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识别.好设计:用点线面诉说产品背后的创意故事

好识别.好设计:用点线面诉说产品背后的创意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产品设计
  • 视觉传达
  • 创意
  • 点线面
  • 书籍
  • 设计方法论
  • 用户体验
  • 品牌故事
  • 设计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单纯、富有「魔力」,这就是几何图形,一种很早就被广泛使用的语言。

  在设计界或平面设计界,包浩斯( Bauhaus )学院和俄罗斯高等艺术暨技术学院(Vkhutemas)早已经把几何图形当作设计教学的基础,因为它能产生一种伴随人们生活的节奏。

  由此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使用几何符号。

  这些图形彼此相似,也互相交流。
好识别.好设计:用点线面诉说产品背后的创意故事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效率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我们每天被无数的视觉信息包围,如何确保你的产品能够“被看见、被理解、被记住”?这不仅仅关乎漂亮的外观,更是一门精妙的、基于人类感知和认知规律的科学。 《好识别.好设计:用点线面诉说产品背后的创意故事》并非一本堆砌华丽图像的画册,也不是晦涩难懂的设计理论著作。它是一本深入浅出、侧重实践的“设计语言解码手册”,旨在揭示那些驱动优秀产品视觉系统的底层逻辑——那些由点、线、面构筑的、无声却有力的叙事方式。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一切成功的视觉设计,都是一种高效的沟通。 产品设计,无论是物理形态还是数字界面,都是一种“对话”。点、线、面,这些最基础的几何元素,构成了我们交流的词汇和语法。只有精通这些基础语言的运用,才能编织出既引人注目又逻辑清晰的创意故事。 第一部分:识别的基石——点、线、面的本质与力量 本部分将带读者回归设计的原点,重新审视那些最基础的视觉构成要素。我们不讨论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聚焦于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识别效率”。 点:定位与焦点。 点不仅仅是一个圆形的标记,它是注意力的锚点。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点的大小、疏密、对比度来瞬间引导用户的目光,例如在复杂的信息架构中,一个精心设计的操作按钮(点)是如何成为决策的关键路径的。我们将分析“负空间中的点”如何产生强大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点的聚合来暗示数量和密度。 线:连接与引导。 线是运动、方向和界限的化身。本书将深入解析线的不同属性——粗细、曲直、断续——如何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流程的理解。一条流畅的曲线能暗示平顺的操作体验,而一组清晰的直线网格则象征着秩序和可靠性。我们会详细拆解视觉流程线、分割线以及强调线的构建原则,让设计不再是随意的勾勒,而是精确的路径规划。 面:结构与情感。 面是空间、体量和情绪的载体。如何通过面的组合来界定功能区域?如何运用不同材质或肌理的面来传达产品的品质感和情感倾向?我们将探讨阴影、渐变和纹理如何将扁平的二维面转化为具有深度和重量感的视觉结构,帮助产品在用户心中建立起稳固的心理模型。 第二部分:叙事的语法——组合、对比与韵律 基础元素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句子”和“段落”。这一部分聚焦于如何运用设计原则,将点、线、面转化为有组织的、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 空间组织与构图的智慧: 我们将详细阐述构图的经典法则(如三分法、黄金分割)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变体。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空间留白(负空间)来呼吸,让重要信息得以凸显。设计不是把所有元素塞满屏幕,而是巧妙地决定什么不该出现。 对比的力量: 对比是制造视觉层次和识别度的核心手段。本书将对比拆解为“大小对比”、“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和“密度对比”四个维度。成功的对比并非制造混乱,而是建立清晰的层级关系,确保用户在毫秒间分辨出“主要”与“次要”。 韵律与重复的魔力: 如何通过重复的元素(点、线、面)来建立节奏感和品牌记忆点?我们将剖析图案的生成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变化(如色彩的细微偏移、线型的渐变)来避免单调,注入“生命力”。这种韵律感,是让用户愿意持续与之互动的关键。 第三部分:从抽象到具象——跨界叙事实践 理论必须回归实践。本部分将通过对不同领域成功案例的解构,展示点、线、面如何被精妙地应用于具体的产品叙事中。 产品界面的视觉语言: 拆解主流App的图标设计、信息层级和操作反馈。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直观”的界面,背后是对用户认知负荷的极致考量。例如,如何用简洁的线和面结构,在小屏幕上实现复杂的信息导航。 实体产品的空间美学: 分析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体块感”与“光影处理”。一把椅子、一个电子设备外壳,它们表面的线条走向如何暗示其功能特性和制造工艺?我们关注材料的肌理如何通过光线与面的交互,直接传递出产品的耐久度或奢华感。 品牌视觉的统一叙事: 探讨如何将点、线、面这种基础语言系统化,形成一套跨越不同媒介(Logo、包装、网站、广告)的“视觉方言”,确保品牌信息在任何触点上都能被“好识别”。 面向的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产品视觉沟通效率的设计师、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对设计底层逻辑感到好奇的创作者。它不要求你拥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而是要求你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用户体验的同理心。读完此书,你将学会如何摒弃浮华的装饰,用最精炼的点、线、面语言,高效、有力地讲述你产品背后的创意故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基础8
M2平面设计艺术20週年庆10
樱花园12
赫尔辛基14
展示设计16
蒙特利尔形象设计18
巴西建筑设计20
景观建筑学22
城市未来24
非阅读26
字母组合2228
方框画廊30
01/0834
设计交锋35
塞萨洛尼基音乐堂36
新年贺卡37
初学者视觉工具38
字体指导俱乐部2012邀请展入选作品40
普拉迪斯42
俄罗斯激进派44
柏林齐墨展45
保罗‧林格雷46
十一月工作室48
30週年庆50
联合设计机构作品集52
BRR形象设计56
优比形象设计58
柏林音乐委员会形象设计60
表演者62
基里週67
恐惧70
全民教育72
鹿特丹文化教育中心74
悉尼斯特林格专科学校76
庆祝巴西利亚建成50週年形象设计78
档案局视觉形象设计 80
设计增长基金会82
65+83
义大利南蒂罗尔的建筑基金会84
社会礼仪88
情迷几何图形90
亚历克斯92
文化俱乐部形象设计94
三拍唱片96
IJSSELDELTA98
莱科100
布莱克斯104
诺尔公司「华氏」办公家俱
系统宣传设计106
苏黎世2012108
法国AG2R车队视觉形象110
优尼卡113
第三图像114
移动媒体实验室116
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18
读与看120
闪烁唱片视觉形象122
格律家俱品牌更新计画124
关于后启示录科学的劣质电影127
设计过程128
普利镇130
圣诞快乐131
法布里斯的音乐132
前媒体134
深奥的造型(第二版)136
点心图表及数位应用138
「预言」日历设计140
以报纸的名义143
创新的企业工具包144
中英艺术设计节146
荷兰室内建筑师联合会148
新结构形象设计150
巴西利亚建成50週年广告152
电脑艺术153
自画像154
安德里尤格里尼宣言155
哲学理论图示设计156
电视海报158
德国电子音乐海报160
蔚蓝设计机构品牌形象162
奥兰多艺术博物馆(OMA)标志设计164
劳斯形象册设计166
欧加米-库特形象设计168
创意事务170
音乐节海报设计172
静止的橙色盒子173
EMBODYME174
热爱几何图形176
ESTUDIO + VIVIENDA178
行业协会形象设计179
歌剧院书籍设计180
葡萄酒瓶标签设计182
MU三週年庆设计183
GABBANI184
泓石设计186
STAMPA形象设计188
一线连锁餐饮形象设计190
极简杂志形象设计192
SPOLLO194
世嘉音乐海报设计195
本源设计机构形象策划196
克鲁斯品牌形象设计198
香港艺术中心品牌设计200
2011计算机智能辅助设计竞赛
推广设计202
D100形象设计204
设计中心形象设计206
2011 DELTA奖推广设计210
2011连结日本推广设计212
KRABBEDANS艺术中心
新人展推广设计214
2009爵士三重唱
欧洲之旅系列海报设计216
渐变219
新年快乐220
杭州丝联166创新公园海报设计221
KIZUKU室内设计商店形象设计222
奥鲁斯学生联合会形象设计224
景观建筑学书籍设计225
7788文化公司形象设计226
MOOD品牌形象设计228
设计机构、设计师传记230

