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中国经济数据:破解官方统计,掌握大陆经济真相

正解!中国经济数据:破解官方统计,掌握大陆经济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tthew Crabb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有这一本!
财经媒体大推,中国统计权威第一手解读

 
这么完美的经济数据,你不觉得怪怪的吗?

  「一本探讨中国数据的好书,极具参考价值。」~中国经济季刊主编Tom Miller

  知名统计专家,首度揭开中国数据内幕!
  总体经济两套帐、贸易数据灌水、股市将持续疲弱

  中国十三亿消费人口,引发全球企业的「中国梦」症候群。对于在中国经营事业的人来说,了解经济数字如何产生,知道错误在何处,是相当重要的,绝不能只被漂亮的数字迷惑。永远记得:在中国,最容易被公众取得和传播的资料,背后往往都有政治原因。

  外资在中国吃尽苦头,正是因为误解了中国统计数据。本书提供了对中国经济资讯独到且深入的评论,分析企业在解读这些资讯时应认识的眉角。本书举出多个因为对中国资讯解读的不同而经商失败及成功实例,为所有打算在中国投资与做生意的读者,提供深入浅出的指引及极具价值的见解。

  统计上错几个零,在这里都算小case啦!

本书特色

  ★分为总体经济、企业、消费市场三大篇,适合所有在中国行销、经商与经济研究者参考。
  ★分析关键数据的玄机,例如GDP、贸易统计、消费市场规模等,官方统计全都不准确。
  ★为读者提出具体建议:若真要掌握真实状况,可以採用哪些研究方法。

专业推荐

  「本书揭示了许多被人忽视及不为人知的资料陷阱。」~金融时报

  「作者研究中国长达二十年成就不凡,本书是对中国资料怀疑论的绝佳敲门砖。」~雪梨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董事暨中国政治学教授,英国Chatham House副研究员Kerry Brown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马修 (Matthew Crabbe)


  研究机构「解读亚洲」(Access Asia)合伙人,深入研究中国零售市场多年,认为官方公布的零售数字无法呈现中国消费市场真正样貌,花费极大心力在互相矛盾的数据中梳理脉络。过去二十年来,曾针对中国消费市场发表过数百篇研究报告,备受媒体瞩目。

译者简介

唐祖荫


  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研究所,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曾任职知名外商投资信託机构,具有十五年的海外投资经验,所管理的基金亦曾获「金钻奖」肯定。着有《迫切的扩张》,译有《Endgame:终结大债时代》、《红色警戒》等书。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正确解读,才有正确判断
如何看懂一个少算几个零只是小case的国家

导论 在中国,数字是政治,不是数学
重点不是「正确吗」,而是「为什么」

第一部 总体经济
第一章 GDP的玄机
绕到官方数据背后,才能看见真相

第二章 编造出来的财政数字
社会和谐的代价

第三章 红地毯上的红墨水渍
中国的隐形债务危机

第四章 货币政策
外资热钱进来,中资却偷偷外逃

第二部 产业与企业
第五章 制造业数据
中国的国营企业庞大的,只是帐面上的绝对数字

第六章 美化企业帐簿
这么完美的公司,合理吗?

第七章 红筹股的真相
中国政府才是幕后大老板

第八章 被扭曲的贸易统计
一个不可能正确的数字

第九章 创新与内需大成长
纯朴的西藏,后工业化的台湾

第三部 民间消费统计
第十章 人口、就业、中产阶级
城市经济与中产阶级消费大爆发

第十一章 真假零售市场
在中国,大数据是门大生意

第十二章 房地产,最安稳的投资赌注?
生态社区、英式小镇与无人鬼城

结语 龙,真的是神话
奇蹟之后,是改革的开端

图书序言

译序

读这本书,重新检视你手上的中国经济数据


  中国统计资料失真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二○○○年前后,便有研究机构和外资券商提出类似的疑问。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正要「打开大门迎向世界」,开始与世界的标准接轨,统计资料开始受到重视,也受到国际间的检验。例如《亚洲华尔街日报》和伦敦《金融时报》,就双双针对中共官方预估的经济成长率,公开表示怀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指出,中国各省市公布的经济成长资料,和官方公布的整体成长率并不相符。

  以二○○○年为例,除了云南一省外,其余各地成长率均高过全中国。这种「各地都比平均高」的奇怪现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之后,人们也渐渐发现更多中国经济数据的可疑之处。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基(Thomas Rawski)的研究发现,一九九八至二○○一年间,中共官方公布累计经济成长率,高达三四.五%,但同时期能源的使用量却减少了五.五%,物价下跌二%,就业几乎无增长。 这种种现象,与一般成长中国家的经验法则不符。另外,德意志银行曾以电力使用量、飞机载客率、零售销售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推估一九九一至九八年间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成长率,结果发现平均虚增了四.七%。

  除了经济成长率之外,中国另一个重要数据――失业率,也被关注和置疑:《新闻週刊》曾指出,二○○一年官方公布失业率为三.六%,但这不包括一千万名从国营企业下岗的工人,以及当时一亿五千万名分散在各大城市、工作状态不稳定的农民工。失业率数字之所以失真,外界普遍认为是基于不能「动摇国本」的政治考量。

  对投资者而言,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与现实状况可能存在严重误差,直接影响的是资产评价和成长性预估。许多看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观察家和分析师,多半认为中国过度的投资和闲置产能――包括房地产和都市化建设,都将引领债务泡沫破灭和经济崩溃,像是长期经济趋势预测家哈利.邓特二世(Harry S. Dent Jr.)便抱持这样的看法。

