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倒叙推理的醍醐味 二○一四年一月,日本富士电视台于每週二晚间九点推出单元剧「福家警部补的问候」,由宝冢出身的女星檀丽担纲主角,SMAP的稻垣吾郎饰演其上司石松,加上首集找来反町隆史客串凶手一角,开出还不错的成绩(首集收视率十四.二%)。虽然官方没有明说,但不少观众都认为有不少名剧「古畑任三郎」与「相棒」的影子,就连台湾与中国的影迷介绍时,也使用「女性版古畑」一词形容。
会说该剧类似「古畑任三郎」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叙事模式:均由凶手犯案的场景开头,观众自始便得知凶手是谁,随后刑警(侦探角)登场,对凶手执拗地提出询问、死缠烂打,于是原本看似完美的犯罪露出破绽,凶手俯首认罪。
这并非「古畑」首创,美国一九六八年由编剧理查.李文生与威廉.林克两人执笔的电视影集「神探可伦坡」便已开启这样的模式。剧中由彼得.福克饰演的可伦坡任职洛杉矶市警局,总是穿着一袭旧外套,顶着看似刚睡醒的乱发与案件关系人攀谈,怎么看都不像头脑灵光的刑警。然而犯人们一旦放松戒心,他的「缠功」便会令其露出马脚,他的名言:「还有一个问题……」便是突破犯人心防的起手式,「福家警部补」与「古畑」也都用上此类手法。可伦坡的警阶名lieutenant日语习惯译为警部补,而这正是福家与古畑两人的警阶,算是两者对可伦坡「致敬」的表征。
然而若将范围从剧集扩展至小说,更可追溯至英国作家奥斯汀.傅里曼于一九一二年发表的短篇集《歌唱的白骨》,第一篇〈布洛德斯基命案〉(The Case of Oscar Brodski)被公认是此类剧情模式的滥觞。小说一开始便将案件经过和盘托出,其后名侦探宋戴克博士登场,在他的科学检证之下,原本看似单纯的火车撞人事故被挖掘出隐藏的真相。这类与一般推理小说重视whodunit(是谁干的)不同,着重于在看似完美的犯罪中找出破绽,即howcatchem(如何抓到他),被称为「倒叙推理」(Inverted Detective Story)。
《福家警部补的问候》原着作者大仓崇裕便是倒叙推理的爱好者,根据日文版解说者小山正所言,大仓从小即醉心于「神探可伦坡」,长大后还参与了可伦坡剧集的小说改写,「福家警部补」正是蕴含他对可伦坡的敬意与热情,所创作的倒叙推理短篇集。
若是先看过日剧的读者,或许会觉得原着与剧中的福家形象有些微不同。小说中的福家个头娇小(身高一五二,比演员檀丽矮了十公分)、短发且戴着无框眼镜(日剧福家的招牌则是芥末黄大衣与围巾),不喜形于色(剧中的福家亦如此,但在与凶手对峙时表情、声音会流露出些许情感)。在〈奥坎的剃刀〉一案登场的刑警石松和夫,在日剧变成个性严肃、经常对福家办案方式有意见的上司角色。另外关于福家「看起来很不像刑警」,〈奥坎的剃刀〉于二○○九年亦曾被NHK改编成特别篇,剧中永作博美诠释的福家形象,比起檀丽版福家似乎更符合这点。
然而不论是小说或电视剧,倒叙推理在先天上就比一般的推理故事来得吃亏。首先如同前述,犯人的身份一开始就表明,等于是抽掉原本推理线whodunit的悬念,替代成howcatchem,然而后者支撑篇幅、吸引阅读的力度比不上前者(更精确点说,是较不容易被观者意识到),因此倒叙推理以短篇居多,且不少故事会另辟蹊径,将焦点加强在「犯人与名侦探的言语对决」上。也因此「神探可伦坡」的凶手们,多为医生、律师、作家等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他们与看似平庸之辈的刑警之间对决火花,更能激起观众的兴奋感。
其次便是名侦探的特色难以建立(或是样板化)。由于一开始是犯人的场景,侦探要好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戏份上减少,等于可供描写侦探特色的素材变少,若是短篇则更为捉襟见肘。有的故事甚至从头到尾都将视点摆在犯人这边(这类与所谓的「犯罪小说」定义界线较模煳),等于侦探的外在形象,都得透过接触犯人才能体会,更加吃亏许多。即便有名如可伦坡与古畑,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透过一集集的播放累积来的。
但俗语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犯罪者开场的撰写方式,也为该类作品衍生出另一个出路——何不将「角色特色」着眼于犯人上?虽说某一案的犯人,在下个案件通常不会再出现,但每案都有不同的特色角,一个性格不那么鲜明的侦探似乎也无妨,甚至更具变化性。这也开启了倒叙推理影像化的一个出路,便是除了担纲名侦探的演员外,每集都会请来大牌、或是演技派演员客座,饰演犯人一角,如此增添演员的丰富度,亦可拉抬收视率。
此外,好的倒叙推理相当重视伏笔安排。除了一开始在凶手的犯罪场景藏有线索,之后凶手面对名侦探的举手投足、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之间,也都隐含着破案关键,侦探的咄咄逼问仅是带出这些线索的「手段」,伏笔的藏匿才是作家高明之处。《福家警部补》在这点就做得很好(在此诚心推荐〈奥坎的剃刀〉一案)。
Howcatchem、侦探与犯人的对决性、丰富的犯人角、高明的线索安排……以上构成倒叙推理小说的醍醐味,如此多原则的类型自然不好写,也难怪推理小说发展至今,倒叙作品的比例甚少。除前述提及的作品外,欧美自傅里曼的宋戴克博士之后,较有名的尚有法兰西斯.艾尔斯的《杀意》、李察.霍尔的《谋杀我姑妈》、F.W.克劳夫兹的《十二点三十分从克洛顿出发》(12:30 From Croydon),以及罗伊.维克斯的《触礁案件课》(Department of Dead Ends),日本则有江户川乱步的〈心理测验〉、〈天花板上的散步者〉与鲇川哲也《崩解的伪装》(崩れた伪装)等。
《福家警部补的问候》之后,大仓崇裕仍继续创作该系列的短篇,集结出版后即为《福家警部补的再访》、《福家警部补的报告》、《福家警部补的追问》等书。期待福家这个有姓无名(这点亦和可伦坡相同)的角色能发热发光,有朝一日跻身日本知名侦探之林。
——宠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