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卷一前 378问

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卷一前 378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佛学
  • 禅宗
  • 修行
  • 问答
  • 佛教文化
  • 心灵成长
  • 哲学
  • 宗教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
哪一部可以无敌受用呢?《金刚经》绝对是首选。
而本书将金刚经以提纲挈领的问答方式入手,
可以轻松悠游金刚宝藏,智慧如海、身心安顿!

  佛法能买卖吗?当然不是!《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卷一前378问》,买佛是指将《金刚经》书写、受持、读诵等自利行,而卖佛则是指为人解说《金刚经》等利他行。为何需要久久久呢?第一个久是说《金刚经》历久而弥新,第二个久是书写受持读诵须长久持之以恒,第三个久是为人解说,得经生累世常驻我心,行之愈久愈得力!

  佛要人修行从文字起观照,不用观照功夫凡情不能转,因此本书作者罗果铭以读经修行的经验,试着消化各家解说《金刚经》的精华,特别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刚入门或者修行多年仍会遇到的疑惑罗列出来,并试着由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中找出答案,方便不同根机的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对机点。卷一列出了378问,若能每天用功一问,一年又三十天的时间,就能一门深入读完本书,对于佛教的般若智慧豁然开朗,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本书特色

  1.    378问的每一个提问后面标註了《金刚经讲义》的内容页码,方便查询、对照。
  2.    378问的每一个答,都有作者的创见补充说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果铭


  luocharter@gmail.com

  以资讯科系毕业及几十年来的资讯业经历的他,理应较难接受佛法,但进入佛学世界后至今多年,稍有心得的他看见不同的生活风景,何其自在快乐。日常生活期间也延伸钻研相关之佛学经典。2013年出版《佛在心中莫远求》是他皈依法鼓山10年后,些许的心得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作为另类的心灵小品。

  《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久久久──卷一前378问》是他的最新力作,往生净土或开悟见性是许多学佛者的终极目标,因此,罗果铭以稍有心得的宝贵经验,将佛教流传最广的《金刚经》试着以学佛者可能常会遇到的疑问,以问答方式切入,让修行者可以轻松深入经藏,花开见佛悟无生。

  ■着作:
  《佛在心中莫远求》(城邦印书馆,2013)
  《快乐写作文》(城邦印书馆,2014)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用问答方式进入《金刚经》的世界
 这本书的骨架为何?  
 本书大意:遣妄除执 
第一章 补遗提问,共9问答
第二章 前后半部节要之问答,共46问答 
 《金刚经》与其他经书有何不同? 有何特色?
第三章 全经节要者之问答,共84问答
第四章 经题提问,共90问答 
第五章 经文提问,共158问答
第六章 结语
附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江味农居士校勘 
推荐书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八个关键性问题


  问一、《金刚经》经文中的一时应如何解读?

  一时者,当于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见诸相非相。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

  《金刚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刚经讲义》:此证信序,又名通序,诸经通有故;亦名经后序,佛初说经,本无此序,至结集时始加入故;亦名遗教序,佛将涅槃,阿难尊者钦奉遗命,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若干人俱,等语故。命置如是云云者,证明是佛所说,以起信故。故曰证信序也。

  盖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果能横竖无障,如是返闻,则自性天真佛便如是而在。而与大悲大愿,远尘离垢,理事和合,圆满返闻功德之五十五位菩萨摩诃萨为伴侣矣。则灵山法会,俨然未散。且谓在灵山亲闻妙法也可,即谓灵山在此寸心也,亦无不可。何以故?自性天真佛,与释迦牟尼佛已心心相印故,光光相照故。则已见证信序之境相为非相,而见如来故。诸善知识,此之如是,非对经本则如是,不对经本便不如是。亦非在此讲经听经之座则如是,离座便不如是。更非在法会如是,出法会外便不如是。当于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见诸相非相。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珍重珍重。

  问二、诸位菩萨所在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佛慈悲威神之力,为之摄持。

  《金刚经讲义》:当知世界之执持不坏,固由众生业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为之摄持,以众生业力之恶浊,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状况矣!一切众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犹之动植飞潜之得生成,全受日光之赐而不知者同也。语云:雷霆雨露总天恩。天之有恩,实由佛之施恩也。试观诸大乘经所说,梵王、帝释,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诸神,皆在佛前发愿,护持众生,故知世界之执持,实赖佛恩慈悲威神之力。总之,此经一字、一句、一名词、一称谓,皆含妙义,不可忽略。

