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Lama Zopa Rinpoche
圖書標籤:
  • 自我提升
  • 正念
  • 佛教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放下執念
  • 內在平靜
  • 人生智慧
  • 修行
  • 覺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八風吹不動,船過水無痕。
不在乎凡情,在乎你的心。
  
  我們一腳踩到刺時,知道痛源是那根刺,拔掉刺就不痛瞭。
  就像世間八法是一切問題的源頭,齣離它們,就是最關鍵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今生快樂及平靜的源頭,真正帶給內心及生活平安。
  
  ★梭巴仁波切講授最根本與實用的佛法課程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則著名公案,其中提到「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的就是「世間八法」。
  
  有些人花許多時間、精力,鑽研佛法最深奧的道理,但大多數的人是無法這樣做的。現在,即使我們不懂佛法,但隻要認識世間八法,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什麼是佛法」。

  而什麼是佛法呢?要看「動機」。例如,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隻是為瞭放鬆、療癒?倘若我們以後者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或許真能達 到某種效果,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這樣我們修習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復製品。

  阿底峽尊 者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這就是所謂的世間八法,意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入的八種陷阱(也是八種世間利益):得到、失去、快樂、不快樂、名聲、 罵名、贊譽、批評。例如:收到禮物時覺得快樂,沒收到禮物就不快樂;想過得開心,不想過得不開心;想有好名聲,不想有壞名聲;想得到贊美,不想被批評。

  時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否能夠真正不在乎它?這樣的檢查是我們修習的核心基礎,我們要在乎的是斷除種種不清淨念頭。而齣離世間八法並不是讓它們不再齣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齣現欲望,重點在內心的改變。
  
  如果為瞭達到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其中見地決定瞭修與行。透過梭巴仁波切的講授,我們 可以快速掌握佛法的見地,把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本書每章最後,還附有實修的方法,讓讀者除瞭瞭解佛法義理,並可實行禪修,真正獲得利益。
  
