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104年小说选

九歌104年小说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九歌
  • 年度选集
  • 短篇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学选集
  • 故事
  • 散文
  • 佳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仰望夜空,星芒闪翳,宇宙星系随时光流转,四季各有不同。小说如星子,主编童伟格探索浩瀚星空,将一年中光姿殊异的十六枚七彩光芒,汇聚成耀眼星图。「好小说」于他而言,即小说家以作品「封存」对小说的「持续探索」,当作品被置放在更长的时程中,仍可见其存在的「独异启发」性,以及「涉及初始状态的描述」,因此他打破长短篇小说的分类标准,选入的作品,皆得窥其创作初衷、独特性。入选者有中生代的领军小说家苏伟贞、蔡素芬、骆以军、黄锦树、袁琼琼、陈淑瑶、张亦绚,近年崭露头角的徐誉诚、黄崇凯、卢慧心、张怡微、川贝母,以及获得文学奖项的钟旻瑞、萧钧毅、陈姵蓉。

  苏伟贞〈活口〉直探至亲辞世的「其后」,创作已超越了死亡,张亦绚〈永别书〉将个人记忆归零,将生命期程重新格式化,与〈活口〉形成相异的对照组;钟旻瑞〈泳池〉、陈姵蓉〈阿弟〉示现年轻创作者,对小说美学探索的可能定向;川贝母〈小人物之旅〉有趣的超现实书写实验、黄崇凯〈水豚〉从通俗桥段鍊出怪诞特质;蔡素芬〈往事〉、卢慧心〈蛙〉写无解的情感,抒情凝练;徐誉诚〈无乐〉、陈淑瑶〈周围〉从身体的病痛面向情感与生活;骆以军〈作品〉、黄锦树〈彷彿穿过林子便是海〉探讨最后的家土与归属;张怡微〈春天别来〉、袁琼琼〈蛞蝓和它的盐〉写疏离与重逢。

