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批評(二版)

藝術批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批評
  • 藝術史
  • 美學
  • 文化研究
  • 藝術理論
  • 西方藝術
  • 現代藝術
  • 當代藝術
  • 批評理論
  • 藝術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藝術批評」不僅為研究藝術者必須具備之能力,亦為藝術愛好者所經常睏擾的問題。本書即在針對有關藝術批評上的基本問題,提示解決的觀念與方法。全書分三部分:第一編引論界定「藝術」與「批評」的觀念。第二編探究價值之來源,找齣八種不同說法,加以檢討,並作齣總結,以供讀者思辨及比較。第三編自曆史上所齣現的批評方法中,歸納為四大類,考其源流,證其得失,並舉例以明之。故前者為批評哲學,後者為批評技術;本書實冶批評、理論與技巧於一爐,不僅足以訓練思考,開拓視野,且具高度實用性。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藝術史、美學理論和當代藝術實踐的綜閤性著作的簡介,內容涵蓋瞭從古典主義到後現代的多個重要階段,並深入探討瞭藝術的社會功能與個體經驗。 --- 鏡鑒與對話:西方藝術思想的流變與當代視野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而深入的視角,審視西方藝術思想自啓濛運動以來,尤其是在近現代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持續的哲學反思。它並非一部簡單的斷代史,而是對“何為藝術”以及“藝術如何理解世界”這一核心問題的多維度探索。 第一部分:古典的遺存與現代的萌芽(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中葉)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性開端階段,藝術理論如何開始掙脫學院派的束縛,轉嚮對主體經驗和曆史進程的關注。 一、康德美學的遺産與審美判斷的轉嚮: 詳細分析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無目的的閤目的性”如何為現代美學奠定瞭基礎。討論康德如何將審美判斷從純粹的經驗愉悅中解放齣來,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判斷活動。這部分重點剖析瞭“崇高”概念的引入,以及它如何預示瞭未來浪漫主義對無限和非理性力量的迷戀。 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藝術的終結預言: 深入考察黑格爾在美學體係中對藝術的分類(象徵、古典、浪漫),以及其核心觀點——藝術作為“感性顯現的絕對精神”的階段性完成。我們探討“藝術的終結”這一論斷在哲學史上的復雜含義,它並非指藝術創作的停止,而是指藝術在認識論上的至高地位被哲學和宗教超越的論斷。這為理解 19 世紀藝術對自身本體論地位的反思提供瞭關鍵的理論框架。 三、浪漫主義的激情與曆史的重構: 考察施萊格爾兄弟、謝林等人如何將藝術視為有機整體和精神的直覺顯現。重點分析浪漫主義對民間藝術(Volkskunst)和中世紀的重新發現,這不僅是對古典理性的反動,也是對民族身份和曆史深度的首次係統性挖掘。這種對“過去”的挪用和重塑,為後來的曆史主義和象徵主義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第二部分:現實的張力與現代主義的構建(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 這一部分聚焦於藝術對快速工業化、社會變遷以及科學進步的迴應,藝術理論開始嚮經驗主義、社會學和心理分析領域延伸。 四、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科學訴求: 探討巴爾紮剋、左拉等人如何嘗試將小說創作視為一種“科學觀察”,以及這種方法論如何滲透到視覺藝術中。重點分析庫爾貝對“可見的真實”的堅持,以及這種堅持在麵對技術復製和大眾媒介興起時的理論睏境。 五、符號與形式的內在革命: 深入解析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象徵主義內部的理論衝突。德加、塞尚對視覺經驗的解構,以及梵高、高更對內在情感和異域文化的錶達,標誌著藝術主體性的進一步強化。本章特彆關注分析美學(如亨利·馬蒂斯的色彩理論)如何開始脫離描摹對象,轉嚮對純粹視覺元素的關注。 六、早期現代主義的哲學基石: 本章是理論核心之一。詳細梳理立體主義(對多重視角的幾何抽象)、未來主義(對速度和機器的崇拜)以及抽象錶現主義(如康定斯基對“精神內在必然性”的追求)的理論根源。重點討論瞭形式主義美學(如貝爾和弗萊對“重要形式”的界定)如何成為抵抗社會政治介入的理論壁壘。 七、精神的維度與藝術的無意識: 探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如何被應用於藝術批評,特彆是對夢境、潛意識和俄狄浦斯情結在超現實主義中的投射。這一分析視角揭示瞭藝術不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錶達,更是深層心理衝突的場所。 第三部分:戰後語境下的理論轉嚮與後現代的挑戰(20 世紀下半葉至今) 本部分探討二戰後,隨著全球化、大眾文化和技術媒介的爆炸性發展,藝術理論如何從對“作品本身”的關注轉嚮對“語境”、“接受”和“權力結構”的批判性反思。 八、批判理論與法蘭剋福學派的美學批判: 詳述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深刻診斷,以及他如何區分瞭真正藝術的“否定性”與大眾藝術的“同化性”。探討本雅明關於“光暈”的消逝和機械復製時代藝術的政治潛力,盡管觀點相左,但兩者共同構成瞭對現代性消費文化的強大抵抗。 九、現象學與闡釋學的迴歸: 分析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Le Corps Propre)如何挑戰瞭笛卡爾的二元論,強調瞭“感知的世界”作為藝術經驗的基礎。並討論闡釋學(如伽達默爾)在藝術接受理論中扮演的角色,即理解是一個永恒的“視域融閤”過程。 十、符號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解構: 這一章側重於語言學轉嚮對藝術的衝擊。從羅蘭·巴特對神話的分析,到格林伯格對媒介純粹性的堅持,再到德裏達對“在場中心主義”的批判。重點分析瞭後結構主義如何拆解瞭作者的權威,將作品視為一個開放的、不斷被讀者/觀眾重新編碼的文本場域。 十一、機構批判與身份政治的場域: 考察 1970 年代至今,藝術理論如何將焦點轉嚮藝術的“製度框架”(如博物館、畫廊係統)。討論漢斯·哈剋(Hans Haacke)等人的實踐如何揭露瞭藝術贊助和資本運作的內在機製。同時,深入探討女性主義批評、後殖民理論如何挑戰瞭西方中心主義和白人男性主導的美學範式,強調瞭“誰在觀看”和“誰的聲音被聽見”的重要性。 結語:跨越學科的視野 本書最終導嚮對當前藝術實踐的思辨。它認為,當代藝術理論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技術高速迭代(如數字藝術、生成藝術)和文化身份復雜化的背景下,重新激活對審美體驗的真誠探索,同時保持對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的批判警覺。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思想工具箱,以應對藝術領域復雜多變的挑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姚一葦


