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佛国记(二版)

新译佛国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国记
  • 玄奘
  • 翻译
  • 佛教
  • 历史
  • 地理
  • 游记
  • 唐代
  • 经典
  • 二版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国记》是东晋高僧法显记述其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的经历与所思所感。书中不仅包含法显西行艰难历程的描述,也详细记录了五世纪初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经济和地理情况,更突显许多不惜身命、弘法利生的菩萨精神。千百年来,《佛国记》作为佛教史籍不仅鼓舞、坚定了后人的佛教信仰,更为可贵的是,它对历史事件和自己所见所闻的忠实记录,早已成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和地理的宝贵资料。
《西域探秘:丝路古道的文明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索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文化与宗教变迁的学术著作。它并非仅仅追溯商贾驼铃声声的贸易路线,而是致力于挖掘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生命线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石,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地缘政治分析,力图重构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丝路世界”。 第一部分:地理脉络与早期文明的交汇 本书开篇首先聚焦于构成丝绸之路的地理骨架——从东方帝国的腹地到西方地中海文明的彼岸。我们细致描绘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死亡之海”、葱岭(帕米尔高原)的险峻、以及河西走廊的咽喉地位。作者摒弃了将丝路简单视为单一通道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解析为由多条并行、交错的干线与支线组成的动态网络。 在地理背景的铺陈之后,叙事转向早期文明的互动。重点探讨了青铜时代晚期,欧亚大陆东部与西部的早期技术与观念如何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与中转站的兴衰实现初步的“串联”。例如,关于马匹、冶金术以及早期神话元素的传播,都有深入的论述。 第二部分:帝国兴衰与路线的黄金时代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中古时期几大帝国的强弱休戚相关。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如何确立了东段路线的稳定,以及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丝绸)的巨大需求如何成为驱动初期贸易的强大引擎。 随后,我们深入考察了贵霜帝国、萨珊波斯以及后来的唐帝国在丝路管理中的角色。这些帝国不仅是贸易的保护者,更是文化的过滤器与传播者。书中特别阐述了粟特人在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他们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宗教和商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碑刻的解读,我们得以一窥粟特商团如何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信用体系。 第三部分:宗教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丝绸之路最显著的遗产之一便是其作为世界性宗教传播动脉的作用。《西域探秘》用相当大的篇幅,专门探讨了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沿着这条道路的传播、适应与本土化的过程。 关于佛教,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玄奘取经”叙事,转而关注佛教艺术风格的区域性演变。例如,犍陀罗艺术如何融合了希腊雕塑的技法与印度教义,又如何通过克孜尔、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画,不断被“汉化”和“本土化”。我们分析了不同教派(如大乘与小乘)在不同语境下的接受程度差异。 对于传入的西方宗教,如景教和摩尼教,本书利用相对稀缺的史料,重建了它们在唐代长安、洛阳等地的社区形态及其最终消亡的原因,这为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多元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四部分:技术、艺术与物质文化的交流 贸易的本质是物质的交换,但本书更强调技术和艺术观念的流动性。我们探讨了造纸术、印刷术(在后来的中古后期)、以及陶瓷制造技术西传的路径与影响。东方的精美丝绸不仅出现在拜占庭的宫廷,也深刻影响了波斯萨珊王朝的织物设计。 在艺术方面,书中展示了中亚地区在不同文明碰撞中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混合风格区”。从出土的乐器形制到服饰的剪裁,再到建筑的穹顶结构,无不体现出多源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第五部分:近代的衰落与现代的反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的“黄昏”。分析了海运时代的崛起如何逐渐削弱了传统陆路贸易的经济必要性。同时,探讨了气候变化、地方政权更迭以及游牧民族对既有秩序的冲击,如何共同导致了中段路线的衰败。 在总结部分,作者提出对“丝路”概念的反思。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历史遗迹,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持续运作的“互联模式”(Connectivity Model)。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种跨区域合作精神的当代回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让读者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文化构成,有多少根源可追溯到那些古老的驼队与商旅的足迹之上。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力求在宏观的历史画卷与微观的考古细节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适合所有对世界史、区域史及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维中