  年度小说由马来西亚小说家贺淑芳〈初始与沙〉获得。该篇以内在的感觉结构,融合文学的现实感知,是面向现实、立意超现实的佳构。

本书特色

  ★    一○四年度小说奖,由贺淑芳作品〈初始与沙〉获得。

  ★    由小说家童伟格担任主编,编选本年度文坛值得一读再读的十六篇小说。

  ★    本书邀请今年金蝶奖金奖得主的雾室作封面设计,以文字拓印与晕染为设计主视觉,象征文学里包含各式想像与心情,透过字句感染读者。
《古籍寻踪:宋代诗学与文学思潮》 引言:探寻文脉流变,重塑文学图景 本书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宋代。宋代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文学艺术的繁荣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宋代文学思潮的内核,特别是诗学理论的演变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我们不满足于对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赏析,而是着眼于探究支撑这些作品诞生的理论基础、审美范式以及文人阶层的精神世界。本书将细致梳理自北宋初期至南宋晚期,文人如何应对唐代文学的辉煌遗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体系。 第一部分:北宋诗学的理论建构与流派分野 第一章:从“文不甚盛”到理论的自觉 北宋初年,文坛普遍弥漫着一种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对盛唐气象的追摹与焦虑。本章首先分析了这种“拟古”现象背后的文化心态,探讨了初宋文人在诗歌创作上所面临的困境。然而,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宋代的诗学理论开始从对技巧的探讨转向对“理”与“意”的追寻。 我们将重点剖析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文坛领袖如何倡导“以文为诗”,即强调诗歌应具备更强的议论性、哲理性与史学深度。这一转变标志着宋诗从侧重形式美向侧重内容与意蕴的重大转向。我们详细考察了欧阳修关于“忠厚”的诗歌主张,以及王安石对“理”的极致追求,如何为宋代诗学定下了基调。 第二章:苏轼的“以学问为诗”与“意在言外” 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丰碑。本章将苏轼的诗学思想视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苏轼的诗歌理论核心在于“以学问为诗”和“论天下之理而尽之”,这并非简单的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将人生体悟、哲学思辨融入诗歌表现的创作观。 通过对苏轼关于“意境”、“譬喻”等理论的梳理,我们阐释了其“意在言外”的审美原则如何打破了传统上对诗歌语言的刻板要求。重点分析了苏轼如何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既旷达又深沉的独特风格,并考察了这种风格对后世文人的巨大示范效应。 第三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格律与“点化” 江西诗派的兴起,标志着宋代诗学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技巧锤炼和语言创新的阶段。本章详细剖析了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特别是他对于“点化”和“拗救”的强调。 我们深入探讨了黄庭坚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某些理论倾向,但又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奇险、用典的精妙、以及对前人诗句的重新组织与提炼。本书通过对江西诗派核心成员(如陈师道、吕本中)作品的细致比对,揭示了他们如何系统化地将黄庭坚的理论付诸实践,从而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探讨了后人对该流派“雕琢”之讥的成因。 第二部分:南宋文人的转向:理学、山水与个人的情志 第四章:理学思潮对诗歌创作的渗透与影响 南宋的政治环境与理学思想的兴盛,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学取向。本章探讨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大师们对诗歌文学的评价与影响。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这使得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成为了一种体悟天道、修养心性的媒介。 我们将分析朱熹的诗歌批评,特别是他对“韵外之致”的强调,以及他如何将道德规范融入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之中。这种影响使得南宋诗歌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内省与克制的特质。 第五章:陆游的爱国情怀与诗史的记录 陆游作为南宋诗坛的巨擘,其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强烈的爱国主题与对时代苦难的记录。本章将陆游置于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分析了陆游如何继承了杜甫的“诗史”传统,但又加入了宋代特有的文化情怀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重点研究了陆游在不同创作阶段,其对“力”与“气”的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大量模仿前人、嫁接不同题材的方式,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学世界。他的诗歌,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深沉的时代心声。 第六章:晚宋诗学的新变与“平淡”的回归 南宋后期,随着战乱的延续与理学体系的成熟,诗坛出现了一股反思与回归的思潮。本章关注杨万里、陆游晚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平淡”倾向。 我们考察了杨万里如何从早期的学问派转向更注重日常、更具生活气息的创作,他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主张,是对宋代以来诗歌过度雕琢的一种温和矫正。本书认为,这种“平淡”的回归,实则是对宋代诗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总结:在经历了对“理”、“学”、“奇”的层层探求之后,文学最终又回到了对本真情感与自然状态的朴素关怀。 结论:宋代文学的现代性启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宋代诗学从“拟唐”到“自成一家”的复杂历程,强调了宋代文人在理论构建、审美选择和语言运用上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宋代文学并非只是唐诗的延续,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向,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光芒和深沉的学养,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学高峰。 附录:宋代重要诗学著作目录与评点选粹 索引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童伟格


  一九七七年生,新北市人。台大外文系毕业。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作品〈王考〉获二○○二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大奖,〈暗影〉获二○○○年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参奖,〈躲〉获二○○○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我〉获一九九九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西北雨》获二○一○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着有短篇小说集《王考》,散文集《童话故事》,长篇小说《无伤时代》、《西北雨》,舞台剧本《小事》。


图书目录

主编序     初始探索,个人导读  童伟格
1 苏伟贞        活口
2 蔡素芬        往事
3 徐誉诚        无乐
4 黄崇凯        水豚
5 卢慧心        蛙
6 骆以军        作品
7 贺淑芳        初始与沙
8 黄锦树        彷彿穿过林子便是海
9 袁琼琼        蛞蝓和它的盐
10 张怡微        春天别来
11 川贝母        小人物之旅
12 钟旻瑞        泳池
13 张亦绚        永别书:在我不在的时代
14 陈淑瑶        周围
15 萧钧毅        记得我
16 陈姵蓉        阿弟

附录 一○四年年度小说纪事 邱怡瑄

图书序言

主编序

初始探索,个人导读


  《九歌一○四年小说选》主编,原本是陈雪,去年底,因陈雪健康有恙,由我临时接下编务,在排山倒海而来的稿件中,开始和时间赛跑。我猜想,亦是在那样竞赛里,我感觉编者报告中,理应说明的趋势观察(总结说来,过往一年小说创作,说明了哪些共同大趋向),对我而言,无法不显得仓促武断。我毋宁更愿,将过往一年,视作更长时程一部分,且盼望我对小说家们各自作品诠释,在篇幅所限内,仍能尽可能伸延向那更长时程,提出一种绝非定论,而是涉及各自初始状态的描述。这么一想,事情就比较明确了。就编选范畴,我沿用九歌出版社多年惯例,以过往一年,在台湾,发表于文学杂志,报纸副刊与文学奖作品集的小说为择取对象,从中选出十六篇作品。我决定不区分这些作品,是否真为短篇小说,或实为长篇节录,这自然是因长程看来,我意识到这分类的不稳定,也意义不大。于是,我就用更简单明确,但想必更不可能客观的标准去选择:对我而言,这是不是好小说。