  姚一葦教授為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傢及戲劇傢。所有著述,旁徵博引,條理分明,且體係嚴謹,成一傢之言。所作劇本,透視人生,蘊涵哲理,且意趣雋永,久已享譽海內外。其已齣版之重要著作有:《詩學箋註》、《藝術的奧祕》、《美的範疇論》、《審美三論》、《欣賞與批評》、《戲劇原理》等共十一種;已發錶之重要劇作有:《來自鳳凰鎮的人》、《孫飛虎搶親》、《碾玉觀音》、《紅鼻子》、《申生》、《一口箱子》、《傅青主》、《我們一同走走看》、《重新開始》等共十四種。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編 引論

第一章  何謂藝術?   2
第一節 傳統藝術觀所産生的問題   2
第二節 維根斯坦的「遊戲」理論   5
第三節 狄剋的「公共機構」理論   7
 
第二章  何謂批評?   12
第一節 批評的一般性質   12
第二節 哈特曼的「價值嚮度」說   14
第三節 藝術批評的問題   17
 
第三章  藝術批評的二重性   20
第一節 主觀性問題   20
第二節 客觀性問題   27
第三節 主觀性與客觀性問題   34
 
第二編 批評的價值觀

第一章  主觀主義   40
第一節 丟剋斯的理論   40
§       I       丟剋斯的基本觀念   40
§       II     對丟剋斯的討論   43
第二節 尤斯的理論   46
§       I       尤斯的基本觀念   46
§       II     對尤斯的討論   49
 
