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

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诗
  • 宋词
  • 古典诗歌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
  • 经典
  • 唐宋诗词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宋诗是文化高度繁荣时代社会精神文化、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想像力的结晶。宋人顺应时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新型的文化趣味和审美眼光观照生活和自然,拓展题材,向深度开掘,并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遣辞造句等方面努力创新,创造了不同于唐诗的美学风格而与唐诗双峰并峙,许多名篇佳作,更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不衰。

  本书精选宋诗菁华360首,按体裁分体编排,并加详细注释和讲解,为读者领略宋诗之美提供参考。前言介绍宋诗文化特色和历史地位,并概述宋诗发展历程,可看作一篇简明宋诗小史;书后还附有入选诗人小传,都对读者深入理解宋诗有所助益。
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 图书简介 《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并非一本简单的宋代诗歌选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诗歌发展脉络、精选代表性作品并进行体裁分类赏析的学术与欣赏兼备的著作。本书旨在通过对宋代诗歌各个主要体裁的系统梳理与精要选粹,展现宋代文学承唐启宋的时代风貌、风格流变及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时代背景与诗歌总貌的恢弘构建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细致描绘宋代(北宋与南宋)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宋代,一个重文抑武、理学兴起、市民阶层壮大的时代,其文学风貌自然区别于盛唐的雄浑开阔,而更趋向于内省、精巧、议论化和生活化。作者首先立足于这一时代基调,阐述宋诗如何从唐诗的余绪中脱胎换骨,形成了其独特的“尚理趣、尚议论、重细节”的美学特征。 选材上,本书力求全面覆盖宋诗的各个阶段与流派,不仅涵盖了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巨擘,也涵盖了早期如杨凝式、潘阆,中期如陈师道、张耒,以及晚期诸多风格鲜明的诗人。 二、分体选读:体裁的深度挖掘与精要呈现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分体选读”的结构。宋诗的成就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体裁百花齐放的结果。本书将宋诗的代表性体裁逐一剖析,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不同诗体在宋代文人心灵中的地位和承载的功能。 (一)古风与说理诗:宋代诗歌的“精义”所在 宋人极重诗歌的哲理性和议论性,这在古风和说理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选篇重点: 集中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欧阳修对历史的感慨,以及黄庭坚对学问修养的论述。 赏析角度: 强调宋诗如何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具体的场景描写之中,实现“以文为诗”的转化,尤其关注其对理学思想的诗歌表达。 (二)律诗的精工与变革:格律的极限挑战 宋人继承了唐代律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更追求格律的工整与炼字的高妙。 选篇重点: 精选了黄庭坚的“点铁成金”法,如其对杜甫的化用与重构;王安石对自然景物的精微捕捉;以及陆游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情感充沛却又格律严谨的作品。 赏析角度: 深入探讨宋代诗人在对仗、用典、炼字上的匠心独运,分析其如何突破唐人固有的藩篱,开辟出一种注重内转和机巧的律诗新风。 (三)宋词的兴盛及其与诗的交融 虽然宋词是另一个独立的高峰,但本书仍会选取部分“以诗为词”的代表作,或那些在格律上相互影响的作品,以展现宋代文学一体化的趋势。 选篇重点: 选取部分兼具诗体精神的早期宋词,或者那些在诗歌选集中常被引用的、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短章。 (四)咏物诗与记游诗的世俗化与细腻化 宋代文人游历之广,观察之细,使得咏物和记游诗不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寄托个人情怀、时事忧虑的载体。 选篇重点: 选取富含生活气息的咏物诗,如描摹花鸟虫鱼的精致之作;以及记录文人友朋聚会、山水游览的诗篇,展现宋代文人雅集的风貌。 赏析角度: 分析宋人如何将寻常之物写出“新意”,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折射出个体命运的起伏。 三、流派与个案的聚焦:群星闪耀的宋代文坛 本书为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脉络,专门设置了对宋代重要诗派和代表诗人的专题解析: 1. 江西诗派的“学问说诗”: 重点分析黄庭坚及其推崇的“换骨夺胎”理论,选录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作品,探讨其如何以典雅、拗折的风格自成一家。 2. 苏轼的豪放与旷达: 深入剖析苏轼如何将儒释道思想融入诗歌,其诗风的雄健与洒脱,以及他如何以诗歌应对政治上的坎坷。 3. 南宋爱国诗歌的高潮: 集中呈现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激昂之作。这部分选篇着重于其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分析其如何将慷慨悲歌融入律诗与古风之中,铸就了宋诗的悲壮底色。 4. 梅妻鹤子与隐逸情怀: 选取林逋、杨万里等人的作品,探讨宋代文人在政治失意后,如何通过寄情山水、回归田园来寻求精神的慰藉。 四、阅读指引与艺术鉴赏 本书的每个选篇后,都附有详尽的“导读”与“赏析”: 导读部分: 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核心典故和体裁特点。 赏析部分: 不仅从意境、情感入手,更会从宋诗特有的角度——如议论的精妙、炼字的功力、典故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领略宋诗“精微之处见精神”的审美趣味。 结语 《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宋诗鉴赏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篇,而是通过精妙的体裁划分和详实的解析,引导读者真正走进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如何以诗歌回应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时代。阅读此书,犹如手持地图,逐层探索宋诗艺术殿堂的每一处精妙构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鸣