  「好小说」,对我而言,意谓这作品,以特别方式,封存小说家对「小说」此事的持续探索。这样的探索,即便我以对小说家过往作品积累的理解,放在更大时程里去看,仍然存有独异启发。于是,「探索」作为关键词,不免将是各位读者,在接下来作品导论中,会一再读到的字眼;而恐怕,接下来的导论,也难免主要会是我的独语报导。然而,这心愿是真挚的:我盼望这个报导,能挟带尽可能深广的已历时程,为这个文学场域,回溯性提出创作者们,各自琢磨的文学命题。因为这样,我施行编者能做的最大虚构,以一个统合架构,描述就我所见,入选的十六篇佳构,各自意向所指。我盼望这虚构,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暂可静视的介面,基础理解:过往一年,小说家们各自持续的创造。因前述设想,我认为以苏伟贞书写,开始作品导读,是极合宜的。

  苏伟贞的〈活口〉,为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旋转门:动静之间》之断章。以强悍的小说家书写意志,《旋转门》答覆十年前,封印于《时光队伍》(印刻,二○○六)表层的漫游叙事,与悼亡修辞底下,艰难的时光命题:在至亲辞世后,对生者而言,追忆过往的心念、个人未来生命期程,及「写作」此事本身,是否有意义?〈活口〉延伸意义辩证,直探「其后」,至亲真确已不在场了的伤停宇宙,可视作浓缩示现《旋转门》探索意向的代表篇章。十年沉静探究,严格自疑自证,苏伟贞书写,陈明一种宝重的小说家职志:对小说家而言,可贵者小说创作,而非涤洗个人心境的前小说书写。

  〈永别书:在我不在的时代〉,则为张亦绚同名长篇新作首章。整部《永别书》(木马,二○一五),承续张亦绚在《爱的不久时:南特/巴黎回忆录》(联合文学,二○一一)里,语态完熟发展的「我」,以聪明无比,灵光与幽默俱在的独语声调,论证一位「六年级」生,以解严时刻系年青春,以后戒严时期运动反挫,反思个人存有情况的启蒙之旅。论证命题核心,则为「认同」。作为首章,「我」在〈永别书〉中,设下个人记忆归零点,开启「我」对个人生命期程重新格式化工程,并带起书写意义之辩。因为如此,〈永别书〉与〈活口〉各自独特地,形成一组迥然相异的对照。

  以过往一年,陈淑瑶陆续发表的作品推论,〈周围〉应为长篇小说之一篇章:这些作品,合幅为一对僻居市镇边缘的母女,生活日常的素描。孤独远绕的「流水帐」:「父不在」时光的静谧或腹语。其中,〈周围〉或能作为陈淑瑶,对此命题之内容与形式思索的代表篇章。小说质简切开一个惘惘时点:女儿动用「之前就存着现在才拿出来用」的谎话,以便错开多冗日常,独身前往医院,检查可能恶症。由此切点启动的叙事举重若轻,重重环顾一个已历经验(就医)的新旧见历,反写无心却「真正的聆听」,以及一个有心到热闹风火,形同雨中幻影的周遭。

  蔡素芬的〈往事〉,也许亦为长篇创作一篇章。从一切相对冷硬、但人我实貌与边际对己而言,较能稳确掌握的哀乐中年,小说架起观望镜,由「他」回溯已逝抒情年代,并祈望重建联系。回溯主事件,是段未竟恋曲:往昔,「他」热切真挚,以对共同未来的理想,去规训与惩罚恋人「她」;而青春诗人「她」,在忍过禁抑,取得挥别偏南乡里的许可后,也避远了「他」。昆德拉,《生活在他方》命题的性别反证。相对于昆德拉对「抒情」之危险的思辨,〈往事〉以禁抑年代的语征与暴力,细密及身,勾勒出沉默的她。小说结局谕示伤害的无可追补:「他」望过隔断,望见「她」更远撤的失语。

  长篇小说话语切片:追想或悼念,对一位之前此后,对「我」构成在场参照的往者,及其远示的离散族性;对一个破碎历史场域,以其苦痛造就的在场者「我」。以主角静谧在场,分心觉察世界「如常」流动的素描;以专诚凝视光隙,确认「她」从此静默的抒情。

