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国学
  • 晚清
  • 民国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近代着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章太炎
  与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黎元洪有过交情
  早期反对满清政府,后来发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
  晚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生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革命理念,并不被时代的风向潮流所左右。
  透过章念驰执笔撰述祖父章太炎的生平──《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论述了「学问家的章太炎」和「革命家的章太炎」
  提供读者一个全面了解章太炎的最新视野。
 
  章太炎作为革命家,绝不仅仅是一个反清的斗士,而是近代中国追求民主共和法制的先驱;
  章太炎作为学问家,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学大师,而是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先驱。
  章太炎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操守,至今站在道德的高地没有过时,落伍的也许是现代人的思想与学养。
  章念驰在本书中叙述与章太炎相关的事蹟和亲族,以及与他有重大关系的历史人物。作为一家之言,企图唤起人们对章太炎的记忆,也唤醒人们对这一段苦难历史的记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的图书《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这本书可能涵盖的方面展开,避免提及任何不存在或未在书中出现的内容。 --- 图书简介:《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时代的侧影与家族的记忆:一部深情而翔实的个人史诗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传记或学术评述,而是一部浸润着血脉亲情、以日常细节构筑起历史巨匠形象的深度回忆录。本书作者以“孙辈”的独特视角,走入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时代,以最贴近、最私密的笔触,重塑了我们记忆中那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伟大人物——章太炎先生的形象。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历史符号,还原为一位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家庭成员。通过家族生活中的点滴侧面,读者得以窥见章太炎先生在历史舞台光环之外,作为“父亲”和“祖父”的真实面貌。 一、 尘封的家庭档案:日常生活的微观呈现 历史教科书往往聚焦于章太炎先生的“光辉时刻”——戊戌变法、反清革命、狱中著述以及对国学的筚路蓝缕的贡献。然而,本书的叙述着眼于这些宏大叙事之外的“空隙”和“阴影”。 作者精心搜集、整理并回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家庭档案与口述记忆。这些片段包括: 1. 书房内外:太炎先生的私人世界 我们得以一窥章太炎先生的书房陈设,他阅读的习惯,以及他与家人交流时所用的语言风格。书中详细描绘了先生在思考重大学术问题或面临政治抉择时,家庭环境如何影响他的情绪波动。例如,他对不同菜式的偏好、对衣着的态度,乃至他如何教导年幼的子孙识字辨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理解他复杂个性的关键线索。书中细致描述了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抗战时期或迁徙途中)如何安排家中的物资供应、如何与夫人沟通教育子女的方针,展现了其铁腕治学之外的温柔与务实。 2. 语言的传承与误解 章太炎先生作为国学大师,其学识深厚,语言风格独特。本书记录了祖父在家庭场合下,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古典学养与后辈进行交流。作者回忆了那些至今仍令人会心一笑或深思的“家训”,以及年少时对祖父言语的“误解”——这种误解随着作者的成长而逐渐被历史的厚度所填补。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教育方式的珍贵文本。 3. 迁徙与颠沛:乱世中的家庭韧性 章太炎先生一生经历多次政治风波与迁徙。本书不再侧重于其政治流亡的官方记载,而是聚焦于“家庭”如何应对这些变故。作者详述了在动荡年代,祖母和母亲如何支撑家庭的日常运转,如何保障先生的起居和学术研究不被中断。这些关于“后方”的描述,赋予了章太炎先生形象以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支撑。 二、 学术风骨在家庭中的投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学术理念与鲜活的家庭互动相结合。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1. 治学精神的耳濡目染 书中穿插着关于先生对待学术认真的轶事,例如他对讹误的零容忍、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与批判精神。这些精神如何通过日常的规训、甚至是严厉的批评,传递给了下一代人。读者可以看到,在章太炎先生的家庭中,求真、求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每一餐、每一次交谈中的生活哲学。 2. 简朴与孤高:生活态度的展现 与一些同时代名士的奢华生活形成对比,书中详述了章太炎先生晚年生活相对的简朴与对物质的淡泊。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先生对待社会赠予、外部馈赠的态度,揭示了其知识分子内在的道德坚守与人格的孤高。 三、 时代洪流中的温情瞬间 历史人物的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个微小的、被忽略的温情瞬间之上。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些瞬间的钥匙。 作者细致描绘了祖父在特定节庆日、家庭聚会中的表现。他可能在朝堂之上是振聋发聩的改革者,但在家庭之中,他或许会展露对晚辈的耐心指导,或是在面对生活困顿时与家人的共同忧虑。这些记录,使得章太炎不再是历史书本中高高在上的人物,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人”。 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试图完成的,是为祖父设立一个清晰、真实、多维度的纪念碑——它不仅镌刻着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更记录下他作为一位家族长者,留给后世最宝贵的情感遗产。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是研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家庭史、探究大师人格养成路径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让我们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站在祖父的肩膀上,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温情和敬意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位划时代的思想巨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章念驰

