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朝风云实录:军阀割据

历代皇朝风云实录:军阀割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阀
  • 民国
  • 战争
  • 政治
  • 人物
  • 风云
  • 实录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外患接踵,内忧不断,百业俱废,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列强兴起,征战不断,生灵涂炭;
割据势力的相互争战,难过的是百姓、最终受到伤害的依然还是百姓!

  军阀,是历史上最可怕的灾难之一,也是争权夺利最暴力的手段。
  只要有力量、有权利,就算是平民引起的战争也能撼动、毁灭一切!
  但王者可以控制战争,而胜者可以终止战争。

  然而死在战争之中的百姓们的愤怒该从何发出?
  军阀战争只不过是王者与王者间,为了权力而相互对弈的游戏罢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之交,攫取军权的新兴势力成为军阀的雏形;他们相互厮杀与搏斗,打开了历史上军阀混战的先河。

平群雄刘秀称帝
王莽改制,天下大乱,地方豪杰并起;刘秀起兵,东征西讨,建立东汉王朝。

官渡之战 袁曹争霸
东汉末年,桓灵失政,豪强势力重崛起;袁曹争霸,混战官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赤壁鏖兵 天下三分
滚滚长江,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曹操虎视眈眈,想一口吞下江南。孙权联合刘备,以弱胜强,数十万曹军葬身鱼腹。

侯景乱梁 武帝毙命
侯景兴兵作乱,老百姓惨遭荼毒苦;建康城内喋血,梁武帝被囚成饿殍。

安史之乱 玄宗幸蜀
安史作乱,玄宗奔逃,贵妃命丧黄泉下;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羸民魂飞九重天。

藩镇连兵 兵连祸结
唐朝衰弱,藩镇林立,乱闹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山河破碎,兵燹频仍,血淋淋,此祸刚平又生灾。

朱温削藩 藩削唐亡
义军蜂起,无赖变为英雄;翻云覆雨,叛徒竟成功臣;东征西讨,军阀残酷施虐;图穷匕见,后梁取代残唐。

陈友谅自称草头王
元末乱世,英雄竞出,陈友谅自称草头王;野心膨胀,攻伐不已,折戟沉沙空自忙。

吴三桂挑起三藩乱
爱红颜,冲冠一怒卖江山;洩私愤,南征北战为鹰犬;蓄异志,割据西南成一统;擅称帝,刀光血影乱江南。

袁世凯专权窃国
多谋多变,钻营投机,得为拥兵大员;小恩小惠,蓄积党羽,遂成北洋之父;大奸大恶,野心毕露,终成为窃国大盗。

段祺瑞黩武穷兵
号称北洋之虎,实为老袁走卒;欲争中国领袖,大肆兴兵动武;对外投降卖国,不惜弃宗背祖;双手沾满鲜血,却要唸佛吃素。

吴佩孚逐鹿中原
初时秀才造反,后成北洋巨头;号称革命将军,原为杀人兇手;数度逐鹿中原,鹿为他人所有;晚年节操可嘉,未作东酋之俦。

张作霖入关问鼎
遭逢乱世,起于山林草莽;称雄东北,自建独立武装;染指北洋,数度入关争霸;结日援己,终为日寇所亡。

图书序言

前言

  尽管人类厌恶战争,但战争却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进程。

  在中国,始于三皇五帝,直到民国时期,数千年来,发生的战争不可胜数,而较大的战争就达一千余次。这些战争,原只是部落之间的相互厮杀,后变成诸侯之国的激烈兼併;原是王朝内部的你争我夺,后变成周边民族的侵略扩张;本来是农民起义的燎原烈火,后变成革命战争的风雷激盪。其中,封建军阀之间的割据大血战,构成了一幅幅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的战争历史画卷。《军阀割据》一书就是从历代割据战争的史实中,择其精要,汇集成卷。目的是让人们透过这些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搏斗与厮杀,认清封建军阀的黑暗性和野蛮性,了解割据战争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总结经验教训,更加珍惜安定团结的今天,向往和平幸福的明天。