  北京大学教授,1954年生,山东成武人。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古代文学通论」、「宋诗研究」、「唐宋词选讲」等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有〈诚斋体与理学〉、〈宋诗活法论与理学关系初探〉、〈从「白体」到「西崑体」〉、〈即物即理,即境即心〉、〈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等论文,以及《宋诗选》、《简明中国文学史(下)》(合着)等着作。

图书目录

自  序
前 言
 
绝句
新市驿别郭同年   张 咏 三
雨 夜   张 咏 三
塞 上   柳 开 四
柳枝词   郑文宝 六
泛吴松江   王禹偁 七
畬田词(五首选二)   王禹偁 八
南平驿   寇 准 九
行 色   司马池 十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选一)   范仲淹 一一
江上渔者   范仲淹 一二
书光化军寺壁   祕 演 一三
南 朝   石延年 一三
朱云传   宋 祁 一四
陶 者   梅尧臣 一五
宿云梦馆   欧阳修 一六
鹭 鸶   欧阳修 一七
梦中作   欧阳修 一八
过沛题歌风台   张方平 一八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二○
独步游沧浪亭   苏舜钦 二一
夏 意   苏舜钦 二二
出雁荡回望常云峰   赵 抃 二三
忆钱塘江   李 觏 二四
读长恨辞二首(选一)   李 觏 二五
月陂闲步   邵 雍 二六
感雪吟   邵 雍 二七
梦游洛中十首(选一)   蔡 襄 二七
度南涧   蔡 襄 二八
入天竺山留客   蔡 襄 三○
涵碧亭   文 同 三二
亭 口   文 同 三二
可笑口号七章(选一)   文 同 三三
咏 柳   曾 巩 三四
西 楼   曾 巩 三五
微雨登城二首(选一)   刘 敞 三五
别永叔后记事   刘 敞 三六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三七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选一)   王安石 三八
南 浦   王安石 三九
梅 花   王安石 四○
山 中   王安石 四○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四一
夜 直   王安石 四四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四五
北 山   王安石 四七
木 末   王安石 四八
金陵即事三首(选一)   王安石 四九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五○
宿蒋山栖霞寺   俞紫芝 五一
无 题   俞紫芝 五二
新 晴   刘 攽 五三
雨后池上   刘 攽 五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首选二)   苏 轼 五五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   苏 轼 五七
东栏梨花   苏 轼 五八
东 坡   苏 轼 六○
海 棠   苏 轼 六一
题西林壁   苏 轼 六二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选一)   苏 轼 六三
赠刘景文   苏 轼 六四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选一)   苏 轼 六五
纵笔三首(选二)   苏 轼 六七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苏 轼 六七
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选一)   苏 辙 六八
寄 内   孔平仲 六九
秋 江   道 潜 七○
临平道中   道 潜 七一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七二
六月十七日昼寝   黄庭坚 七三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选一)   黄庭坚 七四
蚁蝶图   黄庭坚 七五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七六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 七八
秋日三首(选二)   秦 观 七九
春日五首(选一)   秦 观 八一
赏酴醾有感   秦 观 八二
首 夏   秦 观 八三
垂虹亭   米 芾 八三
野 步   贺 铸 八四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八五
绝句四首(选一)   陈师道 八六
题谷熟驿舍二首   晁补之 八七
初见嵩山   张 耒 八八
夜 坐   张 耒 八九
秋夜寄远   张 耒 八九
偶题二首(选一)   张 耒 九○
亡友潘邠老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今去重阳四日而风雨大作,遂用邠老之句广为三绝(选一)   谢 逸 九一
偶 成   饶 节 九二
晚 起   饶 节 九三
春游湖   徐 俯 九四
十绝为亚卿作(选二)   韩 驹 九四
忆 旧   朱敦儒 九六
听 雨   吕本中 九六
三衢道中   曾 几 九七
襄邑道中   陈与义 九八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选一)   陈与义 九九
牡 丹   陈与义 一○○
夏日即事   张九成 一○一
汴京纪事二十首(选二)   刘子翚 一○二
绝句送巨山二首(选一)   刘子翚 一○四
清 昼   朱淑真 一○四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一○五
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选一)   陆 游 一○七
小园四首(选一)   陆 游 一○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一○八
沈园二首   陆 游 一○九
梅花绝句六首(选一)   陆 游 一一○
示 儿   陆 游 一一一
州 桥   范成大 一一二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选十一)   范成大 一一三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选一)   杨万里 一一七
夏夜追凉   杨万里 一一八
小 池   杨万里 一一九
寒 雀   杨万里 一二○
稚子弄冰   杨万里 一二○
道旁小憩观物化   杨万里 一二一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选一)   杨万里 一二二
採莲曲二首   萧德藻 一二三
古梅二绝(选一   萧德藻 一二四
涉涧水作   朱 熹 一二六
春 日   朱 熹 一二六
入瑞巖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选一)   朱 熹 一二七
观书有感二首   朱 熹 一二八
醉下祝融峰   朱 熹 一三○
舟 次   志 南 一三○
东 渚   张 栻 一三一
立春日禊亭偶成   张 栻 一三二
晚 晴   张 栻 一三三
游 丝   吕祖谦 一三四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选三)   姜 夔 一三五
过垂虹   姜 夔 一三六
野 望   翁 卷 一三七
乡村四月   翁 卷 一三八
约 客   赵师秀 一三九
数 日   赵师秀 一四○
寒 夜   杜 耒 一四○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一四一
山 村   戴复古 一四二
无题二首(选一)   高 翥 一四三
秋 日   高 翥 一四四
夜过西湖   陈 起 一四四
戊辰即事   刘克庄 一四五
西 山   刘克庄 一四六
岁晚书事十首(选一)   刘克庄 一四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一四七
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四九
嘲 蝶   文 珦 一四九
过 湖   俞 桂 一五一
春暮游小园   王 淇 一五二
武夷山中   谢枋得 一五三
醉歌(十首选一)   汪元量 一五四
湖州歌九十八首(选二)   汪元量 一五五
山窗新煳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 一五六
第四桥   萧立之 一五六
秋夜词   谢 翱 一五七
 