  事关记忆命题,对反长篇小说话语,萧钧毅的〈记得我〉,纯熟实践短篇结构需为的节制。就叙事分析,〈记得我〉与朱宥勋的〈晚安,儿子〉有语境联系:核心情节,均关于一受排挤(或霸凌)学生之失踪,及其父的寻人。相对于〈晚安,儿子〉揭晓失踪者的「被寻获」,从而使整篇作品,锚定为对教育体制之伪善塞责的义愤实写,萧钧毅以寻人未果,启动短篇小说以其留白截断,所形成的全景转喻;将失落不遇,前延贯穿为作品里,所有人普遍处境。远探本质的协商。「记得我」,因此是这样一种平静祈使:所有那些「被侮辱与受损害的」,放在一个广漠有伤的世间,如何能被独特地记得?

  陈姵蓉的〈阿弟〉,则以引人同乐的欢愉笔调,反衬「阿弟」,这未及有能以追忆话语,兑换存有之悲伤的婴儿,降生在这狗跳鸡飞的人间,由怀抱他的「我」,所感受的具体重量。〈阿弟〉展现别趣于〈记得我〉的铭刻:这些浮世屡见,因而说来不新鲜,却严重欠缺古典悲剧崇高感的人生留难(失业,病老,夫妻失和等),皆由陈姵蓉以生动修辞,译写成为类型化角色专设的独特处境。就编剧理论看来,角色处境,几乎即是类型化角色的一切,因此,无法自我表述的「阿弟」具体是:所有作品中已述的,一切先于他,且必然将要影响他未来处境的存有。

  对照上述两篇台北文学奖获奖小说,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钟旻瑞的〈泳池〉,或许示现年轻创作者,对小说美学探索的可能定向:对个人择取之典律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说来,以「泳池」场景,蕴涵慾望涌动,当然绝非新颖想法;而〈泳池〉世界(现代性冷调居家空间,洁癖般带着禁慾色彩的男人,及其所做美味料理;及这一切,对一位深思沉静的少年,所形成的吸引力),则使人想起村上春树后期作品。然而,或许正是以此为基础,钟旻瑞开展对个人书写风格的琢磨,展现一种字斟句酌,形拟白描的,对文字自身魅力的投入与看重。〈泳池〉也因此,成为内在完备的佳构。

  立于文字美学的世界外,川贝母的短篇小说集《蹲在掌纹崃谷的男人》(大块,二○一五),则呈现作者对小说之虚构性的探索:作为虚构体裁,小说能全景承载的奇遇,言说的梦境,与多重并置的平行世界等,所有这类事关虚构之虚构的结构性创造。简要说来:川贝母探索一种并无波赫士之博学互文的,更为直接的寓言场域;或一种个体在日常瞬间,如遭逢虫洞、任意门,从而也就身涉异境的超现实书写。关于后者,已收录书中的〈小人物之旅〉,是一次有趣实践。在窄仄篇幅里,作者如故事中的「我」,为我们明快前推视镜,直到乍然,异境就这么从身后追上,等候我们回身对视。

  小说家以短篇结构,各自演示的全景调度:研究无差别吞没人之独特性的,无法完满的人世;研究人世独有的荒谬性,如何环伺独特一位姗姗迟到者。对个人文学典律的全心再创造,以取得动支那必然老于「我」之时态的书写技艺;对新鲜意念常保好奇,从而以说故事之热情,重探虚构的魅力。

  从《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逗点,二○一二),到《黄色小说》(木马,二○一四)这部佳构,黄崇凯展现对重层虚构的热爱。以作品系谱定位,〈水豚〉翻转作者对平行互文的探索,而将虚构,落实为对现实未来的假设。「现实一种」:〈水豚〉的寓(预)言性,非因直书未来,而是因猜想我们所历现实,将以何等不可思议的方式告罄。〈水豚〉或仍藏存互文,如其中去动物园偷动物之起手式,使人想起伊坂幸太郎,《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置物柜》。就此而言,黄崇凯承续个人对通俗桥段的鍊金术,提取类此情节吸引人的怪诞性,伸展为台湾岛内种种情状,「既违和又相安无事」地交织的怪诞特质。

