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原来是这样

隋朝原来是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隋朝
  • 历史故事
  • 历史文化
  • 古代史
  • 帝王将相
  • 人物故事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杨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8年隋恭帝杨侑让位予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7年。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隋继承了北周的强大,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攻灭南朝陈。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
  
  隋文帝採取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
  
  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炀帝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弒逆炀帝。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而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后也由唐朝所终结。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简介,不涉及《隋朝原来是这样》的内容,力求详实自然。 --- 《大唐气象:贞观之治的文化与制度重塑》 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帝王编年史,而是一部侧重于制度创新、文化融合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度研究。我们试图揭示,在隋末战乱后的废墟之上,唐帝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策略,构建出一个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稳定、开放与繁荣的社会形态。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与区域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大唐初创图景。 第一部分:开端与基石:从秦晋之役到玄武门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李世民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早期战略布局。 1. 隋末的政治真空与区域整合: 隋朝覆灭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我们详细分析了关陇集团的残余力量如何被重新整合,以及李世民在早期战役中如何展现出超越其兄李建成的军事天才与政治远见。重点阐述了秦王府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运作模式,以及其吸引和凝聚各路豪杰的独特魅力所在。 2. 渭水之盟与关中霸权的确立: 与东突厥的复杂关系是初唐政治的生命线。本书详述了“渭水之盟”背后的政治角力和外交手腕,探讨了这次看似屈辱的事件,如何为李世民争取了宝贵的战略发展时间,并最终确立了其在关中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 3. 玄武门之变:制度转型前的权力清洗: 这一关键事件并非简单的宫廷政变,而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我们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治国理念上的深层冲突,以及这次流血事件如何为后续的政治革新扫清了障碍,确保了政治权力的集中与改革的推行。 第二部分:制度的再造:治国方略的系统构建 贞观之治的核心在于其制度的创新性与适应性。本书深入探讨了唐初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平衡术。 1. 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运作: 详细梳理了三省六部制在贞观年间如何从隋代的雏形发展为高效的中央行政体系。重点分析了中书省的决策权、门下省的审议权(封驳权)以及尚书省的执行权之间的制衡机制。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一制度如何有效避免了权臣专断和皇帝决策失误的风险。 2. 选官制度的革新与人才战略: 唐初科举制度的推行,是打破门阀垄断的关键一步。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录取标准,以及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的初步修正。同时,对“循名责实”的用人方针进行了深入剖析,考察了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重臣的选拔路径及其对君主决策的影响。 3. 赋税与土地制度的重构: 在战乱之后,如何恢复民生与财政是当务之急。本书详细考察了租庸调制的设计原则、推行过程中的地域差异以及它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潜在影响。通过对河北、河南等地的赋税记录分析,重现了唐初社会经济恢复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边疆的开拓与天可汗体系的建立 贞观朝的外交政策是其盛世的重要标志,彻底改变了北方的地缘政治格局。 1. 军事动员与军事制度的改革: 重点研究了唐初的府兵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调整与优化。分析了李靖、侯君集等名将的军事思想,以及唐军在平定东突厥、高句丽等战役中的战术特点,如快速机动与协同作战能力。 2. “天可汗”的政治构建与文化辐射: “天可汗”称号的获得,标志着唐朝超越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构建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跨民族政治联盟。本书细致描绘了对突厥部落的羁縻政策,以及唐朝如何通过文化输出(如佛教传播、儒家礼乐)来巩固其宗主国地位,而非单纯依赖军事征服。 3. 西域的连接与丝绸之路的复兴: 贞观年间,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对确保西域的稳定至关重要。我们探讨了唐朝如何介入中亚事务,保护商路,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技术和思想的交流浪潮,为后来的丝绸之路鼎盛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文化熔炉与思想的交汇 贞观时期的文化景象是开放与包容的典范。 1. 儒学的新生与“贞观之风”: 探讨了在国家重建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适应中央集权和开明政治的需要。魏征等大臣如何以儒家“谏诤”精神与李世民进行互动,形成了“君臣和谐”的典范。 2. 宗教的多元化与思想的碰撞: 佛教在唐初的兴盛,以及道教的复兴,都体现了统治者的兼容并蓄。书中特别分析了对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的接纳态度,这展示了唐朝在思想领域的高度自信。 3. 史学与文学的初步发展: 简要梳理了《晋书》等官修正史的编撰工作,以及初唐诗歌(如“初唐四杰”)在摆脱宫廷靡靡之音、开始关注现实题材方面的早期探索。 结语 《大唐气象》旨在揭示贞观之治成功的深层逻辑——它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灵活适应,且具有强大文化感召力的制度体系的体现。李世民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吸取前朝教训,平衡各方利益,并以远超时代的战略眼光,为后世近三百年的盛世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制度与文化基础。本书期望能为理解中国古代如何实现大一统后的长期稳定提供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视角。 --- 主要参考史料举例(不详述内容): 《旧唐书》、《新唐书》 《资治通鉴》相关部分 《唐会要》 敦煌文书及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户籍、赋税文书 《贞观政要》 部分唐代名臣碑志与奏议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者觉仁


