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化概论

近代中国文化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
  • 文化史
  • 历史
  • 社会
  • 思想
  • 教育
  • 文学
  • 艺术
  • 近代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镕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近代中国文化概论》从近代中国的思想、史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妇运、报刊等方面,阐述近代中国文化兴衰演变的历史,系统评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复杂关系。全书共分十章,力求做到观点鲜明公允,资料翔实准确,文字简明通畅,融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近代中国文化概论》可供大学生、中学生、近代中国文化史学习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近代中国文化概论》以外、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侧重于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哲学、艺术或社会史等不同领域。 --- 图书名称: 《汉唐气象:盛世气韵与士人风骨》 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主题:气象万千的帝国辉煌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冲击与转型,而是将时间轴回溯至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汉代与唐代。我们试图深入剖析“汉唐气象”这一宏大概念背后的文化动力、制度基础与精神内核。汉代,作为大一统帝国秩序的奠基期,其“雄浑刚健”的特质,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初步确立和对边疆治理的开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年政治文明的基调。而唐代,则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胸襟,使得文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塑造了一种自信、昂扬、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本书旨在通过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细致梳理,重现这种横跨四百余年的“盛世气韵”,并探究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士人阶层的个体精神面貌与文化担当——即“士人风骨”。 二、 深度内容板块 (一) 汉代:儒术的定型与文体的初创 本卷首先审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不仅是政治上的举措,更是文化基因的重塑。我们将探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构建,以及这种官方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文学方面,本书重点剖析赋体的演变。从司马相如的铺张扬厉到扬雄的“反骚”倾向,赋如何从宫廷的炫技走向对社会现实的初步反映。同时,对汉乐府民歌的研究,揭示了底层民众的疾苦与时代底层的真实声音,这是后世文学批评家所珍视的“风力”。我们还将讨论史学巨著《史记》的叙事艺术,考察司马迁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所体现出的史家情怀与文学化表达。 (二) 魏晋风度: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玄学的勃发 跨越汉末的分裂与动荡,魏晋时期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深刻的“内转”。面对帝国崩溃的现实,士人将目光从外在的功名利禄转向了对生命本体、个体自由的探寻。 本书详尽解析了玄学(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核心)的兴起。王弼、何晏等名士如何“以老释儒”,构建了一套超越了僵化礼教的理论框架,重新定义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这种对形神、有无的思辨,直接催生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即“魏晋风度”。 在艺术领域,我们重点考察了书法的独立地位的确立。从钟繇到王羲之,“书圣”的出现标志着书法从实用技术上升为表现个人性情与生命哲学的艺术门类。同时,探讨了山水诗的萌芽,竹林七贤等群体的文化符号意义。 (三) 唐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化的高度成就,得益于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以及对西域文化的开放态度。本书将唐朝盛世的文化成就视为一个多中心、立体交织的系统。 诗歌的巅峰: 本卷投入大量篇幅研究唐诗。不仅仅是罗列李白(浪漫的飘逸)、杜甫(沉郁的现实关怀)的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他们如何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熔铸于格律之中,使诗歌成为承载个体道德实践与家国情怀的载体。盛唐的边塞诗如何映射帝国的武功与开放,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如何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艺术的创新: 从阎立本到吴道子,唐代绘画如何摆脱魏晋的古朴,追求生动与气韵。我们还将探讨唐代的陶瓷艺术——尤其是唐三彩,它所展现的异域风情和宫廷气派,是文化大融合的直观证明。 三、 士人风骨的内在逻辑 贯穿全书的另一条主线是“士人风骨”。汉代的经世济民、魏晋的清谈避世、唐代的兼济天下,构成了士人精神的流变史。本书试图回答: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与时代的关系?他们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和审美标准是什么?这种风骨,是个人选择,还是时代精神投射的结果?通过对具体人物(如贾谊、嵇康、白居易)的个案分析,展现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在关键时刻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四、 结论:盛世的遗产与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汉唐两朝为后世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制度与文本,更是一种昂扬自信、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这种对“大”的追求、对“气”的把握,为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张力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通过对这两个黄金时代的深度考察,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驱动力,为理解后世文化的演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史料叙述,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文化全景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海声