  [法語摘句]
  不隨欲心轉就是學佛,隨欲心轉即非學佛,就是這麼簡單。
  就像雙手能揉麵團,無庸置疑,我們一定也能把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對心能指揮自如。
  富有不是問題,對財富的欲望纔是問題。
  少一點貪著,就會少一些對於未來可能齣差錯的焦慮感。
  話語本身是空空的聲音,字句之所以具有意義是源自內心。
  不管經驗到快樂或痛苦,全都是由動機決定,沒有其他。
  如果我們臉上有汙垢,就不能期待從鏡子裏看見乾淨的臉龐。相同地,當心處於由煩惱所産生的欲愛時,便無法帶來快樂跟平靜。
  齣離世間八法並不是指讓八種對境不再齣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齣現欲望。
  滿足感不是物質帶來的,而是心的狀態、心的體會。
  很多事情看似無害,但由於做這些事情是在浪費生命,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害處。
  不需要像禪修空性那樣深奧的禪修,這隻是保持覺知力而已,隻是要看住你的內心。
  齣離今生不是依於物質,而是內心的改變。
  我們開始任何佛法修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清淨動機,瞭解這要點相當重要,它會開啓我們的智慧眼,它是我們在跟隨佛道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當我們的四大維持平衡狀態時,就不會生病受苦,能好好享受健康。一開始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心,然後身體也會隨著變得健康。
  處在「僻靜處」不一定是指身體上的離群索居。
  抓癢時可能會感到一些欲樂,卻遠遠比不上一開始就不癢,那種欲樂隻是暫時抒解痛苦。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在無垠之海中尋找燈塔:現代人精神迷航的導航指南》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 在無垠之海中尋找燈塔:現代人精神迷航的導航指南 一、迷航的時代:錨點何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與連接泛濫的時代。智能手機、社交媒體、24小時新聞循環,將世界濃縮在方寸之間,提供瞭無盡的刺激與選擇。然而,這種“無限”的錶象下,許多人正體驗著一種深刻的、結構性的“匱乏感”——一種對意義、方嚮和內在穩定的渴求。 從職場晉升的無止境追逐,到人際關係中的確認需求,現代人的生活似乎被一種永不停歇的“應該”和“必須”所驅動。我們忙碌地填充日程,卻在夜深人靜時,被一種空洞感吞噬。我們擁有瞭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卻發現精神上的錨點正在鬆動。生活的“大船”似乎在無垠的數字海洋中漂浮,沒有明確的目的地,甚至忘記瞭航行的初衷。 《在無垠之海中尋找燈塔》正視瞭這種普遍存在於當代社會中的“精神迷航”狀態。本書不是提供快速解決焦慮的“速效藥”,也不是要求人們徹底拋棄現代生活迴到田園牧歌式的幻想。相反,它是一份為在喧囂中尋求清晰、在碎片化信息中渴望整閤的現代人所準備的、審慎而深刻的導航手冊。 二、導航的工具箱:重塑內在的羅盤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穩定與方嚮感,並非來自於外部環境的完美、他人態度的認可,或是一份無可挑剔的五年計劃。它們源於一套清晰、可靠的“內在導航係統”的重建。我們將引導讀者從三個關鍵維度進行探索和校準:認知校準、情感定位、以及行動錨定。 第一部分:認知校準——破除時代的濾鏡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接收到的“現實”往往是經過算法和偏見過濾後的産物。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人常見的幾種認知陷阱: 1. “比較陷阱”與“展示性存在”: 社交媒體如何係統性地扭麯瞭我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並誘導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社會比較循環。我們將探討如何區分“生活本身”與“生活的展示版本”,並重新定義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使其不受外部評價體係的左右。 2. “即時滿足的悖論”: 科技教會我們期待快速的結果和即時的反饋,但這與任何有意義的長期成就(如學習一項技能、建立深厚關係)所需的耐心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背道而馳。本書提供瞭如何係統性地訓練“慢思維”和“長期視角”的方法論。 3. “敘事依賴癥”: 人類天生愛講故事,但當我們的生活被僵硬的、預設的“成功敘事”所主導時,任何偏離軌道的經曆都會被視為失敗。我們探索如何靈活地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將挫摺和意外視為導航過程中的必要調整,而非終結。 第二部分:情感定位——管理內在的風暴 精神的迷失往往伴隨著情緒的劇烈波動——焦慮、倦怠、空虛。本書認為,有效的情緒管理並非壓抑或逃避感受,而是精確地“定位”它們,理解它們在導航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1. 情緒地圖的繪製: 我們將介紹一套詳細的情感分類與追溯體係,幫助讀者識彆觸發核心情緒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僅僅應對錶麵的情緒反應。例如,如何區分由真正的危險信號引起的功能性焦慮和由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驅動的功能失調性焦慮。 2. 應對“未竟之事”的重量: 許多現代人的精神負荷源於未解決的過去事件和未兌現的承諾(對他人或自己)。本書提供結構化的方法來清點這些“情感負債”,並製定實際的步驟去收尾或釋懷,從而減輕精神上的拖拽感。 3. 培養“韌性空間”: 韌性並非天生,而是通過有意識的練習構建的。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正念的呼吸練習和身體覺知,在情緒風暴來臨時,為自己爭取齣寶貴的幾秒鍾,從而選擇反應而不是被動地被推動。 第三部分:行動錨定——邁嚮有意識的航行 擁有清晰的認知和穩定的情緒後,下一步是將能量導嚮那些真正能帶來長期滿足感的行動中。 1. 價值驅動的決策: 許多人因為沒有明確的“燈塔”方嚮,最終將時間投入到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的目標上。本書提供瞭一套從哲學層麵深入挖掘個人核心價值體係的練習,確保日常的“待辦事項清單”與個體的深層意義相一緻。 2. “小步優化”的藝術: 麵對宏大的目標,人容易産生無力感而停滯不前。我們強調“微小行動”的力量,即每天堅持執行一兩個與核心價值高度相關的、可量化的小任務。這些小行動如同在黑暗中點亮的連續小燈,最終匯聚成清晰的航綫。 3. 構建支持性生態圈: 航行不易,需要友伴。本書關注如何在個人邊界清晰的前提下,有意識地選擇和培養那些能夠激發、支持而非消耗你精神能量的關係網絡。學會如何“退訂”那些有害的社會互動,並“訂閱”有益的交流。 三、結語:你就是自己的領航員 《在無垠之海中尋找燈塔》是一本關於主動性的書。它不提供一個現成的港灣,而是賦予讀者繪製自己航綫所需的所有工具。在外部世界不斷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本書堅信,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建立起一種強大的內在能力——無論海浪如何拍打,你都能穩定船身,辨認方嚮,並有勇氣駛嚮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這本書邀請你停下追逐外部光環的腳步,轉而點亮你內心的燈塔,開始一段基於自我理解和內在清晰度的、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航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喇嘛梭巴仁波切Lama Zopa Rinpoche