  本名王林,曾用笔名王觉溟,福建漳州人,着名作家,新锐历史写手。曾供职于新华社福建分社,现为《百家讲坛》专栏作家。潜心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多年,用大量写作事实证明「历史不仅可以写得很好看,历史还可以写得更耐看」。出版有《喋血的权杖二千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局》、《权臣之路:帝国大老的终极自白》、《天裂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等畅销历史读物。即将出版七卷本《唐朝就这七件事》。

图书目录

一、秉承天命的官二代/007
二、权力漩涡中的勋贵子弟/015
三、潜龙勿用/023
四、首辅是怎样炼成的/032
五、杨坚摄政:从国丈到丞相/042
六、三方之乱/053
七、大隋开国/062
八、功臣谋反案/071
九、北方的狼烟:平定突厥/080
十、陈朝的丧钟/091
十一、平灭陈朝,一统海内/098
十二、魔鬼与天使:杨坚的帝王术/121
十三、一代雄主的严重缺陷/127
十四、风云再起:江南、岭南之乱/136
十五、危险的仕途/144
十六、苛酷的法网/156
十七、边塞烽火:不安分的突厥/165
十八、元勋末路:隋朝的员工不好当/175
十九、杨广的「道德秀」/190
二○、夺嫡进行时/198
二一、杨勇:从太子到废人/207
二二、杨素:政治变局的操盘手/217
二三、杨广「弒父」真相/229
二四、杨谅起兵/238
二五、骨肉相残的悲剧/246
二六、恶之花:杨广的「大业」/252
二七、经略四夷:大国的虚荣/260
二八、盛世蓝图上的小小斑点/275
二九、惨重的失败:一征高丽/283
三○、疯狂的战车:二征高丽/292
三一、杨玄感叛乱/300
三二、杨广的自慰:三征高丽/310
三三、雁门之围:惊魂三十三天/316
三四、天下无贼/323
三五、李密:跨越生命的低谷/330
三六、瓦岗的新任大佬/336
三七、杨广的鸵鸟术/344
三八、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353
三九、翟让之死/362
四○、江都政变/374
四一、「轻薄公子」的摄政之路/385
四二、后杨广时代的逐鹿游戏/393
四三、英雄末路:瓦岗的覆灭/402
四四、李密之死/411
四五、最后一个影子朝廷/421
四六、来世不生帝王家/428
附录:隋朝年表/43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秉承天命的官二代
 
寺院本是清修之地,可这年夏末的一个夜晚,关中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境内的般若寺,却显得有些忙碌和不同往常。般若寺是一座尼寺,在重檐复宇的三进大殿背后,有一排僻静素雅的尼众禅房。若是平日此时,尼众们肯定都已熄灯就寝了,因为次日还得早早起床做早课。可这天晚上,禅房里却灯火通明,只见一群官宦人家的婢女和六七个女尼正忙里忙外,进进出出,脸上无一例外地带着紧张的表情。
 
其实也无怪乎她们紧张,因为一向庄严清净的般若寺,此刻却成了临时产房,准备给一位即将临盆的贵妇接生。从禅房紧掩的窗户中,不时传出产妇剧痛之下的呻吟,那令人揪心的声音一下下敲击着尼众的耳膜,彷彿是在告诉她们:出家纵有万般清苦,但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躲过每个俗世妇人必经的这一劫。
 
产妇的呻吟很快就转成急促而干哑的嘶喊,显示出那个即将投奔人间的小生命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约莫半炷香的工夫后,产妇的嘶喊在最后的爆发中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初生婴儿异常嘹亮的第一声啼哭。
 
这个婴儿就是杨坚。
 
他出生的这一天,是西魏大统七年阴历六月十三,时当西元五四一年。
 
这一年,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与东魏的实际统治者高欢还在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多年来,这对你死我活的冤家你来我往、缠斗不休,大大小小数十百战,都想把对方一口吞掉,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一年,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还在佛教信仰的世界里痴迷不返,屡屡把身为皇帝的职责抛诸脑后。十几年来,他不近女色,诵经茹素,还先后「舍身出家」两次(不久还将陆续出家两次),每次都把大臣们搞得六神无主,最后只好捐出巨资将他赎回,可他却浑然忘我,乐此不疲,誓将这场「皇帝菩萨」的出家秀进行到底。
 