律师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一六一
村 行   王禹偁 一六二
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惠 崇 一六三
怀广南转运陈学士   希 昼 一六四
登原州城呈张蕡从事   魏 野 一六六
秋日登楼客次怀张覃进士   潘 阆 一六七
春日登楼怀归   寇 准 一六八
山园小梅   林 逋 一六九
小隐自题   林 逋 一七一
南 朝   刘 筠 一七二
汉 武   杨 亿 一七四
无 题   晏 殊 一七七
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   晏 殊 一七八
城隅晚意   宋 祁 一八○
鲁山山行   梅尧臣 一八一
小 村   梅尧臣 一八三
秋日家居   梅尧臣 一八四
东 溪   梅尧臣 一八五
戏答元珍   欧阳修 一八七
黄溪夜泊   欧阳修 一八八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欧阳修 一八九
宿华严寺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一九一
淮中风浪   苏舜钦 一九二
晚泊龟山   苏舜钦 一九三
次韵孔宪蓬莱阁   赵 抃 一九四
愁花吟   邵 雍 一九六
闲适吟   邵 雍 一九七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   周敦颐 一九八
和张屯田秋晚灵峰东阁闲望   文 同 一九九
春 庭   文 同 二○○
葛溪驿   王安石 二○一
壬辰寒食   王安石 二○二
示长安君   王安石 二○三
春 尽   郑 獬 二○四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二○六
郊行即事   程 颢 二○七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二○八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 轼 二○九
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 轼 二一一
初到黄州   苏 轼 二一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二一四
次韵江晦叔二首(选一)   苏 轼 二一五
春日耕者   苏 辙 二一六
霁 夜   孔平仲 二一八
夏日龙井书事(四首选一)   道 潜 二一八
登快阁   黄庭坚 二二○
寄黄几复   黄庭坚 二二二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黄庭坚 二二五
题落星寺岚漪轩   黄庭坚 二二六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   黄庭坚 二二八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黄庭坚 二三○
游鑑湖   秦 观 二三一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二三二
次韵春怀   陈师道 二三三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二三四
宿合清口   陈师道 二三五
宿齐河   陈师道 二三六
自蒲赴湖早行作   晁补之 二三七
己卯十二月二十日感事二首
(选一)   张 耒 二三八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实野步   洪 炎 二三九
春日郊外   唐 庚 二四○
醉 眠   唐 庚 二四○
感梅忆王立之   晁沖之 二四二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
(选一)   汪 藻 二四三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二四四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
(选一)   王庭珪 二四五
夜泊宁陵   韩 驹 二四六
春日即事二首(选一)   吕本中 二四七
兵乱后自嬉杂诗
(二十九首选五)   吕本中 二四八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二五二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曾 几 二五三
春 阴   朱 弁 二五四
登岳阳楼(二首选一)   陈与义 二五五
伤 春   陈与义 二五六
观 雨   陈与义 二五七
北 风   刘子翚 二五八
春 望   刘子翚 二五九
元夜三首(选一)   朱淑真 二六○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陆 游 二六○
游山西   陆 游 二六一
夜泊水村   陆 游 二六三
书 愤   陆 游 二六三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二六五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选一)   陆 游 二六七
