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简体书)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韩素音
  • 马来亚
  • 行医
  • 写作
  • 社会参与
  • 华人史
  • 医学史
  • 女性史
  • 冷战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籍欧亚裔医生及作家韩素音(1916-2012,也译作“汉素音”)是20世纪重要女作家之一。观其一生,韩素音借着书写亚洲,在当年不同阵营之间成为一道互望视窗,其作品在东西方读者中激起回响之时,亦为她身处的时代留下个人见证。
  
  因缘际会之下,韩素音于1952年初移居马来亚(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这里生活和写作达十二年。这十二年,可谓其一生中的“马来亚时期”(1952-1964)。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世人对韩素音人生中这一时期所知甚少,马来亚时空下的“汉素音”一直隐迹于历史烟云的朦胧之中。
  
  本书是第一部以韩素音人生中的“马来亚时期”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专着。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战后马来亚与外来者韩素音>,透过回溯战后政治版图更变、素描人物出身背景,为马来亚和韩素音的磨合互动作一宏观铺垫;而第三章到第八章,叙述架构以“纵向时空演进”与“横向人物回应”的方式展开,带出韩素音在马来亚期间的三条主线—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遂于微观处铺陈一名公共知识份子的个人形塑。
  
  这部学术专着基于详实的中英文史料,填补了韩素音人物研究中的一个长达十二年的缺口,也为20世纪知识群体研究以及战后新马地区历史和文化研究,增添了一个难得而精彩的个案研究。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简体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风云际会:20世纪中叶东南亚的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变迁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陈铭德]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的名称,例如:远方文史出版社]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20世纪中叶(约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末)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东南亚地区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该时期正值殖民体系瓦解、民族独立浪潮兴起、冷战格局初显的复杂背景之下,思想的碰撞与身份的重塑成为时代主题。本书聚焦于数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英,剖析他们如何在其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中,回应本土的政治诉求、文化认同的困境以及全球思潮的冲击。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思想的涌现 本书开篇追溯了二战后东南亚各国政治版图的剧变。殖民势力的撤退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社会重构。作者首先描绘了战后初期,受西方教育熏陶的本土精英阶层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他们渴望运用现代知识重建国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在民族主义叙事中,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本土文化,并划清与前宗主国意识形态的界限。 在这一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从传统文人圈扩展到了新兴的报刊杂志、大学校园乃至政治党派内部。本书选取了三个对比鲜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印尼的“文人与革命”: 重点探讨了印尼独立战争时期,作家和评论家们如何积极投身于民族主义运动,他们的写作如何成为动员民众和构建国家认同的有效工具。特别分析了“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它在试图调和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努力与局限。 菲律宾的知识分子与“美国化”批判: 考察了在对美国文化和政治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菲律宾本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对国家主权和文化独立性进行辩护和反思。重点讨论了语言政策(英语与地方语言的张力)在身份认同塑造中的核心作用。 越南的文学与国家叙事: 侧重于越南在抗法和内战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光谱中进行选择。他们的作品往往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文学叙事成为记录战争创伤和构筑未来愿景的主要载体。 第二部分:跨文化经验与身份的流动性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具有复杂跨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在殖民地和多民族环境中成长的精英,往往拥有超越单一民族框架的视角,但同时也必须面对身份认同的持续协商。 重点分析了“中间人”群体的特殊地位。他们可能在异国接受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并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桥梁。然而,这种流动性也常常使他们在本土社群中处于一种微妙的边缘位置。本书通过考察他们在教育、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非仅限于医学实践)的投入,揭示了他们如何将现代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改良的实际行动。他们的贡献,往往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推广和公共政策倡导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介(如早期广播、地方性周刊)来推广他们的理念。这些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他们进行思想实验和塑造公众舆论的场域。 第三部分:社会参与的边界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随着区域政治的日趋复杂化,知识分子面临着“是做纯粹的观察者,还是积极的行动者”的根本性抉择。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社会参与的性质与范围。 在一些国家,部分精英选择直接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试图自上而下推动改革;而在另一些地方,知识分子则选择通过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或文化批评来施加影响。本书详细比较了这两种路径的优劣,以及它们对知识分子个体命运的长期影响。 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 分析了在威权主义倾向加剧的背景下,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何成为思想控制的目标。知识分子们为维护学术独立性所做的努力,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如何被政治化或边缘化的过程。 人道主义关怀与政治光谱: 考察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不公和人道危机时所采取的立场。他们如何平衡普世的人道主义原则与本土的政治现实,以及他们的“社会参与”是否被意识形态所定义或限制。 结论:历史的余响 本书最后总结道,20世纪中叶东南亚知识分子的经历,为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他们的故事并非单一的民族叙事,而是交织着理想主义、实用主义、身份冲突与全球影响的宏大叙事。他们的行动和思考,深刻地塑造了今日东南亚的政治文化面貌和知识结构,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 本书适合对东南亚历史、知识社会学、文化研究及战后亚洲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章星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2012)、中国广州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学士(1982)。曾先后在穗港两地大学及新闻机构从事英文教学和新闻编辑工作。1994年自港南来,现任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执行编辑。目前也是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理事、新加坡传统文化学会会员。

