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的回返:2014第四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鬼魂的回返:2014第四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录像艺术
  • 当代艺术
  • 台湾艺术
  • 实验影像
  • 艺术展
  • 鬼魂
  • 文化研究
  • 影像
  • 新媒体艺术
  • 策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主办的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长期关注现代生存以及现代性发展的议题。第四届展览「鬼魂的回返」则是探寻现代性空间之外的叙事可能,并借此回望由现代性叙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所构成的现代世界。

  面临全球化的现代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吸纳了西方科学语言以及理性辩证式的逻辑,将之转化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这种知识结构中,诸如泛灵论、超自然经验、巫觋祭仪以及神鬼之说等思想及实践,皆会被轻易斥责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学,即是发展非现代影像叙事的一种努力。

  近年来,「泛灵论」在欧美艺坛成为了热门话题;一方面是为了理解被西方现代社会所长期掩蔽的文化结构、二方面是借之来理解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拜物教倾向。然而「泛灵论」在台湾或非西方社会中,虽然被学院或知识阶级所排除,却是常民生活中的开放性景观。也因此,在台湾重谈泛灵及神鬼之说,自有其脉络上的殊异性必须加以梳理;对于台湾创作者而言,鬼神世界并非遮蔽、隐晦的历史谜团,而是具有普遍身体经验的生活文化空间。面对这个特殊性,台湾及亚洲的创作者,往往将鬼魂的幽灵式主体,视作处理历史档案、以及政治现实的叙事方法。

  本展架设出时间轴线以及影像机具上的跨度:展出作品从1955年,让.胡许的民族志纪录片《癫狂仙师》、80年代菲律宾导演奇拉.塔西米克的实验电影《土伦巴》、90年代台湾导演黄明川的独立电影《宝岛大梦》、一直到当代国际新锐创作者的录像及多媒体艺术创作。展览期间播放动态影像的平台更包括了16mm电影胶卷播映机器、映像管电视、数位投影器、一直到兼具互动功能的「i-pad」。播映空间从美术馆拉到了庙埕、乐生疗养院、宝藏巖等多处流动式的投映,暗示了播映技术可能佔有的历史叙述空间。「鬼魂的回返」所描述的,不仅是对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背离;同时也是回返到影像美学的层次,透过时间、场所、机具、语言以及议题等召唤术,让观众深入理解影像的魅影性质,体验降鸾于其中的现代史鬼魂。

  本书集结三十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团体之精采作品介绍,更收录多数参展作品影像,以向读者与未能亲临展览的观众。

本书特色

  1.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所主办的展览,于凤甲美术馆展出,本书为2014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之展览画册

