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露金风

体露金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侠
  • 仙侠
  • 玄幻
  • 奇幻
  • 东方幻想
  • 修真
  • 轻小说
  • 架空历史
  • 玄幻武侠
  • 剑与魔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行文以来,最璀璨  丰厚  系念  也是最孤寂的一部作品……

  悟道偈,是起点,
  辞世偈,是终局。


  一般人只道「禅,不立文字」,然实际上,禅宗相关的文字典籍,却洋洋洒洒、层层叠叠的让人摸不着头绪;「禅宗公案」的扑朔迷离,祖师悟道的「开悟偈」,虽让人朗朗上口,说讲自如,但,真正能「悟」者,不知凡几。谁人奋勇拨出一条蜿蜒小道,为众「禅和子」们挑灯指路,或许是习禅者殷殷企盼的际遇,然不免被呵斥「多此一举」!

  应当了知本来面目的禅者,需旁人指手划脚吗?

  但,谁叫禅师「老婆心切」呢?

  不多指引后学一条「康庄大道」,怎来的浩浩荡荡禅宗「语录」?怎来的已见自性的「悟道偈」?

  只因禅者「心切」!不得不拨云指月,哪怕小心翼翼,如护眼中珠般捧至你面前,也盼你悄悄望一眼,能懂也罢,不懂也罢,能因一眼而独留识中,不枉也!

  《体露金风》是梁寒衣刻写禅师辞世偈的系列作品之二,向来行文独特,用字精炼的梁寒衣,在这本《体露金风》中更显璀璨;其意深,超越每一字句的着墨,甚可揣想出早已穿透纸张的深切。

  喜好文学作品的人,读来必是一番风月;深研佛学,欲参究禅门一二的人,能慢读细品定是最好,字字句句皆如「棒喝」般,欲敲碎每个人幻伪的「铁面」,旨让你识得你的本面,哪怕「快活烈汉」,不可不读之,更不能不参之…….

