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

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西藏
  • 藏族
  • 攝影
  • 曆史
  • 文化
  • 影像
  • 記者
  • 1950年代
  • 1970年代
  • 中國西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從江南水鄉到雪域高原,他在藏地生活二十五載。
  
  從布達拉宮到地球之巔,他走遍西藏大地(除阿裏),用鏡頭記錄下壯美的雪域風光和民族風情。
  
  從農奴製到和平解放,他親曆瞭西藏的風雲劇變,並以新聞記者特有的敏銳,捕捉著那些不應被遺忘的人和事。
  
  一張張老照片,彷彿在敍述著一樁樁西藏往事;一樁樁西藏往事,都將引領我們去認識一個真實的雪域高原。
  
藏地光影:一位漢人攝影師的西藏紀行(1950-1970年代) 作者: [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例如:張誌明] 齣版社: [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年份: [在此處填寫齣版年份] ---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深度紀實的攝影文集,聚焦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間,一位漢族攝影師在西藏高原上長達數十載的駐留與觀察。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鏡頭,記錄瞭西藏社會在劇烈變革時期的日常圖景、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人民的精神麵貌。全書收錄瞭數百幅珍貴的老照片,輔以作者詳實的文字敘述,共同構建瞭一部關於時代變遷中西藏的視覺史詩。 一、高原的初識與時代的交匯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作者初抵西藏的年代。彼時,西藏正處於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作者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探險傢或政治人物,而是一位懷揣著對未知世界強烈好奇心的攝影工作者。他記錄瞭初見布達拉宮時的震撼,拉薩街頭的喧囂,以及寺院內古老儀式的莊嚴。 早期的影像資料,集中展現瞭傳統藏族社會的生活狀態。照片細緻入微地捕捉瞭農牧民的服飾、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以及傳統傢庭的內部陳設。作者的文字部分,坦誠地記述瞭他如何適應高原的嚴酷環境、學習藏語,並努力融入當地社區。他描繪瞭與藏族朋友們在茶館裏的交談,在田埂上的勞作,以及在朝聖路上彼此扶持的場景。這些記錄,旨在呈現一個真實、未經修飾的西藏生活原貌,而非預設的刻闆印象。 二、光影中的社會肌理與風俗變遷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結構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捕捉這些變遷中的細節。作者的鏡頭轉嚮瞭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被重新定義的群體和場所。 他拍攝瞭寺廟僧侶的生活,記錄瞭他們日常的誦經、辯經,以及寺院內部的藝術珍品和建築細節。這些影像不僅是藝術的記錄,更是對一種延續瞭韆年的精神信仰體係的側寫。同時,他也記錄瞭城市中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景,如金匠、銀匠、唐卡繪製者等。通過特寫鏡頭,我們得以窺見傳統技藝的精湛和傳承的艱辛。 在風俗方麵,作者對西藏的傳統節慶活動進行瞭詳盡的記錄。從盛大的雪頓節到寜靜的轉山會,每一張照片都凝聚瞭節日的熱烈氣氛和民眾虔誠的信仰。他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艱辛,也記錄瞭高原牧區遊牧民族遷徙的場景,展現瞭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艱難而和諧的共存關係。 三、人像的力量:凝視西藏的靈魂 全書的精髓在於作者拍攝的眾多人物肖像。作者堅持“尊重”的原則,在拍攝每一個人之前,都會與其進行長時間的交流。他拍攝瞭年邁的貴族、身披紅袍的喇嘛、眼神堅毅的牧民、以及在城市中接觸到的新一代藏族青年。 這些肖像超越瞭簡單的記錄,它們是對個體生命經曆的深沉緻敬。例如,書中有一組關於“洗衣婦”的係列照片,通過她們布滿皺紋的手和望嚮遠方的目光,摺射齣那個時代女性的堅韌。另一組關於“兒童”的記錄,則捕捉瞭他們在貧瘠環境中依然保持的純真與活力。作者的文字部分,穿插瞭與這些人物對話的片段,使照片中的人物“活”瞭起來,讓讀者得以窺見他們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四、自然的永恒與人文的瞬間 西藏的自然環境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主題。作者不僅拍攝瞭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更關注瞭雅魯藏布江畔的生命力。書中收錄瞭大量的自然景觀照片,這些照片的特點在於,它們往往以極富層次感的方式,將人類的活動融入到宏大的自然背景中。例如,在廣袤的草原上,渺小的人群和犛牛群構成的“行進綫”,強調瞭人類在自然麵前的謙卑。 此外,作者還記錄瞭一些極具時代特徵的建設場景——早期農田的改造、水利工程的修建等。這些鏡頭冷靜而客觀地記錄瞭現代文明的觸角如何延伸至這片古老的土地。 結語:曆史的留影 《藏地光影:一位漢人攝影師的西藏紀行(1950-1970年代)》是一部集攝影藝術、人文關懷與曆史記錄於一體的綜閤性著作。作者以其獨特的身份,架起瞭一座溝通不同文化群體的橋梁。這些影像和文字,共同構成瞭一份關於特定曆史時期西藏社會生態的珍貴口述史料,為後人研究和理解那段復雜而深刻的西藏曆史,提供瞭不可替代的視覺證據和人文見證。本書不提供結論性的評判,而是呈現瞭“發生過的事情”和“存在過的人們”的真實切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宗烈


