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

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清小说
  • 通俗小说
  • 文学史
  • 资料汇编
  • 古典文学
  • 小说研究
  • 明代文学
  • 清代文学
  • 文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丛书《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是明清两朝以及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石印本的影印本。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主要是指使用「白话」或者使用「半文言、半白话」写成的,旧时的「章回体小说」(作为例外,兰记图书部的《图书目录》也被收入在本丛书当中)。所谓的「石印本」是使用放入药品的墨汁,将文字手写在纸上,再将手写在纸上的文字贴在「石版」上印刷出来装订成的书籍。由于这种印刷成本既便宜又能快速印刷,所以在清末到民国初年的这一段时间里,石印本被大量制作出来。但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印刷制作也引起了粗制滥造的现象,值得信赖的文本并不多,导致了在以往的版本学研究当中石印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结果。

  通俗小说的研究始于民国初年,这一时期人们为了研究明清时代的小说开始了对旧版本的研究。以《水浒传》为例,当时在中国,人们只能阅览到由金圣叹所「着」的七十回本,但人们并不知道《水浒传》还有后半部分的存在。在日本发现的一百二十回本等旧版本,从日本传回到中国之后,人们才知道在中国已经遗失多年的《水浒传》后半部分的存在,才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研究。所以,通过对明清时期旧版本的考察,探求在阅读石印本过程中难以捉摸的「原着者的原意」,在当时已成为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套丛书对于研究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具有极大的贡献。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典籍导读: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与近代文学的探索 本册导读旨在为致力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学者、师生及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指南,系统梳理和评述不包含《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所收录范畴之外的,但在小说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核心文本、基础性资料集以及关键性的研究专著。我们将聚焦于宋元话本的精粹、明清小说研究的前沿脉络,以及近代小说向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力求勾勒出一部脉络清晰、内容扎实的学术图景。 第一部分:宋元话本的源流与整理 宋元话本是中国白话小说成熟的滥觞,其研究直接关系到后世通俗小说发展的基础。本部分将重点介绍那些致力于宋元话本搜集、校注和深入解读的权威性整理本。 1. 话本的集成本与校注集大成 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将散见于宋元明清各期笔记、小说集、戏文甚至佛经故事中保留下来的宋元话本精华进行系统性汇编的著作。例如,胡云 आपला的《宋元话本集》或蒲安臣(Patrick Hanan)的《宋代讲史话本》等西方汉学界的经典性研究,它们独立于我们所关注的明清通俗小说资料汇编之外,提供了对早期白话叙事文学最原始、最精微的文本挖掘和考辨。这些集子往往包含对《大宋宣和遗事》、《碾玉观音》、《错认尸》等早期文本的详尽校勘,关注其语言演变和叙事结构的原生态特征,而非侧重于明清小说成熟后的题材普及或商业化模式。 2. 敦煌与燕京的珍稀文本发掘 宋元话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变文和宋元藏经洞文献的整理。那些专注于敦煌写本(如《伍子胥传》、《庐山远公话》等)的整理本和研究,是构建宋元叙事学的基础。这些文本的整理工作,往往由专注于中古文献的学者完成,其校勘方法和对佛教、民间信仰的解读,与主要关注明清章回体小说的资料汇编侧重点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明清小说研究的理论建构与专题深入 尽管《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涵盖了大量文本,但学术研究的深度往往体现在那些聚焦于特定作家、特定题材、特定地域性传播链条的专题研究之上。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奠定明清小说研究理论基础的经典性论著和专题性的资料挖掘。 1. 经典理论视角的重构 在明清小说研究领域,那些从叙事学、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切入的专著,构成了该领域理论深化的基石。例如,对《红楼梦》研究,涉及叙事层次、女性书写、家族制度的微观分析的重量级专著,它们在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和理论工具的应用上,超越了资料的简单汇编。同样,对《西游记》研究中关于神魔体系构建、道家思想渗透的研究,以及对《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原型与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这些专题性的深入研究,构成了文学史研究的骨架。 2. 特定作家与流派的精细辨析 不同于大部头资料汇编的广博,《明清小说研究典籍导读》将收录那些聚焦于特定作家群体的深入研究。例如,专注于李渔、吴敬梓、曹雪芹、蒲松龄等人的生平、创作动机、版本流变和思想内涵的权威性研究。这些研究往往细致到对不同刻本的字句差异进行考证,分析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立场,其专业性和细密度是通识性资料汇编难以企及的。 3. 戏曲与小说的互动研究 明清小说与戏曲(传奇、杂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文关系。那些专门梳理小说剧本相互改编、题材互用的研究,例如对“四大奇书”改编戏曲的系统梳理,或对清代“花部乱弹”与小说母题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不同于单纯小说文本审视的视角。 第三部分:近代小说的转型与早期探索 近代小说(约1840年至“五四”前夕)是中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关键期。该时期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白话文运动”的发轫、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及新闻出版机制的建立,这些都是通俗小说资料汇编往往会忽略的“学术前沿”领域。 1. 早期白话文运动的文献整理与分析 近代小说的研究核心在于其语言的革命性。那些收集和分析梁启超的《新小说》、江南制造局翻译小说、以及早期上海时期(如张竹坡、周桂笙)作品的文献集和研究报告,是理解小说“由文言转向白话”的关键。这些资料汇编关注的是翻译文学的引介模式、新闻叙事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如何参与晚清的政治启蒙。 2. 鸳鸯蝴蝶派及早期言情小说的专门研究 针对“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商业出版模式的成熟、以及早期月份牌小说的研究,往往需要专门的档案和期刊资料。这些研究聚焦于小说的通俗性、娱乐性功能,以及其对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塑造,其研究方法和关注点与传统章回小说的资料整理存在显著区别。 3. 早期小说史观的建构与批判 近代学者(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自身对小说史的构建和批判,构成了近代小说研究的宝贵遗产。对这些早期史观的整理、辨析和现代性重估,是理解现当代小说研究范式变迁的重要参照点,其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不容忽视。 总结 本导读所涵盖的领域,是构建完整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聚焦于宋元话本的原始形态、明清小说研究的理论深度、以及近代小说转型期的关键文献与学术史。这些典籍和研究,以其特定的文本选择、严谨的校勘方法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这座宏伟的学术殿堂,其内容与广度,远远超出了任何单一的资料汇编所能企及的范围。研究者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基础性、理论性和专题性的成果,才能在通俗小说研究领域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杨莲福