  卢慧心的〈蛙〉,已收录于短篇小说集《安静.肥满》(九歌,二○一五)。小说集里十一篇作品,以目光独到,平白如实的方式,表现因各自缘由,而在情感位阶中,落居劣势之人的踌躇或追求。或者,主动敬远的离群与自闭。其中,〈蛙〉是篇特别凝练深潜的好作品。借描述「她」的异乡探亲之旅,作者回旋叙陈藏存「她」心中,无解的情感难题。无解,非因有情遭遇无情,而是「她」,遭逢一个已将「能承受的情感容量用完」之人,从而仅能将爱情温柔退让给悲悯;甚且,在这特别的劣势中,连必然嫉妒,都像是特别恶劣的一种情感。卢慧心深切描摹的,是人自然会因取得对伤痛的共感,而彼此疏远的可能。

  人的自然:同受天性驱使,但或许,使他们以独特方式发声与静默的,不会是旁者。从引文起,徐誉诚的〈无乐〉,以变形的奏鸣曲结构,探触「你」的情感赋格。对反于〈蛙〉里,「她」因亲解他者而自承的苦痛,在异乡中,因疏离亲者的善意而初得释散,〈无乐〉中,作者借「你」重复夜投急诊室之旅,表述一个烧灼生命,却无有出路的情感世界:在那里,一切对话,彷彿都已建「公版模组」,适合因应人我处境,快速键选用。借引《浮士德博士》的贝多芬诠释,作者藏潜一种对表达或命境之终结的深望,亦变奏地,为重复历程藏有的可能未知,留下一种期盼:「你」的出路,在「最后想起的,仍是自己」的自己。

  张怡微的〈春天别来〉,则展现对话语世界的洞视。不同于《哀眠》(印刻,二○一五)许多篇章,作者以亲族人情世故揣摩,及深浅重层的语言技艺,来建构的上海「世情小说」,〈春天别来〉指向另种当代城市世情:一个因社交软体发达,使人习于公开自我表露,浮泛分享,于是,当对面直接遭遇,人不免因缺乏迂回修辞,而证实各自疏离实况的世界。简言之:一个人惯于「表达」此事本身,而使表达语汇严重退化的尴尬世界。作者锐利洞视的,是这世界本质上的无世故:久未碰见的朋友,「其实一点都没变」,像永恆少女:曾同历的他者之死,或更多幽深体验仅能沉默封包,像水中气泡,对彼此终成泡沫。

  后设性创造:小说家以各自方式,探索他们各自抵达的话语之谜。「小说家」的意义之一或许是:拆解自身话语历史,证成未来。无论谜题指向,是如何反转虚构之虚构并织造现实,或爱是否可能深潜隔绝爱自身;无论是对「我」之自我,分身般重重复影的跟随,或直探疏离中的疏离,一次不堪重复的重逢。

  事关重逢,对反未来,袁琼琼的〈蛞蝓和它的盐〉,在当代语境中,回探一个人际间,犹存隐忍与迁就的古典戏剧世界。这个世界,由一位半世纪未谋面,因脸书而重建联系的小学同学,像远游旅人般携回报导;由在人生历程中,体认到「扶持或帮助,对老年人是很昂贵的,得挑人来分配」的「我」,淡定听取。这远限的叙事框架,反衬同学所述之故事,奇境般的实感。故事核心人际,是同学大学时代起的闺蜜:这如施虐与受虐者间之难解同盟,绵延的绊结,终尔毁散同学家庭,而以关系更新,确证两人同盟的无可摧折。以恨之名,〈蛞蝓和它的盐〉展现生命绊结的另类神性。

  事关对未来的证成,自《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联经,二○一三)起,至《鱼》(印刻,二○一五),小说家黄锦树强势回归,带起一个别具意义的启示:面向文学历史自身的制成,也许果真,惟有站在外边的作者,有能深刻更移,一部必须将他囊括在内的文学史。对照前述作品与史构的对话性,〈彷彿穿过林子便是海〉自成一格,是篇特别内向抒情的作品。彷彿从「防风林的外边」,回探昔时家园,小说静谧洒落,如梦里才能确真的光影,照见过于青春的爱恋,与过早示现的,「最后的家土」。这个重新布散的信息网络,自免过于繁复的思维规训,而以纯粹思念,将防风林外的孤寂自死,远袭为温暖的祝福。

  事关后设性创造,骆以军的〈作品〉,答覆杨凯麟指出的当代创作难题:如何可能,「书写者献身于对不可能开始的无止尽寻觅之中」,以个人创作,迫近「内建于文学中对不可能性的至高肯定」,可视为「字母会」书写实验代表篇章。已持续近四年的「字母会」,指向一种代价未知,亦不重要的小说创作前沿探索,因无论如何,前沿探索最深切碰触的,或许,将只会是创作者无以复制的个人性。〈作品〉实践的,正是这种高张力的动员,字字句句,回证「小说家」,骆以军。小说家骆以军带起的文学难题,如同任一卓有创见的全心创作者,施予他们文学场域的难题:如何可能,赋与他的创造,一种绝不躁浅的定论。