  祖籍陕西千阳。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8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留校于哲学系(宗教学系)任教,2005年11月起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等。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从长安出发   一
干归国   三
耨檀国   四
张掖镇   五
炖 煌   七
度沙河   八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一一
鄯善国   一二
焉夷国   一四
于阗国   一六
观于阗国行像   一八
子合国   二三
于麾国   二四
竭叉国   二五
概述葱岭以东诸国   二八
度葱岭   三○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三三
陀历国   三四
顺岭西南行   三六
乌苌国   三九
宿呵多国   四一
犍陀卫国   四三
竺剎尸罗国   四四
弗楼沙国   四六
佛 钵   四八
分 手   五一
那竭国佛顶骨   五二
那竭国城   五六
那竭城南佛影   五九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六三
度小雪山   六三
罗夷国   六五
跋那国   六五
毗荼国   六六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六九
摩头罗国   七一
中国概述   七一
僧伽施国   八一
罽饶夷城   九一
沙祇大国   九三
拘萨罗国舍卫城   九五
过去三佛大塔   一○九
迦维罗卫城   一一一
蓝莫国   一一八
拘夷那竭城   一二一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一二五
诸梨车欲逐佛处   一二七
毗舍离国   一二八
阿难分身处   一三四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一三六
小孤石山   一四五
那罗聚落   一四六
王舍新城   一四七
王舍旧城   一四八
耆阇崛山   一五二
南山石室   一五六
王舍旧城北   一五九
伽耶城   一六一
佛成道处   一六三
四大塔   一六九
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缘   一七○
鸡足山   一七六
旷 野   一七八
迦尸国波罗 城   一七九
拘睒弥国   一八四
达嚫国   一八五
重归巴连弗邑   一九○
道整留居天竺   一九六
瞻波大国   一九七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二○一
多摩梨帝国   二○一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二○三
师子国概况   二○四
佛足迹大塔   二○八
无畏山寺   二○九
贝多树   二一一
佛齿精舍   二一三
法会盛况   二一四
佛齿供养   二一六
跋提精舍   二一九
摩诃毗诃罗精舍   二二一
王作新精舍   二二五
天竺道人诵经   二二六
求得经律文本   二三○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二三三
搭船东归   二三四
耶婆提国   二三八
搭乘商船趣广州   二三九
抵达长广郡   二四三
南下向都   二四七
总结西行历程   二四七
 
第十部分 跋   二五一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二五五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   二五九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二七九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佛国记》是东晋高僧法显所撰写的记述其西行至天竺求取佛教经律文本并且返归中土的艰难历程的一部名着。《佛国记》以自己西行的历程为线索,以西域以及天竺佛教为记述主体,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五世纪初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经济状况以及地理情况。由于作者写作态度严谨,言必依实,所以,极受中外史学界的重视,是研究古代南亚史、中亚史、佛教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历史地理学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佛国记》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它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法显不畏艰险、舍身求法的精神,不光鼓舞了历代的佛教信徒,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一种象征。为便于读者诸君阅读欣赏这本名着,本文分法显生平简介、法显的西行经过、《佛国记》的基本内容、《佛国记》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法显对中国佛教的贡献等五个方面,对法显及其《佛国记》一书作些介绍,然后再对这本《佛国记》释译的撰写情况作些说明。
 
  《佛国记》的基本内容及法显大师西行的过程

  东晋义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法显在京师建康完成了自叙其西行所见的文稿,并且很快在京师流通传阅。过了两年,在建康道场寺一位僧人的建议下,法显对自己所写书稿作了修改补充。这就是后来以数种书名流传至今的《佛国记》一书。在此书中,法显大师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与同伴一起,西度流沙、跨越葱岭,到达天竺的经过。同行者或者中途返回,或者亡故于天竺,或者留住天竺不归,惟独法显以坚强的意志,拖着高龄之躯,经师子国,从海路归返中土。一部《佛国记》,不仅是法显西行的艰难历程的叙述,弥漫于其间的更多的是不惜身命、弘法利生的菩萨精神。依照法显的行程,可以将《佛国记》分为「由长安西行至沙河」、「西域记游」、「天竺记游」、「师子国记游」以及「海路归国」五大单元,其中「天竺记游」为全书主体内容,又可分为四部分。以下我们首先依照上述顺序对《佛国记》的主要内容以及法显西行的过程、法显路途所见作些概括性介绍,然后对于法显西行的十位同行者中可以考见的四人之生平略作提示。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法显在后秦的都城长安停留了若干年,感于当时中土佛教戒律的缺乏,发愿西行至天竺求取戒律文本。经过多年筹划,法显于后秦姚兴弘始元年(西元三九九年)三月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艰难历程。时年,法显已经接近六十岁。四月,法显一行翻越陇山,到达干归国夏坐。干归国是指十六国时期西秦的国都金城,其故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西。七月底或八月初,法显一行从干归国出发,继续西行,到达耨檀国。耨檀国是指十六国时期南凉的都城,法显到达耨檀国时,其国都为西平,即现在青海省西宁市。在耨檀国停留不久,法显一行翻越养楼山,到达张掖镇。后秦姚兴弘始二年(西元四○○年),因张掖一带大乱,法显等一直停留在张掖镇,并且在张掖镇度过了离开长安的第二次夏坐。在张掖镇,法显遇到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同契,后结伴西行求法。西行队伍已达十人。七月底或八月初,法显等由张掖前进至敦煌,停留一月有余。后来得到敦煌太守李暠的资助,并随同使者一起前行度过沙河。(下略)
 