  1964年生,台湾人,祖籍福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博士,现任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着作已出版《图说台湾历史》、《恋恋芦洲情》、《图说台湾ㄟ代志》、《图说台湾第一勇》、《芦洲古厝的故事》、《人口问题与台湾政治变迁》、《台湾环境发展与历史芦洲》、《图说台湾名人》、《重回秀才厝》等专书。常发表时论和台湾民俗文化文章,擅长收藏文献图像资料,为着名文史图像研究专家着作等身。

山下一夫

  1971年生于日本东京,1999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专攻后期博士课程单位取得,曾任日本神田外语大学外国语学部专任讲师、准教授,现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外国语综合教育教室准教授、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副所长。

图书目录

《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 总目次

第一册
三教一原 西游原旨 第一册
三教一原 西游原旨 第二册

第二册
三教一原 西游原旨 第三册
三教一原 西游原旨 第四册

第三册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一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三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四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五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六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七
新刊绣像评讲济公传 卷八

第四册
绣像八仙四游记 绣像东游记
绣像八仙四游记 绣像南游记
绣像八仙四游记 绣像西游记
绣像八仙四游记 绣像北游记
绘图前金台荡平妖传 卷二
绘图前金台荡平妖传 卷三
绘图前金台荡平妖传 卷四
绘图草木春秋演义 卷一
绘图草木春秋演义 卷二
绘图草木春秋演义 卷三
绘图草木春秋演义 卷四
绘图桃花女阴阳斗宝传奇 卷一

