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人生大哉问 为什么?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们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时会提出疑问,寻求答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禅宗的「参」。
早在数十年前讲演时,我就告诉听众,学习佛法可以从「疑」处用心,从「疑」处下手,也为他们设想了许多「为什么」、「孰先孰后」、「人生十问」等问题。后来的《当代问题座谈纪实》、《僧事百讲》,也都以提问的方式,来逐一敷演讲说。
针对问题,作具体的解答,如同扣钟得响,能可以起到觉迷启悟之效。因此《人间福报》创报之初,即开辟了「佛学问答」的专栏,由徒众永应负责。这个开放的园地颇受瞩目与好评,有许多读者投书提问。佛学是法师的专业,三藏十二部都是他们的顾问,所以我不担心这方面的解惑传道。
过了几年,读者所提的问题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学了,因而专栏名称改为「人生问卷」,永应其时已应调回山,遂由当时担任《人间福报》艺文主任的妙蕴主笔,并召集成立福报禅师群,作为解答问题的代表人。妙蕴虽然心思细腻,经过几年撰稿「奇人妙事」的琢磨后,笔锋益见洗鍊。但这时候,我不由得挂念了:这些年轻的弟子大多涉世未深,面对繁复的社会现象,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们能应付,能给予正确而令人获益的回覆吗?
有时妙蕴会告诉我读者提了哪些问题,例如:
‧ 睡前有看书的习惯,最近在看一本经典解说的书,不是全本书都是佛经,请问可以半躺在床上看吗?另外也买了很多类似流行音乐的佛经咒语CD,有时会放在床边听着入睡,请问这是否如法?
‧ 在团体里,踩着别人的肩膀才能够升迁吗?这种心态究竟是如何?
‧ 看到同学被恶人欺负,忍不住动手打了对方,他受了点外伤,对方的妈妈竟偏袒自己的儿子,说我打人会有报应,报应是这样来的吗?
‧ 部门内小团体斗争严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单方人的说辞,不甘被欺压但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吗?有办法可以解决吗?
‧ 妻子的宗教信仰与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闹,太太说:「禅七是残妻、念咒不如练奏电子琴、禅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乐?
‧ 同事婚姻出轨,该如何面对?要劝导,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借假修真?
‧ 想抄经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说要抄四十九遍才圆满,也有人说要一百零八遍才圆满,请问究竟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如果无法一次抄完一部经,请问要怎么回向?
初始,遇到他们集思仍不能确定或无法回答的问题,也会请示我。不过,后来从读者的回响及其他弟子的反应,得知他们的作答多能契理契机,导以正道,而且不全然是佛教义理,也会举譬喻、故事来佐证,加上以同理心来包容尊重,给予正向积极的鼓舞。由此可知,他们对此专栏的用心认真之态度。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他所着的︿天问﹀,全篇由疑问构成,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宇宙、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等,可以看出他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佛教有部《弥兰陀王问经》,全书也是由原本不信佛的弥兰陀王提问,那先比丘一一以譬喻、以佛法来释疑。
现在,「人生问卷」的文章将结集出书。妙蕴说他们将读者的问题分门别类,归纳成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五个主题,我认为基本顾到了人生历程的全面性。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生活在世间的人们,必然会有各种不同际遇、各种疑难杂症,幸而有佛法作舟筏。欣喜见这些弟子能努力做个领航人,故乐为序。
佛光山开山 星云大师
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推荐序二
到达彼岸之路 我们这些平常人,无论遇到任何事物,总会有一种欲念相应兴起。不管这些欲念的起因为何,痛苦或满足到什么程度,都让我们牵挂在心。或出现抱怨、仇恨、痛苦等负面情绪,而欲求其拒绝、逃避、解决、消失;或充实、喜乐、愉悦、满足等正面情绪,而欲求其保有、持续、加强。
「苦由欲起」 是不变的自然率,「欲」是因,「苦」是果。不造因,自然不生果。是以如何避苦求乐,是平常人所祈求的,且总是求之而不可得。日前好友妙蕴法师,以其多年思索之结果,以通俗优雅之文笔书写为《此方彼岸》套书见示。捧读其内容,领会其智慧之言,指点我辈超脱游移瞻顾,直面清明无垢。其书在在期能由混乱而秩序,由肮脏而清净,由痛苦而快乐,由仇恨而友善,由斗争而和谐,由愚昧而聪慧,由黑暗到光明,由我群而他者,由此岸到彼岸。
读者诸君他日得享平安喜乐的生活,平和清明的心境,福慧增长,灾祸远离之人生,必当感谢今日有幸得读妙蕴法师「人生问卷」 系列《此方彼岸》 套书。
法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人间福报总主笔 柴松林