过扬子江(二首选一)   杨万里 二六八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
(二首选一)   杨万里 二七○
雪   尤 袤 二七一
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   朱 熹 二七二
鹅湖寺和陆子寿   朱 熹 二七三
晚泊东流   王 质 二七五
送别湖南部曲   辛弃疾 二七五
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选一)   徐 照 二七七
黄 碧   徐 玑 二七八
薛氏瓜庐   赵师秀 二七九
庚子荐饥(六首选一)   戴复古 二八一
落 梅   刘克庄 二八一
山中(六首选一)   方 岳 二八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二八四
金陵驿   文天祥 二八六
除 夜   文天祥 二八六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二八七
茶陵道中   萧立之 二八八
书文山卷后   谢 翱 二八八
 
古诗
对 雪   王禹偁 二九三
江南春   寇 准 二九五
煮海歌   柳 永 二九七
代意寄师鲁   石延年 二九九
凉 蟾   宋 祁 三○一
勐虎行   梅尧臣 三○二
田家语   梅尧臣 三○四
汝坟贫女   梅尧臣 三○六
书 哀   梅尧臣 三○八
看山寄宋中道   梅尧臣 三一○
晚泊岳阳   欧阳修 三一一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 三一二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欧阳修 三一四
盘车图   欧阳修 三一七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欧阳修 三一九
再和明妃曲   欧阳修 三二一
吾 闻   苏舜钦 三二三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 三二五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三二七
河北民   王安石 三二八
桃源行   王安石 三二九
明妃曲二首   王安石 三三一
採凫茨   郑 獬 三三五
暑旱苦热   王 令 三三六
戏子由   苏 轼 三三七
法惠寺横翠阁   苏 轼 三四○
无钖道中赋水车   苏 轼 三四一
百步洪二首(选一)   苏 轼 三四三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 轼 三四六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 轼 三四七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选一)   苏 轼 三四九
泛 颍   苏 轼 三五一
荔支叹   苏 轼 三五四
买 炭   苏 辙 三五八
秋 稼   苏 辙 三六○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孔平仲 三六二
打 麦   张舜民 三六四
赣上食莲有感   黄庭坚 三六五
上大蒙笼   黄庭坚 三六七
送王郎   黄庭坚 三六九
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 三七二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三七四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三七五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三七六
武昌松风阁   黄庭坚 三七八
老 樵   吕南公 三八一
别三子   陈师道 三八三
芳仪怨   晁补之 三八四
劳 歌   张 耒 三九○
对莲花戏寄晁应之   张 耒 三九一
牛酥行   江端友 三九三
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复决堤作一首   惠 洪 三九五
夷门行赠秦夷仲   晁沖之 三九七
山中闻杜鹃   洪 炎 三九九
春 日   汪 藻 四○○
正月二十日出城   张九成 四○一
夜读兵书   陆 游 四○二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陆 游 四○三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 游 四○四
关山月   陆 游 四○五
农家叹   陆 游 四○六
催租行   范成大 四○七
插秧歌   杨万里 四○九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选一)   杨万里 四一○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杨万里 四一一
倦绣图   王 质 四一三
昔游诗(十五首选一)   姜 夔 四一四
频酌淮河水   戴复古 四一五
耕织叹二首   赵汝鐩 四一五
军中乐   刘克庄 四一七
正气歌   文天祥 四一九
送人之常德   萧立之 四二三
 