  1942年生,浙江余杭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静安师范,先后执教于静安区小学、中学、少年宫。「文革」结束后,入上海社科院任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亚太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台研所副所长,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兼任海崃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全国台研会常务理事、上海台研会秘书长、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副主任,全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台办谘询专家,上海市侨办专家谘询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谘询专家,国务院外宣办对台谘询专家,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上海基地顾问,「海协会」台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海洋研究中心顾问,上海海外交流协会名誉顾问,《中国评论》学术顾问。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主、市政府参事。专着有《沪上春秋》、《我的祖父章太炎》、《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两岸关系与中国崛起》、《面壁集》、《论统一》等,编着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章太炎医论集》、《章太炎演讲集》等。

图书目录

自序
我的祖父
 
第一部分 学问家的章太炎
一、医学与章太炎
二、小学与章太炎
三、经学与章太炎
四、佛学与章太炎
五、哲学、文学、史学与书法
 
第二部分 革命家的章太炎
一、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二、民国初建到护法运动
三、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
四、抗日战争到太炎去世
 
我的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章氏家族谱系
章太炎遗嘱
章太炎营葬始末
章太炎与张大壮
章太炎纪念馆、故居和全集
章太炎与孙中山
章太炎与鲁迅(上)
章太炎与鲁迅(下)

图书序言

自序

〈老已至矣〉与《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一、

  电话铃声逐渐冷清了,夜间惊梦的电话声几乎不再响起,电话变得宁静了;信箱消瘦了许多,塞满报刊信件的信箱不再撑得满满,不用再为信箱的太小而烦心;通讯本上的姓名正一个个被涂去,永远再也不用与他们联系,他们已经逝去;茂密的头发变得稀疏了,白发开始爬满了两鬓……,这一切都在提醒你,你已经老了。

  老对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可畏的名字,它对人来说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变老,跟以往一样我还在阅读、思考、写作、开会、奔跑……,几乎没有觉得我已经七十好几,也许是电话、信箱、通讯录、白发都在告诉我「老已至矣」。

  老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做好老的安排,准备怎么去面对不断地苍老。人应该缴出三张考卷,我已缴出青少年时代和中壮年时代──这两张考卷,如今要我缴出第三张答卷──怎么老去,给人生画上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对于老去,人们是多么不愿提起,无论老师与家长都很少愿提起这个话题,它是这么神秘与揪心。而梁武帝早就说过:「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段生命。少时读海涅诗歌集,海涅最恨苍老,因为老人最爱噜苏。所以我也像他一样,力戒噜苏,希望不老,但依然没法改变一天天的变老。

  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但有人说「老有老的骄傲」,读了让人神情气爽,让人多了一份淡定与逍遥。老了可以脱下面罩,卸下沉重的外套,没有了学历的压力、谋生的辛劳、功名的枷锁,可以去享受每天都是节日、假日、双休日的味道,老了更有人生的智慧、内涵和情调,像夏日的晚霞,重新点燃整个世界和人生,拥有更加灿烂的味道!