  「仅看悟道偈,而不了辞世偈,则无异只是读了『上半联』,至于『下半联』毕竟如何,就只能是虚线的圆弧,仅能『模拟想像』了。」── 梁寒衣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尘封的航道》的图书简介,全书约1500字,内容详尽,绝不提及您所说的《体露金风》: --- 《尘封的航道》 一部跨越世纪的海洋史诗与家族挽歌 作者: 佚名(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间长河中迷失方向的水手) 页数: 820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赠手绘海图复刻本 定价: RMB 128.00 --- 导言:迷雾中的坐标 《尘封的航道》并非一部单纯的海事历史著作,它是一幅由血、盐、锈蚀和无尽的孤独编织而成的巨幅画卷。它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全球航运业为背景,深度剖析了“海德里希家族”——一个在波涛间起家,最终被时代巨浪吞噬的传奇航运王朝——的兴衰荣辱。 本书的核心,围绕着家族的创始人,被誉为“铁锚”的卡尔·海德里希,以及他的三代后裔展开。它不仅仅记录了船只的吨位变化、贸易路线的开辟与受挫,更深入地挖掘了隐藏在厚重船舱和甲板之下的,关于野心、背叛、坚守与遗忘的人性剧本。 第一部:铁锚的崛起与黄金时代的阴影(1880-1914) 本书伊始,将读者带回工业革命的狂热年代。卡尔·海德里希,一个来自汉堡港的贫寒船匠之子,如何凭借惊人的远见和不择手段的魄力,从一艘二手蒸汽拖船起家,逐步建立起庞大的“海德里希全球航运集团”(HGS)。 重点章节聚焦于: 1. 巴拿马运河的角力: 详述卡尔如何利用政治献金和灰色地带的交易,确保其船队在运河开通前获得了关键性的早期优势,以及由此引发的与老牌英格兰航运巨头的秘密冲突。 2. “信天翁”号的沉没: 首次公开披露了HGS旗下旗舰货轮“信天翁”号在南大西洋的神秘沉没事件。官方记录为风暴所致,但书中通过解密的船长日志和保险理赔文件,揭示了船上载有被严密封锁的战略物资,以及卡尔为维护声誉所做的冷酷决策。 3. 家族的第一个裂痕: 卡尔的继承人,充满理想主义的二代雅各布,试图将集团转型为绿色能源运输的先驱,却遭到了守旧派董事会的强烈抵制。这段父子间的权力斗争,预示着家族内部结构开始腐朽。 第二部:战争、封锁与钢铁意志(1914-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检验海德里希家族钢铁意志的试金石。HGS不仅幸存了下来,更在战争经济的驱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然而,这份繁荣建立在对道德底线的不断试探之上。 本书细致描绘了以下几个关键的转折点: 1. “黑市航线”的构建: 在盟军的严密封锁下,三代继承人艾米莉娅(卡尔的孙女,一位极具商业头脑的女性)如何巧妙地利用中立国港口,构建了一条为交战双方提供战略物资的秘密航线网络。她对情报的掌控和对细节的偏执,使得HGS在战时成为欧洲大陆经济的幕后支柱。 2. 潜艇的阴影: 详细记录了HGS船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包括船员的生死瞬间和家属的漫长等待。书中收录了多位幸存水手的口述证词,还原了鱼雷来袭时甲板上的真实景象,充满了对战争无谓牺牲的控诉。 3. “幽灵船队”的谜团: 战后,HGS一批注册在巴拿马的船只离奇地从名册中消失。调查显示,这些船只可能被用于资产转移或规避国际制裁。本书首次尝试梳理出这些“幽灵船队”的最终去向,指向一个位于南美洲的、未被世人熟知的秘密船坞。 第三部:时代的退潮与航道的迷失(1945-1970s) 战后的重建期,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巨变,集装箱运输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散货运输模式。海德里希家族因固守旧有的蒸汽动力船队和对新技术的排斥,开始加速衰落。 本部分的叙事重心转向对“人”的探寻: 1. 艾米莉娅的退隐与遗嘱: 在集团面临破产边缘时,艾米莉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控制权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技术官僚,而非家族内部的成员。这份遗嘱中隐藏着一个关于家族财产核心的秘密,它被编码在对某个特定港口潮汐时间表的描述中。 2. 最后的远航者: 家族的最后一位血脉继承人,托马斯,一个醉心于古老导航术的“诗人水手”,试图用修复一艘老式帆船的方式来挽救家族的荣誉。他带着这艘船,踏上了重现卡尔时代辉煌的“仪式性航行”。这段旅程,充满了对逝去黄金时代的缅怀与徒劳。 3. “灯塔之谜”的终结: 托马斯在航行中发现,家族的财富与一个位于北海边缘的、被遗弃灯塔紧密相关。灯塔下的密室中,并没有预想中的金银财宝,而是一系列未完成的航海日记和一张被撕裂的、绘制着未知航线的星盘图。 结语:盐与锈的哲学 《尘封的航道》的结尾是开放且令人深思的。海德里希集团最终被一家跨国企业集团收购,那些宏伟的船坞被改造成了豪华游艇码头。然而,作者并未简单地为这个家族写下悲剧的注脚。 全书通过对数百封私人信件、船员花名册和保险索赔报告的细致爬梳,探讨了一个核心主题:当驱动人类前行的不再是探索的欲望,而是纯粹的利润追逐时,即使掌握了全球的航道,灵魂也终将迷失方向。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历史夹缝中挣扎求存者的赞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航道,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尘封的角落里。 --- 本书特色: 档案级考据: 结合了来自五个国家的海关记录、海事法庭记录和私人信件翻译。 时代侧写: 详尽描绘了蒸汽时代向柴油时代过渡的航运技术变迁。 人物群像: 塑造了超过三十位性格鲜明的航运界精英、水手、间谍和家族女性。 附赠品: 珍贵复刻的1905年海德里希船队航线图,以及部分船只的设计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寒衣