诗人小传
杨徽之   四二七
张 咏   四二七
柳 开   四二八
郑文宝   四二八
王禹偁   四二九
惠 崇   四二九
希 昼   四三○
魏 野   四三○
潘 阆   四三一
寇 准   四三二
林 逋   四三二
刘 筠   四三三
杨 亿   四三四
司马池   四三五
柳 永   四三五
范仲淹   四三五
晏 殊   四三六
祕 演   四三七
石延年   四三八
宋 祁   四三九
梅尧臣   四四○
欧阳修   四四一
张方平   四四三
苏舜钦   四四四
赵 抃   四四五
李 觏   四四六
邵 雍   四四六
蔡 襄   四四八
周敦颐   四四九
文 同   四五○
刘 敞   四五一
曾 巩   四五一
司马光   四五二
王安石   四五三
俞紫芝   四五五
刘 攽   四五五
王安国   四五六
王 令   四五六
程 颢   四五七
苏 轼   四五八
苏 辙   四六○
孔平仲   四六二
张舜民   四六二
道 潜   四六三
黄庭坚   四六四
吕南公   四六七
秦 观   四六八
米 芾   四六八
贺 铸   四六九
陈师道   四七○
晁补之   四七一
张 耒   四七一
谢 逸   四七三
饶 节   四七四
江端友   四七四
洪 炎   四七五
唐 庚   四七五
惠 洪   四七六
晁沖之   四七七
徐 俯   四七七
汪 藻   四七八
王庭珪   四七九
韩 驹   四八○
朱敦儒   四八一
吕本中   四八一
曾 几   四八二
朱 弁   四八三
陈与义   四八四
张九成   四八五
刘子翚   四八六
朱淑真   四八七
陆 游   四八八
范成大   四九○
杨万里   四九二
尤 袤   四九四
萧德藻   四九五
朱 熹   四九六
志 南   四九七
张 栻   四九七
王 质   四九八
吕祖谦   四九八
辛弃疾   四九九
姜 夔   四九九
徐 照   五○○
徐 玑   五○一
翁 卷   五○一
赵师秀   五○二
杜 耒   五○三
戴复古   五○三
高 翥   五○四
赵汝鐩   五○四
陈 起   五○四
刘克庄   五○五
叶绍翁   五○六
方 岳   五○六
文 珦   五○七
俞 桂   五○八
王 淇   五○八
谢枋得   五○八
文天祥   五○八
汪元量   五○九
林景熙   五一○
萧立之   五一○
谢 翱   五一○

