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篡弒之研究:硃堅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

曆代篡弒之研究:硃堅章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研究
  • 篡弑
  • 硃堅章
  • 明史
  • 清史
  • 政治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著作
  • 紀念集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原為硃堅章教授於1958年6月所撰寫之碩士畢業論文,對人性、權力和政治行為的分析,十分深刻,鞭闢入裏,當年被政大政治所譽為「文驚四座」,「華人圈曆年來最傑齣的一本政治學碩士論文」,嘉新文教基金會並於1964年12月奬助齣版,瞬間告罄,絕版至今。本書研究我國曆史上篡奪ˋ弒君與與廢君。以二十五史為主要根據,搜集曆史上所發生過的篡弒案,共261案,再以統計分析方法,整理列舉中國曆代篡位弒君事件的背景、脈絡及結果,審君主何以不能保持權力,究篡弒者何以能獲得權力,再分析「篡弒」的客觀時勢、主觀動機、篡弒者獲取權力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最後得齣君主和篡弒者間的關係及權力流動狀況:或君臣猜忌、或威勢相逼、或功高震主、或求存自保、或主幼國疑。然硃教授認為一切爭權奪利終歸為人類之天性,絕對無法徹底杜絕根除。唯有承認人類此一天性之存在,並由此著手改善政治製度,纔有得以降低奪權事件發生頻率,減少國傢社稷動盪之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堅章 (1928~2005)


  江蘇江陰人,復旦大學學士,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博士,先後任教於政治大學政治係、中山大學政治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係,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工作會副主任,國民黨第12屆候補中央委員,國民黨第13屆中央委員,2005年病逝於颱北。硃堅章為華人圈知名政治學者,為人彬彬君子,專心指導栽培學生無數。他秉持文人應報效國傢之理念,頗受蔣經國總統等多方政要賞識提攜,但他同時也淡泊名利,始終無意於官場沉浮。2015年適逢其逝世十周年,眾師友為追思紀念,決定將本論文再版,為後進學人留下典範,並再現硃教授昔年學術及處世風華。

圖書目錄

<序>
本書再版說因緣-永念摯友硃堅章兄                              
參考資料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係硃堅章教授紀念奬學金頒發方法    
參考資料二:捐政意願書                                          
硃堅章教授行止剪影                                              
<主文>
曆代篡弒之研究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篡弒的客體-君主
第三章 篡弒的主體-篡弒者
第四章 篡弒的時勢-君主的威勢
第五章 篡弒的動機-權力與自保
第六章 篡弒的方式
第七頁 結語-篡弒與政治權力之目的
<附錄>
硃堅章教授自傳
(一)最後的請求
(二)遺囑
硃堅章先生事略
楊日青教授〈可敬的硃堅章教授〉

圖書序言

本書乃研究我國曆史上特定形態的權力爭奪。所謂「篡弒」,祇是延用習慣上的名詞,在範圍上,包括篡奪ˋ弒君與與廢君;在意義上,不含任何褒貶。凡「在政治權力組織體製中,具有君臣關係的臣屬,取其君位而自代是為篡;殺其君人,是為弒;更易共君,是為廢」。
  
  本文以二十五史為主要根據,搜集曆史上所發生過的篡弒案,而認定閤於上述條件者,共二百六十一案。分為四大部份;第一,自秦皇統一到明末,包括三國的吳蜀、北朝及遼金共一百零一案,乃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其餘第二、先秦十一案,第三、周代諸侯七十七案,與第四、曆代未遂篡弒七十二案,或以資料殘缺,或因難以齊備與確定,均列為本文附錄,備作比較佐證之用。
  
  本文以統計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就篡弒案之所以發生為中心,首先分析篡弒的客體--君主,與篡弒的主體--篡弒者各自本身的條件,前者審其何以不能保持權力,後者究其何以能獲得權力。其次,再分析所以促緻權力爭奪--「篡弒」的客觀時勢,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主觀動機,最後再觀察篡弒者獲取權力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根據各項分析,我們分彆予以統計,然後就各項統計數字,探討所以有此結果的原因。
  
  依據分析統計的結果,我們似可得到以下幾點瞭解:
  
  一.被篡弒的君主,以幼少者居多,但這似是君主政治下,無可避免的根本弱點。
  
  二.篡弒權力是一種反傳統的權力,武力自然是必要的基礎,因此篡弒者的齣身,以方鎮為最多。但武力雖屬重要,卻不能單憑武力,必須使武力變為威勢,纔是可靠的憑藉。
  
  三.任何政權的穩定,均有賴於社會信念的建立,因此,每當新君初立,威勢未建,或皇朝式微,君威衰替之際,最易發生篡弒。
  
  四.篡弒者威勢的建立,有賴於秉政積時;秉政積時,有賴於保持既秉的政權;保持既秉的政權,有賴於「顧及權力之目的」。因此,篡弒者的篡弒意圖固多起於戰亂之中,而成功的篡代行為,卻多在剋定大亂之後。
  
  五.「德業震主者身危」,猜忌是專製政治的絕癥,絕對多數的篡弒動機夕都是「權力」與「自保」螺鏇進程的終結,所以,專製政權一旦衰微,似甚難有興復的可能。
  
  六.由於君臣倫理觀念的深固,使篡弒的方式,「繁文僞飾」,但就君主政治本身來說,得以「和平」移轉政權,似仍不失為一種進步。
  
  總之,權力是人之所欲,愛權爭權是人性的一部份,其本身不應受到咒咀。但政權的穩定,乃是緻治之本,因此,欲消弭不幸的權力爭戰,唯有麵對人性愛權爭權的事實,給予公開承認,而加以製度上的安排,這是今日民主政治的貢獻。不過,所謂政治製度,必須有該製度的政治倫理觀念以支持,昔日君主政治是如此,今日民主政治也是一樣。

圖書試讀

<結語>

篡弒與政治權力之目的

 
「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湯武不弒君。」——荀子
 
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天下者何?爲天下求福報功。」(註1)政治權力固爲人類社會所需要,但其目的則在「爲天下求福報功」。
 
依據以上各章的分析統計,我們似可得到一項中心概念——凡能實現權力之目的——「爲天下求福報功」,予人民以安樂者,天下自然歸之;否則,天下必定去之,其權力必不能保持。
 
春鞦時「晉人殺厲公,邊人以吿。(魯)成公在朝,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裏革曰:君之過也。……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私囘而棄民事,……將安用之?桀奔南巢,紂踣於京,厲流於彘,幽滅於戯,皆是術也」(註2)。衞獻公齣奔齊,「師曠侍於晉侯,晉侯曰:衞人齣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睏民之生,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爲?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註3)這是說君主所以擁有權力,乃爲天下百姓。今忘其權力之目的,而不顧民事,則就社會人民的立場言之,「將安用之」?所以管仲相桓公,九閤諸侯,一匡天下,其權力之所自齣,雖不閤孔子之「有道」,但孔子毫不猶豫地大加贊美,且許以孔子最不輕易許人的「仁」。原因是「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袵矣」(註4)!旣能運用政治權力,「爲天下求福報功」,實現瞭權力之目的,權力之所屬,似爲次要的問題瞭(註5)。
 
政治思想上,盡管流派各彆,對於政治權力的態度也盡管不同,但對於權力之目的,則幾乎都有一緻的看法——「爲天下求福報功」,予人民以安樂。倡仁政,主張民貴君輕的儒傢,固不必論。輕視政治權力的老子也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註6)甚至主張絕對尊君的法傢也不例外。商鞅曰:「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註7)韓非也說:r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註8〕可見無不以人民之利樂,視爲政治權力之目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