  台大外文系毕。曾参与高棉、越南的难民救援工作;异域目睹的生存死亡触发了她人道思考的写作动机。

  出生禅门,以直了生死为本务。修持因以禅门为髓脑,以华严瀚海为终极。

  蛰隐山茨十数载,参究《阿含》、《楞严》、《维摩诘》、《华严》、《大涅槃》等南、北传教典诸部。1999年开始,陆续于寺院、讲堂、禅学中心,弘讲《胜鬘经》、《六祖坛经》、《佛祖道影》、《证道歌》等诸部,并担任文学与禅学指导。

  曾获1989年「联合文学」小说中篇推荐奖。1996年「普门文学」短篇小说奖。着有《上卡拉OK的驴子》、《赫!我是一条龙》、《黑夜里不断抽长的犬齿》、《一个年轻的死》、《将名字写于水上》、《雪色青钵》、《水仙的炎镜》、《迦陵之音》、《无涯歌》、《优昙之花》、《丈六金身,草一茎》、《我们体内的提婆达多》、《听啊,缅甸的竖琴!》、《花开最末》等。

图书目录

名人推荐  禅者的勘验与悲心 / 林谷芳
作者序    体露金风 / 梁寒衣
编辑前言  莫焦急赶路 / 赖滢如
第一篇    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
第二篇    洛浦一哭
第三篇    万机休罢付痴憨──谈无法嗣的隐士型禅者
第四篇    无佛处作佛──二箇居士,一箇僧
第五篇    天地悠悠,大道玄旷
第六篇    病苦中的辉光
第七篇    这世界黑暗已成形
第八篇    翠巖嚼饭餵婴儿
第九篇    烹一头露地白牛
第十篇    江月炤松风吹之一──万年松下击金钟
第十一篇  江月炤松风吹之二──种松时复上金刚
第十二篇  归乡

图书序言

出版前言

莫焦急赶路


  辞世偈系列目前规划三册,之一《花开最末》、之二《体露金风》、之三《涅槃之雪》。预计每年出版一册,但寒衣老师总是说:「慢慢来,定静下来,莫焦急赶路……」。

  每见一次面她就说一次,在往返的信件中,也一再叮咛。

  于快慢之间,总让我想起「回首弥陀」,是在编辑《听啊,缅甸的竖琴!》深印我心的一段﹕

  梅枝纷白。永观律师忘神走着,一心不乱,志在弥陀。瞬间,如金鹤的降临,阿弥陀佛金躯踊跃,现身于他的眼前。且恍然欲和他一併经行般,在他面前怡然行走。剎那慑动,永观不觉停下了脚步。「你走得太慢了!」无上世尊便这样遥远回首,投以无限深长、慈美的目光宁和地说。

  是呀──在这门功课的学习我走得太慢,以致从《花开最末》至《体露金风》,我须一遍又一遍奋力泅泳。但寒衣老师给我这初入者很大的空间,几次见面时的拥抱,于匍匐前进的我温暖。幸好遇到的不是叶县归省禅师,若经不起那「餵婴儿」的手段(〈翠严嚼饭餵婴儿〉),岂不是要逃之夭夭……

  再次担起编辑《体露金风》,此辞世偈系列寒衣老师严谨投入,销蚀了二、三十年的修行「以此证彼」,验证着祖师的道迹。因而在我心底,并不想当成「工作」,倒不如说是我编辑历程二十年来重要的功课。

  寒衣老师关心困不困难,还是一句﹕莫焦急赶路!感谢这份信任,珍惜这一趟学习之旅,孜孜矻矻,愿与读者一同偕行。

  有位读者告诉我,他被《花开最末》的明月震到,震到心底去。几次,我也被书末的皎皎明月所震慑,虽知读罢末篇〈孤轮独照须弥峯〉有明月将涌现;然我明白所感的是作者、是禅师的赤坦、光明与旷盪。