第五册
绘图镜花缘 上册
绘图镜花缘 下册
绣像七侠五义 卷一
绣像七侠五义 卷三
绣像七侠五义 卷四
绣像七侠五义 卷五
绣像七侠五义 卷六

第六册
绣像小五义 卷一
绣像小五义 卷二
绣像小五义 卷三
绣像小五义 卷四
绣像小五义 卷五
绣像小五义 卷六
绣像续小五义 卷一
绣像续小五义 卷二
绣像续小五义 卷三
绣像续小五义 卷四
绣像续小五义 卷五

第七册
绘图施公奇案 卷一—卷四
改良绘图施公案 初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二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四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五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六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八集
改良绘图施公案 十集

第八册
明季拾遗竹芦马 第一册
明季拾遗竹芦马 第二册
明季拾遗竹芦马 第三册
明季拾遗竹芦马 第四册
绘图大红袍后集演义 一册
绘图大红袍后集演义 二册
绘图大红袍后集演义 三册
绘图大红袍后集演义 四册
王华买父

第九册
绣像三门街全传
绣像金台全传 卷一
绣像金台全传 卷二
绣像金台全传 卷三
绣像金台全传 卷五
绣像金台全传 卷六
绣像千里独行侠 初集
绣像前后七国志
绣像双凤奇缘传

第十册
绣像慈云走国传 卷一
绣像慈云走国传 卷二
绣像慈云走国传 卷三
绣像慈云走国传 卷四
诸葛亮招亲
绘图增像全唐演义
绘图五女兴唐
绣像说唐罗通埽北 卷一
绣像说唐罗通埽北 卷四

第十一册
绣像征东全传 卷一
绣像征东全传 卷二
绣像征东全传 卷三
绣像征东全传 卷四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一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二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三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四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五
绣像说唐征西全传 卷六
绣像五代残唐

第十二册
说唱九打天门阵 卷一
说唱九打天门阵 卷二
说唱九打天门阵 卷三
说唱九打天门阵 卷四
绣像南宋飞龙全传 卷一
绣像南宋飞龙全传 卷二
绣像南宋飞龙全传 卷三
绣像南宋飞龙全传 卷四
异说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前传 卷一
异说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前传 卷二
异说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前传 卷三
异说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前传 卷四

第十三册
绘图明清两国志 卷一
绘图明清两国志 卷二
台湾外志五虎闹南京︱增像全图三王造反
台湾外志五虎闹南京︱绣像五虎闹南京
孙继高卖水红灯记
王清明投亲合同记 卷一
王清明投亲合同记 卷二
王清明投亲合同记 卷三
王清明投亲合同记 卷四
绣像绘图花月痕 卷一
绣像绘图花月痕 卷二
绣像绘图花月痕 卷三
绣像绘图花月痕 卷四

第十四册
原本石头记 卷一
原本石头记 卷二
原本石头记 卷三
原本石头记 卷四

第十五册
原本石头记 卷五
原本石头记 卷六
原本石头记 卷七
原本石头记 卷八

第十六册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一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二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三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四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五
全图珍珠塔后传麒麟传 卷六
绘图增像青楼梦 卷二
绘图增像青楼梦 卷三
绘图增像青楼梦 卷四
绘图增像青楼梦 卷六
绣像秦雪梅三元记 卷一
绣像秦雪梅三元记 卷二
绣像秦雪梅三元记 卷四

第十七册
绣像红楼圆梦
官场怕老婆
绣像八窍珠 初集
绣像八窍珠 二集
绣像八窍珠 三集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言
  