  1945年齣生於尼泊爾。1956年至1959年期間在西藏學習,接著逃離中國的壓迫,在印度繼續學習和修行。他在印度遇到耶喜喇嘛(Lama Yeshe,1935-1984)。1969年,兩位喇嘛開始在尼泊爾柯槃寺弘法,1974年起在世界各地弘法。1975年,他們成立瞭護持大乘法脈聯閤會(FPMT)佛教團體。耶喜喇嘛在1984年圓寂後,仁波切承繼瞭FPMT的精神導師,在其無比的領導下,FPMT持續蓬勃發展,目前全球40個國傢約有160間佛法中心、各項計畫以及服務,包括佛法中心、閉關中心、臨終關懷中心、醫療中心、圓滿教育、翻譯人纔培訓課程、齣版社、寺院等。

  仁波切已齣版中文書籍包括《生活中的智慧能量》(Wisdom Energy,與耶喜喇嘛閤著)、《滿足之門》(The Door to Satisfaction)、《轉念:大乘轉苦為樂的法門》(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愛:最究竟的康復》(Ultimate Healing)、《快樂的秘訣》(How to be Happy)、《師心佛心》(Heart of the Path)、《親愛的喇嘛梭巴:轉睏境為安樂Q&A》(Dear Lama Zopa: Radical Solutions for 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等。

  耶喜喇嘛智庫˙波士頓 www.LamaYeshe.com

戈登˙麥剋杜格爾(Gordon McDougall)/原著編者

  1986年在香港首次接觸藏傳佛教,曾擔任兩年FPMT香港中心——大乘佛學會(Cham-Tse Ling)會長。2001年統籌倫敦蔣揚佛法中心的弘法課程,發展齣佛教基礎思惟的校園課程及函授課程。他也在歐洲及印度帶領菩提道次第。2008年便擔任耶喜喇嘛智庫(Lama Yeshe Wisdom Archieve)全職編輯,負責齣版FPMT傳承計畫及編輯此一係列書籍。

譯者簡介

張春惠


  文藻外語專科學校英文科(現為文藻外語大學)、颱灣大學社工係、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研究所。譯有《三十五佛禮懺法門》、《你能證得大悲佛》、《看自己的心,比看電影精彩》。

  譯作賜教與閤作:cherishbeings@gmail.com

圖書目錄

緻謝
前言

一 發覺佛法的意義

二 世間八法

◆欲望的不滿足心
◆世間八法的定義
◆世間八法
★禪修

三 輪迴的本性
◆崖邊上的牛
◆輪迴是苦
★禪修

四 尋求快樂,卻反招痛苦
◆輪迴那套不管用
◆依賴著不可依賴的對象
★禪修

五 欲望帶來的問題
◆為瞭追求快樂,我們造惡業
◆基於自己的需求而傷害他人
◆帶著貧乏的心往生
★禪修

六 混雜世間法與殊勝佛法
◆不可能以世間八法來修持佛法
◆帶著世間八法來閉關
◆三種世間八法
★禪修

七 世間法與殊勝佛法的差彆
◆瞭解佛法的重要性
◆世間八法與佛法的差異
◆動機的重要性
★禪修

八 齣離世間八法
◆當我們齣離世間八法,快樂自來
◆當我們齣來今生,快樂始生
◆齣離世間八法所産生的力量
◆平等化世間八法
★禪修

九 修持清淨佛法
◆十秘財
◆清淨佛法不是掛在嘴上

附錄:噶當派格西之噶當十秘財
詞匯錶
書目資料

圖書序言

前言

  我剛開始見到喇嘛梭巴仁波切,有次是他在一九八五年參訪香港的時候。他預定有五天晚上會開示菩提道次第(lam-rim),請法單位請他也傳無上瑜伽灌頂(Highest Yoga Tantra initiation),他答應在第一天晚上說法結束後傳灌頂。當時我初學佛法,差不多要開始傳灌頂時便先走一步。隔天有人告訴我,沒有傳灌頂,而是更多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就這樣,整個禮拜要接受灌頂的人每天離開中心的時間,剛好趕上快速吃早餐、上班,然後晚上再迴中心,也是聽更多的菩提道次第。最後一天要結束時,仁波切終於要傳灌頂,灌頂前他嚮大傢道歉,他說:「你們要做的事是接灌頂,我要做的事是講菩提道次第。」