推荐序三
人间妙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干隆十一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中丞包括的,郑板桥的寓意是我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心肠。
妙蕴法师要出版「人生问卷」系列新书《此方彼岸》!嘱我为序,这系列新书分为三册,分别为―之一:福报禅师请问你;之的心情我明白;之三:抓住知道的幸福。主要是针对众生的疑问来回答。
我第一次认识妙蕴法师时大吃一惊,怎么有这么「古灵精怪」的法师。相处久了,才知他是「人间妙蕴」,他在人间散布欢喜的种子。以前接触佛教,总觉得有很多悲苦,大家爱说:「人生苦啊!好苦啊!无常啊!无常!」后来接触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发觉佛教可以这么欢喜,给人欢喜让佛教有了喜乐的性格,用欢喜精神让欢喜满人间。
妙蕴法师正是这样的代表,他行走人间,端庄中不失慧黠、聪颖中自见灵心,他融入人间、走入人群、关怀万事、有情万物,拿起笔来为众生解惑,他要以笔作舟,渡众生到「此方与彼岸」,所以他以欢喜为帆、以希望为桨、以智慧为舵,让众生心灵乘长风,破万里浪。
在妙蕴法师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觉有情!读完,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实用这种问答的方式很难,首先必须慧眼读具,找到众生关心的题目。其次,必须有博与专兼具的学识、有高而远的见解,下笔行文有创见、有寓意、有建言、有思想,让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共鸣。然后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高妙的文笔,让读者在理性的思辨中,获得感性的满足。妙蕴法师就有这样的才情,论事评理,直捷晓畅;下笔文辞骈丽,体兼华藻。
但是最重要的是「心」,这本书引领的「此方与彼岸」是心的跋涉,妙蕴法师只有一招,就是「禅心」,也就是菩提心、般若心,大家将禅心参究出来,就得见「此方与彼岸」。
所以只要存「妙」心、具「蕴」涵,在字里行间藏得玄机理趣、在书册扉页里馥芳生命灵感,正所谓一问一世界,一答一如来,来问者与回答者之间进行人格唿唤,彼此精神引渡,身心霎时明白清净,在文字里与佛相遇。
妙蕴法师在众生的疑惑中,沙里淘金,却也点铁成金。
其实这本书理性的部分很多,如果大家常看妙蕴法师的文章,或是去他「脸书」瞧瞧,他的文字动人心弦,万事万物在他笔下,感性奔放,情思沛然;立足社会,有情人间。我觉得他在这一部分很像郑板桥。
佛光山很重要的精神是以文字弘法,「笔」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当年星云大师就是写了《玉琳国师》、《释迦牟尼佛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等书,用版税所得买下了佛光山的土地,所以佛光山是「写」出来的。现在一群年轻的法师传承笔墨,用文字散播文字馨香,在香海文化的出版品中,都可看到他们智慧的身影,瘦小的妙蕴法师是其中伟岸的一枝笔。
马西屏
推荐序四
大智慧到彼岸 佛教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意指「大智慧到彼岸」。从此岸到彼岸,不在于距离的长短,却端乎于观念的转化。住在烦恼的此岸众生,需有「大智慧」超越烦恼,以期达到「自在解脱」的彼岸。而转化的关键就在「大智慧」,也是转化烦恼为菩提的枢纽,名为「般若」。在漫漫的生命长河里,「大智慧」犹如「舟筏」,让我们在生死中免于沉沦;在夜黑风高的航行里,「大智慧」犹如「灯塔」,让我们找到航行的方向。
多年以来,我一直期待「人生问卷」专栏能够结集成书,因为在《人间福报》的这个专栏,有青年男女的感情问题,有善恶业力的命运问题,有对轮回业报的因果问题,也有对社会道德的公义问题,以及长官与部属的人我相处问题……林林总总的困惑,犹如八万四千烦恼之众生,透过禅师的巧智慧心,既善解又圆融的回应,一一抚慰了读者的心灵,也让无数还在摸索人生地图的旅人,找到解惑的途径。每一个问与答之间,都是由「迷」转「悟」,由烦恼转为菩提。
多年后,「人生问卷」系列《此方│彼岸》三册套书将于二○一五陆续出版,这位曾经与我在研究所同窗又让我佩服的作家妙蕴法师,长年投入文化弘法的工作,思维细腻,既快又准地掌握到烦恼的问题点,他将佛法化为一帖帖的良药,观察聆听病人的征兆,对症下药解决各种疾病,这是文字般若的妙用处,更是身为出家人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展现。
出版在即,愿此书带给现代人:在徬徨十字路口,找到明确方向;在山石岸潮边,懂得转弯;在安逸闲散时,知道进取;在出世修道里,不忘苦海众生。
释觉培
出版前言
福报禅师不是人 二○○五年《人间福报》的新专栏「人生问卷」推出不久后,就有好多人在问:「福报禅师是谁?」
福报禅师是一个概念
多年来,我一直不敢以「福报禅师」自居,也婉拒了一些偶闻专栏负责人是我,而来邀请的演讲,不仅仅是为了读者传真来的问题,开头不是写着「尊敬的星云大师」,就是「定和尚慈鑑」,还有「请问老和尚」的,若以一介看似历练不足的小法师现身说法,恐怕伤了好多读者的信心。这只是其一。
其二,专栏固然由我负责,文字固然由我修润,但福报禅师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初期的福报禅师,就像张老师的概念,是由一群人共同成就。
从二○○五至今,承蒙不弃,不断有人反映,希望能结集成册,中间曾有两度以因缘不具足而中断出版计画。不想经过十年,出版的任务竟尔回到我自己手上,不得不说我与「这位禅师」因缘甚深哪!