  《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

  佛教传入中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确切初始,尽管已经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即其传播的途径的双向性。第一个向度是「东来」,其传法主体或者为天竺僧人,或者为很早就信奉佛教的西域国家之僧侣。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立足,并走向「中国化」的道路,这两类人是立了首功的。可以说,佛教在中土的流传是经历了一个由外国侨民羣体再到中土人士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由民间到上层贵族的提升与拓展。而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逐渐深入人心,被动地由外国僧人灌输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土佛教信仰者的迫切需要了。在此情形下,中土人士西行求法运动便应运而生。这便是佛教东渐之中的「西取」向度。法显就是这一西行求法运动中最杰出的一员,而《佛国记》便是西行求法活动中所遗留给人类的为数不多的奇葩。正因为如此,《佛国记》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作,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近代学者方豪所言:「法显之功绩不仅在译经及弘宣教旨,其所记历程虽仅九千五百余言 ,然精确简明,包括往返西域历程及航海经验,尤为今日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亚中古史地者必需之参考资料。」

  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当时的交通情形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究竟始于何时,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了。但可以肯定,古代印度与西域即我国新疆地区交通极早。西元前五世纪波斯阿赫曼尼德朝佔领粟特、巴克特里亚和旁遮普,曾经多次向葱岭以东地区派出商队,商队之中就有印度商人。到西元前三世纪,在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王朝,双方的往来已经完全确立。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西汉政府建立了直接与西域沟通的管道。自从张骞开通西域之后,经由中亚的道路成了中国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途,中亚也就成了联结中国与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土从陆路西行求法的僧人大都取道此途,法显也是如此。此外,从陆路通往印度的道路还有第二条,即由今日之四川经由云南,进入缅甸,然后抵达印度。这一条线路的开通要早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因为张骞在大夏(今日阿富汗)时曾经见到过邛地(四川西昌附近)出产的竹杖以及蜀布。大夏人告诉张骞,这些是从印度得来的。西元三世纪初,有一批蜀地僧人曾经通过这一条道路到达印度。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第三条交通路线是(下略)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题 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从长安出发直到跨越沙河的全过程。法显因感于中土律藏的残缺,于后秦弘始元年,也就是西元三九九年三月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一起,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求法的漫长行程。同年四月,法显一行五人抵达干归国,并在此国夏坐。八、九月间,复到达耨檀国。这两国即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和南凉。
 
后来,法显等又从耨檀国翻越养楼山而到达张掖。适逢战乱,法显等人应张掖王之请而暂留于此地。在张掖镇,法显幸遇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五位志同道合者。这样,西行的队伍扩大为十人。后来,法显、智严等十人得到敦煌太守的资助得以继续西行,渡过沙河。
 
此段行程,历时两年有余。法显分别在干归国、张掖镇两次度过夏坐。这段行程中,最为危险的是渡过沙河,其中之险恶,非亲临其境,难于尽知。法显之描述,可以使我们略窥一二。
 
从长安出发

法显昔在长安1,慨律藏2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3,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等同契5,至天竺6寻求戒律7。
 
【章 旨】此章说明了法显西行求法的动机及时间。法显感于当时中土佛教律藏的残缺,发心前往中天竺寻找戒律文本。西元三九九年,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注 释】
 
1长安 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先后有十一个朝代在此建都。西汉、新(王莽)、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等都曾定都于此。法显从长安启程之时,正当后秦(西元三八四~四一七年)姚兴统治时期(西元三九四~四一六年)。长安不仅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的佛教传播中心。前秦、后秦的统治者苻坚、姚兴都崇信佛教,道安大师和鸠摩罗什等先后至长安弘扬佛教,在当时影响甚巨。法显离开长安的时候,正是道安大师圆寂而罗什仍旧滞留于凉州之时,长安佛教实际上处于两次鼎盛期的间隙。
 
