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宋代文化史

青铜器与宋代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国维曾说:「汉代孔子壁中书出,而有古文经之学;宋代古器物出,而有金石学」,
  但为何象征中国古史三代的青铜器物,会在一千多年后的宋代大放异彩,并衍生出影响后世深远的「金石学」?

 
  北宋中叶,儒学者一改汉唐以来经学家注疏为主的礼制研究传统,透过实际出土器物,追求「观其器,诵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遗风」的复古运动。在刘敞、欧阳修、苏轼、吕大临等人的参与下,士大夫之间出现了收藏、研究鼎彞之器的风气,并在徽宗朝「隆礼作乐」的推动下,形成官、民之间仿制古器的风潮。古式礼器出现的场域,也从国家祭典扩及到地方孔庙释奠,更深入文人书斋与佛道教之中。宋室南渡后,透过朱熹的倡导,仿古器物与道学相结合,将三代意象转化为朱子学的符号及工具,奠定了往后元、明、清三代的社会文化基础。影响远及海外的李氏朝鲜,乃至于清代台湾孔庙中的祭器形制。
 
  本书爬梳大量文献、文物资料,并拣选再生「三代铜器意象」的代表性器群,清楚呈现出宋代从考古、博古、仿古到玩古的变化过程,并以图像结合文献,探索此一变革背后的动力,及其对后世文化史、器物艺术史的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芳妹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曾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上古及近代考古艺术史,与台湾近代物质文化史,着有相关期刊论文近六十篇,散见于《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期刊》、《故宫学术季刊》等学术期刊。

图书目录

导言
图版目次
 
壹 宋代「金学」的兴起与宋仿古铜器
一、宋代「金学」的建立:从「解经」到「考古」
二、稽古作新,以追三代之隆:徽宗朝的「隆礼作乐」与《重修宣和博古图》
三、余论:金学与仿古铜器的文化意义
 
贰 「追三代于鼎彝之间」:宋人从「考古」到「玩古」的转变
一、士大夫新价值观及三代铜器的「考古」出土与时空流动
二、皇室新价值观与仿古
三、三代铜器意象的流传:赞助阶层及使用情境的扩大
四、从考古到玩古
五、余论:从考古到玩古者的社会阶层流动现象
 
参 金学、石刻与法帖之学的交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石本残叶的文化史意义
一、残叶为「宋石本」的视觉证据
二、残叶碑碣格式蠡测
三、薛尚功与北宋复古潮流中的金学、石刻与法帖之学
四、余论:兵火后南宋地方官的金学重建
 
肆 「与三代同风」:朱熹对「释奠仪式」的形成及影响
一、朱熹「释奠仪式」的形成(1155-1194)
二、影响力的评估:出土证据与儒学教化的「视觉符号」的流传
三、余论
 
伍 十三世纪桂林府学释奠二图的新发现
一、提典刑狱吴纯臣的释奠礼仪观:图像化与立碑化
二、碑面图像化手法与图文关系
三、〈释奠位序仪式图〉碑的新发现:「桂学释奠二图」的意涵
四、碑与拓片的形式转换与位移
 
致谢
图版出处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贰 「追三代于鼎彝之间」:宋人从「考古」到「玩古」的转变(摘录)
 
一、士大夫新价值观及三代铜器的「考古」出土与时空流动
 
古铜器从「散弃于山崖墟墓之间」、「未尝收拾」,到成为宋人的「三代至宝」,与北宋新兴「士大夫」阶层所赋予的新价值观有关。吕大临即用「士大夫」一词称唿一群珍爱古铜器的收藏家,显示北宋中期的古铜器收藏家即是他眼中的「士大夫」阶层。他们计有寇准(961-1023)、文彦博(1006-1097)、刘敞、苏颂(1020-1101)、苏轼、李公麟(1049-1106)以及吕大防(1027-1097)等三十七家,两百三十七器。此群士大夫多通过科举,以进士入仕。
 
三代铜器在汉唐间之所以被忽视,可能与向来研究三代经典的态度有关。一般士人读经,多从文字,而对文字内容所涉及的视觉形象缺乏怀疑或「探源」的兴趣。汉独尊儒术以后到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三代经典已是国家用人任官的主要知识,这些饱学之士在入仕途中,基本上是通过经典及注疏等「文字」说明,以认识经典上有关三代铜器的词汇。纵或当时已有郑玄等所图绘的礼图,历代且经修正,也罕见有质疑其确实性者。换言之,「文字」认知,与文字所指称的「实物」之间,彷彿是缺乏交会的两条线,也罕见有人试图,或觉得必要使其交会。宋人慨叹古代铜器散弃于山崖墟莽,正足以况此情形,也是欧阳修所说「礼家传其说,不见其形制」的「名存实亡」时期。直到宋初,聂崇义《三礼图》仍踵继过去的态度。
 
从宋初到吕大临元祐七年(1092)序成的《考古图》,约一百年间,古铜器在士大夫的观念中,则有关键性的改变。新兴士大夫阶层如刘敞、欧阳修(1007-1072)、吕大临等要角,鼓舞收藏三代铜器的新风气,发出新文化论述。这群士大夫使古铜器从「散弃」之物,成为「考古」的珍宝,且随着士大夫的仕宦之途而流动于人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