图书序言

自序(节录)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追随先师赵齐平先生研读宋诗时,宋诗还时常被作为反面教材,宋诗研究更是门庭冷落。那时,常有师友对我的选择表示疑惑,因此,常要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要找出理由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不过归根到底,好的理由还在宋诗本身。那时,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註》是手头常翻的书,但读这部诗选的感受,却有很多困惑。《宋诗选註》是名着,学术水平之高,有口皆碑。钱先生选诗,眼光如炬,书中所选的作品都很优秀,尤其注释所体现的博学睿智更令人佩服,许多注文都以过人的学养和感悟揭示出所选诗歌的精彩,可是在全书的序言中,钱先生在总体上却对宋诗多有微词,似乎并不怎么欣赏。这种反差颇让人疑惑,虽然后来对个中原委有一点了解,但当初的这个困惑,却成了促使我去认真翻阅宋人诗集的重要原因。那时《全宋诗》还没有编纂,研读宋诗只能依靠阅读宋人别集和《宋诗钞》。好在北大图书馆藏书丰富,尤其原属于燕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藏书中的宋人别集,不仅收藏全面、系统,版本丰富,而且书目卡片做得非常专业,学术信息一应俱全。当时一边在赵齐平先生的指导下做《宋元文学史参考资料》的注释,一边根据燕大藏书目录卡片的指引,将宋代诗人的别集,按时代先后一家一家读下去。开始时受学养限制,对宋诗的好处并无太多体会。后来读得多了,慢慢发现,其实宋诗真的不像世人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许多诗人作品,并不比唐诗逊色,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英光四射」(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评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诗的评语,参见本书所选该诗解说)。有了这样的阅读体会,再向他人介绍宋诗好处时,底气虽不一定充足,但起码内心比较踏实了。
  
  总之,体会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是多读。要想知道宋诗究竟如何,得沉下心来认真阅读,不能轻信他人的批评意见。宋诗好不好,个人喜不喜欢,不读,怎么知道?明代杨慎曾拿了宋人张耒的〈莲花〉、寇准的〈江南春〉、杜衍的〈雨中荷花〉和刘美中的〈夜度娘歌〉等四首诗,给倡言「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的何景明辨认是唐诗还是宋诗,结果何景明认作唐诗。这四首诗都以风神情韵见长,确实近似于唐诗,以至于专学唐诗的何景明也会看错。后来杨慎告诉何景明「此乃吾子所不观宋人之诗」,何沉吟久之,强辩说:「细看亦不佳。」(见《升庵诗话》卷十二)。这件事只是历代唐宋诗优劣之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不过却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许多批评、否定宋诗的人,其实并未认真读过宋诗。不读,便不可能获得对宋诗的真了解。古代禅宗大德主张「食必亲尝」,宋代高僧大慧宗杲也说:「佛性须是眼见始得。」(见《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这些话,移用于治学,也是至理名言。像何景明那样未认真读过多少宋人诗,便从先入为主的某些观念出发否定宋诗,其实正是治学之大忌。因此,多读才能真正进入宋诗,并获得自己对宋诗的认知。
  
  第二条是细读。要真正认识宋诗艺术价值所在,仅多读还不够,还得在阅读时仔细推敲。尤其是对宋诗特有的一些写法,更需细心体会才能得其妙处。比如苏东坡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对西湖风景之美的描写,立意在于说明美的丰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美的发现和欣赏,必须具备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和宽广的审美心态(参本书该诗解说),不过就诗中具体比喻而言,却有许多耐人咀嚼的意味。比喻的一般原则,多是用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比喻较为抽象不易感知把握的描写对象,以增强形象刻画之功。但在此诗中,诗人描写的西湖是眼前实景,具体可见,可是作为喻体的「西子」,却并不存在于现实时空,「西子」的形象,其实谁也没见过,「西子」之美究竟如何,完全依赖于书本的记载和以往文学作品的描绘渲染。也就是说,「西子」之美,只存在于文字之中,存在于人们的意念想像之中,并不具有确定的形象,不同的人对「西子」之美的想像肯定各不相同,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西子」。因此,用这样不确定的形象比喻眼前具体可见的西湖美景,其实并不符合比喻的一般原则。就具体写法而言,这是「反常」的,但就效果而言,却「反常而合道」,诗人正是利用了这种美的形象的不确定性特点,营造出无限想像的空间,让不同读者生发不同的联想,从而带领读者真正领略西湖无往不在的美景,领略形象描写中所蕴含的「理趣」。在宋诗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宋诗的想像力价值和审美创造的价值,所谓「英光四射」的东西,正是体现在这些地方。读宋诗,若在这些方面草率看过,那就难免「入宝山而空回」了。总之,细读才能真正领悟宋诗的妙处,保证入宝山而不空回。
  