2律藏 意译为「毗奈耶藏」(Vinayapitaka),为佛教有关戒律的典籍之总汇。「藏」的原意指盛放物品的竹箧,佛教借其专指佛典的总汇。佛教典籍总称「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大类。

用户评价

评分

關於《新譯佛國記(二版)》,我個人是很關注它在「二版」這個層面做了哪些更新或修正。畢竟,一本經典經過再版,通常代表著作者或是編者對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考證,或是針對初版的讀者回饋進行了調整。我特別好奇的是,這次的「新譯」相較於其他版本,在語意上的準確度和流暢度上,是否有顯著的提升。另外,我也很在意書中對於原文的解釋是否更加清晰,對於一些可能引起誤解的詞句,是否有更詳盡的闡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保留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能讓非專業的讀者更容易進入狀況,理解其中的精髓。我想知道「二版」是否在翻譯的細節上,有更貼近現代人理解的考量,讓閱讀體驗更加順暢,同時又能深刻體會到這部偉大著作的價值。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新譯佛國記(二版)》的時候,心情挺複雜的。一方面,我對這部記載了佛教東傳重要歷史的經典一直很有興趣,另一方面,又擔心「二版」的內容會不會太過學術化,或是譯文艱澀,難以親近。我平常雖然喜歡閱讀,但對於宗教史這類的題材,並沒有特別深入的鑽研,最多是對一些佛教故事有所耳聞。因此,我對於這本書的「新譯」部分,抱持著很大的好奇。我希望能透過這個「新譯」的版本,更容易理解法顯法師當時所見所聞,以及他為何要踏上那遙遠的旅程。我期待「二版」能夠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時,用更貼近現代讀者語彙和理解方式的方式來呈現,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感,同時又不至於因為語言的隔閡而感到困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認識佛教歷史的一扇窗,而不是一扇難以推開的門。

评分

這次入手《新譯佛國記(二版)》,主要是因為聽聞它在學術界受到不錯的評價,而我本身對歷史地理的興趣一直很濃厚,尤其對那段中國佛教從印度傳播過來的歷史,更是充滿好奇。我平常閱讀的習慣,比較偏向於能夠引人入勝、情節豐富的內容,對於那種枯燥乏味的條列式敘述,總覺得提不起勁。所以,當我了解到這本書可能是以一種較為生動、有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法顯法師的西行經歷時,我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它能夠不僅僅是一部歷史記錄,更能像一本冒險故事,讓我跟隨法顯的腳步,親身感受那段艱辛卻又充滿意義的旅程。我期待作者能夠在考據紮實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一同經歷酸甜苦辣。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新譯佛國記(二版)》最初的期待,其實是比較偏向學術研究的角度。我認為這類型的書籍,往往是需要具備一定歷史學或宗教學背景的讀者才能夠深入理解,所以當我看到「二版」這個字眼時,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厚重的學術著作,裡面充斥著各種考證、註釋,還有對比不同版本、不同學說的討論。我一直以為,要真正讀懂《佛國記》,必須要對當時的歷史脈絡、地理知識,甚至佛教傳播的早期情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當我抱著這種預期去閱讀時,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有豐富的參考資料、詳盡的腳註,以及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廣泛的歷史背景知識,幫助我理解法顯法師的旅程,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我對書中對於古代國家、文化、社會風貌的描繪,以及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程度,有著很高的期待。

评分

這本《新譯佛國記(二版)》,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有點猶豫的。畢竟《佛國記》這部經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莊重感,加上又是「二版」,總覺得會是那種晦澀難懂、文字艱澀的學術性著作。我對佛教的瞭解算不上精深,頂多是聽過一些皮毛,對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故事倒是有所耳聞,但對具體的細節和其歷史意義,則知之甚少。拿到書後,我翻了翻目錄,看到了一些陌生的名詞和地名,心裡更是打鼓。然而,出於對歷史的興趣,以及周遭朋友的推薦,我還是決定試著讀一讀。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簡潔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不同於以往讀到的古籍複印本,這種「新譯」的版本,在現代閱讀的習慣上,確實有很大的優勢。字體大小適中,紙張質感也不錯,拿在手裡有種踏實的感覺,這對我這種平常習慣用電子書的人來說,算是額外的加分項。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