通俗小说的石印本《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山下一夫
  

  一、石印本的价值
  
  本丛书《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是明清两朝以及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石印本的影印本。这里所说的「通俗小说」主要是指使用「白话」或者使用「半文言、半白话」写成的,旧时的「章回体小说」(作为例外,兰记图书部的《图书目录》也被收入在本丛书当中)。所谓的「石印本」是使用放入药品的墨汁,将文字手写在纸上,再将手写在纸上的文字贴在「石版」上印刷出来装订成的书籍。「石印本」这种技术最早于一七八九年由出生于布拉格的阿罗斯・塞尼菲尔德(AloisSenefelder)发明,十九世纪传到中国。由于这种印刷成本既便宜又能快速印刷,所以在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这一段时间里,石印本被大批量制作出来。但另一方面,这种大批量印刷制作也引起了粗制滥造的现象,值得信赖的文本并不多,导致了在以往的版本学的研究当中石印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这样一个结果。如果说使用「版木」印刷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版本」的话,那么石印本也许称不上是真正的「版本」。
  
  通俗小说的研究始于民国初年,这一时期人们为了研究明清时代的小说开始了对旧版本的研究。以《水浒传》为例,当时在中国,人们只能阅览到由金圣叹所「着」的七十回本,但人们并不知道《水浒传》还有后半部分的存在。在日本发现的一百二十回本等旧版本,从日本传回到中国之后,人们才知道在中国已经遗失多年的《水浒传》后半部分的存在,才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研究。所以,通过对明清时期旧版本的考察,探求在阅读石印本过程中难以捉摸的「原着者的原意」,在当时已成为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是在从前,若是想阅览通俗小说的版本,需要走访各地的图书馆,随着《明清全本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古本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等通俗小说的影印本的相继出版,对明清时代的主要版本的阅览变得十分方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通俗小说的研究也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民国初年开始对通俗小说进行研究时,石印本已经在民众当中广泛流传。但由于被插在影印出来的、容易阅读的明清时代的旧版本,和已经成为通行本的铅活字的排印本之间,石印本渐渐地不被人们问津。即便是在现在,认为「石印本的资料价值很低」的倾向依然存在。可是我个人认为,石印本对通俗小说研究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以石印本为「初版」的通俗小说
  
  从明代到清代中期有大量的通俗小说问世。但在清代末期、民国初年写成的作品也有不少。特别是由「鼓词」、「弹词」改编而成的作品,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时期不是作为木刻本,而是作为石印本首次被印刷出版的。但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过多注重明清时代的木刻本的话,自然就会忽视这些石印本的存在。另外,民国初年的小说研究有偏重「现代文学」的倾向。这种倾向造成了一种恶果,即当时在明清章回小说的延长线上产生的通俗小说容易被人们忽视。当然近几年来,在中国和台湾也出版了一些排印本,但从史料批判的观点来看,这些由近代人所编定的校订本是缺乏可信性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迷信要素」以及「色情要素」的作品,很多含有这种要素的作品在中国的排印本当中被人为地删除。因此对清末民初作品的研究,是需要参考清末民初出版的石印本的。
  
  (二)关于通俗小说文本的研究
  
  上面提到的三部通俗小说的影印丛书,是在「尽量收录古版本」这样一个方针下制作而成的。这样的方针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了解到,影印本虽然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影印本并不都是反映「原着者的原意」的「好版本」。就我本人的专业而言,被收录在这些影印丛书当中的《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本《济公传》),本本的出版年代都很早,但最多都不过只是一些由后来人编辑的删本,相比之下,清末的几个版本更接近「原着者的原意」。自「三大影印丛书」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对通俗小说版本的研究有必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视为资料价值不高,没得到充分重视的石印本的考察研究显得日趋必要。
  