  问三、为何受持读诵《金刚经》能成佛?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

  《金刚经讲义》: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即是开示一切众生,同具如来智慧觉性,俾得悟入,一齐成佛。说法四十九年,专为此事。由是言之,一切经莫非开示本具佛性。是一切经之主体,皆不外乎发挥性体可知矣。

  意谓,众生皆可成佛。何以故?皆有如来之智慧觉性故。然不能成佛,何耶?本具之如来智慧觉性,有物障之之故,此明成众生之所以也。夫一切众生,皆有此性而不自知。即知之,而所障若未除净,亦复不能证得,此明不能脱苦之所以也。障物为何?妄想执着是,此明成众生受苦恼之病根也。此智一切众生本具,但为无始无明所障,不得显现。且此智,自证方知,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何以故?必须言语断,心行灭,乃能自证故。然而一切众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云何开?障若不开,此智又何能现?故我世尊为此大事,出现于世。不得已,仍用语言文字以启导之。凡说佛知佛见,以开示众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门,亦云文字般若。

  当知所谓成佛者无他,觉性圆明而已。而觉性之开,非仗文字般若之力,其道无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般若经》,实为般若部之纲要,尤为要言不繁。何以故?本经无法不摄,无义不彰。「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是指示佛法要领,不出般若也。而本经则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指示般若要领全在此经,不尤昭昭明明乎。故曰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问四、今世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诸位菩萨是何因缘?

  吾侪苦恼众生,如今得闻此言说章句亦是希有,亦是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且于今生因缘成熟。

  笔者以为诸位菩萨不但跨越补遗提问5(本书86页)所言之人生三难,一併通过了如经体第52答(本书221页)所谓《金刚经》的三难(系对凡夫俗子而言),不但受持难、信解难,甚至得闻亦难。

  《金刚经讲义》:菩萨指示般若要领全在此经,非具大乘根性者,弗克承当。今若非佛缘殊胜,实无缘受持读诵。因为本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受持读诵正为利人利他适足以利己也。凡《大般若经》中要义此经皆备,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此一部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有诸佛及佛法皆从此经出。

  吾侪苦恼众生,如今得闻此言说章句亦是希有,亦是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倘不如此,则于甚深微妙之般若不可得闻,即闻亦等于不闻。吾侪已在又后之五百岁中,斗争更为坚固,竟能来此地读诵受持,必是不愿竞争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资格者。如此吾侪即不宜妄自菲薄。已持戒者,更宜用功,再求坚固;未持戒者,应照佛说去持,则诸佛必大欢喜。以为种得善根,于此发芽。吾侪有此资格,又有世尊加被,可不自勉乎?

  吾辈何幸得闻此无上经法,其必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可知。何胜庆幸,何可妄自菲薄。然而善根如此,却仍拖此臭皮囊,浮沉苦海,其必多生以来,或轻忽视之,未尝读诵,或虽读诵而未能受持,或虽受持而未能如法也,亦可知矣。一思及此,又何胜惭愧。今幸佛光加被,又闻此法,又读此经。若仍如前怠忽,前路茫茫,又不知要轮回若干次数,自讨苦吃。一思及此,又不胜其悚惧。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可怕可怕。

  问五、《金刚经》应该如何受持读诵?

  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广为人人说此经,以期由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耳。

  《金刚经讲义》:言受持,复言读诵者,明其必能领纳修持,方为真能读诵。何况,亦是显明尽能受持读诵之人,更胜于随说之人。然而世尊如此分而说之者:一、以明其受持功大,使人皆知趋重此点。二、以明其能说,必由能受持来。随说,必由尽能受持来。若非尽受尽持,岂能头头是道,为大众随时随处随机随文而说耶!三、以明尽能受持,必应遇有宜说之机会,即须为人说之。非但尽能受持,便是更胜也。

  实为劝人供养此经,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广为人人说此经,以期由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耳。佛之说法,眼光四射,面面俱圆,如此。然欲受持,必先之以读诵。果能读诵,便有受持之可能。世人读经,专在文字上求之,以为已明其义,实万万不可。如应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当然有许多解释,此要不得,应除去之。再想又有别种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进,久久如呆。妙处即在此呆字。古人云:「须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开悟,出于意外。要请求善知识证其合否。如无善知识,则以佛经证明。倘佛经上无此说,仍是凡情卜度。如此则心中妄想打断不少。虽不即是消归自性,而已消归不少。故须多读诵大乘经典。本经处处说读诵受持,受持,即观照也。

  或以在尘劳不易作观为疑。请就生活于台北等大都市而言,吾人终日所闻者,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须知此等声皆起灭不停;此等熙来攘往之众生,皆忙于衣食,不由自主。

  于收心后(*如经文:敷座而坐)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之声,当体即空。

  然明明是声,而如此作观,则不着有,不着空,乃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声。故经文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如此依文字起观照,先须我去读经,是经转我。至于作观,则是我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更为重要功夫。

  问六、《金刚经》与念佛有何密切之关联?