  当然,无论多读,还是细读,都不能只读宋诗本身,要想真正理解宋诗,还得读唐诗,只有读懂了唐诗,才能认识宋诗的传承和新变。此外,还应该强调,宋诗的时代特色,与宋代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在宋代繁荣兴盛的文化氛围中,宋代文学,丰富全面,各种文类共存共荣,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繁荣的文学景观。古文、赋、骈文、笔记等由士大夫阶层掌握的文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发展;话本、诸宫调、鼓子词、杂剧、唱赚等由新生的各种民间通俗文艺派生的通俗文学,也正式进入文学史的领域,成为此后文学主流的源头;而兴起于唐代的音乐文学曲子词,也在宋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宋诗就是在这样全面繁荣的文学景观之中生存发展,在其他文体的辉映下,成为宋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要真正了解宋诗,只读诗歌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泛阅读宋人的其他文学作品,并广泛涉猎宋人思想学术方面的着述,在更广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宋诗的时代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话说回来,无论多读还是细读,总要有起手入门之处。宋人作诗十分高产,现存宋诗数量超过唐诗许多倍,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撰《全宋诗》,共收现存宋诗作品二四七一八三首(不含残句),诗人九○七九人(参见漆永祥〈简论《全宋诗》的编纂与学术价值〉,载于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工作简报》,二○○○年第五期),如此庞大的数量,滥竽充数的诗人、品质不高的作品自然也会很多。因此读宋诗最好从读选本开始,好的选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引路作用。本书的选注,不敢自许可以引路,只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把宋诗的菁华选出来,加以讲解,为读者领略宋诗之美提供参考。不过,限于学识和鉴赏水平,所选之诗,难免有鱼目混珠者,注释难免有疏漏或错误,鉴赏解说也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处,这都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宋诗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远非这个小小的选读本所能备载。限于篇幅,许多好诗不得不舍弃,一些曾广泛传诵过或被其他选本反覆选录过的作品,也因篇幅的原因没有选入。像苏轼这样的大诗人,各体诗歌只选了二十八首,其实再增加一倍也不嫌多,不过为了留出篇幅让其他各具特色的小诗人也能出场亮相,不得不把他的许多好诗舍去。选诗的过程,其实难点和关键都不在选,而在如何舍弃,取舍之间,真是很费斟酌。作为编选者,自己知道许多好诗被舍弃了,但希望还能尽量保留宋诗的菁华,以见宋诗特色之一斑。 

图书试读

新市驿别郭同年1张咏

驿亭门外叙分携2,酒尽扬鞭泪湿衣。莫讶临歧再回首3,江山重叠故人稀。

【注释】

①新市:地名,在今河北新乐县西南,宋时属中山府。驿:驿站、驿馆。同年:指同一年中进士者。郭同年:其人不详。②分携:犹言分首、分袂。离别。③「莫讶」句:此句说不要为分道离别时频频回首而惊讶。讶:惊讶。临歧:到分路离别之处。高适〈别韦参军〉:「临歧涕泪沾衣巾。」

【解说】

送别诗最难得的是语浅情深。这首诗的好处正在于语言像是随手拈来,却写出了友人分别时互相恋恋不舍的深情。「莫讶临歧再回首」一句,把送与行双方的神态和心情绾合在一起,送行画面如在目前。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评云:「眼前语说得担斤两。」

雨夜1张咏

其二

帘幕萧萧2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3,滴破思乡万里心4。

【注释】

①原诗有二首,这里选第二首。②萧萧:风声。③无端:无缘无故。一夜空阶雨:化用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④「滴破」句:此句「滴破」二字从孟郊〈秋怀〉诗「冷露滴梦破」化出。

【解说】

这首诗写客居的孤寂,写雨夜客居中思乡的心情。「无端一夜空阶雨」,化用何逊「夜雨滴空阶」之句,但转换成埋怨的语气,和下句合在一起,精彩倍出。思乡之「心」可以被空阶之雨声「滴破」,把无形无相的乡思赋予了质感,设想新奇。

