真玩—花蓮市 大安料理遊樂場/金黃豐收,注意飛鳥—花蓮縣 颱九綫/有機芭蕉採收—壽豐鄉 阿宏有機芭蕉農園/來看爬樹的螃蟹—花蓮市 美崙溪畔/百年未休耕—豐濱鄉 新社水梯田/花蓮最早城隍廟—瑞穗鄉 富源保安宮/産地限定金多爾筍—瑞穗鄉 德武部落/行動郵局車—玉裏鎮 一九三縣道沿綫

夏/七月/消暑纔有趣
國曆七月七日-小暑—典型夏季,晴空萬裏無風-芥藍菜
國曆七月二十四日-大暑—一年中最熱,偶爾一場涼爽西北雨-高接梨
清溪綠蔭—壽豐鄉 白鮑溪/有故事的颱灣玉—壽豐鄉 如豐琢玉工坊/史前颱灣最大玉工廠—萬榮鄉 西林村平林遺址/瀑布下透心涼—鳳林鎮 鳳凰瀑布/來盤韭菜臭豆腐—鳳林鎮 韭菜臭豆腐、吉安鄉 荳蘭橋臭豆腐/泥火山豆腐—富裏鄉 羅山有機村/夏日瘋和平的市集—壽豐鄉 海或。瘋市集/小路下去就是太平洋—壽豐鄉 鹽寮海岸/初級溯溪體驗—壽豐鄉 十二號橋/客鼓鳴心—瑞穗鄉 鼓王爭霸戰/秀姑巒溪泛舟—瑞穗鄉 泛舟中心/部落文化體驗—瑞穗鄉 奇美部落/Cepo’,在河口—豐濱鄉 奚蔔蘭島/第一場豐年祭—豐濱鄉 靜浦村/聽海唱歌的稻收割—豐濱鄉 石梯坪復耕海稻田/裏山倡議百年梯田—富裏鄉 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上山下海夏令營—光閤作用戶外探索學校/會飛的魚來瞭—豐濱鄉 石梯坪漁港/海岸阿美豐年祭—豐濱鄉 港口部落/大自然水族箱—豐濱鄉 石梯坪壺穴地形/海邊遊樂園—豐濱鄉 磯崎漁港/Waw Waw 響的星星風箏—光復鄉 太巴塱部落/傳統磚塊變積木—光復鄉 太巴塱日豐窯業

夏/八月/最棒的黎明和星空
國曆八月八日-立鞦—漸轉鞦,暑氣仍迴盪-巴基魯
國曆八月二十三日-處暑—夏熱到瞭盡頭-火龍果
沿海的自行車路綫—兩潭自行車道/仲夏夜間生態觀察活動—花蓮市 荒野保護協會/小瑞士金針花季—玉裏鎮 赤柯山/村子裏的露營區—富裏鄉 羅山村/阿美族的傢樹巴基魯—花蓮縣 路邊果樹/黑暗部落換工採金針—富裏鄉 達蘭埠/金針花裏的音樂會—富裏鄉 六十石山/媽媽味的有機餐—富裏鄉 邊界花東民宿咖啡館/縱榖二大阿美族部落豐年祭—光復鄉馬太鞍與太巴塱部落/山村裏的自行車路綫—鳳林鎮 山興部落/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鳳林鎮 北林社區/不為觀光客的豐年祭—瑞穗鄉 奇美部落豐年祭/挑戰型的單車路綫推薦—瑞穗鄉 瑞港公路/山裏夜宿滿天星—秀林鄉 太魯閣野營地/蓮花大賞—吉安鄉 蓮城蓮花園/阿美族八年一次成年禮(Marengreng)—吉安鄉 東昌村(裏漏社)/田園間的單車路綫—吉安鄉 自行車道/中元節拜守護神—花蓮市 城隍廟/二十四小時的古早味—花蓮市 廟口紅茶/祖父母節—花蓮市 火車站/全颱朝聖團—吉安鄉 慈惠堂、勝安宮

索引
本書撰寫於二○一五年,所標之節氣與慶典,皆為當年度時間,安排相關行程時,請事先確認各慶典、節氣時間。
內文MAP 為作者推薦行程,可能與標註地點有所不同,可互相參照,更添趣味。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更美好的,在鏡頭外。
  
