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明光心《大手印指导教本:明现本来性》释论

直指明光心《大手印指导教本:明现本来性》释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手印
  • 密宗
  • 藏传佛教
  • 明心见性
  • 禅修
  • 修行
  • 佛学
  • 觉悟
  • 智慧
  • 本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啊!看着你的心!
看着那无生的根基,
看着它无灭的展现,
在明空的广境中,放松。

这赤裸直观、本然无作、宽坦放松的方式,
就是最甚深的大手印修持法。

  大手印实修者的圣典
  西元十六世纪卓越的大师──达波札西南嘉所着作的《明现本来性》,以其实修体验而宣说的精辟诀要,数百年来,一直在噶举传承中备受珍视,是许多行者视为闭关修持,以及将日常生活与大手印结合的重要依据。

  深广的空性引见实相
  大手印中教导:「空性的智慧」即是自心的本质及一切现象的本性,它含括了我们全部的经验,当我们认出自己经验中那流动、开阔、宽广而放松的特质,即使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剎那,那就是对空性智慧中「空」的面向的一种体验。

  了解万千变化,只在一心
  心虽不可言喻,但却可以体验得到。好比我们的念头和情绪是如此地鲜明,但是当你去看它的时候,什么都找不到,然而当你不去看的时候,又体验得到。在我们的世界中所经验的一切,纯粹是自心创造的产物。

  妄念是明光心的变动
  心的体性,无法用言语去说它是像什么样子,也无法去思维它是如何。心远离一切的认定,明而无碍,是自己觉知自己的明晰之心。

  这是一本直接在「心」上修持的教导。

  《明现本来性》是广受尊崇的大手印成就者达波札西南嘉(1511-1587)依自身修持体验而着作的大手印教本,由被誉为「当代密勒日巴」的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来阐释。他融合了佛陀三次转法轮的心要精髓,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等四部宗派的空性见地,与成就者之王密勒日巴的甚深道歌,以及萨惹哈、戈仓巴、臧巴嘉惹等大手印传承祖师的精要口诀。当空性的深广教义,加上大手印「直指」的甚深诀要,就能让修学者直接在心上有所领悟,并开启对自心实相的深刻体验。

  书中一开始指出心的本质就是回归它原本的状态,其中有四个面向:它超越了修整造作;它是万法的本质──空性,超越了有与无;它是甚深空性与自性明光无分别的法界;它是自然任运而成,不是新制造出来的,是乐空无别的本体。为了培养对自心本性这些面向的确信,透过「止」、「观」两种方式,让心安住在当下的觉性及体验中,同时去观照外在显相、妄念及心的状态,然后经由指引的阶段,断除概念的虚构增益,直到确认显相、妄念及各种内心状态皆是俱生本智。