  (三)关于「原着者」以外的「改作者」
  
  我在上面阐述了对「旧版本」的重视是基于对「原着者的原意」的追求。这种认识的背后蕴藏着下面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把通俗小说与西方的NOVEL视为同一种东西,主张作品的中心应放在「原着者」上面,即主张「作家中心主义」。但通俗小说本身是包含集体创作的元素的。单凭某一位作家而写成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鑑于这种原因,我们应把后来对原作品进行改写的那些「改作者」视为集体创作队伍当中的一员。这些「改作者」与写出「原意」的作者是拥有同样的价值的。以上面提到的《水浒传》为例,明代时期确实已经存在《水浒传》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等优秀作品,创作出这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的作者当然也是优秀作家。除了这些之外,金圣叹「创作」出了《水浒传》的七十回本。这七十回本具有与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不同的文学价值,所以这七十回本作为优秀作品、金圣叹作为优秀作家是应该予以认可的。对这些「原着者」以外的「改作者」等作者的研究,包括对石印本在内的多种版本的考察研究是不可忽视的。
  
  (四)关于文本研究的范畴以及与戏剧的关系
  
  《中国文学史》中的「清末民初」部分,当然记述了这个时期创作的诸多作品,但这个时期的人们在欣赏与自己同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会欣赏从前的作品。鑑于明清时代通俗小说的石印本被大量印刷出版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推测明清时代的通俗小说一定是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作品参杂在一起在民众当中流传,这种参杂流行的结果导致了清末民初时期大众文学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考察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时,不能忽视这些通俗小说的存在。明清小说不只属于明清两代的民众,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小说与戏剧的关系。清末民初这个时期也是各地的地方戏极为兴盛的时期,各种各样的明清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在各地上演。在改编这些戏剧的过程中,人们参照的是既不是收录在「三大影印丛书」当中的「好版本」,也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而是参照了这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的石印本。因此在我们研究地方戏的剧目时,是有必要参考这些通俗小说的石印本的。另外这一时期台湾的布袋戏和歌仔戏的一些剧目也是根据从中国传入的通俗小说的石印本编排而成的,日本统治台湾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存在。
  
  (五)关于插图
  
  除了正文以外,有一些通俗小说当中还併有一些插图。特别是在石印本当中可发现有大量的插图存在,「石印」本身就是一种适于绘画印刷的技术。可以说石印本的卷头部分一般都是有插图存在的。而且文本所叙述的内容与插图所绘制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不相一致的。
  
  以济公为例,济公手持团扇的形象是现在人们对济公的一般印象,这个形象源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首次公演的京剧《济公活佛》,以后这个形象渐渐固定下来。在此之前手持团扇的济公形象在清初的《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以及光绪年间的《评演济公传》等文学作品当中都不曾出现过。但在京剧《济公活佛》上演之后出版的《评演济公传》石印本(本书第三册收录)当中,手持团扇的这个形象虽未出现在文本的正文里面,但却出现在了卷头的插图里。显而易见这是受到了京剧当中济公形象的影响,而绘制到卷头当中来的。另外我们也可以认为石印本採用插图的结果,在客观上推广了手持团扇济公像在社会上的普及。
  
  插图不仅反映了画工对文本的理解、出版商对作品的考虑,也包含了读者对文本当中出现的人物的想像、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等诸多要素。所以插图不只是从图像学的角度研究文学故事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从事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由于清末民初的石印本使用的纸张质量很差,现存的石印本保存状况令人担心。自石印本出版以后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之久,石印本的保存状况恶化不止。即使只是去翻动它,也很容易破损,有一些石印本虽可在图书馆阅览得到,但由于破损严重,很多都不能读到最后。所以在完全破损以前,为便于今后阅览,现在去做一些拍照存档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收藏在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通俗小说的石印本的数量极为庞大,完整地、系统地影印出版是十分困难的。本丛书的大部分由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所收藏,一部分由我个人收藏。本人希望《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的出版能唤起学术界的注意,能够有更多的人参加到石印本通俗小说研究的行列当中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喜欢“淘古董”的人来说,《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简直就是一桩绝世美玉!我平常就喜欢逛旧书摊,搜寻一些古早味的读物,但那些东西往往零散且难以系统性地研究。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痛点。它把明清以来散落在民间、甚至是濒临失传的通俗小说资料,经过严谨的整理和汇编,一次性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最爱看的是里面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像是关于神仙鬼怪的传说,还有一些奇特的风俗习惯的记录。读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古人离我们那么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快乐,都通过这些文字活了起来。有时候,还会发现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情节,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又觉得一切都那么合理。而且,这17册的体量,足够你啃上好一阵子了,每一次翻开,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抽屉,里面总有让你惊喜的发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大众文化和文学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必收之物。