  「道次第」(Lam-rim)這個藏文詞匯,指通往成佛的漸次道路(graduated path to enlightenment),其為佛教根基。它是佛陀(the Buddha)的教法,以及繼佛陀之後的偉大祖師所說教法的係統性匯整,其具連貫性且易依循,且「道次第」之美在其邏輯。每個人都想獲得徹底、圓滿的快樂,不論是否將這種徹底、圓滿快樂狀態稱作成佛(enlightenment),我們卻是動彈不得。「道次第」切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鋪展循次漸進的指引,帶領我們由現狀做為起點至到想到達的目的地。

  西元十一世紀,藏王菩提光邀請來自超戒寺、名聞遐邇的印度學者及瑜伽士(yogi)——阿底峽尊者(Atisha),到西藏協助復興佛教。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後,國王對其解釋佛法在西藏已徹底墮落,請求尊者不要傳高深教法,而是傳基礎佛法;尊者給予的教法要能涵攝整個成佛之道,讓「沒開化」的藏人較易修行。於是阿底峽尊者寫下《道炬論》,這是篇要獲得佛果(buddhahood)所需修行次第的所有佛法之濃縮短文。

  此後齣現許多其他重要的道次第論典,特彆是在第十四世紀由宗喀巴大師(Lama Tsongkhapa)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Lam-rim Chen-mo),這本論著至今仍是菩提道次第的經典之作。一九二一年,帕綳喀大師(Pabongka Rinpoche)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內容,後來成為《掌中解脫》一書,這是另一部重要的菩提道次第論典。當這兩部偉大論典終於譯成英文,我很驚訝自己居然相當熟悉這些內容,意識到原來多年來自己一直聽到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這些內容。

  仁波切的佛學知識之深廣令人驚嘆。我在編輯這本書時,看瞭仁波切在巴黎開示的網路直播影片,他簡要提到世間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他說的話,每字每句都是我當時正在編輯三十年前仁波切在柯槃寺課程教授的內容。他從不厭倦對我們開示基礎教法,讓我更覺得這些確實是我們必須聽聞的。

  但在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結構幾乎不重視世間八法教授,一想到這些法類有多麼地重要,不禁令人感到驚訝。宗喀巴大師對於世間八法談得很少,帕綳喀大師對此開示也隻有三頁篇幅。我認為原因是在於:世間八法的教授嚮來被視為理所當然,這是相當基礎且廣為人知的法類,因此傳統教法通常不留痕跡帶過。(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教法也能看到這個現象,佛陀初轉法輪傳的便是四聖諦,這也是最基本的教法,在傳統藏傳佛教典籍往往將四聖諦隱存於背景。)

  喇嘛梭巴仁波切開始教導西方人時,他看到這是我們需要學的法類,還是迫切地需要。他曾明白錶示過,教導世間八法是他早年在柯槃寺為期一個月禪修(meditation)課程的「主要嗜好」。至今他仍繼續教導著,這似乎錶示,我們現在跟以前同樣需要此法類。

  相較於帕綳喀大師是在開示死亡法類的背景時談到世間八法,喇嘛梭巴仁波切通常在提到暇滿人身(perfect human rebirth)的法類時講述世間八法,尤其是「這個珍貴人身是多麼有用處,而跟隨世間八法卻是多麼虛耗生命」的次開示部分。

  柯槃寺弟子們很早就意識到,完整記錄耶喜喇嘛及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的重要性。幾十年下來,我們已經匯整瞭將近兩韆場的開示,有從一晚到整整三個月閉關的開示。當喇嘛梭巴仁波切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耶喜喇嘛智庫時,這匯整便正式化瞭。

  二○○七年,「護持大乘法脈聯閤會傳承齣版」計畫上路,使得喇嘛梭巴仁波切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所有開示都能找得到,計畫的目的是:從所有的開示紀錄中,摘錄菩提道次第的個彆法類內容,接著匯整、編輯及齣版成一係列書籍。直到現在,耶喜喇嘛智庫大緻上齣版瞭已編輯過的完整課程內容,但是《師心•佛心》這本書以及接下來的書籍,我們則會提供讀者,有關仁波切曾開示過菩提道次第每種法類的完整呈現。

  《如何實修佛法》便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編製。我之前已經盡可能地匯集仁波切對於世間八法的開示,並將這些開示分成不同主題。FPMT傳承係列書籍大部分依《掌中解脫》科判大綱,仁波切在第一屆柯槃寺課程就是以此為大綱,因為帕綳喀仁波切開示世間八法的部分極少,我就得要在沒有《掌中解脫》的科判大綱下,設想齣這本書的邏輯性架構。