  当然,我们不用一味追逐这些空头大师的脚步,大肆批评中国政府「政治凌驾一切」。但中国官方统计数字可信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前面提过二○○○年前后「各地都比平均高」、「影子省分」的现象,经过十年仍未见改善。二○○九年大陆各省GDP总和超出全国三.一兆人民币、二○一○年超出三.一兆、二○一一年超出五兆,到了二○一二年超出金额高达五.八兆,三十一省区市总和超过全国一○%(本书第一章有相关讨论)。

  高盛在二○一三年四月曾指出,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也可能是造假的。因为高盛发现,当年一季度中国对欧洲出口同比仅增加一.一%,对美国出口同比仅增加六.八%,但出口香港却暴增七四.二%!香港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这实在太不合理了。

  这种畸形现象,很可能与地方省市首长下令力保全年一○%外贸增速的目标有关。在力保政绩的压力下,各种奇怪现象应运而生,例如将一千万美元的商品运到香港,第二天再运回深圳,一来一往之间,便「创造」了二千万美元的贸易额;更不用说可能存在的虚假交易(目的是套取汇差或洗钱,本书第八章有相关讨论)。

  在二○一五年三月的「两会」召开期间,中共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形式主义和浮夸主义严重,很多数字有水分。像是GDP增速、财政收入、信贷数据、进出口等都造假」。这是官方人士少见对资料真伪做出如此露骨的说明。同年十月,中央巡视组发现东北三省GDP灌水严重,以致「一些县的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指出,地方政府「命令企业向中国统计局谎报投资、销售和利润资料,而且是成倍数的方式谎报……」。

  面对各方越来越多的质疑,二○一六年一月国家统计局在公布二○一五年全年GDP增速六.九%的同时,统计局长王保安回应:「中国GDP核算有扎实的、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不过几天后,王保安就因「严重违纪」无预警地遭到调查,动作之快令外界震惊。原因可能是针对个人过去任职的违纪有关,也可能是官方开始认真面对资料不实的问题,因为统计资料不实对政府施政影响之大,不言可喻。

  笔者过去曾参与中国股市的投资,读过不少中国官方和民间各式统计资料和企业财报数据。惭愧的是,即使心中有过对统计数据的怀疑,但并未认真思考和比对。所幸有本书的翻译工作,让我得以回头拾起过去的资料再做分析,得出不少心得和启发。

  本书英文版于二○一四年四月推出,作者郭马修(Matthew Crabbe)既非金融从业人员,也不是从事经济分析预测,更不是一路唱衰中国搏版面的「专家」。在他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大都生活在中国,与各项数据(以零售消费为主)为伍,这让他对中国数据的敏感度高于一般人。本书对中国统计数据涵盖的范围甚广,从宏观经济数据(人口、经济规模、政府财政、债务以及货币政策)、企业财报(包括产出、销售及贸易)到民间消费(零售、就业、所得和房地产),超越了过去金融市场以投资为出发点所讨论的范畴,更是研究中国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的新知。

  作者比对各项数据,指出中国官方资料的误差和谬误之外,也分析了这些资料如此离谱的背后原因,包括历史、疆域、统治权,以及「社会和谐」等。悲观论者会认为,中国的数据无一可信,但作者的态度显然不是如此。毕竟,中国正在不可知的未来中,尝试面对过去的乡愿和错误,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绝不容易,但它开始做了。

  笔者有幸能翻译本书,虽曾有译作经验,主题又接近工作专业,但难免仍有疏漏误失之处,若文中出现不合理的逻辑、谬误或语意不清,应为翻译失误,无关原文的完整性。此外,笔者也在各章针对原文中未加以说明的名词、人物、事件等另行註释,说明来由,期能尽力让读者了解全貌。

唐祖荫 二○一六年二月 于台北

图书试读

导论

在中国,数字是政治,不是数学
重点不是「正确吗」,而是「为什么」


像中国这样庞大、人口这么多的一个开发中国家,统计资料会出现一些误差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是规模小得多、经济高度开发的国家,统计数字也只是实际情况的估计值。

因此,本书不是要计较中国的统计资料,或是其他资讯多么不精确。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提醒大家:了解中国的资料,必须先了解这些数字是如何、为什么被定义、收集和公布,以及当资料有疑问时—无论是被夸大或被隐瞒—可以怎么办。当中国这颗经济新星持续升起,需要了解中国数据的人会越来越多,也成就了本书的写作。

我自己对中国相关数据的涉入,是从研究中国消费者商品与服务开始,一路持续至今。一九九四年,我在欧睿信息谘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担任中国市场研究员时,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中国消费市场的报告。后来我跟搭挡保罗.法兰奇一起成立了「解读亚洲」(Access Asia)研究机构,也针对中国消费市场写了一些专业的贸易报告。此后我的工作就变成试着去解读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黄金时期中,资料经常出现矛盾的现象。

当时的经验告诉我,对于中国发布或引用的资料,都必须无比谨慎应对,包括其来源、计算方法、定义、发表方式、政治目的、时机点,以及对它的解读等等。如今当被问到对中国经济的观点时,我会很清楚使用那些有点无趣的技术细节,告诉他们在研究中国市场时必须非常小心地解读中国经济的数据,挑战那些在中国已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及运作方式。多数人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都会发现和他们原本想像的全然不同。我从一九八八年就开始走访中国各地,至今仍不时会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

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是总体经济的数据;第二部是企业、贸易和产业资料;最后一部是与中国人民及消费者市场相关的统计。这三部都在建构中国资料形成的真实情况,读者能够从中认知环绕这些数据的议题,从而更谨慎地接近中国市场。

我无意贬低中国,也不是劝大家对中国敬而远之—事实上,恰恰相反。我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例证,让你们能够用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中国奇蹟」下各种关键与夸张的数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