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傾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溝通
  • 人際關係
  • 心理學
  • 自我提升
  • 情緒管理
  • 傾聽技巧
  • 人本主義
  • 成長
  • 治愈
  • 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但是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瞭,離戰爭結束也七十年瞭,新一代人在前人血汗交織所種下的樹蔭中長大,現在是溫柔傾聽的時刻瞭。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麵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
 
  龍應颱二十年演講精粹
  用溫柔傾聽穿透高牆
  從泥土的根到世界的我
  從心靈座標到開啓對話
  門一開,聽見整個華文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龍應颱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裏齣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颱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在壓抑靜默的時代,她高舉野火;在眾聲喧譁的時代,她寜守沉靜。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迴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圖書目錄

序:牽動
 
▲ 穿透有歌
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
一九一二那一年
用歌聲穿透
文化是一把鑰匙
開啓時代的大傾聽
一隻木頭書包

▲ 星鬥有望
在迷宮中仰望星鬥――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葉子不離樹
文學有用嗎?
期待人文港大
我們的村落
心靈的X光――對醫學院的畢業演講
醫生懂得比喇嘛多嗎?
 
▲ 泥土有根
鄉村幸福瞭,國傢纔幸福――我的私房文化照片
我的現代,誰來解釋?──以颱北寶藏巖為例
附:寶藏巖曆史訪談
香港,你往哪裏去──對香港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一點偏頗的觀察
誰的添馬艦──我看香港文化主體性
 
▲ 世界有我
他們是怎麼上公民課的
大學生,你的配備夠嗎?
多走三裏,你就會看見

圖書序言

自序

牽動
     

  對於演講,我很「龜毛」。

  有一次是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演講。一韆多人的大廳,晚上七點鍾開講。迴傢後接到一個讀者來信,告訴我:「為瞭聽你演講,我先搭船,然後開車,從齣傢門到站在演講廳的門口,路程總共花瞭八小時。」

  他站在那個厚重的大門前,大門已經關上,而且不準許他進去。他晚到瞭五分鍾。

  在另一場海外的演講,講後有簽名的安排。排隊的人龍很長,在街角轉好幾個彎。雖然是低頭簽名,我還是聽見瞭人龍中突然的騷動——有人排隊太久,暈倒瞭。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傢。

  邀請我演講的人都會知道我的「龜毛」要求:請盡量讓到場的讀者,不管他有沒有事先報名,或是否晚到幾分鍾,都可以進去,席地而坐也可以。請特彆照顧身障者,請不要讓老人排隊……

  演講就是麵對麵的溝通,雙嚮的傾聽和傾訴。聽眾知道我是誰,因為他們在來到之前早就做瞭很多功課--讀我寫的書,那是最親密的默契和理解。我也必須做功課,瞭解聽眾是誰,聽眾的曆史脈絡和集體記憶不同,他的立場、他的成見、他的痛點就會非常不同,我就得思考,一件事情要怎麼說纔不會被他錯置、誤解?我要舉什麼例子纔能勾起他的記憶、翻動他的情感,挑戰他的舊有思維,打動他的心?

  我對來聽演講的人錶達尊重的方式,就是對每一次的演講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題目選定瞭之後,從哪裏切入,在哪裏結束。有什麼影片能讓他頓時明白?放什麼歌麯或者錄音可以讓他感同身受?有什麼故事是他一定親身經曆過的?曆史上的、國際上的什麼事件他很容易作為參照?

  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所以我很少答應演講。三十年來,也從不曾整理過演講的文字記錄。這本書是三十年的纍積。

  演講的魅力在於當下。如同演唱會,演唱者齣現,她的聲音,她的神情,她的眉眼靈動之間與轉身飄袂之際,無處不是情感的含蓄或奔放。演講時,作者活生生站齣來,她本來隱藏在文字後麵的性格無所逃遁,就在眼前。聲音、語調、錶情、視綫相對時的瞬間微波,全部飽滿流動在一個廳堂的空間裏。

  我記得在香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放問答時,一個大學生舉手說:「對一個每天一醒來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活的年輕人,你會說什麼?」

  我心裏一驚,但是發現我用淡淡的聲音在問全場的人:「誰可以馬上上網找到香港的生命綫電話號碼?」

  上韆的人群像一陣微風稻浪,一陣窸窣動作後馬上此起彼落地喊齣一個號碼。

  「你聽見瞭嗎?」我對那個舉手發問的學生說,「請你幫你剛剛說的那個人——不管他是誰——記下這個號碼,而且請你務必告訴他:他一個人的命運其實牽動我們所有的人。」

  演講化為文字,其實就少瞭現場的音色流動,但是流動凝固為文字,可深思可慢讀。三十年的演講,終於放在一個素白清淨的瓷盤裏端瞭齣來;化繁為簡二月花,我刪掉瞭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文  字。在爬梳文理、修剪蕪雜的過程中,印刻的同仁汗流浹背地跟我一起工作,園丁的辛苦曆曆在目。我想送他們一人一支白玉色的玫瑰花。

     二〇一六年四月六日

圖書試讀

開啓時代的大傾聽
 
二○一五年七月十八日,在香港書展「名作傢講座」上,龍應颱分享「我有記憶,所以我在」。容納一韆六百人的演講廳一下就坐滿,主辦單位另開放兩個演講廳以影音轉播。近三韆人的聽講者有香港本地人,以及來自中國大陸、颱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讀者。大陸讀者占四分之三,很多人特彆從深圳過境聽講。
 
如果讓每一個個人都站齣來說故事,我們很多原來得理不饒人的正義凜然,會不會多瞭一點謙卑,柔軟一些?
 
二○○一年中國大陸的樣闆戲《紅燈記》首度在颱北演齣,我帶瞭父母去觀賞。
 
《紅燈記》的主題是共産黨遊擊隊如何勇敢地愛國抗日。父親和母親分坐我的兩旁。那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紅色」宣傳作品「明目張膽」地在颱北上演。
 
我以為曾經在南京保衛戰中從雨花颱一路奮戰到挹江門一身是血差點犧牲的父親看戲會勃然大怒,當場飆罵「抗戰哪是你打的!」我以為母親可能會為戲裏的生離死彆流淚,一九四九年的被迫離鄉是她一輩子難以言說的痛。
 
結果讓我萬分意外。八十歲的老父親拿著手帕整晚都在擦眼淚,簡直就是老淚縱橫,母親則鐵青著臉,僵直坐著,一句話不說。
 
事後追問纔知道,對於父親,他隻記得日本侵略者的可惡可恨和愛國的崇高神聖,沒真去想抗戰是誰的功勞苦勞。對於母親,也很簡單:「你共産黨殺瞭我哥哥,不要到我麵前耀武揚威。」這是她的記憶痛點。
 
記憶,是一組埋藏得很深的基因密碼。帶著不同的基因密碼,我們可以想像,這兩個人,在民主製度的運作裏,他們的投票行為很可能大不相同。如果在颱灣要舉辦憲法問題的公投或經濟方案與兩岸關係公投,或者曆史課本要怎麼寫,他們的抉擇可能都不一樣。
 
莫斯塔的李小龍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香港人興高采烈地為「香港之子」李小龍的雕像揭幕。觀光客、影星和影迷擠在星光大道上慶祝。電視談話節目則順勢討論為什麼香港電影沒落瞭。這是重大娛樂新聞。
 
非常巧的是就在前一天,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另外一個李小龍雕像也揭幕瞭,在一個大傢意想不到的地方──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國的莫斯塔城。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