  故学佛首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正智也。无论修何法门,皆须致力于此,故一切法不能离般若也。

  《金刚经讲义》:当知妄想执着,由于无始无明。而般若则为理体正智。智开,则无明者明矣。无明明,则妄想执着自断矣。故学佛首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正智也。无论修何法门,皆须致力于此,故一切法不能离般若也。

  修净土念佛亦然。经云:「心净则土净」。妄想执着不除,心何由净耶?古德言:爱不重不生娑婆。情执我见,实为爱根。故求生净土,必应从此下手。所谓老实念佛者,老实二字,必当注意。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云何能老实乎?由此可知,般若净土,初非二事。此经,实一切学人出妄之宏纲,净心之枢要也。

  可怜苦恼众生,无论贫富,一生皆为衣食忙碌。无论操何职业,皆是乞食。朝上起来赶赴都市中做事即是入城按时乞食。上工下工,即是次第乞已。乞食固然要紧,但应事毕即还至本处。凡夫之病,即是为衣食故,不得不向外驰求,结果忘却了主人翁,不复还至本处。所以工作完毕,要快快回头,把心静一静,回光返照,不要做不相干的事,此即是学佛之敷座而坐。我们能将经文语句,回到自己身上,自有受用。果能于寻常日用之间,时时返照,即是降伏,即是两边不着,即是与性体相称而起修,即念佛亦念得好。

  所以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的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着。并且念佛人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就是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这不是与经体大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一样的吗?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吗?还怕念佛不得力吗?要紧要紧。

  问七、如何证明自己渐入佳境(如何证道)?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我们要证自性,须先离心缘相,如何可取。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净空法师:《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第128段)

  如何悟?《金刚经》教我们觉悟的方法,只要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觉悟了。有丝毫执着,即是迷,没觉悟。不可以误会,以为我都觉悟了,只有这么一点点尚未觉悟。一悟,一切悟。有丝毫不觉,就完全没悟。佛在经上教我们一切放下,道理正在于此。到最后,「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才是真正觉悟,自性才能现前,即所谓「明心见性」。说见性,说自性现前,跟此处讲一真法界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境界。一真法界,即是性德现前。

  「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佛说的一切法,是从他自己境界里流露出来的,亦即是从一真法界、从真如本性里流出来的。真如本性是真的。真如本性流出来的言语是真言;文字称为经典,都不是虚假的。是故,经典所讲之道理、方法、境界,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正确的,这就是超越时间、空间,显示它的真实性。我们要了解佛所说的义理,当然难,难在我们没有见性。佛经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没见性,怎么能懂得经典的道理!因此大经大论,像《华严经》、《大智度论》就说得很明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的经教,一定要有人跟我们解说;如果没有人解说,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都无法理解。原因在哪里?世间人用分别心、执着心;有分别执着,是凡夫。用分别执着来解佛的意思,「无有是处」。

  什么人能解?修行证果之人。所以在古代,讲经说法,为经论作註解,都是修行证果之人;译经,那就更不必说,都是再来人,他们不会搞错。真如本性,人家真见到了。佛是圆满的心性,就像十五的月亮,圆圆的满月。菩萨虽然不是满月,也是十一、十二的月亮,接近圆满。位次更低一点,初四、初五的月牙,也是真的月亮,月光是真的,因而有能力为我们解说。这些人用的是真心。将妄心转变成真心,转妄成真,转识成智,转八识为四智,这些人才行。

  现前,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想求解经义,怎么办?有一个方法,至诚恭敬的读诵,求感应。诵读久了,得定了,心就清净;定到相当的程度,就开智慧。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一开,这些经论,自自然然就通达。

  这些事,近代也有例子,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中,记载当年在浙江,道场里有一位香灯师父很忠厚。寺庙里人多,良莠不齐;有些人看他老实,捉弄他,就跟他讲:「香灯师,那些蜡烛放久了,会发霉。」他问:「那怎么办?」「拿出去晒。」他也真听话,把蜡烛搬到外面去晒,一晒都融化了!住持老和尚看到这个样子,就摇头对香灯师说,好了,明天你不要管香灯了。