  2.本书收录2014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之参展录像作品。
《幽灵的低语:跨越时空的影像碎片》 一瞥: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艺术展览的记录或评论集,而是一部深度探索“非在场”主题的影像美学论文。它聚焦于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语境中,如何通过媒介的力量,捕捉、重现或干脆地缺席某些事物——无论是历史的幽灵、记忆的残骸,还是未来尚未成形的意象。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揭示影像技术在处理“不可见”维度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深度和叙事潜力。 第一部分:阴影的形塑——媒介与“不存在”的逻辑 本部分开篇即提出一个核心论点:所有影像的产生,本质上都是对“不在场”的一种声明。录像艺术,作为一种依赖时间流逝和电子捕捉的媒介,其脆弱性和易逝性恰好成为探讨“幽灵”的理想载体。 我们首先考察早期实验电影中对“时间断裂”的处理。作者援引了德吕克(Stan Brakhage)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分析他们如何通过重复、停顿或故意制造的技术失真,使得屏幕上的影像如同一个“回音室”,只剩下过去事件的残影。这里的“幽灵”不是指超自然现象,而是指被理性叙事所排除的、被压抑的经验碎片。 随后,章节深入探讨了“主体缺席”的议题。在许多当代录像装置中,人物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模糊的,甚至完全由环境噪音或空镜头来替代。这种对在场主体的规避,迫使观看者将注意力转向空间本身的“记忆负荷”。影像不再是描绘事物,而是成为一个诱导装置,让观众在黑暗中“构建”出他们自己缺失的对象。 书中详细比对了“留存”(Retention)与“回返”(Return)的差异。留存指向对既有材料的简单复制,而回返则暗示着一种无法被完全驯服的力量,它总是在不经意间以扭曲或异化的形式重现。作者认为,优秀的录像艺术作品总是悬停在这一张力之间。 第二部分:数字废墟与记忆的算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带来了“永恒的在场”的幻觉,但这恰恰强化了“遗忘”的必然性。本部分将焦点转向数字时代的“数据幽灵”。 “数据幽灵”被定义为那些被算法筛选、分类,但最终因冗余或不符合规范而被系统抛弃的信息流。录像艺术如何介入这种数字化的淘汰过程?作者分析了几种策略: 1. 像素的腐败与熵增: 探讨故意对数字文件进行破坏、压缩或循环播放,使其视觉信息退化到无法辨识的状态。这种退化模拟了记忆在时间侵蚀下的面目全非,将数字错误转化为一种新的“故障美学”。 2.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 分析艺术家如何利用网络直播的延时、IP地址的漂移,以及匿名评论区中涌现的集体潜意识,来制造一个“无主体之声”。这些声音虽然即时,却缺乏明确的来源锚点,如同网络空间的集体幻觉。 3. 仿真与超真实: 引入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的理论,讨论高度逼真的三维重建或虚拟现实(VR)体验,如何反过来暴露出“真实性”的空洞。当影像的拟真度达到极致时,我们所面对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个更坚固、更难以逃脱的“影像牢笼”。在这种牢笼中,真正的“幽灵”是我们对“原本”世界的怀念。 第三部分:观看的仪式——参与者与不可见的共同体 最后一章将视角从作品本身转向观看行为,探讨艺术场所(画廊、暗房)如何成为一种现代巫术仪式的发生地。 “回返”不仅仅是作品的主题,也是观看过程的体验。作者认为,录像艺术的观看往往要求一种极端的身体在场——长时间的凝视、对黑暗环境的接纳,以及对重复叙事的忍耐。这种强迫性的沉浸,使得观众更容易进入一种恍惚状态,为“幽灵”的显现创造了心理条件。 书中细致剖析了“目光的陷阱”:当屏幕上的影像强烈地吸引住观众时,观众的目光本身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在空间的氛围和下一位观众的想象之中。因此,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对“过去观看行为的幽灵化再现”。 最后,本书总结道,艺术作品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它成功捕捉了什么,而在于它成功地拒绝被完全拥有。那些“回返”的幽灵,那些未被充分阐释的碎片,才是驱动艺术持续对话的能量源泉。它们挑战了我们对清晰、逻辑和在场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接受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潜在可能性的世界观。 本书适合对后结构主义美学、实验电影史、媒介哲学以及当代艺术中的“缺席美学”有深度兴趣的研究者和创作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框架,用以审视影像艺术在处理时间、记忆与技术边界时的复杂性。

著者信息

策展人简介

龚卓军


  1966年,龚卓军出生于台湾嘉义,并在1998年以《身体想像的辩证:尼采‧胡塞尔‧梅洛庞蒂》一文,获得国立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任教于淡江大学通识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2006年,发表《身体部署:梅洛庞蒂与现象学之后》一书,获台湾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2007年起,任教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2009年起,担任《艺术观点》(ACT)季刊主编。龚卓军曾翻译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的《空间诗学》、以及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眼与心》。近年来,龚卓军开始进行当代艺术界的策展工作,曾于2013年于台北诚品画廊策画过「Are We Working Too Much?」展览、2014年6月于台南策画「绝对不纯粹」东亚论坛:报民/AABB—台南/东京交流计画、10月于台南RICVA+r:ead #3「东亚对话驻村计画#3」、11月于台北凤甲美术馆「鬼魂的回返」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