评分

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超硬核的宝藏!《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这个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对古代那些市井小民的生活、情感还有奇思妙想特别好奇,那这套书绝对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不二之选。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真的是被那厚重的17册给震慑到了,感觉像是抱住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馆。翻开一看,里面收录的都是一些现在可能很难看到、或者说都被“净化”过的各种故事、评点、手稿、甚至是戏曲剧本的抄本。我尤其喜欢里面那些关于民间传说、神怪故事的部分,像是《聊斋志异》的民间流传版本,还有一些我闻所未闻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的野史野谈,感觉古人的想象力真的比我们现在丰富太多了!而且,它不只是把文本堆叠起来,还有很多很专业的考证和介绍,告诉你这些资料的来源、价值,甚至是一些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能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价值观念,真的太迷人了。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清代小说的一些“非主流”类型,然后我的老师就强烈推荐了这套《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老实说,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有点打退堂鼓,觉得肯定是很枯燥的学术材料。但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里面收录的很多东西,都是现在市面上买不到的,甚至是失传了的。我特别沉迷于里面那些描写当时社会风俗、市井百态的章节,像是关于茶馆说书、戏曲表演的记录,还有一些街头巷尾的俗语、谚语的搜集。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比那些正统的小说更加鲜活,更能反映当时的真实生活。我常常会把里面的描写跟一些历史文献对照着看,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而且,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都做得相当用心,虽然是资料汇编,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对我这个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让我有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

评分

我跟几个同好一起团购了这套《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大家都觉得这绝对是“值得投资”的瑰宝。我个人尤其喜欢里面那些关于“鬼故事”和“奇闻轶事”的集锦。你们知道吗,古代的鬼故事跟现在的恐怖片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没有那么多Jump Scare,但那种心理上的悬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简直能把你吊到嗓子眼。里面有一些记录了民间流传的狐妖、精怪的故事,还有一些关于科举考试、升官发财的荒诞传闻,读起来就像在听隔壁爷爷讲古,充满市井气和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收录的笔记体小说,那种零散但又充满趣味的片段,能让你窥见古人生活中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和现象。这套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箱,每一次翻开,都能挖出一些令人惊喜的小玩意儿。而且,这17册的内容量真的惊人,我感觉我光是把它全部翻一遍,都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更别说深入研究了。

评分

这套《明清以来通俗小说资料汇编:第一辑(17册)》简直是我学术研究上的神助攻!作为一个在台湾念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硕士生,我一直觉得那些学院派的论述总是隔着一层,不够“接地气”。这套书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原始材料库,让我可以直接去触碰那些最鲜活、最生动的文学现场。我特别关注的是里面那些关于市井讲唱文学和戏曲的资料,像是清代的一些弹词、鼓词的残本,还有地方戏曲的剧本抄录。这些东西在一般的文学史里很少被提及,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态和大众的审美趣味。我花了好多时间去对照不同版本,去辨析文字的差异,去理解那些生僻的词汇和地方方言。有时候,找到一两个关键的句子,就能点亮我研究的一个盲点,那种感觉真是无与伦比。而且,这套书的编纂非常严谨,很多资料都有详细的出处考证,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省去了大量查证的时间和精力,让我能更专注于文本本身和理论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