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

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ama Zopa Rinpoche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正念
  • 佛教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放下执念
  • 内在平静
  • 人生智慧
  • 修行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八风吹不动,船过水无痕。
不在乎凡情,在乎你的心。
  
  我们一脚踩到刺时,知道痛源是那根刺,拔掉刺就不痛了。
  就像世间八法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出离它们,就是最关键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今生快乐及平静的源头,真正带给内心及生活平安。
  
  ★梭巴仁波切讲授最根本与实用的佛法课程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有一则着名公案,其中提到「八风吹不动」,「八风」指的就是「世间八法」。
  
  有些人花许多时间、精力,钻研佛法最深奥的道理,但大多数的人是无法这样做的。现在,即使我们不懂佛法,但只要认识世间八法,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什么是佛法」。

  而什么是佛法呢?要看「动机」。例如,你学佛的动机是什么?是认真想要证悟,亦或只是为了放松、疗癒?倘若我们以后者这种动机来修习佛法,或许真能达 到某种效果,能得到某些世间利益,但我们将无法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这样我们修习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复制品。

  阿底崃尊 者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这就是所谓的世间八法,意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入的八种陷阱(也是八种世间利益):得到、失去、快乐、不快乐、名声、 骂名、赞誉、批评。例如:收到礼物时觉得快乐,没收到礼物就不快乐;想过得开心,不想过得不开心;想有好名声,不想有坏名声;想得到赞美,不想被批评。

  时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否能够真正不在乎它?这样的检查是我们修习的核心基础,我们要在乎的是断除种种不清净念头。而出离世间八法并不是让它们不再出现,而是我们对它们不再出现欲望,重点在内心的改变。
  
  如果为了达到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修、行,其中见地决定了修与行。透过梭巴仁波切的讲授,我们 可以快速掌握佛法的见地,把修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本书每章最后,还附有实修的方法,让读者除了了解佛法义理,并可实行禅修,真正获得利益。
  