  我想跟你說,花蓮人覺得很美的地方、有意思的故事,
  邀請你以柔軟的心理解,這片土地滋養齣的人情物事,
  感受最真實日常的花蓮。
  請放下相機手機,進入你還不認識的花蓮;
  饒富趣味,且比你想像的,更豐盛。
  
  雲朵帶點粉色光芒,預告晴朗的午後即將步入傍晚。
  最後一次跟攝影師阿龍拍照,經過美崙溪齣海口的曙光橋。
  在橋上,迴頭看到阿龍停住腳步,他的鏡頭對著齣海口。
  迴到傢,就收到阿龍拍的照片,裏麵有一張剛剛美崙溪齣海口的景象。
  那裏曾經有一座白燈塔,總有人在岸上駐足欣賞,海浪拍打屹立不搖的白燈塔。
  這裏也是,古早漢人初次在花蓮上岸的地方。
  
  正遺憾,沒有一篇文章會用到這張照片。
  齣版社編輯傳來訊息:「你漏寫一月卅一日囉!」
  花蓮人性格多半很平和,因為就著山與海,一切就都容易被撫慰。
  但花蓮人也是堅毅不輕易放棄的,所以一直沒忘記,消失的白燈塔。
  
  這些都是花蓮的景色,需要被書寫記憶。
  閱讀後,讀者所知的花蓮,就會越來越豐美。

圖書試讀

春/三月/等待養分足夠

在花蓮,春天來瞭不用看日曆,看植物就知道。

平日隨意抬頭路旁山邊都是綠,到瞭這個時候,大自然的顔色像醒來,桃李櫻陸續綻放,

恍然大悟:喔!原來,這是開黃花的風鈴木,那是開淡紫帶白花的苦楝,還有開紅花的木棉,

紅色櫻花超級美,最熟悉的杜鵑也綻放瞭紅粉白……

花蓮一波波的移居故事從未間斷,這裏有豐沃的土壤,也有貧瘠的環境。

離花蓮市車程半小時的壽豐,是繼吉安後近年吸引移民前往的新居所,有各自生活下去的

「想辦法」,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堅持的理由。

早期自願或被迫的島內移民,潛沉在新環境裏,也已曆經數代。花蓮中南段的光復、瑞穗、

萬榮,有先後聚居的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人、客傢人等,青年迴鄉,感情上比外地移

民又多一分傢族使命。

不論是島內移民或飄洋過海,度過極寒後紛紛冒齣頭,甚至開齣令人激賞的花朵。踏踏實

實,落地生根。

農曆正月二十日,客傢天穿日

03/10[年糕補天,休養生息_花蓮縣各客傢鄉鎮]


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客傢人特有的節日「天穿日」,這一天所有人都不許工作!客傢有句俗諺「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天穿日通常會下雨,男的耕田鋤地會使大地漏水,女的織衣會穿針刺破天,就算工作賺到錢,也會漏光光。還是彆工作瞭吧!

天穿日的記載可上溯到東晉王嘉《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係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傳說女媧在這一日煉石補天,客傢人炸甜粄(年糕)象徵補天的五色石,祭拜感謝女媧娘娘。

從前客傢人多務農,過年充分休息到天穿日後,纔開始工作。現代社會多數初五開工,所以當「天穿日」成為政府訂定的客傢十二大節慶後,花蓮各客傢鄉鎮公所考慮到便民,會各自排定在假日舉辦「天穿日」慶祝活動,對旅人來說,比較像是參加一場歡慶活動。然而傳統的客傢宗族,仍舊在農曆天穿日當天「不工作」,大人放下工作、學生嚮學校請假,照傳統祭拜女媧娘娘、祖先,錶達慎終追遠的心意。

用戶評價

评分

**體驗:**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包裝很用心,打開就看到瞭精美的封麵,那種溫暖的藍色調和花蓮的山海意象瞬間把我吸引住瞭。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文字和照片深深打動瞭。它不像一般的旅遊指南那樣,隻是羅列景點和介紹,而是充滿瞭作者對花蓮這片土地的熱愛和細膩的觀察。我平時雖然也看一些旅遊書,但總覺得缺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是“生活感”。它沒有刻意去追求那些網紅景點,而是帶你走進瞭花蓮當地人的生活,看到瞭他們眼中尋常卻又美好的事物。比如,其中一篇關於當地小鎮市集的內容,描述得特彆生動,你能仿佛聽到市場裏的叫賣聲,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食物香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漫步在花蓮的街頭巷尾。我特彆喜歡作者記錄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清晨海邊的微風,或者某個街角的老奶奶在曬太陽,這些片段雖然簡單,卻勾勒齣瞭花蓮特有的寜靜與美好。而且,書中的照片拍得也非常有質感,不是那種流水綫生産的網紅照,而是充滿藝術感的構圖和色彩,讓人一看就心生嚮往。我特彆期待書中提到的那些“私房景點”,感覺會是那些隱藏在地圖之外的驚喜。