  1932年生於江蘇常州,漢族,高級記者,著名新聞攝影傢。1954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新聞紀錄電影攝影,1956年8月入藏任《西藏日報》攝影記者,1980年調迴北京,任《北京週報》攝影記者,1998年退休。其攝影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和國際影展,並齣版瞭多本以西藏為題材的畫冊、圖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江南到雪域
崢嶸歲月結緣西藏
入職《西藏日報》
入鄉隨俗學藏語
第一次重大活動
駐藏生活拾趣

第二章 鏡頭中的拉薩
聖城拉薩
布達拉宮
大、小昭寺
八廓街風情
羅布林卡

第三章 衛藏名勝散記
山南訪古
走訪後藏
遍佈藏區的「谿卡」

第四章 穿越藏北大草原
萬裏羌塘
那麯印象
馬背上的遊牧人傢
牧區之「寶」
牧區風情
牧區曆險

第五章 藏東攬勝
林芝擷翠
茶馬古道要衝——昌都
多民族聚居

第六章 民俗文化大觀
多姿多彩的藏族服飾
高原特色的飲食
藏式民居
交通工具
禮儀與節慶
民間婚俗與「共夫」、「共妻」
生老病死

第七章 西天神地話宗教
藏地的苯教與佛教
精靈鬼怪
人神之間的中介——巫師
活佛轉世製度
走訪格魯派四大寺
寺院管理與學經
修行與養生
寺院的多重文化角色

第八章 藏地社會各階層掃描
等級森嚴的社會階層劃分
各階層人士
宗教人士

第九章 親曆風雲巨變
政教閤一的舊西藏
和平過渡
達賴離藏
民主改革

第十章 珍貴記憶:中國登山隊首攀珠峰
魂牽夢縈神女峰
徵服地球之巔

圖書序言

前言

  西藏為甚麼如此迷人?這是本書企圖迴答的主題。進藏之前,我讀過一篇古藏文的漢語譯本,譯文說:「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髒,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寬廣,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它源自《敦煌古藏文文獻》,創作於一韆多年前,是藏族先民對西藏高原的生動描繪。這短文使我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初上高原,我躊躇滿誌。原打算以平實的鏡頭,寫真春鞦──我尤其鍾情西藏的純淨:原生態的環境、原生態的文明。西藏是一塊神秘的土地,它像磁石那樣吸引著我。西藏古老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我不懂藏文,隻能目睹它的片斷,無法瞭解它的整體。不過,我在北京接受瞭專業攝影的大學教育,擅長形象思維,遂欲將其種種秘境凝固為圖像瞬間,以便傳播世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忙於增設機構,要求內地兄弟省市援助,準備試點進行民主改革。在這個背景下,我於一九五六年七月奉調進藏,投入西藏社會變革的「大發展」潮流。至九月,情況驟變,中央認為西藏的改革條件還不成熟,決策「六年不改」,指示停止所有不符實際之事。「大發展」轉變為「大收縮」。我所在的西藏日報社編製亦大加壓縮,如漢文編輯部有一百五十多人,精簡後僅剩十餘人,我是被留下的唯一攝影記者兼圖片編輯。報紙亦從宣傳「民主改革」轉為強調「六年不改」。我的日常工作隻是編發新華社國內外的「圖片通稿」,任務輕鬆,空閑多多。「六年」如何處置,做些甚麼好呢?
  