  一九三七年一月出生,甘肃省文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教授。一九六○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生,一九六四年分配至甘肃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一九七九年调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文化史等课程,同时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工作。曾撰写专着数十本,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图书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一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概况  1
二 文化史研究的对象  7
三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特点  9
四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1

第一章 哲学思想  15
一 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15
二 地主士大夫的变易进化观  18
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进化史观  23
四 孙中山的进化论和民生史观  27

第二章 史地学  29
一 史地研究的新发展  29
二 西学的传播与史地研究  34
三 曹廷杰和东北史地研究  38
四 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的史学观点  39

第三章 文学  47
一 反侵略文学的产生  47
二 太平天国的文化  53
三 戊戌时期的文学  55
四 辛亥时期的文学  62
五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4

第四章 学校教育  83
一 近代教育的产生  83
二 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88
三 清末教育的初步发展  93
四 帝国主义文化教育的入侵与扩张  99

第五章 科学技术  105
一 清代中叶的科学技术  105
二 新学与旧学之争  119
三 二十世纪初期科技新成就  123

第六章 妇女运动  131
一 太平天国的男女平等政策  131
二 戊戌时期的妇女运动  132
三 辛亥时期妇女的觉醒和参军参政运动  135

第七章 报刊  139
一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  139
二 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40
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145
四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150
五 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报刊  164

第八章 宗教  169
一 清末三大宗教概况  169
二 北洋时期四大宗教的兴衰  173

第九章 艺术  181
一 音乐  181
二 美术  184
三 舞蹈  192
四 戏曲  193

第十章 体育  207
一 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  207
二 体育思想的演变  208

参考文献  213
思考复习题  2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无疑是一场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觉盛宴,作者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精妙的笔触,为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对近代社会思想的梳理,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洞察。我被书中关于“新青年”的群像描绘所深深吸引,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叛精神、求知欲望以及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至今仍能激荡人心。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思潮的演变轨迹时,旁征博引,逻辑清晰,仿佛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思想基因。他对于语言、文字、服饰等物质文化层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总是在与时俱进,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地自我更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转型期所遭遇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他既肯定了其根基的深厚,也指出了其在适应新时代需求时所面临的困境,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次让我大开眼界、重塑认知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视角,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深刻揭示了文化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为“入侵”或“拯救”,而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借鉴、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力。我被书中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西方哲学、科学、艺术,并将其本土化的过程深深吸引。作者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在思想、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所涌现出的创新活力。他对于“启蒙”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在近代中国语境下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论述,更是发人深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绝非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一个充满本土智慧、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自我独特性的艰难而伟大的过程。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梳理一系列关键的文化思潮、社会运动和思想变革,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挣扎着寻求自我定位和现代化道路的复杂图景。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从晚清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再到之后各种思潮的涌现与争鸣,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思想的火花与现实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思想流派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 nuanced,他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激起的涟漪。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亲身感受着知识分子们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探索,也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这本书让我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西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文化自觉与本土创新的艰难探索。其中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被审视、被改造、被重塑的讨论,更是发人深省,让我重新思考了“根”与“新”的关系。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心潮澎湃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挖掘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的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他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历史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奋力挣扎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变迁、情感起伏,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都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家庭结构的变迁、婚姻观念的革新,以及女性地位的悄然改变的描述所打动。这些细微之处的变革,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转型。作者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时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也做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了互动与选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追求进步与保留传统之间的艰难平衡,也让我看到了在动荡年代里,人性的光辉与韧性。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先行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文化肌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将无数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编织成一张严谨的网,从文学艺术的革新,到教育体系的变革,再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都细致入微地加以梳理和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对戏剧、电影、报刊等媒介在传播新思想、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雅趣,更是能够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书中所引用的丰富史料和生动案例,更是为这些论述增添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我不再将近代中国视为一个单一的、被动的接受西方影响的客体,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内在生命力、不断自我调整与创造的文化主体。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文化变迁中所扮演角色的细致描绘,也让我看到了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切换,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