第二章  客觀主義   55
第一節 喬德的理論   55
§       I       喬德的基本觀念   55
§       II     對喬德的討論   60
第二節 威瓦斯的理論   61
§       I       威瓦斯的基本觀念   61
§       II     對威瓦斯的討論   64
第三節 柏爾德斯裏的理論   65
§       I       柏爾德斯裏的基本觀念   65
§       II     對柏爾德斯裏的討論   75
第四節 傑索普的理論   76
§       I       傑索普的基本觀念   76
§       II     對傑索普的討論   79
 
第三章  相對主義   89
第一節 黑雅的理論   89
§       I       黑雅的基本觀念   89
§       II     對黑雅的討論   93
第二節 萊阿斯的理論   94
§       I       萊阿斯的基本觀念   94
§       II     對萊阿斯的討論   99
 
第四章  總 結   105
第一節 審美的主體性問題   105
第二節 審美的客體性問題   110
第三節 審美價值的産生與審美主體及審美客體之關係   119
 
第三編 批評方法論

第一章  導 言   130
 
第二章  印象批評   133
第一節 印象批評之由來   133
第二節 佩特的理論   135
第三節 桑塔亞那之論印象來源   137
第四節 印象批評之歸納   140
第五節 印象批評之實例   141
第六節 對印象批評之討論   146
 
第三章  規範與主題批評   156
第一節 規範批評的曆史背景及其基本理論   156
第二節 主題批評之曆史演變   165
第三節 對規範與主題批評之討論   170
 
第四章  形構批評   181
第一節 形式主義批評   181
§       I       貝爾的理論   181
§       II     弗萊的理論   186
§       III    形式批評的實例   188
第二節 結構主義批評   191
§       I       從索緒爾的語言學到巴爾特的記號學   191
§       II     樸羅普的「童話結構」與葛瑞馬斯的「故事結構」   195
§       III    李維‧史陀的「神話結構」   198
第三節 對形構批評的討論   205
 
第五章  情境批評   216
第一節 情境批評之範圍   216
第二節 社會學批評   218
§       I       維柯的理論   218
§       II     泰恩的理論   219
§       III    馬剋斯的理論   222
§       IV    阿圖塞的理論   225
§       V     詹明信的理論   227
§       VI    社會批評的實例   228
第三節 精神分析批評   233
§       I       佛洛伊德的理論   234
§       II     楊格的理論   238
§       III    拉崗的理論   240
§       IV    精神分析批評的實例   244
第四節 文化批評   254
§       I       文化批評之由來   254
§       II     馬蘭達的文化觀   256
§       III    葛爾茲論文化與藝術之關係   258
§       IV    布笛約「文化場」理論   259
§       V     文化批評的實例   262
第五節 對情境批評的討論   270
 
西洋人名、作品中譯對照錶   281
人名、作品索引   293

圖書序言

自序

  一九七二年,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要我開「藝術批評」課程,我覺得茲事體大,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認為凡是有關藝術方麵的研究,例如藝術史,當你選擇甲而非乙來討論;或是你認為甲的分量重於乙;又或如你強調某一藝術品的性質與意義;諸如此類,都涉及價值或價值認定的問題,自廣義言,都屬藝術批評的範圍。事實上,這也正是任何一個藝術愛好者每天觸及的問題,因為在你的心目中,必有你所喜歡的,也有你所厭惡的。假如有一天,你忽然問你自己為何如此,此時,你已在從事藝術批評的工作瞭。

  雖然藝術批評為我們經常所使用,但是要變成一門學問,建立起它的法則性,則是十分的睏難。一則「藝術」一詞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復雜,尤其是今天,更難以界定;二則自原始人類的藝術發展至今,加以東西方文化差彆,各有傳統,理論之富,何能盡說;三則我雖蒐集一些這方麵書籍,但發覺無一教本可用。

  我隻有自撰講稿。我的講稿主要為兩部分:上篇:批評的價值觀;下篇:批評的方法論。批評的價值觀係批評的哲學,所討論的為藝術的價值自何而來?來自個人的主觀認定?抑或有其客觀性?這是在你從事批評之前先要確定的。批評的方法論則是批評的技術,自曆史發展至今,可以歸納齣若乾方法。但是必要自一定的價值觀齣發,以決定你所要採取的方法;而非是所採取的方法來決定你的價值取嚮,因此我選擇瞭價值觀的多種說法,以養成同學的思辨能力。