福报禅师是一个团队 事隔十年要再追本溯源,我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尤其四年前专栏结束后,在香海文化展开另一个面向的学习,着力在发掘、培养常住文化人上头,实无暇思及过去种种。细节是记不住了,大约的轮廓倒是不会忘。
「人生问卷」专栏,是由当时的社长永芸法师所发想,有一天他把我叫去社长室(所谓社长室,不过就是两片隔板倚着L型的两面墙,隔出来的一坪空间),快人快语交代了新专栏和新任务,在我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就将我赶出去说:「快去进行,下週开始。」我抓紧时间回头问一句:「我来写吗?」他盯着桌上的当日大样,头也不抬说:「你自己写,或者找人轮流写。」
有这句话,一切好办。
原先打的如意算盘是找七个法师,一人负责一天,从此只要好整以暇当催稿人就好。事实上答应拔刀相助的法师也有不少,只是前提都是必须以所在单位的工作优先,常住别分院除了既定的行事历,常有临时任务,尤其像春节、孝道月、水陆法会等大日子,忙起来昏天黑地,别说写文章了,睡觉都得偷时间,因此不能承诺我负责一週里的哪一天。于是改变作战方法,只要肯帮忙,不拘负责哪一天,只要有来稿就好。
不给压力的情况下,感谢慧得、慧静、慧是、妙书、妙闻、妙辰、妙竹、如辉等法师,陆续加入福报禅师群,帮忙撑起了读者关切度仅次于星云大师文章的「人生问卷」专栏。他们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有的友情赞助三、五篇,如甘露水,滋润了读者渴求的心;如及时雨,浇灌了渴求稿源的资料夹。
福报禅师是集体创作 俗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老,一开始的福报禅师群完美催稿计画,各因为法务繁忙、工作轮调、个人规画、在职进修等等状况,而无以为继。一年后,终于还是回到「还是靠自己好」的轴线上。同时为了专栏对字数的要求,文章风格的掌握,以及思路的统一,这个专栏还是必须得由我自己完成。
虽然文章是我所完成,但福报禅师仍然不是一个人,他仍然是集体创作下的成果。正如师父上人在序里所提到的:「面对繁复的社会现象,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们能应付,能给予正确而令人获益的回覆吗?」由于读者提问有多种面向,有些问题,我的确难以应付,所以接到读者提问的时候,大抵就是我效法善财五十三参的时候。
所幸我周边有许多大善知识,首先我的师父就是坚实的靠山,他的言教、身教,是我解惑的最佳资粮,何况偶尔还有因缘得以膝前请法。另外比如修行障碍的问题,就去向我敬爱的老师永本法师求救;禅修的问题,就去请教禅堂堂主慧昭法师;在家修的问题,资深优婆夷、阅读版主编周慧珠会给我很好的意见,好比家庭、夫妻、亲子问题,我就去听取家庭版主编、人称慧慧夫人张慧心的看法;另外像职场的问题、素食的问题、皈依受戒等等,可以问的人就更多了。有了善知识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看法,立场不至于太主观,也不至于困在问题中,再加上经典所教示,就是我回答问题的主要元素。
福报禅师是一声祝福 专栏已结束数年,心里仍然充满感谢,感谢有一个殊胜的机会跟广大可爱的陌生人结善缘,感谢上述圆满这个因缘的善知识,感谢专栏停这么久了,还是有人每见一次就问一次:何时结集出版?
如果能起到安抚人心,乃至化世益人的作用,那么出版就成为必须。
人生的问题,有时简单到,一转念就迎刃而解;有时复杂到,一辈子都难分难解。纵有解答,当心里拧着扭着时,那解答也如吞不下的药,徒然无功。衷心期盼,福报禅师成为人们心里的一声祝福,不管问题怎么来怎么去,不管一时解与不解,都要揣着这祝福,不要轻易放弃努力。
妙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