  於是,常約幾位藏族朋友(也會漢語的),上街觀覽古城,間或拍攝照片。然而,藏人大都沒見過照相機,凡遇攝影,皆恐懼。因為有謠言說,照相會將人的靈魂攝走。所以,見到「巴爾覺寜」(照相的人)來瞭,人們就好像碰到瞭鬼,躲的躲,逃的逃,不管怎樣解釋,均心存疑慮,拒絕照相,我的計劃受到重創。
  
  隨後改拍名勝古跡。大昭寺為吐蕃王朝最早的神廟,圍繞它的是一條環形的八廓街。街坊茶館、酒肆商舖、民宅官府沿街林立。布達拉宮宏偉莊嚴,它以紅山為天然基座,沿著山勢修上雲巔,高聳藍空,就像一座天上的宮殿,使人仰望生畏,平添無限遐想……
  
  稍後,經三番五次申請,終於有機會去各地採訪(我的記者同事們將離開拉薩去農牧區採訪俗稱為「下鄉」)。當年下鄉,均須自帶衣服被褥和食品。因為鄉下沒有旅館、飯店可供吃住。得事先交涉,由地方政府齣具「派司」(Pass),然後帶著禮品、錢物,拜望當地莊園領主或部落酋長,請其解決馬匹交通與食宿事宜。
  
  期間,我曾遠赴羌塘、衛藏、林芝察隅、喜馬拉雅山麓、雅魯藏布流域,除阿裏(那時阿裏由新疆代管)外,幾乎走遍高原。西藏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往往走一整天都見不著村鎮。入夜,常在河灘、樹叢、山洞棲身。雷電、地震、雪崩、山體滑坡、冰川泥石流,如影相隨;還有土匪的威脅;荒野上有惡狼、棕熊的襲擊。種種險情,不期而遇。
  
  一九五七年鞦季,我隨日喀則專區防疫隊巡診韆裏,天天在馬背上,連續騎行瞭三月之久。隨工作隊集體下基層(我的主要工作是拍攝照片資料,兼作各地社會情況調查),都得帶大量銀幣。帶錢做甚麼?一是日常生活開銷,再就是給沿途頭人、官員送禮。無論是「免費看病」,或「貿易上門」,首先得「疏通」上層人士啊!獲其準許並在管事引領下,纔能開展工作,否則是寸步難行的(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地方首領擁有絕對的權力,沒有他們的支援,彆說拍攝照片,即使跨入其領地一步,也都不允)。一隻木箱裝一韆枚銀圓,沉沉的,一匹騾子最多馱兩隻箱子。當時西藏地方流通的貨幣是藏鈔或銅、銀兩種硬幣,人民幣不流通,但卻通用「袁大頭」(係民國三年鑄造、上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圓,俗稱「大洋」)。至牧區,一個「大洋」能買一隻羊,六枚「大洋」能牽頭氂牛。我隨隊攝影,都得付齣代價,照片來之不易,其成本相當高昂。
  
  旅途收獲頗豐,最難忘的一次是薩迦之旅。海拔四韆一百米的薩迦鎮,是一座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小城。地區首領號稱「法王」。八百年前,薩迦班智達(大博士).貢噶堅贊和他的侄兒八思巴,順應曆史,應濛古王子邀請,前往內地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談,完成瞭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曆史進程。一二六○年,八思巴被元帝封為國師、大寶法王、帝師。元朝在西藏設立十三萬戶府,設驛站屯駐軍隊,任命薩迦首領代錶中央處理西藏政務,薩迦遂擢升為西藏的政教中心。
  
  當時剛完成瞭一項報社的採訪任務,迴程巧遇一支從日喀則齣來的工作隊,聊天時無意說起他們會路過薩迦。我決定開個「小差」,先不迴拉薩,跟他們一起走,去看看傳說中神秘的薩迦王國。我心裏還希冀,如果有緣,對「薩迦王朝」的第二十七代法王阿旺貢噶塔欽做一個私人專訪。現在的印象中,十三歲的小法王,還是個不懂世事的小頑童。但是,照規矩,他每天都例行「上朝聽政」。清早,他頭戴元朝賜給的王冠、身著錦緞龍袍,足蹬雲靴。侍從為其撐起「華蓋」(象徵權威的寶傘),鼓鈸齊鳴,前呼後擁,步入施政大廳。他爬上高高的法座,接受僧俗官員磕頭施禮、稟報政情。頓時,我忽覺心神恍惚,彷彿墜入時間隧道,超越時空……「贊普恰沛囊瓊!」(藏語之意是:法王駕到上朝!)儀仗官聲聲大吼,我從穿越時空的夢中驚醒,趕忙按動相機快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用感光膠片,記錄下瞭「薩迦巴王朝」仍停留在中世紀的麵貌。
  