  再次想起径山涂毒智策禅师的辞世偈「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对生与死的怡然自在。

  《花开最末》的视觉是依月的圆缺画一圆弧作设计,祈愿心轮澄澈如明月。

  《体露金风》收录十二篇,是一个週期之意,一年四季的轮转。视觉则是以一扇窗当成关口,意在定静观照,由金黄落叶点出「秋来了」。临境是最真实的感受,花开最末的「末」不是终点,而树凋叶落的「凋落」是起点与重生。

  怀抱理念、冀图开花,编辑过程于一己,或许惊恐怖惧、或许热泪盈眶……,想起寒衣老师忆逝去好友于梦境中,她如此叙述﹕每朵百合花苞皆带着褐色的刀痕,却知此百合必然将净洁完满地开放,也将是一枝枝强韧、有生命力的百合!

  书写至此,收到「作者序」,读过之后更加明白一位禅行者的本怀,突然想哭。此一哭若能释放这一年的缠挂,也好……

  此书绘图萧逸老师,我一直期待她的画展。继《花开最末》,又再一次贡献她珍贵的画幅与心血予《体露金风》,大度地给我们裁截画面的自由。当我请她再画一幅「松」时,她二话不说﹕没问题,很快的。果真,一週后画就来了。

  据她说画了三次,因为画作被猫咪踩踏过留了猫脚印在上面。爱猫的她,曾为了救治一只垂死的猫咪,竭力付出。

  同样以悲心看待生命,在〈江月炤,松风吹˙之二〉,寒衣老师提到后院一株即将死亡的黑松,她等不及植木医生到来,亲自爬上松干刨挖救治,差点坠地。

  「无人肯医,便自己医罢」,一株松、一只猫皆生命,她们心心念念,如佛陀看待众生之眼,无限慈美。

文/赖滢如

推荐序

禅者的勘验与悲心


  禅门锻鍊,参公案是重要手段,而公案锻鍊之能有效,关键就在学人要能成为公案中的当事人,让公案与生命无隔,由此而生疑情,有日,答案就能自然「跳出」。这无隔,其实也在对祖师行仪的相契,禅家身影若能入于学人之心,依此行去,日久功深,祖师生命就会在学人身上体现。

  这体现,是直契。参公案,像临济看话的「有无俱遣」;谈身影,恰如曹洞默照的「全体即是」。其中,公案的本身常如铜墙铁壁,参它,多无下手处,然一旦有省,就豁然开朗。相对的,身影直契则系乎情性,看似较易入手,可真要入,你会发现,却也一样问路无门。

  问路无门,是因《灯录》所记之祖师行仪,多为当下应机啐啄之作,常无全体身影之描摩。

  只记应机啐啄,一缘自禅「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的如实,在此,若有延伸,就成假相;只记应机啐啄,也因禅家总举「境界现前」,无现前之应对,一切都成死句,都当不得真。

  正是须让境界现前,而《灯录》中的境界却都吉光片羽,想契入全然之祖师身影,乃问路无门。

  如此,全然之祖师身影既难得,学人又如何以之入道呢?在此,你只能从修行的关键处入手。这关键处之一在开悟,你得观照祖师如何从此破茧而出,另一,则在死生,你得观照祖师如何于斯现前对应。而前者固是学人心系之所在,却不见得真能聚焦禅家之一生;后者则必然为禅者生命全然之应对、修行之总符。

  正如此,观禅家之死生,其实是学人锻鍊的一个核心功课。在此,不仅只因死生乃一大事因缘;在此,更因生命无所躲闪,昭然若前。

  就如此,寒衣乃尽其行者之力参于此,而这参,既使历代禅家之死生风光与其生命相应,她又书写于斯,乃让其他人也得相应此死生风光。

  此风光或大美、或庄严、或诙谐、或颠覆、或平常,于不同学人自有不同启发,而寒衣以一禅家,却能出入于此种种不同风光,着实令人惊叹。正如不同公案对生命有其不同锻鍊般,此死生诸相,正好锻鍊寒衣生命于整体,而能有此极致全面的一参,观照就无死角。