  借由这些过程,我们会发现无须向外去寻求证悟,在我们自心──念头、情绪和感知的经验当中,就存在着证悟的根本状态。
《空性之钥:探微般若波罗蜜多》 导言: 在浩瀚的佛法典籍中,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到达彼岸的智慧”,无疑是构建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石。它不仅是理解空性(Śūnyatā)的钥匙,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关键法门。本书《空性之钥:探微般若波罗蜜多》并非对某一特定文本的注释或解读,而是立足于般若思想的整体脉络,旨在深入阐释其精髓、逻辑结构及其在修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本书致力于拨开围绕般若学说产生的诸多误解,从其历史发展、核心概念的辨析,到不同般若经典的论述差异,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我们不追求对单一教法的穷尽,而是旨在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般若智慧的深层内涵。 第一章:般若思想的源流与流变 本章追溯般若思想的起源,探讨其在早期部派佛教背景下孕育的社会与思想条件。重点分析了从《阿含经》中的“无我”观念,如何逐步深化和扩展为大乘般若经中宏大的“诸法空性”理论。 我们将考察《小品般若经》、《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重要经典的文本演变脉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般若智慧如何从早期侧重于对“法”的细致剖析,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对“空”本身的超越与体悟。特别关注这一思想体系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吸收了中观学派如龙树、提婆等祖师的论证,使得空性理论更加系统化和逻辑化。 第二章:空性之辨——“空”的层级与误区 空性,是般若的核心,却也是最易被误解的概念。本章将从多个维度对“空”进行细致的界定与辨析。 首先,我们明确区分世俗认知的“断灭空”(nihilism)与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dependent origination emptiness)。指出般若智慧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揭示现象体性上的“无自性”(non-inherent existence)。现象是“有”的,但其“有”的本质是依他起,非自立。 其次,探讨空性的不同层面。例如,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空之观照,到二空(人空与法空)的证入,直至《大般若经》中所揭示的“一切法空”的究竟境界。本书力求阐释,空性并非一种“物”或“境界”,而是对存在方式的彻底洞察。 第三章:般若的实践维度——空与慧行的统一 般若智慧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指向解脱的实践法门。本章侧重于探讨“般若波罗蜜多”中的“波罗蜜多”(Pāramitā,到彼岸)的含义。 我们将论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般若如何统摄其余五度,并使之转化为无漏的功德。强调在观照空性的同时,如何保持菩萨行持的广度与深度。例如,行布施时,如何了知施者、受者、所施之物皆空,从而超越三轮体空,成就真正的圆满布施。 此外,本章还会阐述般若智慧如何帮助行者超越对禅定境界的执着,避免落入“空定”的陷阱。真正的般若修行,是定慧双修,动静一如,将体悟的空性融入日用处。 第四章:般若经的语境学:超越文字的界限 大乘般若经典常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非此非彼”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种“以不说的言说”(apophatic language)是般若思想表达的独特风格。 本章将分析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背后的用意。指出般若的真谛无法被有限的世俗语言完全捕捉,任何概念的固化都会成为通往实相的障碍。因此,经典使用矛盾的、否定性的语言,旨在引人直观其所指,而非执着于能指本身。 我们将细致剖析《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究竟含义,如何理解“如来所说法,即非法”的深层洞察。此部分旨在引导读者掌握阅读般若经典的方法论,即“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体悟路径。 第五章:般若与中观、唯识的对话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般若的地位,本章将将其置于大乘佛教内部思想体系的脉络中进行考察。 首先,阐述般若思想如何奠定中观学派的理论基础。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论,是对般若经思想的系统化和论证化。探讨中观如何通过“中道”来阐发般若所揭示的空性,避免滑向常见和断见。 其次,探讨般若智慧与唯识学中“万法唯识”思想的相互关系。虽然二者在论述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般若是性空论,唯识偏重境识分析),但其最终归宿都是指向对“实我”与“实法”的破除。本书将尝试勾勒出二者在对治执着、证入无分别智上的殊途同归。 结论:般若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充斥着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化,般若智慧的“离言说、断戏论”的特质,展现出独特的疗愈力量。本书最后总结,般若的证悟,是打破内在固有执念和思维定势的关键。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随时随地、观照自心、安立正见的根本方法。掌握了般若之钥,便能通达一切教法之门,自在游化于世出世间法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着名的大禅师、学者、传法上师与诗人,有「当代密勒日巴」之称。1975年,仁波切在根本上师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的加持下,开始前往西方弘法30年,调伏许多东西方弟子。
 
  仁波切娴熟经教、密续和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的法教,他高超的逻辑思辨卓绝群伦,在大手印上的成就更是闻名东西。他的学养与体证常以道歌的方式自然流露,让人们对实相有所领悟。
 
  由于父亲在他两岁时便去世,之后就跟着母亲千里行脚,朝圣、闭关。缘于母亲,仁波切特别了解女修行人的特质和困境,因此在尼泊尔、不丹、西藏都成立了尼众寺院和闭关中心,照顾并教育女众成为独当一面的法器。
 
  相关着作:《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我有问题》、《大愿王》、《为什么看不见》、《智慧之日》、《座垫上的繁星》等书。

译者简介

施心慧

  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于剧场、电影、美编、撰稿、电视广告制作等领域流转多年,现专事佛法教学和英、藏文佛法翻译,译作有:《大宝法王:千年一愿》、《噶玛巴九百年》、《为什么看不见》、《座垫上昇起的繁星》、《崇高之心》、《明现本来性》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完全领会心的真实本质 竹庆本乐仁波切
译者序 超越时空的心乐章
前言   我们是否需要修持佛法?

〔第一部 心的本质〕

1. 大手印的基础:明光
密勒日巴道歌与大手印
让细察的心带你找出实相
心的本质是明光
法身是明、觉、乐
明光中,禅修什么?
超越能行与所行,如何行持?

2. 大手印的前行
礼敬超越凡俗的心识:本来心
大手印修道,超越因理破立
「轮回」原来是个大奇蹟
深知前行,能悟正法

〔第二部 禅修次第〕

3. 大手印「止」(一)
趋入圣者之道,讲究次第方法
有相止:有所缘的禅修
牧童惹巴桑杰嘉的故事

4. 大手印「止」(二)
「呸」的三种作用
放下三时心念,还要把握「松」
如何面对安住时的各种状态
无相止:无所缘的禅修
「止」的三个阶段
以声音为所缘的练习
以身体为所缘的练习

5. 大手印「观」
如何「看」心
观察心的显现
颜色的总体非实有物
缘起的显相,找不到根基
魔,要从心中断
从观察中确认心的特性

6. 心的体性
心的「明」与「空」
以自身的体验取代理解
在明空中刻意生起五毒烦恼
检视显相的生起
检视明空心的展现

7. 妄念的体性
观察妄念的生、住、去
妄念和心相异吗?