  [法语摘句]
  不随欲心转就是学佛,随欲心转即非学佛,就是这么简单。
  就像双手能揉面团,无庸置疑,我们一定也能把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对心能指挥自如。
  富有不是问题,对财富的欲望才是问题。
  少一点贪着,就会少一些对于未来可能出差错的焦虑感。
  话语本身是空空的声音,字句之所以具有意义是源自内心。
  不管经验到快乐或痛苦,全都是由动机决定,没有其他。
  如果我们脸上有污垢,就不能期待从镜子里看见干净的脸庞。相同地,当心处于由烦恼所产生的欲爱时,便无法带来快乐跟平静。
  出离世间八法并不是指让八种对境不再出现,而是我们对它们不再出现欲望。
  满足感不是物质带来的,而是心的状态、心的体会。
  很多事情看似无害,但由于做这些事情是在浪费生命,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害处。
  不需要像禅修空性那样深奥的禅修,这只是保持觉知力而已,只是要看住你的内心。
  出离今生不是依于物质,而是内心的改变。
  我们开始任何佛法修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养清净动机,了解这要点相当重要,它会开启我们的智慧眼,它是我们在跟随佛道时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当我们的四大维持平衡状态时,就不会生病受苦,能好好享受健康。一开始我们要培养健康的心,然后身体也会随着变得健康。
  处在「僻静处」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离群索居。
  抓痒时可能会感到一些欲乐,却远远比不上一开始就不痒,那种欲乐只是暂时抒解痛苦。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在无垠之海中寻找灯塔:现代人精神迷航的导航指南》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 --- 在无垠之海中寻找灯塔:现代人精神迷航的导航指南 一、迷航的时代:锚点何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与连接泛滥的时代。智能手机、社交媒体、24小时新闻循环,将世界浓缩在方寸之间,提供了无尽的刺激与选择。然而,这种“无限”的表象下,许多人正体验着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的“匮乏感”——一种对意义、方向和内在稳定的渴求。 从职场晋升的无止境追逐,到人际关系中的确认需求,现代人的生活似乎被一种永不停歇的“应该”和“必须”所驱动。我们忙碌地填充日程,却在夜深人静时,被一种空洞感吞噬。我们拥有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却发现精神上的锚点正在松动。生活的“大船”似乎在无垠的数字海洋中漂浮,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甚至忘记了航行的初衷。 《在无垠之海中寻找灯塔》正视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精神迷航”状态。本书不是提供快速解决焦虑的“速效药”,也不是要求人们彻底抛弃现代生活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幻想。相反,它是一份为在喧嚣中寻求清晰、在碎片化信息中渴望整合的现代人所准备的、审慎而深刻的导航手册。 二、导航的工具箱:重塑内在的罗盘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稳定与方向感,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完美、他人态度的认可,或是一份无可挑剔的五年计划。它们源于一套清晰、可靠的“内在导航系统”的重建。我们将引导读者从三个关键维度进行探索和校准:认知校准、情感定位、以及行动锚定。 第一部分:认知校准——破除时代的滤镜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接收到的“现实”往往是经过算法和偏见过滤后的产物。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常见的几种认知陷阱: 1. “比较陷阱”与“展示性存在”: 社交媒体如何系统性地扭曲了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并诱导我们陷入无休止的社会比较循环。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生活本身”与“生活的展示版本”,并重新定义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使其不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左右。 2. “即时满足的悖论”: 科技教会我们期待快速的结果和即时的反馈,但这与任何有意义的长期成就(如学习一项技能、建立深厚关系)所需的耐心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背道而驰。本书提供了如何系统性地训练“慢思维”和“长期视角”的方法论。 3. “叙事依赖症”: 人类天生爱讲故事,但当我们的生活被僵硬的、预设的“成功叙事”所主导时,任何偏离轨道的经历都会被视为失败。我们探索如何灵活地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将挫折和意外视为导航过程中的必要调整,而非终结。 第二部分:情感定位——管理内在的风暴 精神的迷失往往伴随着情绪的剧烈波动——焦虑、倦怠、空虚。本书认为,有效的情绪管理并非压抑或逃避感受,而是精确地“定位”它们,理解它们在导航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1. 情绪地图的绘制: 我们将介绍一套详细的情感分类与追溯体系,帮助读者识别触发核心情绪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仅仅应对表面的情绪反应。例如,如何区分由真正的危险信号引起的功能性焦虑和由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驱动的功能失调性焦虑。 2. 应对“未竟之事”的重量: 许多现代人的精神负荷源于未解决的过去事件和未兑现的承诺(对他人或自己)。本书提供结构化的方法来清点这些“情感负债”,并制定实际的步骤去收尾或释怀,从而减轻精神上的拖拽感。 3. 培养“韧性空间”: 韧性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构建的。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正念的呼吸练习和身体觉知,在情绪风暴来临时,为自己争取出宝贵的几秒钟,从而选择反应而不是被动地被推动。 第三部分:行动锚定——迈向有意识的航行 拥有清晰的认知和稳定的情绪后,下一步是将能量导向那些真正能带来长期满足感的行动中。 1. 价值驱动的决策: 许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灯塔”方向,最终将时间投入到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的目标上。本书提供了一套从哲学层面深入挖掘个人核心价值体系的练习,确保日常的“待办事项清单”与个体的深层意义相一致。 2. “小步优化”的艺术: 面对宏大的目标,人容易产生无力感而停滞不前。我们强调“微小行动”的力量,即每天坚持执行一两个与核心价值高度相关的、可量化的小任务。这些小行动如同在黑暗中点亮的连续小灯,最终汇聚成清晰的航线。 3. 构建支持性生态圈: 航行不易,需要友伴。本书关注如何在个人边界清晰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那些能够激发、支持而非消耗你精神能量的关系网络。学会如何“退订”那些有害的社会互动,并“订阅”有益的交流。 三、结语:你就是自己的领航员 《在无垠之海中寻找灯塔》是一本关于主动性的书。它不提供一个现成的港湾,而是赋予读者绘制自己航线所需的所有工具。在外部世界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本书坚信,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内在能力——无论海浪如何拍打,你都能稳定船身,辨认方向,并有勇气驶向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这本书邀请你停下追逐外部光环的脚步,转而点亮你内心的灯塔,开始一段基于自我理解和内在清晰度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航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喇嘛梭巴仁波切Lama Zopa Rinpoche