  对学人,寒衣这一参,除提供不同死生风光之对应外,她自来深带情感又具色彩的文字,更让一般《灯录》短短记载中无以鲜明映现身影的局限不见,祖师相关的勘验观照乃至可能的心路历程就活生生地现于读者面前。

  就这意义,寒衣所写的禅者死生,正乃过去所未见。尽管这契入,必然有寒衣自身的色彩,但也就因这色彩,一个个活生生的禅者才如斯现前。而学人哪天回过头去,再读原典文字,对寒衣这现前的禅者,对祖师这历史之禅家,他们真以何种姿态跃入禅海,也就更能领略。

  「境界现前时,如何?」,禅修行其实只此一句,赤裸地在此死生之事逼问,正是宗门的家风。而寒衣,以祖师的死生逼自己如临斯境,又透过书写引学人入此,这样的不遮掩,更就是禅者最深的悲心!

文/林谷芳

作者序

体露金风


  一任狂风横扫盪,骨离离处金色界                                              

  一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云门道:「体露金风。」

  公元二○一四年秋日,于一个雅士云集的茶会茶乐中,聆听主人揭举「云门宗」祖师云门文偃的这则因缘。

  一个熟得不能更熟悉的言偈,铿锵注满。

  默尔微笑。飒飒秋光,拈提此偈恰恰相扣相引,即若全然不识禅家禅宗,也不难以人间经验,直入、直会秋风卷扬,浩浩大地一时金叶掀动,金色迷离、金光抛掷的大气、大美。

  一个顿成的金色界。只要踅历过秋光,踅涉过山径、廊道、公园、庭院……
  纯以自然体验,便不难会解秋色秋气中的一时金明、一时澄湛。

  也不难照见枯枝杈桠,现出光裸、秃白的本体。

  体露金风,四个字磅礴吞吐,纵横全收—关于鎏金秋色,世间、出世间,佛与非佛,一切诗文、言句中怕再难以觅及另一个更简扼、短略,却诗情昂盪、明曜精湛、况味全收的言偈。

  云门的「气宇如王」直见一毛端:一句子,恰如狮吼,震碎百兽、扫盪群音。
  纵使不识禅,仅作「境」看,也一样辽阔天宇、睥睨称尊,无人能攘夺。

  台上举扬,台下暗自击节:可惜一个铿锵倚天的绝句,只坠入金风送爽、浅酌低唱中。若是危嵫榻前,临逝、临行之际,一个汉子兀自闯入,蓦然骨稜稜、出鞘逼问:「树凋叶落时如何?」

  禅者尚能答得出:「体露金风」。
  那么,便是辉天耀地,全身涌入、全体作证、一圆独曜了!
  在于,恰恰树在凋、叶在落,即境、即景,恁么时刻,恁么人!
  正是亲履实境,证据亲切的时刻!

  不如此,便只能算模拟想像、虚拟穿涉而已。全算不得准。

  树凋、叶落—当生命处于低陷、步向蚀解、败毁:青春、血肉、财富、名闻、威势、权柄、眷属、戚友、子女……凡所依倚、追寻的,皆一一剥离、崩解、袭夺、夷灭……当肉身与精神俱陵夷、剥损殆尽,且剥而又剥、凋而又凋,是谁?是谁还能「体露金风」、气宇雄峙、独自称尊?

  谁?谁?谁?

