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柯,出身在巴黎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一生仅留下两部作品传世。古老贵族家庭出身的拉罗什福柯早年曾经历多次沙场征战,而且热中政治活动,参与过政治密谋斗争,但因为得罪当权者而遭流放外省。晚年的拉罗什福柯则将关注重心从政治彻底转向沙龙,成为当时重要的沙龙女主人赛维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 和拉法叶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 的沙龙座上嘉宾。同时,也开始省思此生见识过的人性善与恶,并在五十二岁时完成这部《人性箴言》。
《人性箴言》最早在一六六五年首度出版,原名为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意指「道德箴言或反思」,但内容并非指导世人应该如何应对进退的规范和戒律,而是拉罗什福柯对人类内在的心性动机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描述及解析。他在全书首则箴言中表示,「所谓的德性,通常只是某些行为与各式利益的组合」,这正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精神,也就是世上许多看似良善的行为,背后往往建立在私利的基础上,与「人性本善」的观点大相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