  学术研究兴趣以历史及文化研究为主,具体关注19世纪至20世纪东西方知识群体的生成与活动、东西方之间知识产生与传播等课题。其报章专栏《现代新客札记》尤为关注外来文化人在新马地区留下的人文足迹。参与编辑文史资料《李光前文稿、讲辞与信函选编》,译有《哈里斯•沙玛剧作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串精心编织的珍珠项链,每一个词语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韩素音”这个名字,自带一种知性与优雅,也伴随着一丝神秘感,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马来亚”,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又承载着复杂历史的地域。1952年至1964年,这十多年,正是马来亚这片土地风起云涌、巨变的前夜及发生之时。她在这里“行医”,这让我想到那些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她如何用专业和仁爱去拯救生命,而“写作”,更是她捕捉时代脉搏,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社会参与”这几个字。这表明韩素音并非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她以一个积极的行动者身份,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之中。作为读者,我非常渴望了解,她是如何将行医的视角、写作的才华,以及她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融合在一起的?她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度,又是如何处理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之间的关系?她的“社会参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她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又如何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马来亚”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殖民主义的遗留、民族主义的兴起、多元文化的碰撞,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底色。韩素音,作为一位身处其中的女性,她的视角一定是独特而珍贵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作家或医生的传记,它更是一次深入理解20世纪中期马来亚社会变迁的机会,一次重新审视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的旅程。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光是这几个词组叠加在一起,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强烈的探求欲。韩素音,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故事性,她是一位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成长的女性,她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而“马来亚”,这个承载着殖民历史、多元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国度,更是将她的人生故事置于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背景之下。1952-1964年,这十年时间,恰好是马来亚从殖民地迈向独立,并经历复杂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她在这里“行医”,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她是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用她的医学知识和医者仁心去救治生命,去感受人间的疾苦。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可能是一种与土地和人民建立深层连接的方式。“写作”则是她思想的延伸,她的文字是否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她是否能在字里行间,展现出马来亚社会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冲突?而“社会参与”,这三个字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主动的韩素音。她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她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眼中,并非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画卷,通过一位非凡女性的视角,去展现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去理解一个国家在转型期的复杂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用她的双眼去观察,用她的双手去实践,用她的笔触去记录,最终,用她的智慧去影响。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邀请函,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地域风情的时空。“韩素音”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跨越文化、独立思考和深刻洞察。而“马来亚”,这个承载着殖民历史、多元文化碰撞与民族觉醒的国度,更是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1952-1964年”这段时间,恰好是马来亚政治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走向独立自主的关键时期。她在这里“行医”,我设想,作为一名医生,她一定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去体验不同族裔的生活,去感知人间的疾苦与希望。这种与土地和人民的直接接触,必将为她的观察和思考提供最生动的素材。“写作”是她记录时代、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我极其期待她的文字能够描绘出那个时期马来亚社会生动的图景,那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张力,那些在变革浪潮中的人们的命运起伏,都能在她细腻而富有力量的笔触下得以展现。“社会参与”,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积极、更具担当的韩素音。她不仅仅是文学的创造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非常想了解,她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她对当时的社会议题,如民族独立、文化认同等,有着怎样的看法?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位著名女性的传记,它更是一次深入理解20世纪中期马来亚历史进程的绝佳机会,一次透过一位非凡女性的视角,去感受一个国家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自己独特篇章的精彩呈现。

评分

初读这个书名,脑海中便涌现出一系列画面: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熙攘的市集,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湿润泥土的气息。韩素音,这位名字就带着东方韵味的女性,在“马来亚”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留下了她深刻的足迹。“行医”二字,让我联想到她在生死线上与病魔搏斗的场景,她或许曾用她的双手,为那些贫苦的人们带去健康的希望,也或许在与病人的交流中,窥见了人世间的百态,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写作”,更是她表达内心世界,记录时代变迁的有力武器。我设想,她的笔下,一定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那些南洋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些殖民历史留下的印记,那些独立前夕的暗流涌动,都会在她精妙的文字下活灵活现。更何况,她还积极“社会参与”,这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期待。她绝不仅仅是一个躲在象牙塔里的作家,她是一个勇敢地行走在时代潮头,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去影响和改变的人。1952-1964年,这正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并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好奇,在这段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年代,韩素音是如何观察和理解这些变化的?她作为一个女性,又如何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行医经历,是否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与融合?她的写作,又是否起到了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相互理解的作用?这本书,势必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马来亚的窗口,让我们从一位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个体的视角,去感受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韵味,也充满了地方的特色。韩素音,一个名字就足以唤起我对她传奇人生的诸多联想,她是一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杰出女性。而“马来亚”,这个充满异域风情、多元文化交织的热带国度,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1952-1964年,这十多年,是马来亚经历政治动荡、民族独立的关键时期。她在这里“行医”,作为一名医生,她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是接触社会最底层、了解最真实生活百态的窗口。我好奇她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从病人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写作”是她将这些经历和感悟转化为文字的媒介,我期待她的笔下,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马来亚社会的独特风貌,那些不同族裔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社会参与”,这个关键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行动力的韩素音。她并非是一个躲在象牙塔中的作家,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之中,我非常想知道,她是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影响和改变一些事情?她又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韩素音的个人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社会史,通过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能力的女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20世纪中期马来亚的历史进程,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南洋的热带气息,混合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度。韩素音,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立精神的符号。而“马来亚”,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如今的多元文化国家,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变迁。1952-1964年,这段时期,恰恰是马来亚走向独立,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年代,这无疑为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和体验素材。她在这里“行医”,让我好奇,作为一名医生,她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下,面对各种疾病和困难?她与病患之间的互动,又会如何触动她的内心,引发她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写作”是她表达自我、记录时代的独特方式,我设想,她的文字中一定充满了马来亚独特的色彩,那些异域的风情,那些族群间的交融与冲突,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人们的情感起伏,都会在她笔下栩栩如生。而“社会参与”,这几个字更是激起了我的兴趣。她并非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她更是积极地介入了社会现实,我非常想知道,她是如何在那个政治格局复杂的年代,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何用她的影响力去推动一些积极的变化?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韩素音的个人传记,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20世纪中期马来亚社会的真实面貌,了解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进程,以及一位女性如何在其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评分