  1945年出生于尼泊尔。1956年至1959年期间在西藏学习,接着逃离中国的压迫,在印度继续学习和修行。他在印度遇到耶喜喇嘛(Lama Yeshe,1935-1984)。1969年,两位喇嘛开始在尼泊尔柯槃寺弘法,1974年起在世界各地弘法。1975年,他们成立了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FPMT)佛教团体。耶喜喇嘛在1984年圆寂后,仁波切承继了FPMT的精神导师,在其无比的领导下,FPMT持续蓬勃发展,目前全球40个国家约有160间佛法中心、各项计画以及服务,包括佛法中心、闭关中心、临终关怀中心、医疗中心、圆满教育、翻译人才培训课程、出版社、寺院等。

  仁波切已出版中文书籍包括《生活中的智慧能量》(Wisdom Energy,与耶喜喇嘛合着)、《满足之门》(The Door to Satisfaction)、《转念:大乘转苦为乐的法门》(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爱:最究竟的康复》(Ultimate Healing)、《快乐的秘诀》(How to be Happy)、《师心佛心》(Heart of the Path)、《亲爱的喇嘛梭巴:转困境为安乐Q&A》(Dear Lama Zopa: Radical Solutions for 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等。

  耶喜喇嘛智库˙波士顿 www.LamaYeshe.com

戈登˙麦克杜格尔(Gordon McDougall)/原着编者

  1986年在香港首次接触藏传佛教,曾担任两年FPMT香港中心——大乘佛学会(Cham-Tse Ling)会长。2001年统筹伦敦蒋扬佛法中心的弘法课程,发展出佛教基础思惟的校园课程及函授课程。他也在欧洲及印度带领菩提道次第。2008年便担任耶喜喇嘛智库(Lama Yeshe Wisdom Archieve)全职编辑,负责出版FPMT传承计画及编辑此一系列书籍。

译者简介

张春惠


  文藻外语专科学校英文科(现为文藻外语大学)、台湾大学社工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研究所。译有《三十五佛礼忏法门》、《你能证得大悲佛》、《看自己的心,比看电影精彩》。

  译作赐教与合作:cherishbeings@gmail.com

图书目录

致谢
前言

一 发觉佛法的意义

二 世间八法

◆欲望的不满足心
◆世间八法的定义
◆世间八法
★禅修

三 轮回的本性
◆崖边上的牛
◆轮回是苦
★禅修

四 寻求快乐,却反招痛苦
◆轮回那套不管用
◆依赖着不可依赖的对象
★禅修

五 欲望带来的问题
◆为了追求快乐,我们造恶业
◆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伤害他人
◆带着贫乏的心往生
★禅修

六 混杂世间法与殊胜佛法
◆不可能以世间八法来修持佛法
◆带着世间八法来闭关
◆三种世间八法
★禅修

七 世间法与殊胜佛法的差别
◆了解佛法的重要性
◆世间八法与佛法的差异
◆动机的重要性
★禅修

八 出离世间八法
◆当我们出离世间八法,快乐自来
◆当我们出来今生,快乐始生
◆出离世间八法所产生的力量
◆平等化世间八法
★禅修

九 修持清净佛法
◆十秘财
◆清净佛法不是挂在嘴上

附录:噶当派格西之噶当十秘财
词汇表
书目资料

图书序言

前言

  我刚开始见到喇嘛梭巴仁波切,有次是他在一九八五年参访香港的时候。他预定有五天晚上会开示菩提道次第(lam-rim),请法单位请他也传无上瑜伽灌顶(Highest Yoga Tantra initiation),他答应在第一天晚上说法结束后传灌顶。当时我初学佛法,差不多要开始传灌顶时便先走一步。隔天有人告诉我,没有传灌顶,而是更多菩提道次第的开示。就这样,整个礼拜要接受灌顶的人每天离开中心的时间,刚好赶上快速吃早餐、上班,然后晚上再回中心,也是听更多的菩提道次第。最后一天要结束时,仁波切终于要传灌顶,灌顶前他向大家道歉,他说:「你们要做的事是接灌顶,我要做的事是讲菩提道次第。」