  割据战争的产生,既有深刻的政治根源,又有深厚的经济基础。首先,割据是在朝政腐败、文恬武嬉、奸臣当道、中央政权无力控制地方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战国时期,晋国衰弱,出现了以韩、赵、魏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与智氏之间的兼併战争;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形成的以项羽、刘邦为首的武装军事集团;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天下大乱,乘机而起的刘秀兄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晚唐的藩镇连兵等。其次,封建社会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军阀割据势力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获得滋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他们只要霸占一州一郡的土地,掌握那里的政权和财权,就有了扩大军队、发动战争的物质保证。因此夺取土地,实行割据,是封建军阀之间相互混战的直接目的。第三,掌握军队,是封建军阀产生野心、包藏祸心、拥兵自重、对抗中央的前提条件。一些掌握军权的将帅,把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军队,变成一己私有之物,并驱使军队为实现个人野心服务,利用军队割据地方,利用军队抢夺地盘,利用军队夺取中央政权,利用军队实行军阀统治。如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唐朝末年的朱温篡唐;元末方国珍自称草头王;清初吴三桂挑起的三藩之乱等,都是野心勃勃的将帅,利用手中军队进行叛乱或实行武力统治的。他们「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併」,致使战火连年,兵燹频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相较寻常的封建统治,封建军阀的残暴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割据战争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危害。无论是军阀与军阀之间的战争,还是军阀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场劫难。这主要表现在:

  一、战争严重破坏了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开始由诸侯割据的封建国家过渡到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但是封建军阀割据战争,却造成中华民族的长期分裂状态,使统一的中国出现了金瓯残缺、山河破碎的局面。这种割据状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如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灭吴为止,割据战争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状态持续了一百七十年;唐安史之乱至北宋建国前,割据状态持续了两百余年。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分裂是历史的倒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割据之战完全是对历史的反动。

  二、割据之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军阀战争都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动盪,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为了准备发动战争,封建军阀拚命搜刮民财,增加税收,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的境地。其次,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或藏进深山密林,或逃奔异国他乡,造成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军阀在作战中,纵兵劫掠,兵燹之后,往往是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出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的悽惨场景。正像《中国历代战争史》所描述的:「所至屠灭,焚荡无遗,军行未尝转粮,车载盐尸以从……极目千里,无复烟火。」

  三、割据之战严重阻滞了人类的生息与发展进程。战争,对人类自身来说,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相残杀活动。割据战争较之其他战争,其残暴虐杀程度则更为剧烈,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则更为严重。大规模战争,使成千上万的士卒暴尸荒野;连年的战火,使无辜百姓惨遭屠戮;不断地扩军,使人口发展受到严重阻滞。战国时秦灭赵,一次坑杀降卒二十万;东汉末年,曹操曾将徐州百姓全部杀死,后又坑杀袁绍降卒八万余人;南北朝时,侯景乱梁,数十万居民暴尸街头;唐朝藩镇割据,田承嗣大肆扩军,州县之中几无男子。总之,在军阀长期混战中,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争的人无以计数,人力资源受到极大损失,人口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人口总数为六千五百万左右。安史之乱后,人口总数为五千两百九十一点九万人,锐减一千两百余万。而到唐文宗时,全国人口总数进一步下降到两千五百万人。从人口的急剧减少,可以看出军阀割据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作用。

  四、割据之战严重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但是一些封建军阀,为了实现自己的狂妄野心,取得兼併战争的胜利,往往勾结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派军参加军阀混战,从而破坏了各民族间的睦邻友好关系,破坏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唐代宗时,仆固怀恩反叛,曾勾结吐蕃、回纥军队进攻唐中央政权,他们一路烧杀,一路劫掠,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唐德宗时幽州节度使朱滔,召回纥兵三千人随军作战,后为李抱真、王武俊率领的官军击败,回纥兵几乎全部战死。五代时后晋的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助,自己甘当儿皇帝,结果造成后来宋辽间的长期战争。所以像这样的古代封建军阀就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并发生嬗变,但这种嬗变进展得十分缓慢,农业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新旧两种经济因素的消长和冲突,使近代军阀仍有着滋生和存在的基础,然而这些军阀却有着古代军阀所没有的许多特点。

  近代军阀起于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迄于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一时期由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构成了两大军阀体系。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主要来自「小站旧人」。据统计,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参谋队,五十八人中先后出了两个总统、三个总理、十个陆军总长及次长、两个巡阅使、二十三个护军使,他们是北洋军阀的中坚力量。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两大派系,以及稍后以张作霖为首领的奉系军阀。西南军阀主要由辛亥革命后的都督演变而来。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在中华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在与北洋军阀对抗中他们自身也变成了军阀。西南军阀以滇、桂、黔系为主,包括川、粤、湘系在内。此外还有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如盘踞于山西的阎钖山、占有陕甘的冯玉祥等。