  树不凋、叶不落—树大叶茂、花果鲜泽,彼时,青云得志、韶光正美、冠盖京华,无论男女老少、姿态妍丑、底蕴如何……人人箇箇意气风发、叱咤飈扬,男潇洒、女妩媚!……镀金、闪金、摇金……一片金光璨烂、目眩神迷!「体露金风」又有何难?缘于,本便布满金彩、贴铺镶足了金箔、金片。

  一旦树凋叶落—剥而又剥、挫而又挫、损而又损……剥夺、蚀劫、陵夷殆尽,则徧地狼籍、污坌浑溷,漫眼沧哀、残陋、与寂寞。

  因之,「体露金风」之所以气宇如王、啸喝群生,关键处正在上半联的提捻「树凋叶落时如何?」

  赖此上半联,「体露金风」才算是顶天立地、独立称尊的王者之句;唯因如来体、相一时具足:既「空」且「明」,全放全收—既空其所有,却也摇金作响、席卷大千;使此恒杀器界顿现金明。

  同时,能于极致衰毁变异、冥阒飘摇中,不减光华、体露金风的,必也「何处不称尊?」—乃真正的王者,纯金所造,能称尊、作主于一切;且无处不真、无时不是—生如是,死如是,成如是,毁如是!……飞龙在天,乘其本愿,固然瞬目扬眉、璀璨辉金;琐屑琐役、寒碜寒简、苦空寂寞,也照样明珠炯耀、不动金澄。地底封埋,重重匝匝、下陷了数千噚,髑髅硬嵴,静凉独照的,也还是那位不动尊。

  也一样皎皎地,体露金风。
  只是留予诸佛、诸祖,和蚁穴。

  换句话说,无不露时!金风金体,本色真颜。树凋叶落,也无非以终极的刃口,揭现其底蕴、验证其本真。

  极限、底线下能露,则也必是养得淳熟的露地白牛。白牛往东往西,落草出草,在水没水,也总是白!

  云门此语虽不为辞世道,却恰恰适合宗门的辞世。唯因,无论採取何种方式、何种场景,或挥洒流眄、或巨力贲扬、或寂静凋落、或沈痛一哭……辞世,俱是禅者所留予禅人的金风一段。是白牛最末的堂堂瞥地,也是最后的「哞!哞!」嘶吼。不惜眉毛,合盘托出,缄封着禅者一生的修证与最后的关要。

  是狮王临别的通身一跃、最末醒振的大啸吼。
  即此,狮子踊没,宇宙空寂。

  也是大觉法庆所说的「临行为君通一线」重点,不是教人死,而是付授锁钥,教人「开门」!

  此中,狮与狮间,一圆如故,金风一体。别异处,不在道悟,而是「同条生,不同条死」,在于风格、情性、经验、关注的不同。

  而就修法的实际,要于死亡之际「体露金风」,则必也须铸锻严密,一体纯金,平日平素里,便作得了主,金风出入,时时露!刻刻是!若平日平常不能,一到临死,四大解身、诸相逼迫,则也势必万万不能!

  由是,关于云门宗,廿年受用沈深、影响纵贯,犹如碑石般日日镌刻、打磨的,反而是另则因缘:

  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
  云门曰:「钵里饭,桶里水。」

  认为,两则公案须联併一起,方能具显云门真正的家风。能于「尘尘三昧」中立足真切,透得稳、坐得实—能于「钵里饭,桶里水」中,于日用寻常,一切琐屑、琐务、尘劳、杂役……中,宁阒平和、安澄安住、纵贯一体、一切时「定」—能如此洗磨、淘泸、蹈炼成片、体露金风,则不怕死前、逝前不金风扑面。

  它是「何处不称尊」的奥祕—现前现实中,便得审实淘炼,唿唤、把掌、作用得了金风。

  如此,处处是!时时是!上堂,举扬,示众,说法,固是金风露布;锅盌盘瓢、茶汤茶水、污坌劳役、杂琐杂烦……亦不离金风习习。厨房中「牧牛」的石巩慧藏固在炉焰中灶间燎煽着金风;「种松时复上金刚」的洞山晓聪也一样金风飒爽,不分春夏秋冬。「病中有一不病者」的德山宣鉴,诚然金影湛湛、金容分明;以一盆恶水泼散禅人的叶县归省,又何尝不是金风流洩、淅淅作响?