  老和尚很了不起,有眼光,看到他这么老实,能成功,就叫他到阿育王寺。阿育王寺也在浙江,距离他们的庙不太远。阿育王寺里供养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教他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老师父教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规规矩矩每天拜三千拜,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他拜了三年,开悟了。老实人!他本来不认识字,经也看不懂;悟了以后,他能作诗、作偈,亦能讲经。这就证明,真诚到极处,就得定,就开智慧,必定得三宝加持。是故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真诚能够感应通达。(以上摘自《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净空法师宣讲于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问八、出版本书目的?

  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的心得报告。

  本书绝非所谓的解说《金刚经》,因福慧俱未到位故。勉强而言,只能说是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之后一律以「讲义」为名代之)的心得报告。由于本「讲义」前后达三十余万字,且为文言文体裁。「讲义」第二十九页中且言:「有人疑《金刚经》前后意义重复者,是不善读《金刚经》,倘知后文与前文之关系,则不但不重复,且见其脉络贯通。」笔者自觉有制作本书心得报告之需要!

  为了试着将三十多万的文言文前后连贯的意义,尝试以笔者之浅学陋识,做一个比较白话文式的心得报告,是编着本书的立意。然「讲义」:「本经校胜多次,每次必加胜,愈校愈胜,并非后文深于前文,相差如此之远,乃就众生而言,指其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所以本书称为《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999问)──卷一前378 问》,其后若有幸续出卷二、卷三等,诚挚希望让大家愈能由《金刚经》开智成佛。恰如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本书《佛在心中莫远求》,开了一个小小的出书会。当中几位知己善知识给了几个提问,有些可以当场回答,有些必须回来找答案的。所以前端先给了一个也是问答方式的补遗,除回覆当时的提问外,也恳切期望对各位在看本书时有所助益,这个补遗提问总共有9问。

  兹将本书章节之分法,说明如下:

  第一章:补遗提问,共9问答
  《金刚经》与其他经书有何不同?有何特色?笔者以为进入经文之前,让大家能够对《金刚经》的结构,以及其他如前半、后半等先有一个概念式的提醒,那进入经文的提问应该容易些。故先有:
  第二章:前后半部节要之问答,共46问答
  第三章:全经节要者之问答,共84问答
  接着才有:
  第四章:经题提问,共90问答
  第五章:经文提问,共158问答
  第六章:结语
  是为《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999问)──卷一前378问》也!

图书试读

前言

用问答方式进入《金刚经》的世界


取书名为《在《金刚经》中买佛卖佛久久久》,其中,书写、受持、读诵是「买佛」,为人解说是「卖佛」。而所谓的久久久,第一个久是说《金刚经》本身的历久而弥新,第二个久是说书写、受持、读诵要能长久持之以恒,第三个久是说为人解说,得经生累世常驻我心,行之愈久愈得力。买卖不外乎价值传承,其中有数量、有得失、有媒介等问题,简单说就是有问答的对应。有缘得由净空老法师的电视弘法,得其推荐介绍: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净空老法师并编着有《金刚经讲义节要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做精辟扼要的解说,实乃研习《金刚经》之金刚至宝也,拜读之后受益良多。

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未能吸收了解之处,于是想借由本书这样的问答方式;一方面记录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共享,更特别期待谬误之处能得诸菩萨不吝指正。我买,你卖,我你是一不是二。问就是买,答就是卖,买卖,是一不是二。恳切期待大家法喜充满,多多备足前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法粮!

最近常在国家地理频道或探索频道,看到播放在阿拉斯加探索挖掘金矿,不同寻宝者收获好坏有很大的差别。

请看这一段《金刚经》经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中,「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即是佛法。

恰如《金刚经》周知世人,它就像阿拉斯加一样,富含黄金矿藏;但是人们必须自己努力去研究,遵循一些方法,透过适当工具,才能获取黄金。否则,不但入宝山空手而回,赔了夫人又折兵,破产之外亦不乏丧命者!笔者于后段之本书大意中谈到:进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座宝山,遣妄、除执(这是方法与适当工具的一环,全书当有更进一步说明),恰是本段之补充说明。笔者又于序文中提到美国作家佛洛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正与佛法破我需由自己来,完全吻合。回家不论是百户大厦或单一住家,只有对的钥匙才能回到家里;那才能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回家幸福的路必须是自己努力、自己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