  由於仁波切對世間八法的最廣泛開示是在一九七四年春天,也就是第六屆柯槃寺課程期間,我便以此作為範本,再補充其他柯槃寺課程的開示,然後我「搜」瞭整個智庫,尋找仁波切對這法類的相關開示,再加進範本課程裏,就像是雕塑傢加上一層又一層的黏土,以塑齣完美流綫的雕像。

  之後,進入全文編輯階段,我試著保有仁波切隨意、經驗式的風格,包含瞭許多軼事,大部分像是譬喻的佛教公案,他的說法經常有這些。

  我們先準確校對逐字稿,接著再編輯文稿,所以我們有信心,本書內容是仁波切如實的教導。有錯誤及不清楚之處,全是編輯群的責任。仁波切在引述經論時,這些內容應該視為一段話,而不是逐字翻譯。當他引用一部經論,我隻以英文列齣經論名稱,除瞭《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外,因為這部論的藏文名稱(Lam-rim Chen-mo)比長長的英文名稱更廣為人知。在引用經論其梵文或藏文名稱上,請翻閱參考書目。

  一開始投入這項計畫時,我經曆一趟虛擬之行,來熟悉耶喜喇嘛智庫中浩瀚的開示匯集。這作法宛如電影《駭客任務》,還好有方法能進行解讀。當我們進入智庫後,從聲音檔及文稿的檔案發現另一個檔案,再發現還有另外的檔案,這些開示堆疊起來高如摩天大樓,每一份都意味著謄稿者跟校對者長時間的辛勞,更彆提當時請法中心投入的時間及努力,還有記錄課程的人。耶喜喇嘛智庫團隊及護持智庫的人,其數十年來的成果實在令人驚嘆。
 
  我將超過兩百份的耶喜智庫資料經過處理,最後編輯摘錄約六十份資料。為數眾多者參與其中,一共投入瞭多少小時呢?參與製作這本書的人數又有多少位呢?我沒辦法一一細數名字,實在太多人瞭。我能做的是:對於付齣甚多的每個人,緻上深切謝意。

  最重要的一點,我打從心底深處感恩喇嘛梭巴仁波切,由於他的啓發纔有這一切,這些殊勝的佛學是來自仁波切。對我而言,他就是活生生的典範。當一個人具悲心(compassion)及智慧(wisdom)時,做齣的事是多麼地不同,任何事都有可能成辦。祈願從製作這本書的任何微小福德(merit),迴嚮仁波切長壽健康、聖願實現。

巴斯
二○一○年九月 寫於英國

圖書試讀

◆輪迴那套不管用
 
不管一般人認為我們多麼有智慧、學識多淵博,無論我們是心理學傢或老師,由於我們不知道內心的運作,所以行為總是會齣錯。活在清淨佛法的禪修者看我們,就是不摺不扣的傻子,渾渾噩噩過日,就好比我們奔跑穿越過伸手不見五指的森林,隨時可能被石頭和樹根絆倒。
 
跟隨世間八法念頭,就好比故意讓自己是無明的。這麼做,把自己陷在生死流轉,一次次地投生在三惡道。這麼做真的是瘋瞭,但世間人就是看不到這一點。這正是因為,無明心永遠不會看到無明是瘋狂的,反而還認為,無明所做的行為永遠是正麵的、好的,而這種想法,遠比精神科醫師診斷我們精神失常還來得嚴重。
 
在輪迴受苦的主因是「無明」,即沒有體悟實相的究竟本性。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沒有這種體悟。我們看一切萬法為自性成立,於是我們攀取萬法,彷彿從中所産生的快樂是自性成立的。想得到所欲對境,而跟隨著産生的欲望,就好像是僕人跟著主人,這樣子把自己跟苦綁在一起。另一方麵,從修行佛法所生起的快樂是自在的、輕鬆的,其本性是釋放的。
 
就算我們有肢體障礙、受傷或癱瘓,甚至患痲瘋病,內心還是能非常快樂,甚至能處於淨土(pure realm)狀態。但如果我們因為欲望心而有心理障礙,就算身體相當健美、強壯、健康,卻永遠快樂不起來。
 
短暫方法對長遠無益,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佛法概念。方法要是齣自世間八法,隻會産生未來繼續受苦的因,我們想以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時,就是緻力於世間八法念頭而非自身的快樂,就像是僕人為其主人下廚。
 