8. 显相的体性
确认显相与心的关系
外在真的存在吗?
最究竟的析察:向内观

9. 观察心的静住与变动
大手印的观:在安住中做观察
观察「安住与变动之心」的差别
明光心与非明光心

10. 如何生起「心」的体验
心是自净、自觉、自解脱   
「放松」是心自然地安住  
心没有安住,就没有真正的体验
六种问的胜解
问与答

〔第三部 指引次第〕

11. 直指心性为俱生
直抵心性原处的方法:止与观
引经据典指引俱生心性
问与答

12. 直指妄念为俱生
妄念如波涛,与水无分别
如何见到妄念的本来面貌?
妄念与明空心的关系
禅修五毒的本质
问与答

13. 直指显相为俱生
三个问题指引显相的体性
「空」不是好,「显」也不是坏
  问与答

〔第四部 如何保任禅修〕

14. 禅修的盲点
大手印禅修中的过患
别让禅修一面倒
以信心和虔敬心为向导

15. 无误的禅修
了解万千变化,只在一心
站在「自觉的正念」上

16. 为何要保任禅修
不仅登上王座,还要坐稳江山
六种增益禅修的方法

17. 从定中到下座的禅修
禅定如何维系?
问与答
如何指出心性
禅定初、中、后的守护
一切都是自觉的体验
问与答

18. 断除错误之道
对空性的四种迷失
问与答
别在觉受中打转

19. 守护禅修的口诀
「究竟确定」的时刻
反覆审视粗细的妄念
一再直观禅修和禅修者的心
问与答
抛舍是非犹疑见本然
问与答
惑相非实有,惑心自解脱
「平常识」就是「自觉」

20. 转为道用的行持
以逆缘为禅修的本体
转因缘为道用
转妄念为道用
转烦恼为道用
转鬼神为道用
转痛苦为道用
转疾病为道用
转死亡为道用

〔第五部 增益修持〕

21. 专一瑜伽
三种修行人
三种专一
专一瑜伽的修持要点

22. 离戏瑜伽
三种离戏
离戏瑜伽的修持要点
问与答

23. 一味瑜伽
三种一味
一味瑜伽的修持要点
问与答

24. 无修瑜伽
三种无修
无修瑜伽的修持要点
问与答

25. 四瑜伽与五道十地
因乘与果乘的修道次第
别让自己成为油滑之人
问与答

附录 密勒日巴道歌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完全领会心的真实本质


  由西元十六世纪卓越的大师──达波札西南嘉所着作的《明现本来性》,以其出自实修体验而宣说的精辟诀要,数百年来,一直在噶举传承中备受珍视。而身为大手印重要大师的达波札西南嘉,也撰写了另一部闻名遐迩的着作──《月光大手印》。

  自《明现本来性》完成以来,这部着作就一直为许多行者视为闭关修持,以及将日常生活与大手印结合的重要依据。其中含括了大手印前行、止、观,以及增益修持的所有关键要点。因此,《明现本来性》就成为修持第九世噶玛巴所着作的最广版大手印教导──《大手印:了义海》的绝佳辅助教授。

  「玛哈穆札」(梵文:Mahamudra,即大手印)的含意从其名称即可得知:「玛哈」的意思是伟大,而「穆札」的意思是「象征」或「封印」。此处「大手印」指的是「空性的智慧」。大手印中教导:「空性的智慧」即是我们自心的本质及一切现象的本性,而这一切现象指的是所有的事物,也就是任何心所能感知或觉察到的对境或想法。基本上,这就包括了我们经验当中所有的一切,没有任何事物能踰越这个范畴。由于这含括了我们全部的经验,所以「大手印」即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或除外的实相。这就如同当国王为一项敕令盖上封印,或是总统签署一条法规一样,这项敕令或法规就会成为这个国家的规条,而所有的国民都必须要遵守。

  大手印的教诀教导我们许多独特的方法来看着自己的心,帮助我们去看到自心真正的本质。当我们能够以明晰稳定的状态往内观的时候,我们所见到的心是通透、宽广、开阔而放松的。我们似乎感觉到有某种东西在那儿,但是真的去寻找它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又什么都找不到。好比我们的念头和情绪是如此地鲜明,但是我们却又无法找到它们。在留意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消逝了。即使是景象、声音这些看似真实而明显不同的个体,在我们去寻找它们的实际本体时,它们就从我们手中熘走了。当我们认出自己所有经验那流动、开阔、宽广而放松的特质,即使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剎那,那就是对空性智慧中「空」的面向的一种体验。

