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上册(修订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包含: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等。可作为大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材,意在提供大学生们一个中华文化悠久、丰富文化遗产的简明文化文本,使青年学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基本的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


  中国大陆当代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大师。字季同,一字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一九一三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五年起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一九八九年任名誉会长。

方克立

  一九三八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一九八八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殊荣。曾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方克立文集》,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大辞典》、《湘学史》等。

图书目录

上册

绪论  1
一 「文化」界说  1
二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4
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8
四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0

上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7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7
一 疆域政区  18
二 民族人口  21
三 地形、地貌  24
四 气候  25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26
一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6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28
三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31
四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33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37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7
一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37
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38
三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40
四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42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43
一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43
二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45
三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47
四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准  49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50
一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50
二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51
三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53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5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55
二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57
三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58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61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61
一 宗法制度的产生  61
二 宗法制度的确立  62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65
一 家天下的延续  66
二 封国制度不断  67
三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68
四 家国同构  69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70
一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70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72
三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9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3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83
一 中国人起源  83
二 原始物质文化  84
三 原始观念文化  85
四 原始社会组织  87
五 上古文化分佈  88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90
一 殷商神本文化  90
二 周人的文化维新  92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94
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94
二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95
三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99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99
一 宏阔的文化精神  99
二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00
三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103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104
一 玄学崛兴  105
二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106
三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107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108
一 文化背景  109
二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109
三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110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113
一 理学建构  113
二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114
三 市民文化之勃兴  115
四 教育和科技成就  116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117
一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117
二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118
三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119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121
一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121
二 早期启蒙思潮  122
三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124
四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125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129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129
一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129
二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132
三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134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136
一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137
二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140
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144

中编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157
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157
一 汉语的历史  157
二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62
第二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164
一 汉字的历史  164
二 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  169
第三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170
一 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170
二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73
三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  178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83
一 天学  183
二 数学  188
三 医学  190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193
一 火药  193
二 指南针  195
三 造纸术  196
四 印刷术  198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200
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00
二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204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21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211
一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211
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21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221
一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21
二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24
三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226
四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228
五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230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235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35
一 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  235
二 漫长的发展历程  236
三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23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238
一 先秦散文与汉赋  240
二 唐诗宋词  244
三 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248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255
一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55
二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257
三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258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261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261
一 原始彩陶  261
二 青铜纹饰  263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264
一 建筑  265
二 雕塑  267
三 书法  270
四 绘画  272
五 音乐  276
六 戏曲  277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280
一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80
二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281
三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28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