  西藏廣大農區,遍佈韆餘谿卡(莊園)。谿卡即一座自然村,一般都建造有高大的領主宅邸,那是谿卡的主要標誌。谿卡是領主經營的領地,管轄農奴、奴隸從事生産的地方。那裏農奴與奴隸的生存狀況又是怎樣的呢?今日迴想起來,其情其景猶在目前:
  
  拉薩章熱谿卡附近,有個女奴揹瞭一捆麥稭,她瘦弱的身軀大概隻有八十來斤,可那捆麥草少說也有二百多斤重。麥稭壓在其背,不堪重負,她搖晃著身軀,蹣跚移步……
  
  金龍谿卡的老朗生央珍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八十多歲瞭,若在現代社會中,按其年齡,早該退休,頤養天年,可是作為女奴,還須服勞役,否則就不配發口糧。
  
  大領主索康.汪清格勒的傢,傢財萬貫,樓屋櫛比,卻容不下女奴澤仁卓瑪立足,竟令其棲身主人廁所下層……
  
  和平解放後,西藏社會的進步使廣大農奴和奴隸強烈要求對封建農奴製度進行改革,但是,如同人類曆史上所有的進步變革一樣,這遇到瞭上層既得利益者的竭力阻擋。他們為瞭達到「永遠不改」的目的,不惜發動武裝叛亂,宣佈西藏「獨立」。一九五九年三月十日,由西藏上層分裂集團控製和地方政府領導的武裝叛亂全麵爆發。
  
  這樣,我又經曆瞭西藏最為動盪的一係列歲月:封建農奴社會的自發變革、上層武裝叛亂、平息叛亂、民主改革。叛亂發生,拉薩非常混亂。外齣拍照,報社還常派一個民兵班護衛我。叛亂分子築工事、挖戰壕,嚮機關、軍區駐地開槍打炮,破壞市區供電和通訊設施。平叛戰鬥進行瞭兩天,迅速平息,叛亂集團舉白旗投降,軍管會發銀元遣返放下武器的參叛者返迴傢鄉,拉薩市民熱烈擁護平息叛亂、上街遊行歡慶勝利,均被一一攝入鏡頭。
  
  西藏民主改革,這是中國的「廢奴」運動。一九五九年八月去達孜縣採訪,我遇到瞭一幕難忘的場景:在塔傑莊園的倉庫裏,翻身農奴們發現瞭領主的許多賬本和文契──多為「人身依附」文書或高利貸債據。被激怒的農奴立刻將那些成堆的可惡的文契運到門外廣場,點火焚燒。大火越燒越旺,大傢邊燒邊唱。我彷彿聽到瞭翻身農奴們的心聲:燒掉的不隻是賬本、契約,同時燒去瞭那個舊製度、舊社會。
  
  這段時期,我發錶瞭《訪貧問苦》、《揚眉吐氣》、《得到土地證》、《喜分牲畜》、《翻身後的第一個豐收年》、《次仁拉姆和她的朗生互助組》、《牧場晨曦》、《牧女卓瑪》、《藏南春來早》、《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等等作品,入選全國影展、國際影展,或刊於報紙雜誌、畫冊。
  
  在基層採訪,白天拍照,晚上就臨時佈置暗房沖洗膠捲,常用牛糞火那紅紅的光焰調節溫度、兼作暗房燈,把餐具碗盆用作沖洗器皿。因此,圖片品質顯然粗糙,多數留下瞭環境與條件不良的印記。那個時代,不僅是在底片、照片上,在我輩人等的青春華年裏也留下瞭各式烙印,甘酸鹹辣苦,五味雜陳。但自己醉心攝影,隻要能拍到有價值的圖像,那就心滿意足,其他全不計較。
  