  一旦对自心空性的本质有了足够的理解并获得了一些体验,那么我们就能够借由见到自心光灿明晰的本质,来进一步开展这个见地。在看着自己的心时,我们见到它不仅是宽广,不仅是辽阔,其中还有着一种明亮、清朗而富创造力的能量,这正是我们慈悲和喜乐的根源。于此同时,它还有一种特质,一种清醒而遍及一切的觉性。当我们认出这明光、觉性与开阔通透的广境的融合,这就是所谓的「完全领会空性的智慧」,或是「完全领会心的真实本质」。在那一刻,我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自心的某个层面而已,我们体验的是心的全部,我们见到的是广境、慈悲与觉性融合为一,这就是所谓的「大手印」。

  《直指明光心》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此书不只是在解说达波札西嘉南的教导,它更是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甚深诀要,而其作者则是一位圆满通达此传承教法的大师,也就是我的根本上师、伟大的持金刚——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本书中的心髓教诀,是来自这样的一位作者:他不仅是领受了这些教法并在理解的层次上完全融会贯通,更在这些教法意图令行者心中生起的体验和了悟上,已达究竟圆满。对于此传承的伟大上师口耳相传下来的教法,仁波切已经具有真正的亲身体验,并且透过在实修中体现这些教法,也完全圆满了他自己上师的心愿。

  教导说,赐予我们大手印指引心性甚深口诀的上师,他的恩德是无以回报的。然而,我们可以勉力尝试着去回报的唯一方式,就是以证得上师教诀来利益众生。在大手印的体系中,这就是指要坐到自己的禅修垫上,实修这些教导。因此,我希望行者不只是研习这些教导,更要亲身依止一位具格的上师,领受上师教诀的甘露,并且借由精进地禅修,将这些教法付诸实践。由此,祈愿那些热切真诚地致力于听闻、思维与修持这些教法的行者,能够发觉那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自心本质的佛。

  我要感谢《直指明光心》的译者施心慧,以及参与本书出版计画的所有人,并将因本书的出版而累积的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上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愿仁波切长久住世,佛行事业繁荣昌盛。

竹庆本乐仁波切
书于西方那烂陀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2015.11.6.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佛法书籍,应该是能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实际影响的。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明光心》给我一种这样的预感。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罗列经典的语句,或者讲解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强调“直指”,这种方式似乎更注重当下、更注重直接的体验。而“明光心”,更是点出了我们内在的光明本性。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大手印”这样一个看似高深的修行法门,转化成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现本来性”的指导?会不会有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念头和情绪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介绍,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不被外界所干扰,从而真正地“明现”那个本来就存在的、充满智慧的光明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诗意和哲思。我喜欢“明光心”这个词,它让我联想到内心的清澈和光明,一种不受染污的本质。而“本来性”,更是触及到了我们最真实的自我,一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存在。“直指”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直接而有力的引导,不容许任何遮蔽和扭曲。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大手印”这样一个精深的法门,与“明现本来性”这样一个根本的体悟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大手印的精髓?我期望书中能够有深入的论述,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去发掘那个隐藏在层层妄念之下的“明光心”。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方法,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从而活出更自在、更光明的人生。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对“大手印”这个概念感到既着迷又有些畏惧。总觉得它深不可测,是修行的高级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但这本书的副标题“明现本来性”却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它没有强调“高高在上”的境界,而是落脚在“本来性”上,这让我觉得“本来性”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被遮蔽了。而“明现”,则是将这种遮蔽拨开,让本来就有的光明显现出来。这种说法,比很多强调“开悟”、“证果”的书籍要来得亲切和接地气。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明现”过程的细致描述,它会是怎样的状态?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减少障碍?这本书的“释论”二字,也暗示了它会对“大手印指导教本”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大手印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能够让我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和体验,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觉得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佛教书籍风格,显得格外沉静内敛。虽然书名《直指明光心《大手印指导教本:明现本来性》释论》有点长,但“直指明光心”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种渴望。我接触佛法有一阵子了,也读过一些关于大手印的论著,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核心。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直指”的意境,仿佛一种直接的引导,不绕弯子,直接带领读者去体认那个光明、本来就存在的“明心”。这种直接的诉求,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直指”的,又是如何让我们“明现本来性”的。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会像一般的佛学书籍那样,充斥着繁琐的理论和术语,而是更侧重于实践和体验,引导我们去感受,去转化。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学习蓝图了,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在阅读前,我对“大手印”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一些高僧大德的描述上,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修行境界。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直指明光心”和“明现本来性”,却传递出一种亲切感和可能性。它似乎在说,那种光明、纯净的心性,其实一直都在我们里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直指”这个词,更是充满了力量,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引导我们,直接触及那个核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大手印”的方法,去认识和体验这个“明光心”。它会不会包含一些引导性的禅修练习,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妄念、 Anchor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的指导?我很想知道,当“本来性”得以“明现”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它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