这一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地进行着针对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战争,试图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可就在他的梦想刚刚展开之际,属地埃及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疫情迅速蔓延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席卷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其中仅君士坦丁堡就死亡八十万人,佔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期肆虐的大瘟疫使得东罗马的劳动力和兵力锐减,继而引发饥荒和政治动乱,从而彻底粉碎了查士丁尼重建罗马帝国的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隋朝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人物的悲欢离合。而《隋朝原来是这样》这本书,则为我呈现了一幅更加宏大、更加细腻的历史画卷。书中对隋朝社会生活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被书中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深深吸引。比如,关于隋朝的农业技术、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书中不仅提到了修建宏伟工程的劳民伤财,更着重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都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鲜活的个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隋朝文化艺术的探讨。我之前对隋朝的文化了解不多,只知道一些零散的诗歌和石窟寺。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隋朝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佛教和西域文化的影响。书中还分析了隋朝对外交流的盛况,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人、使者,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隋朝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与繁荣的重要节点。它打破了我对隋朝“粗鄙”、“野蛮”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社会风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隋朝的固有认知!一直以来,我对隋朝的印象都停留在“短命”、“暴虐”、“好大喜功”,比如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之类的“罪状”。但《隋朝原来是这样》这本书,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考古学家,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尘埃,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隋朝。我尤其被书中对隋朝官僚体系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从尚书省到门下省,再到内史省,以及各个分散的部门,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机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职能分工、相互制衡,甚至是日常运作的细节。比如,书中提到了隋朝在选拔官员方面推行了更加公平、客观的制度,打破了过去门阀士族垄断的局面。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惊,因为我一直以为科举制度是在唐朝才真正成熟的。书里对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它如何从南北朝的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历史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智慧。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制度时,并不是枯燥地说教,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细节,让这些冰冷的制度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部分,我才意识到,看似短命的隋朝,其实在制度建设上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影响了中国后世千年。

评分

读完《隋朝原来是这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课本上那些简单粗暴的结论,往往是过度简化和片面解读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深入探索隋朝的每一个角落,让我看到了它隐藏的辉煌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书中对隋朝军事方面的论述,让我对“好战”的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隋朝皇帝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但作者通过对隋朝军队的组织、训练、装备以及作战策略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隋朝在军事上的强大并非空穴来风。书中不回避隋朝几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但也客观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战争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边疆安全所起的潜在作用。更让我惊讶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隋朝在军事工程上的成就,比如修建的战备道路、水利工程等,这些都展现了隋朝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隋朝边疆政策的讨论很感兴趣,它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如何通过移民、屯田等方式开发边疆,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方面的深谋远虑。这些内容让我明白,历史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成王败寇”来衡量,而是需要更加全面、辩证的视角。

评分

这部《隋朝原来是这样》的书,真的是把我对历史的理解从一个平面拉伸到了一个立体。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一个个皇帝的更迭,王朝的兴衰,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驱动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隋朝经济政策的解读。我之前对隋朝经济的印象,除了大运河,就是赋役繁重。但是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述隋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具体举措。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隋朝如何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何鼓励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如何规范商业贸易。它让我意识到,隋朝在经济上并非一味地盘剥,而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书中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分析,虽然这些制度在后世被认为有其局限性,但在隋朝建立初期,对于稳定社会、恢复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者还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了这些政策出台的必要性。书中对隋朝商业贸易的描绘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贸易,还详细描述了隋朝与域外国家的贸易往来,比如香料、丝绸、珍宝的进出口。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繁荣的隋朝经济图景,它为后来的盛唐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以为隋朝就是一个过渡性的、不太重要的朝代,很快就被唐朝取代了,所以对其了解也仅限于教科书上那些简短的几句话。但《隋朝原来是这样》这本书,让我彻底改观了。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侦探,细致入微地挖掘出隋朝被忽视的伟大成就。书中关于隋朝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阐述,让我对这个朝代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之前觉得隋朝的法律可能比较严苛,比如“五刑”,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开皇律》的特点、它所体现的法治精神,以及它对后世法律的影响。书中提到了隋朝在量刑上比前朝更加审慎,更加注重情理结合,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惊喜。而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隋朝在司法程序上的进步,比如对证据的重视,对辩护权的保障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隋朝在法治建设上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有着积极的探索和革新。书中还提到了隋朝在国家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比如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官僚体系,这些都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制度基础。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隋朝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