  「道次第」(Lam-rim)这个藏文词汇,指通往成佛的渐次道路(graduated path to enlightenment),其为佛教根基。它是佛陀(the Buddha)的教法,以及继佛陀之后的伟大祖师所说教法的系统性汇整,其具连贯性且易依循,且「道次第」之美在其逻辑。每个人都想获得彻底、圆满的快乐,不论是否将这种彻底、圆满快乐状态称作成佛(enlightenment),我们却是动弹不得。「道次第」切确告诉我们该做什么,铺展循次渐进的指引,带领我们由现状做为起点至到想到达的目的地。

  西元十一世纪,藏王菩提光邀请来自超戒寺、名闻遐迩的印度学者及瑜伽士(yogi)——阿底崃尊者(Atisha),到西藏协助复兴佛教。阿底崃尊者抵达西藏后,国王对其解释佛法在西藏已彻底堕落,请求尊者不要传高深教法,而是传基础佛法;尊者给予的教法要能涵摄整个成佛之道,让「没开化」的藏人较易修行。于是阿底崃尊者写下《道炬论》,这是篇要获得佛果(buddhahood)所需修行次第的所有佛法之浓缩短文。

  此后出现许多其他重要的道次第论典,特别是在第十四世纪由宗喀巴大师(Lama Tsongkhapa)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Lam-rim Chen-mo),这本论着至今仍是菩提道次第的经典之作。一九二一年,帕绷喀大师(Pabongka Rinpoche)对于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内容,后来成为《掌中解脱》一书,这是另一部重要的菩提道次第论典。当这两部伟大论典终于译成英文,我很惊讶自己居然相当熟悉这些内容,意识到原来多年来自己一直听到喇嘛梭巴仁波切开示这些内容。

  仁波切的佛学知识之深广令人惊叹。我在编辑这本书时,看了仁波切在巴黎开示的网路直播影片,他简要提到世间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他说的话,每字每句都是我当时正在编辑三十年前仁波切在柯槃寺课程教授的内容。他从不厌倦对我们开示基础教法,让我更觉得这些确实是我们必须听闻的。

  但在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结构几乎不重视世间八法教授,一想到这些法类有多么地重要,不禁令人感到惊讶。宗喀巴大师对于世间八法谈得很少,帕绷喀大师对此开示也只有三页篇幅。我认为原因是在于:世间八法的教授向来被视为理所当然,这是相当基础且广为人知的法类,因此传统教法通常不留痕迹带过。(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教法也能看到这个现象,佛陀初转法轮传的便是四圣谛,这也是最基本的教法,在传统藏传佛教典籍往往将四圣谛隐存于背景。)

  喇嘛梭巴仁波切开始教导西方人时,他看到这是我们需要学的法类,还是迫切地需要。他曾明白表示过,教导世间八法是他早年在柯槃寺为期一个月禅修(meditation)课程的「主要嗜好」。至今他仍继续教导着,这似乎表示,我们现在跟以前同样需要此法类。

  相较于帕绷喀大师是在开示死亡法类的背景时谈到世间八法,喇嘛梭巴仁波切通常在提到暇满人身(perfect human rebirth)的法类时讲述世间八法,尤其是「这个珍贵人身是多么有用处,而跟随世间八法却是多么虚耗生命」的次开示部分。

  柯槃寺弟子们很早就意识到,完整记录耶喜喇嘛及喇嘛梭巴仁波切开示的重要性。几十年下来,我们已经汇整了将近两千场的开示,有从一晚到整整三个月闭关的开示。当喇嘛梭巴仁波切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耶喜喇嘛智库时,这汇整便正式化了。

  二○○七年,「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传承出版」计画上路,使得喇嘛梭巴仁波切对于菩提道次第的所有开示都能找得到,计画的目的是:从所有的开示纪录中,摘录菩提道次第的个别法类内容,接着汇整、编辑及出版成一系列书籍。直到现在,耶喜喇嘛智库大致上出版了已编辑过的完整课程内容,但是《师心•佛心》这本书以及接下来的书籍,我们则会提供读者,有关仁波切曾开示过菩提道次第每种法类的完整呈现。

