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史学名着快读

中国历代史学名着快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巩固中国历代史学名着通识,启发读者研究中国史学灵感

  全书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清代六个时期,阐述历代重要史学名着包括「四史」、「三通」及史评等等,除介绍编着者生平、成书经过、内容体例及史学评价外,并旁及多种相关的典籍,或作为补充,或加以比较,务求能把中国古代史学的概略面貌,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论述内容力求繁简得当,同时尽量参考新近的研究成果。重要项目用表解说明,每章均有注释,搭配史籍经典精选文段阅读,书末附参考书目,可以作为进一步阅读的线索。

本书特色

  1. 本书将中国历代重要十一种史学名着简明阐述,并旁及多种典籍加以补充比较,清晰地将中国古代史学名着概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有助读者短时间内巩固中国古代史学基础。

  2. 精选八篇古典精华配合阅读,加深读者对中国历代史学名着的体会与感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佳荣


  毕业于新亚书院历史系,先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日本广岛大学文科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历史教育及研究工作,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致力于编写中学、预科各级中国历史课本及教材。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中国历代史学着作及其体例
第二章  先秦名着:史学起源和初期发展
第三章  历代正史:“二十六史”内容概要
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五章  班固与《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六章  西晋时期:陈寿与《三国志》
第七章  南北朝时期:范晔与《后汉书》
第八章  刘知几与《史通》:第一部史评
第九章  历代政书:从“三通”到“十通”
第十章  杜佑与《通典》:第一部典制通史
第十一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鑑》: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十二章  郑樵与《通志》:综合历代史料的通史
第十三章  袁枢与《通鑑纪事本末》:创纪事本末体
第十四章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
第十五章  明末清初:划时代的史学着作
第十六章  干嘉时期:清代三大考史名着
第十七章  六经皆史: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十八章  现代中国史学的成立:从理论到方法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导论:中国历代史学着作及其体例
 
第一节  史学的意义和目的
 
中国古代关于史的意义,概有二说:一说以“史”为记事之义,一说以“史”为掌官书的职名。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叙述前迹,褒贬得中,足为后人借鑑,乃可称史。换言之,史的本质是“中正不阿”,史的功用是“有裨治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于史的观点。西晋目录学家荀勖撰《中经新簿》,分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史始独立为丙部,而隋唐诸志则列史为乙部。因此史学在古时又称为“乙部”或“乙部之学”,其地位仅次于经。
   
现代所说的“历史”,概由“历代之史”简约而来,始自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狭义的历史,则仅指社会历史,即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记述。
   
研究历史的学问,称为“历史学”,亦称“史学”,其总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基础层次,主要是史料方面,包括史料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档案学等;(二)撰述层次,指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质、规律的叙述、编纂和揭示,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区域史,以及与史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等;(三)指导层次,主要是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等,这对第一、二个层次的史学起着指导作用。此外,研究历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史学史,也属于史学研究范围,而且备受史学研究者本身的重视。
   
至于史的目的,唐代刘知几说:“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着功勋,表贤能,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近人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鑑者也。”概括而言,历史就是“敍述进化之现象”。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