  一九八三年我離開瞭文化大學,參與瞭國立藝術學院的建校工作。一九八五年我為該校美術係講授此課程,因為學生的性質稍有不同,於是我重撰講稿,作瞭某些取捨和修正。我大概教瞭三年,而後離開瞭美術係,不再講授此課。

  一九九三年我再為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開這門課,我將它當作一門全新的課程來處理。講稿全部廢棄,重新撰寫;雖然我的基本觀念並無太大的改變,但所引用的材料則是大幅的更新。同時由於這班同學英文閱讀能力較強,所引資料可以直接使用原文,因此教學速度加快,一年下來,已是厚厚一冊。「藝術批評」這門課程對我而言,二十多年來,幾經周摺,可謂三易其稿。我實在不想再教瞭,也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打轉瞭。

  三民書局想齣版這本書。但是講稿與正式齣書之間仍然有段距離,蓋講稿屬綱要性質,不需逐字逐句寫下來;而且所用資料,都未經翻譯,因此必要重新撰述。然而要我再寫一遍,無此興趣,也無此意願,於是三民書局委託王友輝來為我記錄。
王友輝曾帶著錄音機來旁聽過這門課,而且從未缺席,比正式修習的同學還要努力;同時他曾記錄我的《戲劇原理》一書,對於我的講課方式有深入的瞭解,由他來記錄和整理,當然是最佳人選。

  於是我們自今年五月開始動工,幾乎是每週見麵一次,他將打好的部分交我來看,我將改好的部分還他,到十二月中,二易其稿,全書大樣終於完成。其間我仍然作瞭一些修正,尤其是最後的「情境批評」部分,由於課程受時間限製,未能授及,是今年暑假新寫成的。為此我們又補授瞭好幾次課。

  我得說本書之記錄和整理是一件十分繁瑣而細緻的工作,需要興趣和耐力,因此本書之成,我要感謝王友輝,沒有他的努力,本書將無問世之日。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於興隆山莊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何謂藝術?
 
第一節 傳統藝術觀所産生的問題
 
藝術(art)是一個非常復雜、曖昧的名詞;尤其是今天,要研究什麼是藝術,我們就麵臨瞭更大的睏難和睏惑。下麵我從希臘開始,嘗試來界定何謂藝術。
 
「藝術」(technè)一詞,在希臘係指一種技術,兼具藝(art)與技(skill)的意義。此與中國人的觀念幾乎是相通的。中國古代雖然很少使用「藝術」這兩個字,但「樂」屬於所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技術」之一。因此無論中外,對於藝術的概念都是相似的。我們可以說,藝術者,必有成品産生,亦即通過一定之技術而得到一定的産品(artifact)。這是最早的觀念。
 
到瞭亞裏士多德(Aristotle),除瞭技術之外,還加瞭一項要素,即在製品裏,加入瞭「一種理性化的狀態」(A reasoned state)。在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有一段話,其大意如下:
 
建築是一種藝術,主要的便是由一種理性化的狀態之能力所完成的。在一般常識中,我們都知道,建築是不能隨便亂做的,必須經過周密的設計,否則所蓋起來的建築物極容易倒塌。這種經過設計以決定目標的過程,便是一種經由理性化的過程。
 
亞氏由此推論:
 
「凡是藝術皆具有這種理性的狀態」,同時,「凡具有這種理性狀態的都是藝術」。從而得齣:「藝術等同於一種製作能力的狀態,即包含一種真正的理性化過程。」1.
 
亞氏在藝術品的製作過程中,找齣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那便是「理性」。亞氏是「理性」的一代宗師。他強調「理性」,與其美的觀念有關,認為藝術所追求的美是理性的。關於這點,《詩學》(Poetics)中有很多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2.。其在《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中亦雲:
 
美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對稱和確定性上,此乃數學科學的特定程度的錶露。3.
 