塞上1柳开

鸣髇2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3。碧眼胡儿三百骑4,尽提金勒5向云看。

【注释】

①塞:边塞。②鸣髇:响箭,又叫鸣镝。发射时带响声,可作指挥号令之用。《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髇:音萧。明杨慎《升庵诗话》引作「骹」,音义均同「髇」。③「天静」句:说在宁静无风的塞外草原上,鸣髇的响声显得格外干脆响亮。④碧眼胡儿:指塞外少数民族。骑:音记。一人一马的合称。⑤提金勒:拉紧缰绳勒住坐骑。勒:带嚼口的马笼头。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具体而个人的期待,那就是它能否在“边塞怀古”这个分体上,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解读。我们知道,宋代与北方民族关系复杂,边塞一直是宋人关注的重要议题。但相比于唐诗中李白、杜甫那种气魄宏大的边塞诗,宋诗的边塞诗似乎更有一种写实的、带着淡淡忧伤的色彩。我特别想看到,这本书是否能收录一些鲜为人知的边塞诗篇,并且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能够对这些诗篇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做一些细致的考证。比如,那些描写军旅生活的辛苦,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甚至是对于战争的反思,这些内容往往在一般的选本中被忽略。如果这本书能通过这些诗篇,勾勒出宋代边疆人民的生活图景,展现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情感,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而且,我一直觉得,宋诗的“菁华”也体现在它含蓄而深沉的表达上,尤其是在处理家国情怀这样的宏大主题时。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透过诗句,看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这将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宋诗的美,在于它的“菁华”二字,在于那种经过岁月沉淀、提炼而出的韵味。传统的宋诗选本,往往是将所有名家名作一股脑儿地呈现,虽然精彩,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些眼花缭乱,不知道从何入手。而“分体选读”的概念,则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我尤其期待它在“咏物言情”这个分类上的呈现。宋人写花鸟虫鱼,绝不仅仅是写景,往往寄托着深厚的情感和哲思。比如,同样是写梅花,林逋的疏淡孤傲,苏轼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都有着不同的意境。这本书如果能将同一题材下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他们情感的细微之处,以及用词上的巧妙之处,那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再比如,宋人写离愁别绪,那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寂寞,或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惘,都写得那么入木三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宋诗中那些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古人是如何用最简洁的文字,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评分

我对《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好奇。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市井生活也日益丰富。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时代最好的镜子,而宋诗,尤其是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歌,更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如果能将宋诗按照“都市风情”、“田园野趣”、“仕途甘苦”、“离愁别绪”等等更贴近生活的分体来选读,那就太棒了!我可以想象,通过阅读关于宋代市井生活的诗篇,我们会听到汴京街头的喧嚣,看到勾栏瓦肆的热闹,甚至闻到小吃摊的香气。而关于田园生活的诗歌,则能让我们感受到耕读传家的那份宁静与安详,领略农人辛勤劳作中的喜悦。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仕途得失、官场沉浮的诗歌,更是充满了人生的况味,让我们体会到宋代文人的无奈与坚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这些诗歌,串联起一个时代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让宋诗的生命力在我们手中再次鲜活起来。

评分

拿到《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有一本宋诗选集,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罗列名家名作的了。我一直对宋诗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有一种内敛而深刻的美,不像唐诗那样大气磅礴,但却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的“分体选读”这个概念,立刻就吸引了我。我常常觉得,读诗就是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是如何用文字构建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情感。而分体选读,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小门,让我们能更集中地、更有层次地去理解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宋诗。比如,我一直对宋人描写山水的诗歌非常着迷,那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婉约,或者是“孤村落日斜,野鸭最先知”的静谧,都有一种独特的宋韵。这本书如果能将这类诗歌单独拎出来,深入剖析,甚至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再比如,宋代文人的朋友圈,他们之间的唱和、赠答,那种才情碰撞的火花,读起来也格外有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细致的导读,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之间的交往,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宋诗的“菁华”所在。

评分

我拿到《宋诗菁华:宋诗分体选读》这本书,最想仔细研究的是它关于“怀人寄远”的选篇。宋代文人交往频繁,诗歌唱和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贬谪的文人,他们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对故友的思念,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我一直觉得,宋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在于那种不加修饰的情感流露。这本书如果能收录一些感人至深的怀人诗,并且能够提供一些背景故事,比如诗人之间是如何认识的,他们曾有过怎样的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想象一下,读着苏轼写给友人的诗,我们会仿佛看到他们当年在杭州、在黄州,一起饮酒赋诗的场景。再比如,柳永那些描写离愁别绪的词,虽然不全是诗,但其情感的真挚也让人动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友情,以及在时代变迁中,那些人与人之间温暖而坚韧的联系。这不仅是对诗歌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历史情感的追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