  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段时光,俗言「春播冬藏」,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回顾和欣赏过去岁月的美好时光,它不应该与疾病、孤独与死亡画上等号,它更不应与消极与无所作为画上等号,它应该是另外一段燃烧的生命,只要永远心存高远,人老心不能老,关键是你能不能老有所为,依然有着追求、有着激情、有着情爱、有着梦幻,这样才能老有所乐,让生命大放异光。

  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致地生活,优雅地生活,从容地生活,让自己有尊严的老去。届时,穿好你的衣裳,梳好你的发辫,挥挥手与生命道别,与亲人们相约在天堂!我们暂短的人生,好比一条条奔腾的河,如今将汇入大江大海,归入天地,而我们的精神将与山河同在!
 
  二、

  年初,我读了〈老有老的骄傲〉,有感地写了〈老已至矣〉一文,是的,我已七十四岁了,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老,想到了死──人不可避免的归宿。帮我打印文章的小金,拿了打印好的文章,走进我的办公室,她几乎红了眼眶对我说:「所长,你为什么写这种文章?」是的,这是人们回避的不祥话题。也许因为我一直在忙碌,作为一个两岸关系的资深专家,犹同一个老兵,我是无愧的,始终没有下岗,依然在洞察着两岸的一切变化,笔耕不止,这也许就是「识途老马」与「老马识途」。这一切也许让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老已至矣!

  我忽然第一次严肃地想到老,想到了怎么老有所为,也想到了死的问题。我不知上苍还会给我留下多少岁月,这些岁月我应该怎么度过?我知道,无论如何有充沛精力的岁月是不会太多了。在我挥挥水袖,潇洒地走下舞台前,我还可以做点什么?应无休止地继续写两岸关系的政策性文章?还是应该做些更应该做的事情?为此我失眠了。

  白天,我看到报上讲如今的大学生已读不懂《红楼梦》了,娱乐成风的今天,「戏说历史」甚至「恶搞历史」成风,今天的青年一代已不知什么是我们的「苦难史」、「奋斗史」、「辉煌史」、「耻辱史」……,所以青年甚至出现了「国家认同」与「身分认同」危机。我们的历史,本来充满谎言,向来是「胜利者造历史」,这几乎成了铁律。因此抢救一部真实的近代史成了当今最重要的事情,如「全民抗战史」,在抗战七十年后今天才成了真实史。我幸运地遇到了今天这样的好时光。我绝不可能抢救整个近代史,但我至少应该抢救我的家族史,尤其我有一个属于公众人物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祖父。关于一个真实的太炎先生,及与他相关的我的祖母、父亲、母亲等历史人物,这个历史的一页,我是不是应该将它写出来?今后写两岸关系的人也许会很多很多,而写我的祖父章太炎的人绝不可能太多。这大概是我余下生命中最应该做的事。

  三十六年前,「文革」结束后,我选择的第一个职业,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我祖父的研究,先后有十多年之久,完成了《章太炎医论集》和《章太炎演讲集》两部编着,也完成了《我的祖父章太炎》专着,但总的来讲,只是写了祖父某些片段而已,没有全面论述过他。因为我从不喜欢以他后裔自居,倒不是因为这个「成分」让我吃了这么多苦头,而是认为不能生活在前人余荫之下而沾沾自喜,这是最没有出息的,祖父的功过应让世人评说,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业绩,何况大树之下很难长出更大的大树。所以可以说我从没有好好系统地论述过我的祖父,对他的功过也从来没有去加以评述,甚至认为世上最最不需要纪念的就是章太炎,因为他的价值是不需要吹捧的。

  现在我已不这么认为了。章太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已经被边缘化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已经被人遗忘了,他的业绩与成就已得不到传承了,人们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一个艰深的历史人物,人们更喜欢看「动漫」而不是看历史经典了,何况章太炎的文章连鲁迅都说「读不懂,点不断」,一般人更不知也不懂章太炎了。电视里或小说中的章太炎只是一个衣着邋遢的疯子而已,一个不懂货币不识归途爱吃臭冬瓜的一个过时的迂腐的落伍的怪人。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水准已下降到这样程度,我还应该沉默吗?在我有生之年,写一个真实的祖父,与去写一个两岸关系,孰轻孰重呢?我决定写《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关于研究章太炎的严肃专着并不是没有,如姜文华的《章炳麟评传》、汤志钧的《章太炎传》、汪荣祖的《章太炎研究》、金宏达的《章太炎传》、王玉华的《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张春香的《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等,都过于专业,也都很艰涩,有志于读这些着作人已不多了。因此我写《我的祖父》决定以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学问家的章太炎」与「革命家的章太炎」,甚至不加注释,尽可能将一部复杂的革命史与学术史以最简洁语言来清楚表达,让我们的后代,让年轻人看得懂。这种表述方式大概是受到三十年前我编订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所受影响有关。但是我撰写的《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又不是回忆录,我不喜欢撰回忆录,这种自诩的不科学的回忆录将造成很大混乱,我仍然是以历史的春秋笔法来还原历史,做到「断感情,汰华词」,力图留下一段信史。

