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下)

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Sisyphus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姚文元
  • 文化大革命
  • 文革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中共
  • 中国现代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下午二时,政治局紧急开会,人民(天安门)广场上发生了赤裸裸的反革命暴动事件,打了解放军烧了汽车,打了民警,打了革命群众……。一批人在纪念碑进行反革命煽动,号召成立反革命组织,以「悼念」总理为名,猖狂地把矛头指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向中央,提出要邓小平上台!──姚文元有关天安门事件的日记(1976.4.5,节录)
 
  本书分爲上下两册,时间跨度爲1965-1976年,合计三十五万多字。内容包括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评论、座谈会讲话、大会发言、内部指示等。通过一手史料全面深入展示了姚文元协助发动、全力推进文革的历史过程。

本书特色

  史料揭示真相,历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统出版,还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西西弗斯 John Sisyphus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思想与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文革」史料整理综述
体例说明
 
1968
陈伯达、姚文元与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和「广联总」的谈话(1968.1.17.)
中央首长接见浙江省部队及省联总派代表讲话纪要(1968.1.20.)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1968.8.25.)
康生、江青、姚文元、谢富治在八届十二中全会第一小组会上的讲话(1968.10.17.)(存目)

1970
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理工科大学教育革命座谈会上的讲话(1970.6.2.)
姚文元在首都人民庆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70.12.20.)

1973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3.10.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谈批孔及传达主席指示(1973.12.3.)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3.12.31.)

1974
姚文元转述毛主席历次对批孔的指示(1974.1.27.)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传达毛主席指示(1974.2.16.)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谈批林批孔及毛主席与卡翁达布迈丁的谈话(1974.3.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4.4.6.)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讲毛主席指示精神(1974.4.14.)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4.6.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传达毛主席指示(1974.12.31.)

197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2.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传达毛主席指示(1975.2.21.)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4.3.)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传达毛主席指示(1975.6.23.)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传达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指示(1975.7.31.)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谈评《水浒》等问题(1975.8.1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10.11.)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11.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11.17.)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5.12.11.)

1976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6.1.6.)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谈批邓(1976.2.6.)
姚文元有关天安门事件的日记(1976.4.5.)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6.4.26.)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谈批邓(1976.8.12.)

姚文元研究论文
「文革」研究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优秀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史料对于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史料固然并非史学的全部,而史学的学科起点必须建立在史料勘查、辑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史料积累的历史学家,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历史学者沈志华介绍他的治学经验道:「浩瀚的史料,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窍门,第一,你得下工夫,谁也不比谁聪明到哪儿去,都差不多。……别的学问我不敢说,你说你搞哲学,你划着船转悠转悠,回去就能想出点东西来。搞历史的不行,搞历史不是想出来的,是看出来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么可能想出来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来,史实想不出来的,史实是看出来的。」从材料入手,强调实证,这是史学研究的铁律。沈志华进一步强调核实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说:「研究历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没有史料那就没办法了,至少我对这个事情的判断是只要能看到的东西,我必定把它找来看,就是人家都写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学问不下这点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不但要高度重视史料,而且要做到广泛搜求、竭泽而渔;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亲见原始资料才放心。
 
  瑞典隆德大学「文革」史专家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谈治学体会时,也强调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文革」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不管你准备去写哪个题目、深入什么课题,你脑子里肯定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由无数早已接触到事实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观点和看法。为了对这些观点和看法进行核对总和改进,从而写一部不但对你自己能说明问题的,而且对你想像中的读者(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较有意义的历史着作,你首先必须查阅汗牛充栋般的原始资料。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阅读大量材料的重要性。」他在研究过程中最喜欢使用的中国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资料中的「大事记」或「年谱」。他认为此类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文学史家钱理群对枯燥史料的研究倾注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中发现了一番别样的滋味。他说:「史料本身是一个个活的生命存在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因此,所谓『辑佚』,就是对遗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创造者的生命)的一种寻找与启动,使其和今人相遇与对话;而文献学所要处理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人的一种书写活动与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体制与运作方式」,「无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内容」。史料的确并非冰冷之物,研究者的生命体验、问题意识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决定他会唤醒哪些相关的史料。向公众开放史料,无异于复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本丛书的编撰思路借鑑了谢冕编撰「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而他的思路则来自于《万历十五年》、《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启发,即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从而区别于传统的历史着作。根据这一启发他提出了丛书编写的三点原则:
 