图书序言

前言    

「走向艺术」设计
丹尼尔 ‧ 巴特
大卫 ‧ 苏西


  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是扁平、三角、方,还是圆的?拿音乐来说,作为情感的汇合体,它貌似一个毫无规则的复杂世界,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因为音乐有基于数学公式的简单线性结构,也有与和谐共存的基本元素构成的空间几何结构。自然界同样如此:分子之类的简单元素同样可以组成复杂结构。这些结构需要有「间隙」,才能形成节奏,进而成为作品;在印刷设计中,文字和间距同时存在于版面中才能和谐。「间隙」和「间距」是本书中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绘画,甚至芭蕾舞等需要发挥创意的领域经常会见到,因为它能产生一种伴随我们的节奏。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很多艺术家都把一切当成纯粹几何图形来看待——立体主义认为一切由圆锥、球体构成;抽象派艺术家(蒙德里安、克利和加蓬)同样探索用线和面组成的世界。

  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是个重要的转捩点,因为这是第一件至上主义作品。至上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任何目的性表现,作品内容是纯粹的几何图形,只用一些必要的颜色。至上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一场观念革命,开启了「第四度」。

  在设计界或平面设计界,包豪斯学院和福库特马斯学院早已经把几何图形当作设计教学的基础,因此几何图形在设计中很早就被广泛应用了。今天,当我们再看奥托‧艾舍图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圆形、直线和方形组成的符号系统。

  这就是几何图形,一种很早就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如果你仔细阅读过布鲁诺‧莫拿利关于圆形、三角形和方形方面的书,你就会了解过去人们如何用符号彼此交流,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们使用的符号是如此相似。

  事实上,马克思‧比尔和玛律多纳多领导的乌尔姆学院只不过是在平面设计中,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较晚例子。

  那么,数学、自然界和语言之间究竟是毫无关系,还是联系广泛呢?