  由此,顺应前述「涉及各自初始状态的描述」,我愿能将年度小说奖,颁给贺淑芳的〈初始与沙〉。这当然不可能是所谓「鼓励」,而是我盼望以此,向小说家贺淑芳致意。为了她的创作,自《迷宫毯子》(宝瓶,二○一二)以降,如此多向却坚持的探索。亦为了〈初始与沙〉,以如此个人化的方式,将〈时间边境〉与〈迷宫毯子〉等篇章即一贯确存的内向感觉结构,弥合对文学场域的现实感知,而成就这样一篇描摹「生在这个地方,写书就像把字写在沙上」的佳构。创造的艰难:面向现实,与立意超越现实的。必要的沉静:为了那必得一再动态重启的「初始」;也为了不急切「以结尾断定意义」,且「宁可把它看成更碎的拼图」的恆远心志。或许,这亦是「小说家」的意义之一:在再次归零的当下,未来对我们,闪现了不可能的祝福。

  最后,作为代班人,我想祝福陈雪政躬康泰,早日元气淋漓地,回去她挚爱的小说创作岗位。谢谢陈雪,九歌出版社陈素芳女士,与蔡佩锦女士的帮助与信任,由我全权决定编务,因此当然,文责全然在我。作为读者,我想谢谢本书所有小说创作者,感谢他们的辛劳,以及予我的启发。作为小说作者,我愿将此书,献给二○一五年。对我们而言,我们同历的,最接近未来的过去。

童伟格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吸引我的地方,其實有很多。首先,就是「九歌」這個出版社的名字。對我這個在台灣生活了幾十年的人來說,「九歌」幾乎是文學的代名詞,它代表著一種堅持,一種品味,一種對文學的嚴謹態度。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的書架上,總會有幾本《九歌》出版的書籍,它們的封面或許樸實,但內容卻總能讓人驚喜。我尤其喜歡《九歌》出版的小說選集,因為它們就像是一個濃縮的文學展覽,能夠讓我一次性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作品,了解當下台灣小說創作的多元面貌。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我雖然還沒有機會深入閱讀,但光是拿到手,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我對裡面的內容充滿了信心。我期待能夠在裡面發現一些 new wave 的聲音,也能夠再次遇見一些我熟悉的老朋友。我很想知道,在104年這一年,台灣的創作者們,他們關注的議題是什麼?他們如何描寫現代人的情感困境?他們又如何透過文字,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的生活?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認為,一本好的小說選,不僅僅是記錄了某一年文學的成果,更能成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讓我們得以窺見時代的脈動,感受人性的溫度。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帶回家,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一杯茶,然後慢慢地進入書中的世界,去體驗那些屬於104年的文學饗宴。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文學的鑑賞能力,大概只能算是個「普通讀者」。我沒有辦法像文學評論家那樣,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一篇文章的結構、技巧,或者深挖其背後的文化意涵。但是,我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它能不能打動我?能不能讓我產生共鳴?能不能讓我讀完之後,對世界有新的看法?而《九歌》出版的書,很多時候都能達到這個標準。我記得我以前讀過一本《九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裡面有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小人物在社會變遷中的掙扎和無奈,讀完之後,我整整一個晚上都無法入睡,腦海裡不斷迴盪著那個主角的身影,還有他那種無聲的吶喊。那種震撼,至今難忘。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雖然我還沒仔細看裡面的目錄,但我的內心已經有了期待。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裡,再次找到那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故事,再次遇見那些讓我產生共鳴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裡的每一篇小說,都能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雖然有著不同的光澤和形狀,但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對生活的觀察,而且經過《九歌》的篩選,它們一定都是品質上乘的。我會用我最真誠的心去閱讀它,去感受它,去和書中的文字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更多關於人生的啟示,也能讓我對台灣當代小說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其實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小說集」,更像是一種「回憶」的載體。我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兒,台灣的文學風氣非常鼎盛,各種文學獎、文學雜誌、文學出版社,百花齊放。《九歌》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名字。當時,我還是一個對文學充滿熱情的學生,經常泡在圖書館,閱讀各種小說。而《九歌》出版的小說,往往是我的首選。我記得我曾經為了找一本《九歌》出版的某位作家的短篇小說集,跑遍了學校圖書館和幾家大型書店。那時候,能夠讀到一本《九歌》的小說,就像是獲得了一份無形的榮耀,因為我知道,這本書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時光飛逝,當年那個熱血的學生,如今也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生活中的瑣事,讓我很少有機會再像當年那樣,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但是,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那段青春的回憶,一下子就湧上了心頭。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再次找到當年那種閱讀的感動,再次感受到台灣小說的獨特魅力。我知道,104年,也就是2015年,對於台灣社會來說,一定發生了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一定也都會透過小說家的筆觸,呈現在這本書裡。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一些新的思考,也讓我重新找回那份對文學的熱情。

