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篡弒之研究:朱坚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

历代篡弒之研究:朱坚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篡弑
  • 朱坚章
  • 明史
  • 清史
  • 政治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著作
  • 纪念集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原为朱坚章教授于1958年6月所撰写之硕士毕业论文,对人性、权力和政治行为的分析,十分深刻,鞭辟入里,当年被政大政治所誉为「文惊四座」,「华人圈历年来最杰出的一本政治学硕士论文」,嘉新文教基金会并于1964年12月奖助出版,瞬间告罄,绝版至今。本书研究我国历史上篡夺ˋ弒君与与废君。以二十五史为主要根据,搜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篡弒案,共261案,再以统计分析方法,整理列举中国历代篡位弒君事件的背景、脉络及结果,审君主何以不能保持权力,究篡弒者何以能获得权力,再分析「篡弒」的客观时势、主观动机、篡弒者获取权力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最后得出君主和篡弒者间的关系及权力流动状况:或君臣猜忌、或威势相逼、或功高震主、或求存自保、或主幼国疑。然朱教授认为一切争权夺利终归为人类之天性,绝对无法彻底杜绝根除。唯有承认人类此一天性之存在,并由此着手改善政治制度,才有得以降低夺权事件发生频率,减少国家社稷动盪之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坚章 (1928~2005)


  江苏江阴人,复旦大学学士,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博士,先后任教于政治大学政治系、中山大学政治系、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副主任,国民党第12届候补中央委员,国民党第13届中央委员,2005年病逝于台北。朱坚章为华人圈知名政治学者,为人彬彬君子,专心指导栽培学生无数。他秉持文人应报效国家之理念,颇受蒋经国总统等多方政要赏识提携,但他同时也淡泊名利,始终无意于官场沉浮。2015年适逢其逝世十周年,众师友为追思纪念,决定将本论文再版,为后进学人留下典范,并再现朱教授昔年学术及处世风华。

图书目录

<序>
本书再版说因缘-永念挚友朱坚章兄                              
参考资料一: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朱坚章教授纪念奖学金颁发方法    
参考资料二:捐政意愿书                                          
朱坚章教授行止剪影                                              
<主文>
历代篡弒之研究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篡弒的客体-君主
第三章 篡弒的主体-篡弒者
第四章 篡弒的时势-君主的威势
第五章 篡弒的动机-权力与自保
第六章 篡弒的方式
第七页 结语-篡弒与政治权力之目的
<附录>
朱坚章教授自传
(一)最后的请求
(二)遗嘱
朱坚章先生事略
杨日青教授〈可敬的朱坚章教授〉

图书序言

本书乃研究我国历史上特定形态的权力争夺。所谓「篡弒」,祇是延用习惯上的名词,在范围上,包括篡夺ˋ弒君与与废君;在意义上,不含任何褒贬。凡「在政治权力组织体制中,具有君臣关系的臣属,取其君位而自代是为篡;杀其君人,是为弒;更易共君,是为废」。
  
  本文以二十五史为主要根据,搜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篡弒案,而认定合于上述条件者,共二百六十一案。分为四大部份;第一,自秦皇统一到明末,包括三国的吴蜀、北朝及辽金共一百零一案,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余第二、先秦十一案,第三、周代诸侯七十七案,与第四、历代未遂篡弒七十二案,或以资料残缺,或因难以齐备与确定,均列为本文附录,备作比较佐证之用。
  
  本文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就篡弒案之所以发生为中心,首先分析篡弒的客体--君主,与篡弒的主体--篡弒者各自本身的条件,前者审其何以不能保持权力,后者究其何以能获得权力。其次,再分析所以促致权力争夺--「篡弒」的客观时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主观动机,最后再观察篡弒者获取权力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根据各项分析,我们分别予以统计,然后就各项统计数字,探讨所以有此结果的原因。
  
  依据分析统计的结果,我们似可得到以下几点了解:
  
  一.被篡弒的君主,以幼少者居多,但这似是君主政治下,无可避免的根本弱点。
  
  二.篡弒权力是一种反传统的权力,武力自然是必要的基础,因此篡弒者的出身,以方镇为最多。但武力虽属重要,却不能单凭武力,必须使武力变为威势,才是可靠的凭借。
  
  三.任何政权的稳定,均有赖于社会信念的建立,因此,每当新君初立,威势未建,或皇朝式微,君威衰替之际,最易发生篡弒。
  
  四.篡弒者威势的建立,有赖于秉政积时;秉政积时,有赖于保持既秉的政权;保持既秉的政权,有赖于「顾及权力之目的」。因此,篡弒者的篡弒意图固多起于战乱之中,而成功的篡代行为,却多在克定大乱之后。
  
  五.「德业震主者身危」,猜忌是专制政治的绝症,绝对多数的篡弒动机夕都是「权力」与「自保」螺旋进程的终结,所以,专制政权一旦衰微,似甚难有兴复的可能。
  
  六.由于君臣伦理观念的深固,使篡弒的方式,「繁文伪饰」,但就君主政治本身来说,得以「和平」移转政权,似仍不失为一种进步。
  
  总之,权力是人之所欲,爱权争权是人性的一部份,其本身不应受到咒咀。但政权的稳定,乃是致治之本,因此,欲消弭不幸的权力争战,唯有面对人性爱权争权的事实,给予公开承认,而加以制度上的安排,这是今日民主政治的贡献。不过,所谓政治制度,必须有该制度的政治伦理观念以支持,昔日君主政治是如此,今日民主政治也是一样。

图书试读

<结语>

篡弒与政治权力之目的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弒君。」——荀子
 
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天下者何?爲天下求福报功。」(註1)政治权力固爲人类社会所需要,但其目的则在「爲天下求福报功」。
 
依据以上各章的分析统计,我们似可得到一项中心概念——凡能实现权力之目的——「爲天下求福报功」,予人民以安乐者,天下自然归之;否则,天下必定去之,其权力必不能保持。
 
春秋时「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吿。(鲁)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里革曰:君之过也。……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囘而弃民事,……将安用之?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戯,皆是术也」(註2)。衞献公出奔齐,「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衞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爲?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註3)这是说君主所以拥有权力,乃爲天下百姓。今忘其权力之目的,而不顾民事,则就社会人民的立场言之,「将安用之」?所以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权力之所自出,虽不合孔子之「有道」,但孔子毫不犹豫地大加赞美,且许以孔子最不轻易许人的「仁」。原因是「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註4)!旣能运用政治权力,「爲天下求福报功」,实现了权力之目的,权力之所属,似爲次要的问题了(註5)。
 
政治思想上,尽管流派各别,对于政治权力的态度也尽管不同,但对于权力之目的,则几乎都有一致的看法——「爲天下求福报功」,予人民以安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儒家,固不必论。轻视政治权力的老子也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註6)甚至主张绝对尊君的法家也不例外。商鞅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註7)韩非也说:r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註8〕可见无不以人民之利乐,视爲政治权力之目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