  《如何实修佛法》便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编制。我之前已经尽可能地汇集仁波切对于世间八法的开示,并将这些开示分成不同主题。FPMT传承系列书籍大部分依《掌中解脱》科判大纲,仁波切在第一届柯槃寺课程就是以此为大纲,因为帕绷喀仁波切开示世间八法的部分极少,我就得要在没有《掌中解脱》的科判大纲下,设想出这本书的逻辑性架构。

  由于仁波切对世间八法的最广泛开示是在一九七四年春天,也就是第六届柯槃寺课程期间,我便以此作为范本,再补充其他柯槃寺课程的开示,然后我「搜」了整个智库,寻找仁波切对这法类的相关开示,再加进范本课程里,就像是雕塑家加上一层又一层的黏土,以塑出完美流线的雕像。

  之后,进入全文编辑阶段,我试着保有仁波切随意、经验式的风格,包含了许多轶事,大部分像是譬喻的佛教公案,他的说法经常有这些。

  我们先准确校对逐字稿,接着再编辑文稿,所以我们有信心,本书内容是仁波切如实的教导。有错误及不清楚之处,全是编辑群的责任。仁波切在引述经论时,这些内容应该视为一段话,而不是逐字翻译。当他引用一部经论,我只以英文列出经论名称,除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外,因为这部论的藏文名称(Lam-rim Chen-mo)比长长的英文名称更广为人知。在引用经论其梵文或藏文名称上,请翻阅参考书目。

  一开始投入这项计画时,我经历一趟虚拟之行,来熟悉耶喜喇嘛智库中浩瀚的开示汇集。这作法宛如电影《骇客任务》,还好有方法能进行解读。当我们进入智库后,从声音档及文稿的档案发现另一个档案,再发现还有另外的档案,这些开示堆叠起来高如摩天大楼,每一份都意味着誊稿者跟校对者长时间的辛劳,更别提当时请法中心投入的时间及努力,还有记录课程的人。耶喜喇嘛智库团队及护持智库的人,其数十年来的成果实在令人惊叹。
 
  我将超过两百份的耶喜智库资料经过处理,最后编辑摘录约六十份资料。为数众多者参与其中,一共投入了多少小时呢?参与制作这本书的人数又有多少位呢?我没办法一一细数名字,实在太多人了。我能做的是:对于付出甚多的每个人,致上深切谢意。

  最重要的一点,我打从心底深处感恩喇嘛梭巴仁波切,由于他的启发才有这一切,这些殊胜的佛学是来自仁波切。对我而言,他就是活生生的典范。当一个人具悲心(compassion)及智慧(wisdom)时,做出的事是多么地不同,任何事都有可能成办。祈愿从制作这本书的任何微小福德(merit),回向仁波切长寿健康、圣愿实现。

巴斯
二○一○年九月 写于英国

图书试读

◆轮回那套不管用
 
不管一般人认为我们多么有智慧、学识多渊博,无论我们是心理学家或老师,由于我们不知道内心的运作,所以行为总是会出错。活在清净佛法的禅修者看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傻子,浑浑噩噩过日,就好比我们奔跑穿越过伸手不见五指的森林,随时可能被石头和树根绊倒。
 
跟随世间八法念头,就好比故意让自己是无明的。这么做,把自己陷在生死流转,一次次地投生在三恶道。这么做真的是疯了,但世间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这正是因为,无明心永远不会看到无明是疯狂的,反而还认为,无明所做的行为永远是正面的、好的,而这种想法,远比精神科医师诊断我们精神失常还来得严重。
 
在轮回受苦的主因是「无明」,即没有体悟实相的究竟本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没有这种体悟。我们看一切万法为自性成立,于是我们攀取万法,彷彿从中所产生的快乐是自性成立的。想得到所欲对境,而跟随着产生的欲望,就好像是仆人跟着主人,这样子把自己跟苦绑在一起。另一方面,从修行佛法所生起的快乐是自在的、轻松的,其本性是释放的。
 
就算我们有肢体障碍、受伤或瘫痪,甚至患痲疯病,内心还是能非常快乐,甚至能处于净土(pure realm)状态。但如果我们因为欲望心而有心理障碍,就算身体相当健美、强壮、健康,却永远快乐不起来。
 
短暂方法对长远无益,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佛法概念。方法要是出自世间八法,只会产生未来继续受苦的因,我们想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时,就是致力于世间八法念头而非自身的快乐,就像是仆人为其主人下厨。
 