  有趣的是,不同时期全世界的设计师都在围绕一个简单的数字「1.6180339887……」以创作各自的作品。这个黄金比例不仅是一个完美几何图形的结构,同时也证明数学和人类,以及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植物的生命组织和壳体类生物的形状很多都符合由黄金比例产生的对数螺旋线。

  柯布西耶创造了模数理论,埃尔伯斯重新定义了空间和表面理论,鲁道夫‧范‧ 拉班和斯托克豪森也分别探索了芭蕾舞和音乐的几何化艺术问题,这些都是在现代主义高度围绕比例问题进行探索的先例。

  事实上,后现代时期的到来就预示了传播理论和新传播工具的出现,图形也就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精准的传播语言。索尔‧勒维特和恩佐‧马里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极简主义和精确图形,他们的工作传递了一种明确的信号——应用几何图形不能临场发挥。

  几何图形是传播工具。设计师在工作中需要经常和数学打交道;使用电脑也是一个数学过程,因为所产生的图像是由马赛克的方形图元构成的。

  传播设计的着作非常多。约瑟夫‧埃尔伯斯的爵士唱片封套设计之「刺激性打击乐」和「说服性打击乐」;安东斯坦科维奇的「分子结构」;创立宝丽金品牌形象的保尔吉尔姆巴巴的「创新包装」;威姆克‧鲁威尔的「新印刷字体」;鲍勃‧诺德和玛西姆‧威戈奈丽的「环境导视符号」;约瑟夫‧穆勒‧布洛克曼的瑞士铁路项目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环境导视符号系统设计。此外,鲁斯里‧维特编写的《电脑和艺术家》汇集了1976年前后35位研究者从事电脑绘图研究的成果;爱德华‧扎克的《方形的动机》、威廉‧克鲁姆雅克的《动态形象》和凯伦‧胡佛的《装饰图案》,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着作。

  紧随后现代主义,文脉主义把几何哲学当作绝对的空间艺术科学,并着力功能和复杂变数的理论研究。

  由于单纯、富有「魔力」,所以出现了很多关于几何图形的理论。几何图形根本不抽象,反而很具体,资讯技术正在将世界推进到艾伯托所描述的景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故事”。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阐述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点”、“线”、“面”在产品设计中的魔力。我喜欢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每当我读到一个新的案例,都能从中发现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它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建立起如此强大的辨识度,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赢得如此广泛的喜爱。这不仅仅是运气,更是对视觉语言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的结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培养一种对设计的敏感度,不仅仅停留在“好看”与否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设计的本质,理解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创造价值。它让我对身边的产品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未来的设计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而《好识别.好设计》这本书,似乎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点”、“线”、“面”的抽象描述,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的产品设计案例分析中。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如何通过“面”的分割和组合,来塑造产品形态和功能性的讲解,感到茅塞顿开。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在视觉上如此和谐统一,而在使用上又如此顺畅便捷。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将这些设计原则运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即使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也能用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去创造更有效、更美观的解决方案。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

评分

翻开书页,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它不像某些理论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的视觉元素,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点”的运用时,举到的那个关于品牌标志的例子,那种将一个微小的元素放大,赋予它无穷生命力的手法,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细节,比如一个按钮的形状,一个图标的颜色,甚至是产品包装上的纹理,原来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轻易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答案,它告诉我们,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点”、“线”、“面”这些基本视觉语言的精妙运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线”的章节感到好奇,因为我感觉“线”是连接一切的元素,它能创造出动感,也能带来秩序。我想了解,设计师是如何通过线的粗细、方向、曲折,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个巧妙运用点、线、面构成的图标,在简洁中蕴含着深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一直觉得,好的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精神上的沟通。而《好识别.好设计》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沟通”的兴趣。我看到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我心目中的经典产品,比如那个极简的苹果logo,又是如何通过简单的弧线和缺口,传递出品牌的精髓。还有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比如交通指示牌,看似普通,实则承载了无数设计师的智慧,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引导着我们的行动。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期待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让它们变得“好识别”、“好设计”的底层逻辑。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意的魅力。它是否会触及到设计思维的培养,以及如何将这些原则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作者并非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产品设计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关于某个独立咖啡品牌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包装设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案例。那个设计,看似简单,却充满了巧思,将品牌的故事和产品本身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拿到产品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与消费者心灵对话的方式。它能够唤起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共鸣,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购买决策。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关注产品的“外在”,以及这种“外在”是如何与“内在”产生深刻联系的。我开始思考,在我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产品中,哪些设计让我觉得“好”,而它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