但是我們一定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我們的習慣和瞭解上,藝術是感性的,怎麼會是理性的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因為在亞裏士多德之後,便把藝術的問題從理性轉到感性上來,強調其感性的部分。我們舉個例子來看,托爾斯泰(L. Tolstoy)在其《藝術論》(What Is Art?)中說:
 
藝術是一種人類的活動,包含瞭一個人自覺地由某種外在的符號,將感受傳遞給其他人,這種感受是作者所經驗過來的,而彆人則為此感受所感染,而且也經驗它們。4.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大氣,封麵上字體和圖案的組閤,透露齣一種專業而又不失溫度的氣息。拿到手裏,便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這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藝術批評並非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而是一種可以被學習和掌握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藝術判斷體係,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評價,而是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本書的“二版”更新,或許意味著它在理論的闡述上更加精煉,在案例的選擇上更加典型,能夠更有效地引導讀者進入藝術批評的殿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批評方法和實踐指導,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藝術欣賞中,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知識,更是一種關於如何“看”和如何“想”的教育。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內容所吸引,雖然是名為“藝術批評”,但我感覺它更像是一場與藝術的深度對話。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批評,不是簡單地褒貶,而是通過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去揭示藝術品的本質,去解讀藝術傢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藝術傢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他們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獨特見解。這本書的“二版”說明,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重印,很可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瞭內容的補充和更新,加入瞭新的理論視角或案例分析,這對於想要瞭解最新藝術動態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學習到如何用更專業的眼光去審視藝術,如何辨彆不同藝術流派的特點,以及如何理解藝術作品在曆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美學的探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沉靜的藍色基調配以抽象而富有張力的金色綫條,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沉思與探索的張力。初次翻閱,紙張的質感就給人一種厚重與精良的感覺,翻頁時細微的沙沙聲,伴隨著油墨淡淡的清香,都勾勒齣一種迴歸閱讀本身的儀式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它可能蘊含的那些關於藝術的深邃洞察。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一種新穎而富有啓發性的視角,帶領我穿越藝術史的長河,去理解那些橫空齣世的傑作是如何誕生,它們又為何能觸動人心,甚至在數百年後依舊引發熱烈的討論。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批評”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藝術內心世界的窗口,我渴望通過這扇窗,看到那些被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精妙構思,感受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喜悅,以及那些跨越時代、觸及靈魂的共鳴。這本書所承載的,或許正是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對美學的重新定義,以及對我們自身感知能力的拓展。我深信,每一次對藝術的深入理解,都是一次對自我生命體驗的豐富與升華。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嚴謹的結構和紮實的理論基礎。從目錄的劃分來看,它似乎囊括瞭從古典到現代,從繪畫到雕塑,甚至可能觸及當代裝置藝術等多個領域。作為一名對藝術史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在理解藝術作品時,常常缺乏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來支撐。很多時候,我會被視覺的衝擊所吸引,但卻很難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為我提供一套分析藝術作品的有效工具,比如解讀象徵意義、理解構圖手法、分析色彩運用,以及探討藝術傢的創作背景和社會影響等。而且,“二版”的齣現,讓我相信它在內容上一定是緊跟時代步伐,可能涵蓋瞭近些年新興的藝術形式和批評理論,這對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我總覺得藝術的世界一直在發展,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纔能跟上腳步。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讓我“恍然大悟”的時刻,能夠讓我對那些曾經睏惑不解的藝術品産生新的認識。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的標題所吸引——“藝術批評(二版)”。這個直白的標題,仿佛是一道邀請,邀請我去審視藝術的另一麵,去學習如何更深刻、更理性地去解讀那些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藝術評論傢,但我一直對藝術懷有濃厚的好奇心,希望能夠超越“好看”與“不好看”的膚淺判斷,去理解藝術背後的邏輯、文化語境以及創作的意圖。這本書的“二版”字樣,也暗示瞭它可能經過瞭內容的更新與精煉,或許能為我帶來更前沿的理論視角和更豐富的案例分析。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能否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論,幫助我培養批判性思維,從而能夠更清晰地辨析不同藝術風格的特點,理解藝術思潮的演變,以及掌握如何有效地評價和分析一件藝術作品。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幫助我提升藝術鑒賞能力、拓寬藝術視野的實用指南。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讓我在麵對任何藝術作品時,都能有理有據,有深度地錶達自己的見解,不再是那個隻懂欣賞卻不知為何而欣賞的旁觀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