这本书名,乍一看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地域的异域风情。“韩素音”这个名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她早已成为一位传奇。而“马来亚”,更是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南洋的十字路口,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舞台。再加上“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这几个关键词,更是勾勒出了韩素音在这个特定时空下丰富而多面向的生活轨迹。1952-1964年,这十余年的时间跨度,恰恰是马来亚走向独立,风起云涌的时期。我很好奇,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名医生、一位作家,又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韩素音是如何观察、体验、记录并介入其中的?她作为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又是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联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又如何在她的文字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简体书”版本,更是方便了我这类习惯阅读简体中文的读者,能以更直接、更流畅的方式去触及这段历史和这位人物。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著名作家生平的传记,更是一幅描绘那个时代马来亚社会图景的画卷,一曲关于女性独立、文化融合、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书写自己命运的赞歌。我尤其想知道,她作为医生的经历,如何影响了她对人性的洞察,又如何渗透到她的文学创作中?作为社会参与者,她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留下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它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一个不朽的灵魂,以及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文化熔炉。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这个书名就仿佛是一扇开启历史尘封记忆的钥匙,引领我穿越时空,去探访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南洋国度。韩素音,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种独立、智慧和跨文化理解的意味。而“马来亚”,则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又承载着殖民遗迹与民族觉醒的多元社会。1952-1964年,这正是马来亚政治格局剧烈变动,走向独立的十年。她在这里“行医”,这让我好奇她如何平衡作为医生的职责与她作为作家的敏感?医者治病救人,这其中必然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体会人情的冷暖,这些经历是否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写作?“写作”是她表达思想、记录时代的重要方式,我期待她的文字能描绘出那个时期马来亚社会的生动图景,那些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那些在变革中涌动的情感。而“社会参与”,则展现了她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她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社会,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她是如何看待当时马来亚的政治局势,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名人的传记,它更是一次深入了解20世纪中期马来亚社会生态的绝佳机会。通过韩素音独特的视角,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互动与融合,以及一位女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评分

“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单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韩素音,一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刻印记,而“马来亚”,则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东南亚国家,充满了异域风情与多元文化。1952-1964年,这十余年的时间跨度,正是马来亚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她在这里“行医”,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视角,是如何去体察人间的疾苦,去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状态,以及她如何在医疗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种第一手的接触,必然会为她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是她表达思想、记录时代的重要途径,我期待她能通过她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期马来亚社会生动而真实的图景,那些殖民历史留下的痕迹,民族主义的觉醒,以及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景象,都能在她细腻的笔触下得到呈现。“社会参与”则进一步展现了她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角色。她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她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她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这本书,在我看来,远不止于一部个人传记,它更是一次深入理解20世纪中期马来亚社会复杂历史的宝贵机会,一次透过一位非凡女性的视角,去感受时代变迁,去体味人生百态的独特旅程。

评分

仅仅看到“韩素音在马来亚:行医、写作和社会参与(1952-1964)”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就自动构建起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韩素音,这位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而闻名的作家,在“马来亚”这个充满多元文化魅力和复杂历史背景的国度,留下了她十余年的足迹。1952-1964年,这段时期正是马来亚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最终实现国家独立的关健时刻。她在这里“行医”,作为一名医生,她无疑直接接触到了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亲身的经历,必将为她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写作”是她记录和表达的工具,我极度好奇,她是如何将她在马来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文字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如何在她的作品中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而“社会参与”则更让我眼前一亮,这表明她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的独立女性。她是如何在那个政治敏感的时期,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她的声音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人物的传记,它更像是透过一位杰出女性的眼睛,去观察和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发展轨迹。我期待,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来亚的历史文化,以及韩素音这位传奇女性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