  写到我祖父,我不能不写到我的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章氏家族谱系,这都与祖父有关,都有助于今后对祖父的研究。同时我想把祖父的遗嘱,身后墓葬,以及与他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孙中山和鲁迅的关系,一併写入,这几篇文章,我先前就已写过,为了让《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赶在我健康状况还可以的情况下早些问世,这几篇文章我就不另写了。如果天假我年,我会再写一本《我所知道的章太炎》,专论他与他的弟子及他与他的友人关系文章,诸如《师友考》一类文集,这还需要一番努力,毕竟近二十年我都在从事两岸关系的研究,要重新拾起历史研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我是很想去完成的。

  祖母生前告诉我,人总有先死后死,后死的人应为先死的人做些他来不及做完的事,这就叫「后死之责」。我始终记住了这句话,并请篆刻大家高式熊先生帮刻了一枚闲章:「后死之责」,给我每一部新着都盖上此章,加以自勉。让我们薪火相传,共同来完成先人未完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我们每个人的绵薄之力。

  我能顺利完成《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而且能在台湾着名的「联经出版公司」出繁体字版,我首先要感谢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创办人刘国瑞先生。在春天的一个聚会上,我偶然说起我正在撰写《我的祖父》,他凭着出版家的职业敏感与素养,立刻向我正式邀稿,这种诚恳的邀稿让我几乎无法拒绝,也鞭策了我早日完稿。拙作首先能在我长期研究的台湾出版,我深感荣幸,台湾在文化继承与发扬这方面确实比我做得好,拙作能首先得到台湾同胞指教,尤感荣焉。当然我也希望今天能在大陆有简体字版,让更多人了解我的祖父。

  最后我要感谢我单位的金雅娟女士,多年来我的文章几乎都是她为我打印,又蒙章佩敏女士校对。另外我要感谢我内人,五十年来我们相濡以沫,没有她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我今日的一切。我再次深表谢忱。请允许我将这本着作作为我与内人结婚五十周年的礼品,送给我的内人。当然这本书也是献给我母亲的礼物。这两位女性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 学问家的章太炎
 
一、医学与章太炎
 
祖父不是出生于地主与宦官之家,而是生于浙江余杭仓前的一个业医世家,他曾说:「吾家三世皆知医。」祖父的祖父名章鉴,举人,「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学书,研究三十年」,「自周、秦及唐、宋、明、清诸方书,皆谙诵上口」,初仅为亲族治病,很有效,遂为乡人治病,「以家富不受人饷糈,时时为贫者治瘠,处方不过五六味,诸难病率旬日起」。后因家遭太平天国战火而破落,干脆行医为活,但他为人治病「医资足一日用」,余钱「辄分润邻族」,医德医术皆受乡人尊敬,先祖父从小以自己祖父为荣。
 
祖父的父亲章濬继承父业,据县志记载「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家藏医书三千多册。祖父的长兄章籛也继承了家学,又随从钱塘仲昂庭先生学医,医术更加精进,「有瘘人子求治疾者,必应之,所全活甚众」,是章氏三世中医术最高的一位。
 