  一、「拼盘式」:即通过一个典型年代里的若干个「散点」来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和基本特征。比如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群、一种思潮、一个现象、一个刊物等等。这说明丛书不是传统的编年史式的文学史着作。二、「手风琴式」:写一个「点」,并不意味着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是「伸缩自如」。「点」的来源及对后来的影响都可以涉及,强调重点年代,又不忽视与之相关的前后时期,从而使每部着作涉及的年代能够相互照应、联系。三、「大文学」的概念:即主要以文学作为叙述对象,但同时鼓励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广告、演出等等。
 
  根据谢冕的上述宗旨,本丛书以「文革」历史风云作为对象,通过敏锐的问题意识,试图梳理重要的人物、观念、事件、运动、思潮等历史脉络;以深入的文献考证,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编撰专题性的史料文集。
 
  例如本丛书以人物为主的史料编撰,聚焦研究对象整体的生命历程,全面展现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勾勒人物跌宕复杂的人生轨迹。这种编撰方式,可以称之为史料传记,或人物史传。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中的行动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研究历史,从根本意义上而言也就是研究人;反之,研究人,是了解历史的一条主导进路。研究人的历史,首先需要掌握历史的载体,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辑佚、考据、爬梳,进一步确立理解历史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史料的阐释经验与学术传统。以「文革」人物个案为对象的史料考察,是形成中国当代通史的前提,也是建构中国当代史料学的基础。
 
  本丛书希望凸显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文献性。希望达到奠基学术根基的目的,为「文革」研究建立扎实的史料基础。第二,知识性。通过编者按、编者注等诠释形式对一些史料解题,或者对细节进行补充说明。第三,故事性。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编撰体例中试图给读者一种讲故事的起承转合的感觉。第四,问题式。本丛书的选题或者每一本书中的专题设计聚焦于特定对象,例如普遍有争议的、有疑问的重要问题,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事件、运动、思潮或者制度。总之,这些选题都应该具有学理思考的深度。第五,读本式。每一本书从选题、内容与体例安排等等方面的设计,试图将该选题的相关问题与知识进行整体扫描,一网打尽。不仅提供原始资料,而且还有研究文献等,为读者了解该选题提供一个学术地图或者研究攻略。
 
  本丛书的编撰方式所体现出的「史料学」,有待读者做出回答,敬祈社会各界专家、朋友多多指教。

图书试读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1968.8.25.)】
 
一个伟大的斗、批、改的高潮正在到来。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浩浩荡荡的产业工人大军有领导、有步骤地开进学校和其他一切还没有搞好斗、批、改的单位,是这个高潮到来的信号。这个高潮,是经过成立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出现的,它将在各个领域中引起深刻的变革,勐烈地冲击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教育广大人民,粉碎暗藏的反动派,引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放在各级革命委员会当前的重大任务,就是不失时机地认真搞好斗、批、改。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就提出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到今天已经一百二十年了。只有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新老修正主义者才反对这个澈底革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是以这个口号为其基本纲领的。而要实现这个口号,就要联合工人以外的广大群众,这主要是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以及有可能改造的知识分子,并领导他们前进。
 
------
 
【姚文元对《红旗》杂志编辑组召集人的谈话(1973.10.5.)】
 
准备人大,主要贯彻十大精神,十大精神落实,具体化。文件登就是了,没有准备组织学习文章的任务。面广,各方面人都来。
 
社论强调基本路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各方面爱国人士革命统一战线。政协不同时开。
 