  一九六一年,冥冥中注定的緣分終於來瞭,我結識瞭重慶姑娘門素先,彼此一見鍾情──她高中畢業後,誌願援藏,來西藏人民廣播電颱工作。她美麗聰睿,賢慧善良,我與她相戀一年,喜結終身伴侶,建立瞭溫馨的傢。然而,「十年文革」中,我被扣上「黑幫」、「走白專道路的典型」等帽子,停職發配機關農場勞改,繼因傢庭成份問題在大學畢業分配時遭遇不公之後,人生復遭厄運。唯吾妻不棄不離、關愛備至。至一九七一年,我終於洗清一切莫須有的罪狀,平反、復職,迴傢。一九八○年我倆奉調離藏,攜帶兒女返北京工作、上學,生活安定美滿。
  
  我在西藏生活瞭二十五個春鞦,直到如今已退休多年,高原的太陽一直溫暖著我的心。我感激西藏在我青春睏頓之時敞開胸懷,接納瞭我,給瞭我一片最高遠、最遼闊、最純淨的天地。在那裏,我留下瞭足跡,從那裏,我帶迴來珍貴的記憶。退休後,我整理齣部分老照片,它們分彆齣自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西藏的某個瞬間,凝固著曆史的錶情。蒼天似乎在暗中頒下瞭一道使命,藉請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的編輯先生們找到我,要我將老圖像裏的生命、事件、時空、曆史啓動,讓它們從我當年的鏡頭裏走齣來,親自對西藏的故事作齣另一角度的敍說。那就是這本《西藏與西藏人影像》。
  
  (陳宗烈口述,陳天聞整理)

圖書試讀

第二章
鏡頭中的拉薩

 
拉薩是西藏的首府,海拔三韆六百五十米,群山環抱,地勢平坦。這裏陽光明媚,氣候宜人,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日照有三韆多小時,素有「日光城」之譽。一九五六年八月,我初來拉薩,深感景象特殊:白晝烈日高照,入夜常有好雨,它洗去瞭暑熱塵埃,清潔瞭林園街市。
 
聖城拉薩
 
「拉薩」藏語之意是「神域」或「聖地」。最初的名字叫「吉雪臥塘」,意為「歡快的河榖平原」;拉薩河,藏胞原稱「吉麯」,其意為「快樂之水」。它源自念青唐古拉山雪峰,穿過茫茫荒漠和草原,澆灌齣豐饒的拉薩平原。工餘之暇,邀三五好友,漫遊郊外。我們常去的地方就是拉薩河邊。
 
拉薩曆史悠久。公元六世紀以前,拉薩平原是個荒涼的不毛之地:布達拉山和藥王山隻是柳林草灘上兩個小山墩;大昭寺、小昭寺和八廓街一帶,還是個積水的湖塘,叫「臥瑪措」,周圍是蘆葦、灌木叢生的沼澤地,間或有一些草壩。
 
公元七世紀,鬆贊乾布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遷都「吉雪臥塘」。從此,拉薩平原便成為吐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中國正處於國力扶搖直上的初唐時期。鬆贊乾布希望和唐朝通好,建立姻親關係,兩次派大臣到長安請婚。唐太宗將文成公主許配給瞭他。後來,唐高宗授予鬆贊乾布「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賨王」。文成公主入藏,為雪域高原帶來瞭新氣象, 許多先進的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第一次齣現在西藏。
 
為迎文成公主,鬆贊乾布特意在拉薩紅山專門為她修建瞭「紅山宮」(布達拉宮的前身);又親自前往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迎親,偕文成公主返迴吐蕃都城,選定吉日,在紅山宮舉行瞭隆重的結婚典禮。
 
到瞭公元八世紀初,贊普赤德祖丹又派遣使臣嚮唐朝請婚。七一○年,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藏王,這是漢藏關係史上又一大事。金城公主在紅山和藥王山之間修造瞭三座大白塔 ── 「巴嘎噶林塔」,在中間的塔體開瞭個方洞,成為拉薩古城的大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得以置身於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用一位漢人攝影記者的眼睛去觀察和感受西藏。我非常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文化差異顯著的年代,一位外部的攝影師是如何剋服語言、習俗、甚至政治層麵的障礙,去拍攝和記錄西藏的。攝影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藝術,而記錄一個與自己文化背景迥異的民族,其難度可想而知。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如何通過攝影來理解和錶達他對西藏的認知。是怎樣的契機讓他長期駐足於這片高原?他是否有著超越工作職責的情感投入?書中收錄的影像,我想一定不隻是簡單的快照,而是經過攝影師深思熟慮的構圖、光影運用,以及對焦點的選擇。他對西藏的哪些方麵最感興趣?是對宏偉的自然風光,還是對寺廟的莊嚴神聖?又或者,他更關注的是西藏人民的生活日常,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習俗?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感受到攝影師的鏡頭語言背後,所蘊含的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敬意與關懷。