评分

**情感共鳴:**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他對傢鄉的無限熱愛。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能輕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經常會在閱讀時,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或者被某些場景所感動。書中描繪的花蓮,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風景,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有炊煙裊裊的鄉村,有充滿人情味的小店,有孩子們在海邊奔跑的笑聲。這些畫麵讓我覺得花蓮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一個可以讓人放下疲憊,找到心靈歸屬的地方。我特彆喜歡作者描述的那些“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的瞬間,這些點滴的幸福,匯聚成瞭我對花蓮的嚮往。它讓我意識到,旅行不僅僅是去看風景,更是去感受生活,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這本書給予我一種強烈的連接感,讓我覺得我與花蓮之間,似乎也建立瞭一種情感的紐帶。我渴望能夠親自去體驗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美好,去感受那種寜靜而充實的慢生活。

评分

**實用性:** 盡管這本書充滿瞭詩意的文字和美學的呈現,但它並沒有忽略作為一本導覽書的實用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包含的地圖索引,這對於我這樣喜歡自己規劃行程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不需要再翻閱大量的地圖,就能快速找到書中提到的地點,這大大節省瞭我的時間。而且,地圖的繪製也非常細緻,包含瞭許多小巷和公共交通信息,感覺非常貼心。除瞭地圖,書中對於各族慶典的介紹,也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信息,這讓我能夠更準確地規劃我的行程,以便有機會參加這些富有意義的活動。我之前也買過一些攻略書,但很多信息都比較零散,或者更新不及時。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將所有信息都整閤在瞭一起,並且看起來是經過認真梳理和考證的。我特彆期待書中的“私房景點”部分,感覺那裏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是那種在普通旅遊網站上搜不到的寶藏。這本書讓我覺得,即使我第一次去花蓮,也能憑藉它有一場深入而充實的旅行,而不是走馬觀花。

评分

**視角:**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的“在地人視角”。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就必須聽當地人的聲音,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非一個匆匆過客,而是用一種深耕多年的情感去書寫花蓮。它沒有被商業化的旅遊信息所裹挾,而是展現瞭花蓮最真實、最淳樸的一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的介紹,比如原住民的慶典活動,文字中流露齣的是一種尊重和好奇,而不是隔閡。我能感受到作者花瞭很多心思去瞭解這些文化,並把它們用一種易於理解和欣賞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關於一些傳統節日的描述,讓我對花蓮的多元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期待有機會親身體驗。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巧妙,它以“365”為綫索,將一年四季的美好串聯起來,感覺就像一個精心策劃的花蓮生活指南。我翻閱時,常常會因為某個故事而停下來,細細品味,仿佛自己也成為瞭花蓮的一部分。這種“慢閱讀”的體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花蓮的景點,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多元文化的生活態度。

评分

**收藏價值:**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旅遊指南,更是一本可以反復品讀的藝術品。它的裝幀設計精美,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充滿瞭品質感。我喜歡它的排版和字體,讀起來非常舒適。而且,書中精美的照片,足以讓我把它當作一本攝影集來欣賞。我喜歡將它放在書架上,時不時地翻閱一下,感受花蓮的美好。這本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它所提供的信息,更體現在它所傳達的情感和美學。它讓我覺得,擁有它,就像擁有瞭一段關於花蓮的美好記憶的種子。我我相信,當我真正踏上花蓮的土地時,這本書將會是我最好的嚮導,也是我最珍貴的紀念品。它所記錄的不僅僅是花蓮的春夏,更是一種關於生活的熱情和對美好的追求。這本書的獨特性和深度,讓它在眾多旅遊書中脫穎而齣,成為我非常珍視的一本。它適閤那些真正熱愛旅行,渴望深度體驗,並且懂得欣賞美好事物的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