高森信男

  高森信男(b. 1985),独立策展人、交通大学应用艺术所博士候选人及北艺大讲师,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台北;擅长亚洲地区之跨文化与现代及当代艺术观察,所策之展览多涉及少数族裔、跨领域、历史记忆、地方性等议题。2010年创立并主持「奥赛德工厂」策展团队,曾策画之展览包括「后态度」,并在2011年于墨西哥的Ex Teresa Arte Actual展出;2012年的「南国.国南」台越艺术家交流计画,则同时在越南胡志明市与台湾台南做展出;2013年夏天于GlogauAir德国柏林展出「Sommerreise」展览、同年底则于台湾台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出「艺术家博览会主题展—府城风景」;2014年夏天的「拾荒花园」于诚品画廊展出,同年11月「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鬼魂的回返」则于台北凤甲美术馆展出。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夜空下,隐约可见一抹幽蓝的光晕,仿佛有什么东西正从虚无中浮现。我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和封面吸引了,虽然我并非录像艺术的专业人士,但“鬼魂的回返”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叙事感和悬念。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鬼魂”,以何种方式“回返”?是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记忆,还是潜藏在现代社会中的某种暗流?“2014第四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信息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某个单一的艺术项目,而是汇集了那一届展览中众多艺术家、作品和思考。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录像这一媒介来探索“鬼魂”这一主题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2014年的台湾,艺术家们是如何看待和表达“回返”的,这其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变迁的痕迹,或者对未来的某种预示?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像一个谜题,诱惑着我去一层层地揭开它。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其排版所吸引。文字清晰,图片精美,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光是这视觉上的呈现,就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精心策划的诚意。书中的图片,尤其是那些录像截图,即便只是静止的画面,也似乎传递着一种动态的信息,仿佛下一秒就能从屏幕里“跳”出来。我尤其对那些暗示着过去与现在之间联系的图像感到好奇,它们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隐喻?“鬼魂”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都有着丰富的解读,我猜测这本书中的“鬼魂”或许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幽灵,而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未竟的事业、被压抑的情感,或是社会转型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录像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能够捕捉时间、空间和人的情感,我觉得通过录像来表达“鬼魂的回返”,一定能产生出许多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尺寸和纸张触感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页也十分顺滑,这对于一本艺术画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验。虽然我还没有细致地看完每一页,但我能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展览的记录,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我对“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这个平台非常感兴趣,它在亚洲艺术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第四届”意味着它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我猜测,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一定代表了当时在录像艺术领域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而“鬼魂的回返”,这个主题,又会是如何被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是历史的回响,是身份的追溯,还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了解在2014年的台湾,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影像的力量,去触碰和回应那些深藏在时间长河中的“鬼魂”。

评分

从目录的标题和一些零星翻到的章节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相当严谨,仿佛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线。我不太熟悉录像艺术的理论体系,但“鬼魂的回返”这个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记忆、创伤、身份认同、历史叙事等宏大的议题。我猜想,书中的论述和作品分析,一定会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而“鬼魂”这个概念,恰恰是人类普遍情感的连接点。无论是来自过去的阴影,还是对未来的迷茫,都像是某种形式的“鬼魂”,在我们心中萦绕。我非常期待了解,在2014年,台湾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和概念,通过影像的语言来具象化,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或者说,让它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让人感受到内容的厚重。我并非研究录像艺术的专家,但我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作品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鬼魂的回返”,就像是一个引子,勾起了我许多关于时间、记忆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我想,在2014年的第四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上,艺术家们一定是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去诠释“鬼魂”这个概念。它或许是指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又或者是个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感。而“回返”,则暗示着一种重新审视、重新理解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在影像的光影之间,那些“鬼魂”是如何重现,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