  近代军阀割据的主要特点:一是北洋军阀始终操纵北京政府,打着统一的旗号,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其内部的勾结与对抗,也是围绕争夺中央政权而展开的。西南军阀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割据地方为其主要目标。二是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的内部组织结构,均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性。他们依靠血亲、同乡、同僚、故旧、师生的关系网,来把持军事和民政,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宗族性实体。皖系军阀倪嗣沖督皖期间,其主要血亲不下五十人,「都蒙其提拔,掌握了安徽的军权政权和财政等,组成一个倪氏统治安徽的大集团」。三是近代军阀都或多或少与帝国主义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由于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所以能代表国家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卖国条约,故其卖国的罪恶更大一些。帝国主义的「分治政策」使其纷纷在中国寻找他们的代理人,而近代军阀也都找一个帝国主义作靠山。如皖系、奉系与日本相勾结;直系则与英美关系比较密切。所以人们往往把近代军阀称作帝国主义的走狗。四是近代军阀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由清代职业军官转化而来者有之;从行伍中脱颖而出者有之;在国内或国外受过近代军事教育者有之;出身于土匪、绿林者有之。不同的出身,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五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等武器比古代的刀枪等冷兵器要优越得多。因此近代军阀割据战争的破坏力、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也比古代战争大得多。

  护国战争之后,大大小小的军阀拥兵自雄,自成派系。或连省以为己有,或盘踞一省称为督军,或割据某地区自称「镇守使」。大军阀往往网罗小军阀以壮声势,小军阀常常投靠大军阀以求自保。各军阀之间或相互勾结,合纵连横;或矛盾冲突,明争暗斗。「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大小兵燹,连绵不断,枪炮之声,不绝于耳。在军阀的烧杀劫掠下,百业俱废,民生凋敝,人民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之中。据《护法运动期间南北军阀在湖南造成的祸害》一文所载:湖南宝庆「城厢内外,及各乡百里间,凡兵队经过驻扎之处,几使家无倖免,女无完节,户少炊烟,路断行人,伤人惨目,天日为暗。环顾国中,像宝庆那样的情况非常多!」频繁的战乱,又造成政局的动盪。控制中央政权的军阀头目,像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变换。从西元一九一二年到西元一九二八年的十七年间,内阁变更了四十七次,正所谓:「乱闹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我们在强调割据战争的反动性、残酷性、野蛮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从军事研究的角度去考察,几千年来,在军阀混战中,这其中有许多着名军事家,创造了大量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如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孙曹赤壁之战等,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些军阀顺应历史潮流,在兼併战争中取得胜利,使国家由乱到治,由分裂达到新的统一,这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作者

图书试读

赤壁鏖兵 天下三分

建安十二年(西元二○七年)曹操平定冀州,继续北征乌桓。翌年一月,曹操还邺,修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欲一举平定天下。其时与曹操对峙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江东孙权,荆州刘表,巴蜀刘璋、张鲁,及陇西马超、韩遂等。曹操制定了舍巴蜀、陇西于不顾,首先把进攻矛头指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荆州,然后顺江东下,进兵吴越,消灭盘踞江东的孙氏政权的战略决策。

当时,东吴政权,历经孙坚、孙策、孙权父子的励精图治,加上有长江天堑为隔,遂兼有会稽、吴郡、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地广人众,兵精粮足,民心安定,士卒听命,成为江东的一支重要割据势力。同时,伺机向西发展,与刘表争夺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西元西元二○八年),巴郡人甘宁脱离刘表,投靠东吴,并向孙权建议说:「现在汉朝越来越衰微,曹操最终将成为篡位的汉贼。荆州地区,论山川形胜,确是东吴西边的屏障。我看刘表既没有远虑,而他的儿子又软弱无能,是不能继承基业的。主君应当及早图谋据有其地,不可落在曹操之后。要谋取荆州,首先就要消灭黄祖(江夏太守)。如今黄祖年老,昏耄不堪,钱粮缺乏,左右欺弄。其本人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致使舟船战具废顿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纪,将军今往,必操胜券。一破祖军,乘胜西进,占据楚关(系指长江三崃),势力更加强大,就可逐渐规取巴蜀了。」孙权採纳他的计策,出兵西征黄祖,一举攻下江夏城,并准备西进夺取荆州。

曹操久欲进取荆州,只因北方未靖,无暇南征。及见孙权夺取江夏,深怕他夺取荆州,势力强大,难以剿灭。于是一面急派军出合肥,牵制孙权,使其不能全力西进;一面集中军队,准备南攻荆州。谋士荀彧建议说:「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荆州可一战而定矣。」是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屯驻南阳。八月,刘表病故,幼子刘琮即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