评分

關於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我其實有一些個人小小的「迷思」。我總覺得,「九歌」出版的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選,特別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當代文學的「縮影」。因為短篇小說的篇幅較短,作者往往需要用最精煉的筆觸,去捕捉當下的社會氛圍、人們的情感狀態,或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而《九歌》出版社,向來以其對於台灣在地文化的敏感度和對文學品質的堅持而聞名,所以,我對這本「104年小說選」充滿了好奇。我很好奇,在104年的台灣,有哪些議題是大家最關心的?有哪些情感是最普遍的?有哪些生活經驗是最值得被書寫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在這本書的篇章中找到答案。我記得我以前讀過一些《九歌》出版的小說選,裡面的一些故事,讀完之後,我會對台灣的某些角落、某些人群,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它們就像是帶著我去旅行,讓我得以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我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時,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堆文章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份記錄,一份關於「104年的台灣」的文學檔案,一份值得細細品味、深入研究的寶貴資料。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認識當代台灣文學的新視窗。

评分

我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讀者,不太追求那些獵奇、刺激的題材,反而更喜歡那些能夠細膩描寫人物內心、刻畫生活細節的作品。而《九歌》出版社,在我眼中,就是這樣一個專注於「文學」本身,而不是商業炒作的出版單位。我記得我以前讀過的幾本《九歌》出版的長篇小說,它們的節奏可能比較緩慢,但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那種對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卻是其他出版社的作品難以比擬的。因此,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待值非常高。我相信,裡面的作者,一定都是對文學創作有著深刻理解和嚴謹態度的人。他們的作品,不一定會譁眾取寵,但一定會紮實、有力量,能夠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發現一些描寫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故事,也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關於情感、關於親情、關於友情,那些最為純粹、最為動人的篇章。我認為,一本好的小說選,就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們能夠透過作者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去理解不同的人,去體會不同的生活。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去探索它裡面所蘊藏的豐富的文學世界。

评分

說到《九歌》,我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經典」。雖然「104年」這個時間點,對於文學史來說,或許還不算太久遠,但《九歌》出版社向來的選書眼光,總是有著一種能夠篩選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的特質。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很多我認為是經典的台灣小說,都是由《九歌》出版的。它們的文字,可能不像有些暢銷書那樣華麗,但卻有一種樸實的力量,能夠直擊人心。而「小說選」,本身就帶有一種「權威性」,因為它代表著編輯們對當年度小說創作的總結和認可。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我對它的信任感,就像是對一個老朋友的信任一樣,是深厚而穩定的。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夠看到台灣小說創作的「傳承」與「創新」。我期待,能夠在裡面發現一些具有新銳視角、勇於嘗試的作者,也能夠再次遇見一些我所熟悉、所喜愛的老前輩。我認為,一本好的小說選,不僅僅是記錄了某一年文學的優秀作品,更是為後來的讀者,提供了一條閱讀的捷徑,讓我們能夠快速地掌握當代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帶回家,然後,在一個寧靜的夜晚,細細地品味其中每一個故事,去感受那份屬於「104年」的文學溫度。