我們通常認為,解決現前的、立即的暫時問題,比停止在未來要麵對的大苦要來得重要多瞭,更不用說停止受苦的原因——貪、瞋、癡。即便我們想禪修、行持佛法,卻仍抱持著「當前問題最為重要」的假設,這是由於沒有深刻體會到「負嚮及正嚮行為之間的差異」的這種無明。我們做事若不採取會完全消除立即及長遠問題的方法,反而做齣會造成未來受苦之因,問題當然會持續加倍。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在過去世努力停止類似問題再次齣現時造下的,即使我們有辦法投生為人十億遍,要是運用相同方法來解決問題,是沒有用的,隻會造成未來繼續遇到相同的問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的書名,一開始就讓我覺得很直接,也很觸動。畢竟,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被各種事情牽著鼻子走,很多時候真的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在乎這些?”。從工作上的升遷、他人的評價,到物質的得失、感情的順逆,這些“八法”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我一直覺得,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與這些外界因素搏鬥的過程,有時候贏,有時候輸,但好像從來沒有真正找到過內心的平靜。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突然齣現的提醒,讓我停下腳步,思考一下,這些我拼命追逐或極力逃避的東西,究竟有多麼重要?它是不是真的值得我投入那麼多精力去“在乎”?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這“世間八法”,並且給齣“斷除”的方法。我猜想,這不隻是一種理論的闡述,更可能是一種生活的實踐指導,引導我們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份不受乾擾的寜靜。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開內心深處的迷惑,讓我對“在乎”這件事,有全新的理解和體悟。

评分

我一直認為,人生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保持自我感受的同時,又不被外界的各種喧囂所裹挾。特彆是颱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有時候過度的“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評價,反而成瞭壓垮自己的稻草。《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這本書的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我一直以來睏擾的癥結。它提齣的“為什麼要在乎?”這個問題,太及時瞭。在我看來,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對“八法”——名、利、毀、譽、稱、譏、苦、樂——的過度執著。我們追逐名利,害怕毀譽,渴望稱贊,卻又難以承受譏諷,沉溺於快樂,又被痛苦摺磨。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斷除”的思路,讓我有機會去審視,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要去“在乎”的東西,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修心方法,幫助我學會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掛礙,不再讓外界的風浪輕易掀翻我內心的平靜,找到一種更清明、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评分

我對佛教哲學和一些心理學的著作一直都頗感興趣,但總覺得很多書要麼過於高深,要麼流於錶麵。《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用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問題“為什麼要在乎?”來引入,這一下子就拉近瞭讀者和書之間的距離。然後它提到瞭“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這讓我聯想到佛經裏關於“八風”的論述,但“斷除”這個詞又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不像隻是被動地承受。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這些深奧的佛法概念,轉化成普通大眾都能理解和實踐的方法。特彆是“修心奧祕”的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或引導,讓我能夠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實踐,去體會那種不被外界評價、不為得失所睏擾的內心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我們所“在乎”的,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可以被調整和超越的。

评分

我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當時就被“修心奧祕”這幾個字吸引住瞭。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壓力又大,很多人都說要“學會愛自己”、“心靈成長”,但常常覺得這些概念有點虛泛,不太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本書的書名《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就顯得特彆接地氣,它沒有迴避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煩惱——那些讓我們患得患失的“世間八法”。我平常也接觸過一些佛法相關的書籍,知道“八風吹不動”的概念,但始終覺得理論大於實踐,很難真正做到。這本書從“為什麼要在乎”這個問題切入,我覺得這個角度非常棒,它不是直接教你“怎麼做”,而是先讓你去審視“為什麼”。這種反思性的提問,可能會讓我們更能理解“斷除”的真正含義,而不是盲目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欲望。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將抽象的佛法智慧,轉化為切實可行的修心方法,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一步步地練習,慢慢地減少不必要的“在乎”,從而獲得更自在的生活。

评分

老實說,我最近生活遇到一些瓶頸,感覺做什麼都不太順遂,常常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和失落感。朋友推薦瞭這本書《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一開始我隻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但當我看到書名時,內心某個地方被觸動瞭。我覺得“為什麼要在乎?”這句話,簡直就是我這段時間的寫照。我為工作上的不被賞識在乎,為朋友偶爾的冷漠在乎,為未來的不確定在乎,甚至為一些小小的得失都在乎。這種“在乎”讓我身心俱疲,卻又仿佛離不開它。書中提到的“世間八法”,雖然我可能不完全瞭解它的佛法淵源,但從字麵上就能感受到,它涵蓋瞭人生中那些最容易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方麵,比如名利、毀譽、稱譏、苦樂。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教導我們如何“斷除”這些讓我在乎的東西,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如何改變我們對這些“在乎”的態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象的練習,讓我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找迴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不再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左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