评分

《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一個漢人攝影記者,在1950年至1970年代這二十年的時間裏,駐紮在西藏,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切入點。這段時間,對於西藏來說,絕對是風雲變幻、曆史轉摺的重要時期。我非常好奇,這位攝影師是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西藏,並與當地人民建立聯係的。他所拍攝的“西藏人”,想必不會是走馬觀花式的淺嘗輒止,而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深入瞭解後的真實寫照。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那個相對保守和閉塞的年代,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態、他們的精神信仰、他們的習俗風情,以及他們麵對時代變遷時的種種反應。攝影師的鏡頭,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去記錄的?是純粹的紀實,還是帶有瞭某種主觀的理解和情感寄托?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於教科書式的冰冷敘述,而是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影像。通過這些照片,我希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西藏的脈搏,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希望。

评分

這部攝影集《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時期、特定視角下的西藏。從封麵設計的質樸與厚重感,便能預感到這是一部承載瞭歲月痕跡與個人情感的作品。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定格在膠片上的,鮮活的西藏人民的麵孔。那些眼神裏可能蘊含著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情感,怎樣的生活狀態?一個來自外部的觀察者,如何在那個年代,在那個環境中,與被拍攝者建立聯係,捕捉到最真實、最不加修飾的瞬間?我猜想,攝影師的鏡頭語言,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話,一種理解的嘗試。他如何平衡攝影師的客觀性與人性的溫度?他是否在影像中留下瞭自己作為“漢人”的身份印記,抑或是努力消弭這種差異,去呈現一個更純粹的“西藏人”?1950年代至70年代,對於西藏而言,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曆史的洪流滾滾嚮前,個體命運在其中如何沉浮?攝影師的鏡頭,能否捕捉到這些時代的變遷,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狀態?我期待書中能夠不僅僅是風景的展示,更是人物的刻畫,是生活場景的還原,是那個時代西藏社會圖景的一個縮影。

评分

看到《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吸引住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像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個個人經曆的沉澱。一個漢人攝影記者,在1950年代到70年代這段動蕩而又充滿變革的時期,在高原之上留下瞭他的足跡和鏡頭。我無法想象,在那個年代,要在中國大陸與西藏之間進行這樣長時間的往返和駐留,需要怎樣的勇氣、毅力和資源。他所拍攝的“西藏人”,將是怎樣的一幅幅生動的群像?是虔誠的信徒,是辛勤的牧民,是活潑的孩子,還是其他?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細節的影像,比如人們的穿著打扮、房屋建築、節日慶典,乃至日常勞作的場景。這些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獨特風貌。同時,作為一名“漢人”攝影記者,他的視角是否會帶有某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他又是否能夠超越身份的隔閡,去捕捉到西藏人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的,是一個立體、多元、有溫度的西藏,而不是刻闆印象的符號。

评分

《西藏與西藏人影像:一個漢人攝影記者的駐藏歲月(1950-70年代)》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溫度。我個人對於這種帶有時代烙印的影像記錄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察與記錄。一個漢人攝影記者,在1950年代至70年代這樣一段極其特殊的曆史時期,長期駐紮在西藏,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故事性的設定。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在當時環境下,難以想象的珍貴影像。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景照,更應該是承載著曆史信息、社會變遷、以及人文關懷的視覺文本。我好奇,在那個年代,攝影技術本身是否也存在著局限性,而攝影師又是如何剋服這些局限,去捕捉到最動人的瞬間?他是否與當地的藏族同胞建立瞭深厚的友誼,甚至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從而獲得瞭非同尋常的拍攝角度?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更希望能夠有攝影師的文字敘述,講述他在拍攝過程中的心路曆程,他對西藏的觀察與思考,以及他對西藏人民的理解與情感。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不同於官方敘事,也不同於純粹旅行遊記的,更加個人化、也可能更加真實的西藏印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