评分

今年過年返鄉,在家裡翻箱倒櫃,意外挖出了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說實話,第一眼看到書名,腦袋裡閃過無數個關於「九歌」的記憶片段,像是小時候第一次聽到「九歌」這個名字,那時候覺得它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又帶著點神秘感的出版單位,彷彿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文學寶藏。再往前回溯,大概是大學時期,那時候我還對文學創作充滿了憧憬,常常在二手書店裡尋找那些能夠啟發靈感、開闊視野的書籍,而《九歌》的出版品,總是在我的狩獵範圍之內。《九歌104年小說選》這個標題,我大概是在當年的報章雜誌上瞥見過的,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這次在家裡找到,就像是失而復得的寶貝,那種感覺,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雖然我對今年的小說選具體內容還沒有深入了解,但光是「九歌」這個金字招牌,就已經讓我充滿了期待。我對文學的喜愛,就像是對一種古老手藝的著迷,它需要時間的沈澱,需要作者用心地去雕琢,而《九歌》出版社,向來是以其嚴謹的選書態度和對文學品質的堅持而聞名。我記得以前讀過的許多《九歌》出版的小說,有些作者的名字我可能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當時閱讀時留下的那種深刻的感動,那種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對社會百態的描繪,卻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把它從書架上拿了下來,感覺就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既熟悉又充滿了新鮮感。我想,這本書一定會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當代台灣小說創作的最新風景。我對它充滿了好奇,也充滿了信心,相信它不會讓我失望。

评分

我對文學的喜好,其實一直以來都比較偏向於「故事性」。我喜歡那些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活立體,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忘卻時間的小說。當然,我也知道,文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故事,還在於它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和對社會的關照。而《九歌》出版社,在我看來,恰恰是能夠將這兩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我記得我以前讀過幾本《九歌》出版的小說,它們的故事往往引人入勝,但同時,作者又能夠巧妙地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融入其中。那種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品嚐一道精緻的菜餚,既有豐富的口感,又有深厚的底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待,也是非常明確的。我希望,在這本書裡,能夠讀到那些充滿生命力、情節吸引人的故事,同時,我也希望,這些故事能夠讓我有所思考,有所啟發,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能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在我心中播下閱讀的種子,然後慢慢發芽,開花,結果。我會用我最大的熱情,去閱讀它,去感受它,去把它變成我生命中又一個美好的閱讀記憶。

评分

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擺在我的書桌上已經一段時間了,一直想找個時間好好來讀。老實說,我對「小說選」這種形式的書,總是帶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夠匯聚當年度最精華、最具代表性的小說作品,讓我一次讀到許多優秀的創作者的佳作,省去了大海撈針的時間;但同時也擔心,畢竟是「選」,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或者是我個人口味不喜歡的作品穿插其中。不過,「九歌」這個出版社,在我心中始終占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它不像是某些商業化的出版社,而是更像是一位默默耕耘、對文學懷抱著極大熱情的守護者。我一直覺得,《九歌》出版的小說,總是有著一種紮根於台灣土地的氣息,無論是描寫歷史的變遷,還是刻畫小人物的日常,都透露出一種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記得我以前讀過幾本《九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裡面有些故事,讀完之後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甚至在很多年後,書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依然會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彷彿它們就真實地存在過一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時,我對它產生的信任感,幾乎是無條件的。我相信,「九歌」的編輯團隊,一定是對台灣當年的小說創作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敏銳的觀察,他們選出來的作品,絕不只是單純的「好寫」,更應該是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具有時代意義的。我期待在這本書裡,能夠看到台灣小說創作的新銳力量,也能夠再次遇見那些我所喜愛的老面孔。這不只是一本小說選,更像是一份沉澱了台灣一年文學創作的年鑑,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地圖。

评分

拿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是,哇,這時間過得真快!好像昨天還在感嘆2014年的事情,轉眼間就到了104年(我習慣用民國紀年,所以看到104年,感覺特別親切)。我記得我以前是個非常熱衷於追讀當年暢銷小說的人,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追逐「流行」的熱情也慢慢淡了,反而更喜歡沉下心來,閱讀那些經過時間考驗、或者是有深度、有內容的作品。《九歌》出版社,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個品質的保證。它不像有些出版社,每年出版大量的書籍,而是以一種相對精煉的方式,推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我記得我曾經在大學時期,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大量閱讀台灣的小說,那時候很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的許多作品,都是由《九歌》出版的。那段閱讀的時光,對我來說,是充滿啟發的,我從中學到了很多關於敘事技巧、人物塑造,以及如何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和觀察,轉化為文學作品。所以,當我看到這本《九歌104年小說選》時,雖然我還沒有打開它,但心裡就已經有了底。我深信,這本書裡的作品,一定是經過編輯們仔細篩選、反覆斟酌之後的結果,它們代表了台灣在104年度小說創作的一個縮影,也一定有許多令人驚豔的亮點。我非常期待能夠在書中發現新的閱讀樂趣,也希望能夠藉由這些作品,重新拾起當年那份對台灣文學的熱情與關注。這不只是一本選集,更是一次與台灣當代文學對話的機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