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林聪舜
《史记》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与史学作品,而它的文学性以及对历史的独特观察,主要是透过人物传记表现出来。因此,深入《史记》的人物世界,是读者进窥《史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重要法门。
司马迁写人物,可谓能穷「传神写照」之能事,他擅长用写故事的方式,塑造人物性格,充满了趣味性;更擅长借着传主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生片断,诠释人物性格,并解释传主一生的发展。于是,史公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
当然,《史记》人物不但是活生生的、特殊的具体人物,更是结合了人物的个别性与典型性,具有能代表某些重要的社会面的典型。因此,透过人物传记的整合,《史记》就可以呈现出由独特的历史观察而来的完整且独特的历史图像,传达史公有别于正统学者的「一家之言」;也可以呈现出历史中的大问题与大趋势,到达「通古今之变」的高度。
人物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结合,其实也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史记》达到这个程度,也就颠覆了亚里斯多德在《诗学》(OnPoetics)中对诗与历史的评价。亚氏认为诗比历史更哲学、更庄重,因为历史家只描述已发生的特殊事件,如此则不具有普遍性;诗人所描述的,则是某种理想的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是未来可能发生之事。亦即「诗所显示的为一种更高的真实。所谓更高的真实,不是已有的真实,而是可能的真实。」然而,若能理解《史记》借着人物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结合,已经达到个别性与普遍性结合的高度,亚氏重诗轻历史的评价就不能成立了。
进入《史记》的人物世界,读者可以看到背后呈现的深刻的人性与历史观照,看到各类型的生命在历史场景中呈现的各种风姿。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也是能反映历史的普遍性的人物典型。透过史公的妙笔,这些人物传记确实显示了「更高的真实」──一种未来仍可能发生的真实。读历史能到达这个程度,所谓「以史为鑑」或「读史使人聪明」才算有了具体的落实。
笔者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所讲授《史记》课程已历十余载,这本集子代表十几年来教学相长的心得记录。其中约有一半篇幅曾在《国文天地》发表过,这要感谢当时担任总编辑的龚鹏程教授,他在《国文天地》特别开辟「《史记》人物论」专栏让我发挥,让平日须尽义务写严肃、枯燥的论文的人,能有机会用比较活泼、有趣的方式诠释《史记》。这个经验,随着年事渐增,更觉弥足珍贵。
承蒙三民书局的雅意,让这本集子能顺利与读者见面。博雅君子,请不吝赐教。
于新竹清华园二○○三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