  俯仰纵横,生时、死时、健时、病时、忙时、闲时……无不金风露布。

  之于达者,本觉智炤,是本色。在在处处,金风怡怡,是本体当然。古德《灯录》,说穿了,直如一只大风袋,收卷、记录了一名名祖师的「体露金风」,以及弄风的手段、本事。

  一贯金色亘古,问题在于,当人是否愿意诘叩生死,掀开风袋,入此金色界。

  体露金风后,毕竟如何?

  山岭禅堂的后面,是连緜的国有林地,树河流动,叶海婆娑。

  树凋,叶落,无论什么风—和风、微风、静风、狂风、暴风、台风……岑白的枯山水便美人刮面,污涂污坌、狼籍粪扫。

  一个人的僧团。能「体露金风」的,是山中人;能遂行「尘尘三昧」的,亦唯存自性佛、法、僧。日日的早课,仅是蹲踞在石砾石板上,诵着大悲圣号,拾掇着飘散淤积的落叶。

  一旦台风,分形百千亿—大把大把的林木,连枝带叶噼打、击扫而下,被巨力暴风撕扯、裂碎的叶片,便分身散影化为十百千,插入石砾、石隙、窗牖、廊枱……即须以穿针的耐性,日日「钵里饭,桶里水」地与之挨拶、厮磨。—然则,这也不过无尽杂琐的一端。住在山中,一顿饭便有一顿饭的工夫,钵里饭,桶里水,是必然!是现实!

  如何湛然宁定,一切时间,于动用施为中「体露金风」、连成一片,是不容逭逃的工夫。

  树凋叶落,既是日日的命题。云门文偃也便如此提而又提,日日亲切、日日拄立了!
  因「体露金风」铸炼「尘尘三昧」;从「尘尘三昧」契会「体露金风」。
  应时、应景,正恁么时—

  那么,「树凋叶落时如何?」
  「体露金风。」
  「露后如何?」
  「拣。」

  只是深辨来风,拣别,拣取。将此金风腾腾销归自体,转为一色。

  古德公案、因缘,毕竟,不在多。关键在于,深信不疑,持此一言半偈,力参、力叩……十年、廿年、卅年,笃行不移、操持深刻、纵贯一体—如此「慧剑单提日用中」地实作、蹈履下去!

  直到彼我一饼,一併销融、吞吐、流注无间;也一併金风浩盪,同体同体,分付大千。

梁寒衣
写于二○一五年十二月廿日至二○一六年一月一日

图书试读

◎洛浦一哭

一个预言「法脉断绝」的哭声─

洛浦元安禅师,淹通经论,英锐勐决,是「临济宗」开山祖师临济义玄的侍者─禅门的侍者,非比寻常,必须是精擅禅法,或有潜力「悟其心宗」的悟道者始可担当,更遑论「临济棒喝」,霹雳峻烈,如将军令,生杀予夺,禅人胆裂了!但是,此人,即或是面对临济,却也是当机不让,横刀对阵,直如武士对决一般,豪壮勇勐,既敢「触其锋」也敢「逆其锋」:一日,临济问:「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哪个亲?」

洛浦道:「总不亲。」临济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临济便打。

二人如武士般,一回回,临刃对峙的场景不胜枚举。临济义玄曾叹美他为「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这支凌厉非凡、啸喝威勐的箭镞,最末,却折挫于夹山善会,且彻底服膺,成为夹山善会的入室弟子。夹山善会,是花亭和尚唯一的传承,才气纵横,妙逸出格,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巖录》即引自他的境界「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巖前。」----------------

夹山十二年,前后三处转法轮,固然手眼独树,即至辞世、亦别具手眼。他放了一把火。烈烈炽炽烧却门屋。看着它烧,对众道:「苦哉!苦哉!石头一枝埋没去也。」「听他埋没去,自有青龙在!」烈焰熊熊中,洛浦出来道。

「青龙意旨如何?」夹山问。

对曰:「贵人不借衣。」

夹山便救火,造偈曰:

大江沉尽小江现,明月高峯法自流。
石牛水上卧,影落孤峯头。
荒田闻我语,如同不系舟。
泊然示化而去。-----------------------------------------

春蚕至死,倾命吐却;可惜,也无人会得。

十二月一日,洛浦告众道:「老僧不是明日,便后日走。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头上更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便觅活。」

第一座道:「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
师喝出,曰:「是什么时节,作这个话语?」
彦从上座对道:「除此二途,请师不问。」
师云:「未在,更道!」
对云:「彦从道不尽。」
师道:「我不管你尽不尽,更道!」
对云:「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

师便喝出大众。当日初夜,教侍者唤来彦从道:「今日事被阇棃道破,称得老僧意,我这里数年出世并无一个。汝合体得先师意。

先师初见舡子(即花亭和尚)时,颂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此四句中,哪句是主?哪句是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很少会主动去读这类“文学性”很强的书的人,通常会被一些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的作品吸引。但这次,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起了《体露金风》,结果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语言很有韧性,不像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中带着一股劲儿,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仔细的斟酌,但又不会让人觉得生硬。作者仿佛是用一种很冷静的观察,描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地方写得太过“写实”了,甚至有点残酷,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生活的真相吗?我们总以为自己活得很明白,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自欺欺人,或者被习惯所束缚。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审视一些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下,依然能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让情感张力十足的。在台湾,我们有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大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有差异,不知道这本书中的人物,会不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对别人的经历产生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体露金风》,怎么形容呢,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我平时不是特别会去钻研文字技巧的人,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被作者的遣词造句深深吸引。她有一种能力,能用最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比如那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渲染,但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却让人回味无穷。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情感的方式,不直接说“他/她很爱/恨”,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一些不经意的表情,甚至是一些沉默,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台湾,我们的社会节奏快,很多情感来不及细细体会,就匆匆过去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催化剂,让我重新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情感细节。我想象着,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经历了许多,才会有这样的洞察力。我很好奇,书中描写的那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经历,还是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

评分

哇,拿到《体露金风》这本新书,封面就有一种沉静又带点古意的感觉,忍不住就想翻开看看。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把日常写得很有味道、很有深度的书,感觉作者就像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把我们常常忽略的生活细节,用文字一点点勾勒出来,让它们重新闪闪发光。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体露金风”,听起来就有一种秋高气爽、天地清朗的感觉,好像能闻到桂花的香气,看到落叶在风中飘舞。我很好奇作者会用这个意境去讲述什么样的人生故事,是关于成长、关于失去、还是关于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希望不是那种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读完之后,心里能留下一些东西,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想起某个场景,某个句子,就会觉得内心得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慰藉。台湾的生活节奏有时候很快,我们很容易被外在的喧嚣裹挟,所以能读到这样一本让人慢下来,去体会生命本身的书,真的弥足珍贵。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她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烦恼,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

评分

拿到《体露金风》的时候,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书,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但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它不是一条直线地讲故事,而是像是在拼凑一幅拼图,一点点地展开,让读者自己去连接和理解。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地方的跳跃性很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指向了某个更深层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很有画面感,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景象,比如台湾夏日午后的蝉鸣,或是雨后湿漉漉的街道,这些场景都因为作者的文字,变得生动而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性的挖掘,她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但也并没有一味地放大它,而是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那些微小的光亮。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挣扎。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我们都能在文字中找到一丝慰藉,一份力量。我很好奇,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是如何设计的?作者是如何做到让看似分散的章节,最终汇聚成一个有力量的整体的?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有点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老抽屉,里面装满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一翻开,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好像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曾经在我的生活中悄然出现过。不是那种戏剧性的情节,而是那种再普通不过的对话,一个眼神,一次擦肩而过,却能勾勒出人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我一直觉得,最打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我们最日常的经验里,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留意,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有能力把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挖出来,用一种温柔而又犀利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去思考那些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时间的问题。这种感觉很难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经历了一段人生。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也有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这种复杂性在书中会有体现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细节的,是直接点明,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