组织讲成绩的稿子。宪法,七一年通过的,删掉些可以了,不像党章重搞,后发下草案,删去讲林彪的话。
 
组织讲路线、成就、经验的文章。着名人士的文章,有可以,没有也可以,主要把上层建筑抓紧。这次留下中华书局的文章,不是不可以用,听说他们紧张,何必那么紧张,可以评论。
 
上层建筑方面讲了,要个卫生的,不管那个国家参观,对我们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服务都赞成。美国人士讲,不管美国有多少技术,我们为人民服务比他们先进。当然如针麻,也有技术,讲成绩,讲路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颇具象征意义,“毛泽东的金棍子”,这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充满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氛围。再结合“姚文元与「文革」(下)”,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姚文元,一个在“文革”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笔杆子,他的批判,他的理论,究竟是如何成为毛泽东手中一股强大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金棍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权威性和震慑力,它既可以是光辉的象征,也可以是压迫的工具。我猜想,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姚文元在“文革”期间所扮演的“打手”抑或是“弄潮儿”的角色,他如何凭借对毛泽东思想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运用,在政治舞台上步步高升,又如何深刻影响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生态。这种“下”部的出现,预示着前一部分已经奠定了基础,而这一部分将更加深入地揭示事件的核心,解开更多未解之谜,让我对姚文元这个人以及“文革”的复杂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冲击力,“毛泽东的金棍子”,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想知道这“金棍子”究竟是指什么,又和姚文元以及“文革”有什么样的联系。我尤其对“下”字感到在意,这暗示着我们即将迎来一段更深入、更精彩的探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叙事的张力。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细节,去梳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脉络。姚文元这个名字,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那个年代的文化走向。这本书将如何剖析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理解毛泽东的“金棍子”在他身上的体现,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钩子,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去了解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

评分

我对“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下)”这个书名,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联想,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权力象征,一种用来挥舞、用来塑造历史的工具。而姚文元,作为那个时代最具争议的文化旗手之一,他必然是这根“金棍子”最直接的操纵者,或是被这根“金棍子”所塑造的典型。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把手术刀,精确地剖析姚文元如何在“文革”这场巨大的政治运动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思想是如何与毛泽东的政治意图相互契合,甚至超越,又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毛泽东所利用。这种“金棍子”的比喻,可能暗示着一种强大的、难以撼动的意识形态武器,而姚文元的思想和言论,正是这种武器最尖锐的锋芒。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姚文元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成长轨迹,他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批判,每一次对艺术和文化的改造,背后是否都笼罩着毛泽东那根“金棍子”的阴影,又或者,他本身就成了这根“金棍子”的一部分,闪耀着令人敬畏又警惕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毛泽东的金棍子:姚文元与「文革」(下)”,单看就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立刻吸引了我。当我看到“金棍子”这个词时,脑海中闪过的不是简单的器物,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权力的具象化,一种能够塑造和改变一切的力量。而姚文元,作为“文革”时期一个绕不开、也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与这根“金棍子”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我设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姚文元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进行一次深刻的解剖。它或许会揭示姚文元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毛泽东的权威,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急先锋”,又如何通过他的笔杆子,在“文革”这场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下”字,也让我预期它会承接前一部分的脉络,更加深入地探讨姚文元在“文革”后期乃至结束后的命运,以及他所造成的深远影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毛泽东的金棍子”这个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画面感,仿佛看到了某种权力核心的象征物,而姚文元与“文革”(下)的结合,更是把叙事的焦点锁定在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姚文元是如何成为毛泽东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执行者,他的理论文章、对文艺界的批判,是如何被毛泽东所倚重,又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化图景。这根“金棍子”,究竟是毛泽东用来统一思想、发动群众的工具,还是姚文元凭借自身能力,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权力,以实现某种个人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回答这些疑问,通过对姚文元人生轨迹和政治活动的深入剖析,展现“文革”时期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被具象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