我们通常认为,解决现前的、立即的暂时问题,比停止在未来要面对的大苦要来得重要多了,更不用说停止受苦的原因——贪、瞋、痴。即便我们想禅修、行持佛法,却仍抱持着「当前问题最为重要」的假设,这是由于没有深刻体会到「负向及正向行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无明。我们做事若不採取会完全消除立即及长远问题的方法,反而做出会造成未来受苦之因,问题当然会持续加倍。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自己在过去世努力停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时造下的,即使我们有办法投生为人十亿遍,要是运用相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只会造成未来继续遇到相同的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近生活遇到一些瓶颈,感觉做什么都不太顺遂,常常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和失落感。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但当我看到书名时,内心某个地方被触动了。我觉得“为什么要在乎?”这句话,简直就是我这段时间的写照。我为工作上的不被赏识在乎,为朋友偶尔的冷漠在乎,为未来的不确定在乎,甚至为一些小小的得失都在乎。这种“在乎”让我身心俱疲,却又仿佛离不开它。书中提到的“世间八法”,虽然我可能不完全了解它的佛法渊源,但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到,它涵盖了人生中那些最容易引起我们情绪波动的方面,比如名利、毁誉、称讥、苦乐。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教导我们如何“断除”这些让我在乎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改变我们对这些“在乎”的态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象的练习,让我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不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左右。

评分

我是在社群媒体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当时就被“修心奥祕”这几个字吸引住了。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又大,很多人都说要“学会爱自己”、“心灵成长”,但常常觉得这些概念有点虚泛,不太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就显得特别接地气,它没有回避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烦恼——那些让我们患得患失的“世间八法”。我平常也接触过一些佛法相关的书籍,知道“八风吹不动”的概念,但始终觉得理论大于实践,很难真正做到。这本书从“为什么要在乎”这个问题切入,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棒,它不是直接教你“怎么做”,而是先让你去审视“为什么”。这种反思性的提问,可能会让我们更能理解“断除”的真正含义,而不是盲目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欲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将抽象的佛法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修心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一步步地练习,慢慢地减少不必要的“在乎”,从而获得更自在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保持自我感受的同时,又不被外界的各种喧嚣所裹挟。特别是台湾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有时候过度的“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反而成了压垮自己的稻草。《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这本书的书名,就精准地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困扰的症结。它提出的“为什么要在乎?”这个问题,太及时了。在我看来,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对“八法”——名、利、毁、誉、称、讥、苦、乐——的过度执着。我们追逐名利,害怕毁誉,渴望称赞,却又难以承受讥讽,沉溺于快乐,又被痛苦折磨。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断除”的思路,让我有机会去审视,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要去“在乎”的东西,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修心方法,帮助我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挂碍,不再让外界的风浪轻易掀翻我内心的平静,找到一种更清明、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的书名,一开始就让我觉得很直接,也很触动。毕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被各种事情牵着鼻子走,很多时候真的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从工作上的升迁、他人的评价,到物质的得失、感情的顺逆,这些“八法”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与这些外界因素搏斗的过程,有时候赢,有时候输,但好像从来没有真正找到过内心的平静。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提醒,让我停下脚步,思考一下,这些我拼命追逐或极力逃避的东西,究竟有多么重要?它是不是真的值得我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在乎”?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这“世间八法”,并且给出“断除”的方法。我猜想,这不只是一种理论的阐述,更可能是一种生活的实践指导,引导我们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份不受干扰的宁静。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开内心深处的迷惑,让我对“在乎”这件事,有全新的理解和体悟。

评分

我对佛教哲学和一些心理学的著作一直都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书要么过于高深,要么流于表面。《为什么要在乎?: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为什么要在乎?”来引入,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和书之间的距离。然后它提到了“断除世间八法的修心奥祕”,这让我联想到佛经里关于“八风”的论述,但“断除”这个词又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不像只是被动地承受。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深奥的佛法概念,转化成普通大众都能理解和实践的方法。特别是“修心奥祕”的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或引导,让我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会那种不被外界评价、不为得失所困扰的内心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所“在乎”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可以被调整和超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