祖父二十三岁离家去杭州随汉学大师俞曲园先生深造,在着名学府诂经精舍苦学七年。俞曲园先生不但擅长治经,也好治医,他家人也遭庸医误治,故考据经典之余也泛涉医典,兼研医理,着有多部医论,这对我祖父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祖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医学对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他一度也随他兄长去仲昂庭医生家学医,他完全有可能继承家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毕竟接受的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汉书》所言:「上医医国,下医医人」,这是做人的两个最高境界,即出将入仕,治理国家,是人之首选,或退而求其次,治病救人,做个医生。范文正公将此训概括成「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种传统的观念对祖父来讲,是至为深刻的,他在救人还是救国两者之中,必须要有所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仅仅聚焦于人物的功业,而是引入了“祖父”这一充满人情味的视角。我好奇,在作者笔下,章太炎先生会是怎样一位长辈?他是否会像许多祖父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口头禅,或者在教育孙辈时,有着别出心裁的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家庭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那些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展现人性光辉的瞬间。比如,他是否会在闲暇时,为孙辈亲手制作什么东西?他是否会因为孙辈的成就而欣慰,又会因为孙辈的失误而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人物并非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他们同样拥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同样在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便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灵魂,同时感受亲情温暖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关于历史人物情感连接的探索。我脑海中构筑的章太炎,往往是教科书里那个遥远而深刻的名字,但《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这个书名,却巧妙地拉近了距离。它不再是冰冷的史实陈述,而是注入了“祖父”这一充满温情的称谓。我好奇,在作者眼中,章太炎先生是怎样一位“祖父”?他是否像所有的祖父一样,有着严厉又不失慈爱的眼神?他是否会在孙辈面前,偶尔卸下学者的光环,展露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比如,祖父讲过的童年趣事,他喜欢的食物,他在寒冷冬日里,是如何给孙辈添衣的。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更能触动人心,让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从纸面上的文字,活生生地跃入读者的脑海。我希望能透过这本书,感受到一种跨越代际的情感传承,体会到,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家庭中,也同样扮演着一个温暖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

此书名《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如同一扇敞开的窗,让我得以一窥那位伟岸身影背后,更为柔软的生命肌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将历史人物拉回人间烟火的叙述方式深感着迷,而“祖父”这个称谓,恰恰承载了太多关于亲情、关于传承、关于岁月沉淀的情感。我期待,这本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章太炎先生学术成就的宏大叙事,而是会深入到他生活的细枝末节。也许是他在书房里,面对着窗外的风景,陷入沉思的瞬间;也许是他与家人围炉夜话,分享人生感悟的场景;又或许是他因为某个观点,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转过身,又对孙辈露出温和笑容的样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个人,在复杂时代洪流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像是在感受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触摸到一位智者在生命长河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素未谋面,但从书名《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中,我预感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视角。我期待书中不会充斥着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典故,而是能够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将章太炎先生的形象立体化。我想看到的是,一个在学术殿堂之外,有着自己生活轨迹和情感世界的人物。比如,他如何与家人相处?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习惯或爱好?那些支撑他走过风雨岁月的精神力量,究竟来源于何处?我希望作者能分享那些不常被提及的细节,那些构成一个人真实面貌的点点滴滴。就像拆开一个珍贵的包裹,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物品,更是送礼人的心意和对收礼人的期盼。这本书,对我来说,便是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可亲可近的章太炎,一个充满智慧却又不失温度的“祖父”形象。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古籍堆中寻得一块温润的玉,虽不曾亲眼目睹,却已在心中勾勒出它的模样。我总以为,关于章太炎先生的文字,要么是枯燥的历史考证,要么是艰涩的学术论述,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常常望而却步。然而,《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这个书名,却如同带着一股亲切的暖意,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脑海中浮现的,或许不是先生严谨治学的模样,而是他生活中的点滴,那些被岁月磨砺后,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期待书中能展现一个鲜活的章太炎,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祖父”。或许是一位在灯火阑珊处,仍旧伏案疾书的智者,或许是一位在庭院中,与孙辈嬉笑玩闹的慈祥长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历史人物“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我感受到,即便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同样拥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这就像是透过一扇斑驳的窗户,窥视着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在那时代背景下,一个重要人物最真实、最动人的侧面。我仿佛已经闻到了书页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以及其中蕴藏的,关于传承、关于温情、关于智慧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